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田淼

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古戏台

忻州是中国北方民歌之乡,是山西四大梆子之北路梆子和二人台的发源地。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其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北路梆子有大北路和小北路之别。大北路流行于雁门关以北直至内蒙古包头一带,具有行腔稳健、深沉的特点;小北路流行于雁门关以南,具有行腔华丽、委婉的特点。

北路梆子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晋北地区。最早称“大戏”或“梆子戏”,也称“上路调”或“北路戏”,一段时期专称“代州梆子”。乾隆年间梆子戏已在晋北、内蒙古一带广为流行,并逐步北路化。到咸丰年间,发展成一个新的成熟剧种,并出现一批享誉晋北的名角。其中,著名艺人“云遮月”刘德荣曾被慈禧太后下旨召其献演《双官诰》,并赐凤冠一顶、女蟒一袭,成为北路梆子艺人闯荡京城剧坛的先驱。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班社解体,艺人星散。

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小电灯”贾桂林

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算粮》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路梆子得以恢复。1954年,著名艺人贾桂林(小电灯)、高玉贵(九岁红)等赴省会参加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剧种正式定名为北路梆子。与蒲州梆子、上党梆子、中路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1956年,北路梆子二分团带着《击掌》《算粮》《哭殿》《走山》《探妻》《访白袍》等剧目进京。毛泽东、周恩来陪同米高扬、铁托等观看演出,毛泽东鼓掌达21次。1993年,主演《杀庙》《逃国》等的杨仲义获第10届中国戏曲“梅花奖”,这是北路梆子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1997年,成凤英获第14届“梅花奖”。1998年,主演《血手印》《行路》《杀庙》《文姬归汉》《王宝钏》等的贾粉桃获第15届“梅花奖”。

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云水松柏续范亭》剧照

2005年初,忻州市北路梆子《山女》(马彬编剧,北路梆子剧团演出)等4件文艺作品获得山西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2006年5月,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北路梆子剧团和忻州师院艺术系联合演出的现代戏《黄河管子声》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二届“文华奖”决赛中获文华剧目奖。2011年,北路梆子现代戏《侨女李林》中李林的扮演者詹丽华获第25届“梅花奖”。2012年5月,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一团创排、成凤英领衔主演的现代戏《情悟五台山》,获中国戏剧“文化奖”等7个奖项。2015年,忻州职业技术学院主演的现代戏《云水松柏续范亭》于10月21日至23在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演。

二人台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河曲、保德、偏关一带,把唱山曲当作抒发感情、苦中作乐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明代开始,河曲就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习俗,作为逢年过节的娱乐活动。明末称“打坐腔”。清同治年间称“转火龙”。河曲一带百姓能歌善舞,“想甚唱甚,见甚唱甚”,把黄河之滨的县城唱成“民歌海洋”。

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著名二人台演员吕桂英

二人台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汲取秧歌、高跷、道情、八音会等艺术的基础上,二人台表演手段、演唱内容日渐丰富。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经典曲目有《走西口》《打樱桃》《打酸枣》《五哥放羊》《连成拜年》《打金钱》《挂红灯》《探病》等。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等。

二人台的音乐分唱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

独具魅力的北路梆子和二人台

《走西口》剧照

《走西口》的问世标志着二人台走向成熟。作为走西口的先驱和主力,晋西北的汉子在用汗水和生命书写内蒙古中西部发展繁荣史的同时,还扯开嘹亮歌喉,一路辛苦一路歌,将二人台带到了茫茫草原。

由于鲜明的世俗性、民间性、人民性和喜剧性,二人台受到百姓的认同和喜爱。2006年5月,二人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