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妄为,还是深谋远虑—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探究

一、正德绝嗣,宗藩入继—大礼议之争的时代背景

公元1521年,热衷于自封将军,屡次出巡的明朝正德帝—明武宗朱厚照由于捕鱼落水,受冷着凉,继而引发肺炎。于北京太庙主持祭祀典礼之时,咯血不止,瘫倒在地。同年三月,即驾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刚过而立之年,就龙驭归天。更令群臣无所适从的是,明武宗没有子嗣。这就意味着庞大的明帝国面临着没有接班人的尴尬处境。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只得代理朝政长达三十七天。在此期间,经过与皇太后张氏、六部尚书等重臣的谨慎合议,决定援引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的条文"兄终弟及",来为明帝国选择合适的接班人。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明武宗本人就是独生子,没有兄弟。那么,所谓的"兄终弟及"就只能从堂兄弟中选择。明武宗的父亲是明孝宗,明孝宗是明宪宗的第三子,因为明宪宗的长子、次子早亡,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明孝宗才最终能继承大统。同样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这次明武宗堂兄弟的父亲应该为明宪宗的第四子,即兴献王。当时,兴献王已经去世,生前留有一子朱厚熜。朱厚熜作为唯一的皇位继承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日后的明世宗嘉靖帝,也正是大礼议之争的主角之一。


恣意妄为,还是深谋远虑—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探究

明世宗朱厚熜传世画像


二、曲折前进,终获全胜—大礼议之争的发展过程。

公元1521年4月,奉明武宗遗诏来到北京郊外的朱厚熜坚持不以太子礼入宫登基。最终,经过皇太后张氏的居中协调,朱厚熜的坚持得到承认。登基诏书中写明了朱厚熜是奉皇兄遗命,嗣皇帝位,改元嘉靖,并以第二年为嘉靖元年。至此,大礼议之争正式拉开序幕。

登基初始,明世宗朱厚熜便下诏群臣议定自己生父兴献王的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群臣最终参考宋朝濮议的处置方式,议定明世宗应以明孝宗为皇考,生父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生母兴献王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生父生母时只能自称"侄皇帝"。通俗的讲,群臣这是给明世宗认了个新爹,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却变成了叔父叔母。这对明世宗而言,是万万不可接受的。君臣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在此期间,明世宗试图以加封杨廷和子孙、御赐礼部尚书毛澄黄金的方式打开僵局,但都没有成功。也曾直接下诏,加封父母尊号,诏书遭到内阁封还。同年七月,进士张璁上疏,疏中进言,皇位并非都是父死子继,宋代濮议的政治前提是皇帝在继位前,就已经过继给先皇,并被立为太子。与当下的情况没有可比性。明世宗仍应该立生父兴献王为考,并在北京立庙祭祀。群臣中杨一清,王守仁等人也认为上疏有理,可以参考。明世宗大喜,以此为基础,继续推动为亲生父母上尊号的政治行动。奈何以杨廷和为首的朝中众臣仍然坚持前议,并且编造借口,逼迫明世宗将张璁贬斥到南京任刑部主事。明世宗只得以退为进,先行答应群臣的奏议。但在随后,迎接生母兴献王妃蒋氏入宫礼仪上,以退位相要挟。最终,争取到了以皇太后之礼迎母亲入宫。到此时为止,明世宗与群臣的大礼议之争算是打成平手。以杨廷和为首的群臣虽然保住了明孝宗的皇考地位,但明世宗也为生母兴献王妃蒋氏争得了皇太后的政治待遇。君臣双方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各自积蓄力量,以待再战。远在南京的张璁联合同僚桂萼上疏旧事重提。明世宗以此为契机,将二人调回北京,并封二人为翰林学士,专责礼仪事项。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正月,杨廷和上疏请求致仕。明世宗下诏同意。同年七月,明世宗下诏礼部,为生父兴献王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兴献王妃蒋氏改称为"圣母章圣皇太后", 明孝宗改称为皇伯考。群臣哗然,杨廷和之子,时任翰林修撰的杨慎更是坚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随后群臣两百余人相约哭谏,在左顺门跪请明世宗收回诏书。由公元1521年至公元1524年的锻炼,明世宗早已熟悉朝政,并建立起自己的班底,加上杨廷和、毛澄等人的致仕。群臣的哭谏不为明世宗所动,世宗出动锦衣卫将哭谏群臣停俸、杖责。自此,对于大礼议之争,官员纷纷闭口不提,明世宗大获全胜。


恣意妄为,还是深谋远虑—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探究

故宫协和门,古称左顺门


三、破旧立新,改革在即—大礼议之争的影响。

朝堂之上,以藩王承继大统的明世宗不像其他皇帝一样,有东宫旧臣作为自己的执政班底。此次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大获全胜,建立了个人的政治权威,以杨廷和为首的旧臣集团失去了朝政掌控力。更重要的是,明世宗建立起了自己可以指挥的文官集团,为日后的政治革新奠定了基础。

思想舆论上,反对明世宗大礼议主张的旧臣集团多是程朱理学的信徒。而支持明世宗的官员多出身于阳明心学门下。大礼议之争的胜利,同样可以说是阳明心学对阵程朱理学的胜利。自此以后,阳明心学日渐隆盛,自明世宗起,内阁之中,阳明心学出身的大臣越来越多。

总而言之,明朝的政治运作终于重回正轨,皇权重回中心,文官集团得到压制重整,崭新的政治秩序得以建立。


恣意妄为,还是深谋远虑—明朝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探究

北京太庙


四、结语

由大礼议之争看出,明世宗为人坚忍不拔,深谋远虑。即便是常人,也值得学习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反观旧臣集团,在明世宗的种种举措之下,应对毫无章法,只知道死守陈例。最后,居然提出哭谏这种处理方式。堂堂一国大臣竞然像乡下农妇一样,向皇帝玩起了一哭二闹,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可笑可叹。遇事不慌,沉着冷静,才是面对这种局势应该有的正确应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