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唐風華彩——唐代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央王朝在慶陽南北分設寧州和慶州,治所即今日的寧縣和慶城。慶陽是長安北通塞外的交通要道,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寧縣秋樹溝、慶城趙子溝先後發現盛唐時期的墓葬,出土了數量眾多造型生動、色彩斑斕的彩繪陶塑、唐三彩、鳳凰銀飾、銅鏡等文物不僅反映了唐代經濟空前繁榮以及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而且折射出奢侈浮華的時代風尚。這些藝術精品展示了大唐帝國開放的胸懷及高超的藝術水平。

第一節 唐代彩繪陶塑

慶陽出土的彩繪陶塑主要分三類:一是人物俑,如文官俑、侍女俑、雜戲俑、牽駝俑等;二是神怪類的天王俑和鎮墓獸;三是陶駱駝、陶馬、陶羊等。引人注目的是形態各異的胡人牽駝牽馬俑,慶城甚至還出土典型的黑人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貿易活動的繁榮;高髻寬衣的女俑,反映了當時人們追求體態豐盈的審美意識;威武高大的天王俑、形象怪異的鎮墓獸、雄勁強健的陶馬和駱駝都可稱為我國同類文物中的佼佼者。

1.慶城趙子溝穆泰墓

慶城趙子溝穆泰墓位於慶城縣城關鎮封家洞村趙子溝開發區。2001年4月發現,但已被嚴重擾亂。縣博物館隨即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墓葬為帶墓道和甬道的唐代磚室墓,共出土彩繪陶俑、陶鎮墓獸、陶馬、陶駱駝和墓誌等遺物80餘件。據墓誌記載,墓主人為遊擊將軍穆泰,卒於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該墓是我省建國以來唐代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

庆阳:唐风华彩——唐代
庆阳:唐风华彩——唐代

2.蔡墨墓

1984年3月在寧縣政平鄉澗底村官草溝東側發現一座唐代合葬墓。墓葬為一長方形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南北長4.74米,東西寬3米,殘高2.1米。墓室中有石棺,棺內人骨已腐朽成粉末狀。出土隨葬品有陶俑、陶器、墓誌、貨幣28件。

據墓誌記載墓主人蔡墨為濟陽(今山東省濟陽縣)人,生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卒於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享年67歲。官至顯國府折衝都尉,張掖縣開國男爵。隨葬陶俑高大威猛,生動逼真。但墓葬規格較低,與墓主人顯貴的地位身份不相稱,說明墓主人蔡墨是在唐初寧州邊陲與突厥交戰的情況下被薄葬的。

其它唐代代表館藏彩陶展品:

庆阳:唐风华彩——唐代

第二節 唐三彩

唐三彩是以黃、綠、藍、褐、紫等多種顏色為主要釉色,經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各色彩釉相互輝映,濃淡相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唐三彩作為一種隨葬品,主要使用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時期。

展品:

庆阳:唐风华彩——唐代

第三節 唐代銅鏡

唐鏡的最大特點是藝術形式的創新和多樣化。表現在形制上,突破傳統的圓形,出現了葵花形、菱花形以及亞字形。圖案格調優雅,風格各異。自由活潑的禽鳥,雍容華貴的瑞花,繽紛多樣的新題材無不反映出富麗堂皇、美侖美奐的盛唐文化魅力。

庆阳:唐风华彩——唐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