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妄為,還是深謀遠慮—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禮議之爭探究

一、正德絕嗣,宗藩入繼—大禮議之爭的時代背景

公元1521年,熱衷於自封將軍,屢次出巡的明朝正德帝—明武宗朱厚照由於捕魚落水,受冷著涼,繼而引發肺炎。於北京太廟主持祭祀典禮之時,咯血不止,癱倒在地。同年三月,即駕崩於豹房,年僅三十一歲。剛過而立之年,就龍馭歸天。更令群臣無所適從的是,明武宗沒有子嗣。這就意味著龐大的明帝國面臨著沒有接班人的尷尬處境。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只得代理朝政長達三十七天。在此期間,經過與皇太后張氏、六部尚書等重臣的謹慎合議,決定援引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的條文"兄終弟及",來為明帝國選擇合適的接班人。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明武宗本人就是獨生子,沒有兄弟。那麼,所謂的"兄終弟及"就只能從堂兄弟中選擇。明武宗的父親是明孝宗,明孝宗是明憲宗的第三子,因為明憲宗的長子、次子早亡,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明孝宗才最終能繼承大統。同樣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這次明武宗堂兄弟的父親應該為明憲宗的第四子,即興獻王。當時,興獻王已經去世,生前留有一子朱厚熜。朱厚熜作為唯一的皇位繼承人,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日後的明世宗嘉靖帝,也正是大禮議之爭的主角之一。


恣意妄為,還是深謀遠慮—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禮議之爭探究

明世宗朱厚熜傳世畫像


二、曲折前進,終獲全勝—大禮議之爭的發展過程。

公元1521年4月,奉明武宗遺詔來到北京郊外的朱厚熜堅持不以太子禮入宮登基。最終,經過皇太后張氏的居中協調,朱厚熜的堅持得到承認。登基詔書中寫明瞭朱厚熜是奉皇兄遺命,嗣皇帝位,改元嘉靖,並以第二年為嘉靖元年。至此,大禮議之爭正式拉開序幕。

登基初始,明世宗朱厚熜便下詔群臣議定自己生父興獻王的封號。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代表的群臣最終參考宋朝濮議的處置方式,議定明世宗應以明孝宗為皇考,生父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生母興獻王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生父生母時只能自稱"侄皇帝"。通俗的講,群臣這是給明世宗認了個新爹,而自己的親生父母卻變成了叔父叔母。這對明世宗而言,是萬萬不可接受的。君臣雙方陷入了僵持之中。在此期間,明世宗試圖以加封楊廷和子孫、御賜禮部尚書毛澄黃金的方式打開僵局,但都沒有成功。也曾直接下詔,加封父母尊號,詔書遭到內閣封還。同年七月,進士張璁上疏,疏中進言,皇位並非都是父死子繼,宋代濮議的政治前提是皇帝在繼位前,就已經過繼給先皇,並被立為太子。與當下的情況沒有可比性。明世宗仍應該立生父興獻王為考,並在北京立廟祭祀。群臣中楊一清,王守仁等人也認為上疏有理,可以參考。明世宗大喜,以此為基礎,繼續推動為親生父母上尊號的政治行動。奈何以楊廷和為首的朝中眾臣仍然堅持前議,並且編造藉口,逼迫明世宗將張璁貶斥到南京任刑部主事。明世宗只得以退為進,先行答應群臣的奏議。但在隨後,迎接生母興獻王妃蔣氏入宮禮儀上,以退位相要挾。最終,爭取到了以皇太后之禮迎母親入宮。到此時為止,明世宗與群臣的大禮議之爭算是打成平手。以楊廷和為首的群臣雖然保住了明孝宗的皇考地位,但明世宗也為生母興獻王妃蔣氏爭得了皇太后的政治待遇。君臣雙方並未偃旗息鼓,而是各自積蓄力量,以待再戰。遠在南京的張璁聯合同僚桂萼上疏舊事重提。明世宗以此為契機,將二人調回北京,並封二人為翰林學士,專責禮儀事項。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正月,楊廷和上疏請求致仕。明世宗下詔同意。同年七月,明世宗下詔禮部,為生父興獻王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生母興獻王妃蔣氏改稱為"聖母章聖皇太后", 明孝宗改稱為皇伯考。群臣譁然,楊廷和之子,時任翰林修撰的楊慎更是堅稱"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隨後群臣兩百餘人相約哭諫,在左順門跪請明世宗收回詔書。由公元1521年至公元1524年的鍛鍊,明世宗早已熟悉朝政,並建立起自己的班底,加上楊廷和、毛澄等人的致仕。群臣的哭諫不為明世宗所動,世宗出動錦衣衛將哭諫群臣停俸、杖責。自此,對於大禮議之爭,官員紛紛閉口不提,明世宗大獲全勝。


恣意妄為,還是深謀遠慮—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禮議之爭探究

故宮協和門,古稱左順門


三、破舊立新,改革在即—大禮議之爭的影響。

朝堂之上,以藩王承繼大統的明世宗不像其他皇帝一樣,有東宮舊臣作為自己的執政班底。此次大禮議之爭,明世宗大獲全勝,建立了個人的政治權威,以楊廷和為首的舊臣集團失去了朝政掌控力。更重要的是,明世宗建立起了自己可以指揮的文官集團,為日後的政治革新奠定了基礎。

思想輿論上,反對明世宗大禮議主張的舊臣集團多是程朱理學的信徒。而支持明世宗的官員多出身於陽明心學門下。大禮議之爭的勝利,同樣可以說是陽明心學對陣程朱理學的勝利。自此以後,陽明心學日漸隆盛,自明世宗起,內閣之中,陽明心學出身的大臣越來越多。

總而言之,明朝的政治運作終於重回正軌,皇權重回中心,文官集團得到壓制重整,嶄新的政治秩序得以建立。


恣意妄為,還是深謀遠慮—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禮議之爭探究

北京太廟


四、結語

由大禮議之爭看出,明世宗為人堅忍不拔,深謀遠慮。即便是常人,也值得學習他的這些優秀品質。反觀舊臣集團,在明世宗的種種舉措之下,應對毫無章法,只知道死守陳例。最後,居然提出哭諫這種處理方式。堂堂一國大臣競然像鄉下農婦一樣,向皇帝玩起了一哭二鬧,真是令人瞠目結舌,可笑可嘆。遇事不慌,沉著冷靜,才是面對這種局勢應該有的正確應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