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廷宴飲中的酒文化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政治經濟發展繁榮的時期,國力強盛,社會風氣開放,較為寬鬆的酒政策使得唐代的釀酒技術日益精進,酒的種類和質量不斷提高,唐代酒文化亦在發展中日漸繁盛。酒文化的繁盛離不開統治階級的大力倡導與參與,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宮廷宴飲。


唐代宮廷宴飲中的酒文化


唐代宮廷宴飲的類型主要包括節日宴飲、皇帝遊宴、慶功宴會、因祭祀活動而舉行的宴會、皇帝迎接外來使者的宴會等。唐代宮中守歲時,常大擺宴席,侍臣應制作詩。初唐詩人杜審言的《守歲侍宴應制》中寫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此為節日宴會。

在公元 637 年,唐太宗到洛陽巡視,陽春三月於洛陽宮西苑宴請隨從大臣,酒酣之時,唐太宗讓群臣賦詩以助酒興,群臣只好請先作詩。唐太宗稍一沉思,即朗聲念道:“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後魏徵亦和詩:“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唐太宗聽後大加讚賞,認為魏徵一說話,都用一定的禮儀來約束自己。此則宮廷宴飲中的皇帝遊宴。


唐代宮廷宴飲中的酒文化


唐代宮廷宴飲一般都是場面豪華盛大,鼓樂齊鳴、歌舞昇平。宮廷宴飲中所用的酒是御用酒,即專供皇族或國事宴會所使用的酒。徐彥伯在《侍宴韋嗣立山莊應制》中寫道:“御酒瑤觴落, 仙壇竹徑深。”而詩人陳子昂也有《登澤州城北樓宴》詩中寫道“且歌玄雲曲, 御酒舞薰風。”美酒伴著歌曲,令人沉醉。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郭僕射節制劍南》中寫道:“玉饌天廚送, 金盃御酒傾。”美食由最頂級的廚子製作,美酒倒在金酒杯裡喝,展現了宮廷酒宴的盛況。在這些詩句中提到的酒即是宮廷中的御用酒。

唐朝的酒器百花齊放,其製作工藝更加精巧。唐代宮廷使用的器皿主流是大量的金銀器,採用鎏金、鏨花等技法,主要是受到西域和北方胡人影響。酒器主要是杯和觴,分別用不同的原料製作而成。取酒器稱為“杓”,多用木材製成。盛酒器主要是“樽”,樽多用銅製,又稱“樽”為“金樽”,如李白曾有“莫使金樽空對月”之感慨。唐朝的酒杯製作工藝巧奪天工,如唐明皇與楊貴妃使用的飲酒杯,酒杯中一龍頭,下面的託物是一個高足盞盤,盞盤中的凹處用來存酒,工匠利用水平原理只要龍頭杯中的酒超水平線時就會自動流進盞盤的凹處,而杯中則滴酒不灑。

唐代宮廷宴飲中的佐樂活動主要有行酒令、樂舞表演、遊藝節目表演等,這些活動一方面起到了調節宮廷宴飲氣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唐代的宮廷宴飲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唐代喝酒必行酒令,宮廷宴飲也不例外。宮廷宴會中同樣也少不了音樂,《霓裳羽衣曲》的誕生,就可以充分說明音樂在宴會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宮廷宴飲中的酒文化


唐玄宗開元年間,西涼節度使楊敬述獻《婆羅門曲》,傳說唐玄宗和楊貴妃宴飲之時,忽聞仙樂繚繞,遂據所聞仙樂對《婆羅門曲》加以改造,一支描繪虛無縹緲之仙境《霓裳羽衣曲》就這樣誕生了。唐代宴飲進入高潮時,人們會唱歌以及自我舞蹈的方式進行娛樂,宮廷宴飲中也會有這種情況。如《舊唐書·高宗諸子傳》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燕王李忠出生以後,太子李治在弘教殿宴請百官,當時唐太宗李世民也參加了此次宴會,“太宗酒酣起舞,以屬群臣,在位於是遍舞,盡日而罷”。這種在席間起舞的風俗是前代“以舞相屬”習俗的繼承。正如李白《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所云:“山翁今已醉,舞袖為君開。”當然在唐代宮廷宴飲中更多的是專業歌舞人員表演,主要供參加酒宴的賓客欣賞,表演者多是年輕貌美、技藝高超的舞妓和樂師,演出效果往往精美絕倫,使人如痴如醉。

在盛大的宮廷宴會中常常出現一些新鮮的創意,如唐代宮廷中開始出現“自來酒”,即美酒可經由管道不斷地輸送到宴席上,流入酒杯之中,非常便利。唐太宗就曾經用這“自來酒”招待少數民族部族,場面非常盛大。貞觀三年,為招待“獻方物”的回紇使臣,在寶殿之前搭起一個高臺,臺上放著大銀瓶,下面埋著地下管道,美酒先通過管道直通臺下,再往上通向高臺的銀瓶之中。銀瓶下有管道引出,將美酒注入到飲者酒杯之中,使得赴酒宴的遊牧部落使團開懷痛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