什麼時候“格格”二字在中國流行?影視作品及書籍中關於“格格”的歷史靠譜嗎?

水中之萍1


“格格”兩個字是清朝時期的稱呼,來至於滿語指“小姐”、“姐姐”的意思。是一種身份的代表,也是一種爵位,就和我們熟悉的公主、郡主是一樣的。

這主要是清朝的前身“後金”的稱呼,無論是皇帝的女兒還是王爺的女兒,都稱呼為格格,這個在當時沒有具體的要求,我們可以認為是清朝獨有的一種稱呼,比如貝勒、福晉之類的。

直到皇太極時期(1636年)稱呼才開始有了變化,皇帝的女兒開始仿明朝稱呼為公主。這主要也是一種身份的區別,王爺的女兒和皇帝的女兒都叫格格無法區分身份,而格格這個稱呼一直到清末民初才終止。

至於影視劇中應該就是最火的《還珠格格》,其實電視中你說對也行,不對也行。比如紫薇的身份就是乾隆皇帝的女兒,按理說應該是紫薇公主。但是紫薇又是乾隆和大明湖畔夏雨荷的私生女,雖然皇帝承認但是畢竟是私生女,他要是非封個格格也能解釋的通。

而我們看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他迎娶的就是乾隆的正牌女兒固倫公主,這個稱呼就比較正常。


史山泛舟


流行:當今中國流行格格一詞源自電視劇《還珠格格》


真實歷史:格格是滿語詞彙,是滿族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一般來說,身份地位較高。其漢語直譯是“小姐”或“女士”。

清朝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


格格一詞來源

清兵入關前的後金時期,國君、貝勒之女可稱格格,亦作為君主低於福晉的妾室稱號。後成為清朝政府冊封貴族女性的正式封號的一部分。滿語中,它的構詞用法則近似於漢語中的“女士”。滿族人日常使用時無論身份貴賤,未出嫁者都可稱為格格,然而作為封號及漢族人使用時則多指身份尊貴的年輕女性。

在現代流行文化中,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其意義相當於“公主”,和歷史用法差別較大。


作為正式稱號的一部分

在後金時期,國君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清史稿》記載:“太祖初起,諸女但號“格格”,公主、郡主,亦史臣緣飾云爾。”這不是正式的冊封。她們的丈夫被稱為額駙,同時將丈夫的部族名加在“格格”之前稱呼,以作區分。如東果格格、哈達格格、巴約特格格等。

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皇太極冊封七位公主,是他的姐妹、女兒等女性親族。此次冊封公主,僅稱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無公主徽號。但由於制度缺失,皇太極的女兒並非皆有冊封。後清政府逐漸確立冊封制度,確定皇女封號為公主,分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兩類,需要進行特定的冊封儀式。順治17年(1660年),又規定除皇女以外,宗室之女依據父親的身份以下封號:

“和碩”、“多羅”、“固倫”都是滿語轉音。“固山”就是“旗”(gūsa),“多羅”指一角,“和碩”指一方,都是指所擔當方面範圍的大小,以“固倫”為最大。


作為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有時候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另外,清朝親王身份低階的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之下。《清史稿》記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


日常使用

不作為稱號的一部分使用時,滿族所有未出嫁女子都稱為格格。


現代用法

現代滿族人中,會講滿語的人已經幾近絕跡,但不少滿族人依然保留了稱未婚女子為“格格”的習慣。

現代以清朝宮廷為題材的文學、電影電視作品中,有時以格格為皇女的正式稱號。例如在小說和電視劇《還珠格格》中,乾隆帝認為小燕子是自己的私生女而將其封為還珠格格。但這和上述的歷史用法不符合。


歷史的影像


清朝皇帝的女兒一般不叫公主,而稱格格。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即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其他嬪妃所生之女稱“和碩公主”。

  但當時的人們大都仍依舊例稱她們為格格。在清朝,與皇帝的兒子阿哥相比,格格的地位與阿哥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傳統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反映,皇室也不例外。

