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剧院获得“东路二人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又称东路二人台。

其以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逐步从中发展演变而来。它融当地民俗、民风为一体,承载着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剧目、音乐,还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清初,集宁、兴和周边地区为蒙古各部世袭牧地,康熙伊始,清政府就出租土地由汉民耕种。到了光绪年间,官方开始大量的放垦,促使大批的汉族移民迁入垦荒。暑去冬来,这里成了打短工或长久垦荒耕种者求生劳作的地方,长此以往,一些商贾和手艺人也渐渐云集此地,使这儿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一些民间艺人也不断地涌至,带来了内地的文化和艺术,冬闲时人们以唱民歌和耍社火自娱,所以当时民歌和社火也大为流行。每到年关和元宵节前后,各村镇都要组织民间艺人们闹社火,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所唱曲调也大多取之于本地民歌。后来艺人们在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引伸,长而久之,渐渐地融进和借鉴了一些社火表演的成分。

东路二人台,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有载歌载舞,红火热闹的“火炮曲子”;有以演唱见长的“硬码戏”;有器乐牌子曲演奏;有清唱、对唱、表演唱、串话、道白等等,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东路二人台,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70多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