  在時下的一些涉及到清朝格格婚後的私生活的影視作品中,那些年輕貌美、如花似玉的格格們與自己的駙馬,也就是額駙,大都是過著卿卿我我、恩恩愛愛、你擁我包、極盡風流的令人豔羨的夫妻生活。但是,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天真爛漫的清朝格格們一旦結了婚,洞房花燭夜之後,便進入孤獨寂寞的生活。

  那些年輕貌美的格格與阿哥卿卿我我的浪漫愛情,不知道又要羨煞多少旁人!可是,如果你對格格的真實人生有所瞭解,那些瀰漫了很久,要“穿越清朝做格格”的傻想,便會煙消雲散。

  別想跟父母撒嬌親熱

  按照大清祖制,皇子出生,不論嫡庶,馬上配備40人的團體來照料他。保姆、奶媽各8人,其餘針線、漿洗、燈火、廚房人員一應俱全。孩子一出生就落在這班人手上,不與生母一起。母子見面是定期的,每年只能見幾次。每次見面還要規規矩矩,別想跟現代人一樣可以跟母親親近。這是故意使母子感情疏遠,避免日後後宮干政、外戚掌權;也免得皇子過分仰賴母親,太過柔弱。

  皇子尚且如此,格格待遇就更差了,平均每年只能跟母親見一次面,電視裡若有格格跟父母撒嬌親熱的鏡頭,那是蒙人的。

  鮮與浪漫愛情有緣

  清代格格們的婚姻,都跟社稷大事聯繫在一起。小小年紀,或遠嫁蒙古、女真部落,或嫁王公重臣之家,用稚嫩的身軀,負擔社稷重任,根本不像電視上那樣的浪漫!

  格格出嫁的年齡,10至13歲者18人,14至18歲者21人,19歲以上者僅6人,另有2人在出嫁前就病故了。出嫁年齡最小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只有10歲。

  清太祖的四女兒穆庫什,就是這種政治婚姻的最大受害者。14歲時,下嫁烏拉部首領布佔泰,以安撫這個野心勃勃的男人。

  四年後,這個充滿權力慾望的女婿最終還是與老丈人刀兵相見,穆庫什因為勸阻丈夫還差點被殺。最後,布佔泰兵敗逃亡,18歲的穆庫什挺著大肚子回了孃家。

  按女真的習俗,穆庫什改嫁給額亦都的第八子圖爾格。這個苦命的女人,到了晚年都不得安寧。43歲時,她的大女兒以抱養的女孩冒充愛新覺羅的血脈,皇太極震怒,穆庫什被剝奪公主頭銜,丈夫也被迫跟她離婚。她只能寄居兄弟的屋簷之下,繼續苦難的人生。

  夫妻相親得賄賂奶孃

  按道理,生在皇家,錦衣玉食,醫療條件也好,壽命不至於這麼短的?這其中當然有原因。

  清朝的格格,十之八九都是死於相思的,而且大都沒有子嗣。這主要歸咎於她們的婚姻生活。

  清朝制度,格格出嫁後,不與丈夫住同一個房。因為,雖然做了夫妻,格格畢竟還是格格,尊卑不能亂,所以做了丈夫的,也只能住在格格府第的外舍,不能像民間夫妻般相親相近。公公婆婆要見格格媳婦,還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直到道光時期,才免除了跪禮。

  要命的是,格格夫妻倆要過一下夫妻生活,還得跟奶孃做口頭申請。這樣一來,這些奶孃就要趁機敲詐。夫妻倆圓個房都得花錢賄賂一下,實在可憐。而且,如果次數多了,奶孃還要笑話格格生活淫亂。格格自小就在這些奶孃控制下長大,大都懦弱、羞澀,哪敢據理力爭,只有聽任擺佈。有機會對著自己母親的時候,一來感情疏遠,二來羞於開口。所以,很多格格鬱鬱寡歡、相思成疾。


牧之文化


清朝入關。明朝覆滅。明朝時叫公主。只有清朝叫格格





情俠一休32


中國大面積的流行叫格格,當然是還珠格格熱播的時候,這沒有什麼好爭辯的,應為當時的媒體傳播性很廣,俗稱的強勢媒體。連深山老林的文盲老婦夫都知道還珠格格,你說厲害不理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