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陳能雄/文

“青天”是個聖潔的稱呼,歷史上出了“包青天”“海青天”等受百姓愛戴的官員。在泰順也有一位官員被湖南省東安縣百姓稱頌為“曾青天”,他就是清代著名學者曾鏞。

曾鏞才品卓著,一生遊歷四方,歷任孝豐、雲和等縣教諭,深受浙江按察使秦瀛、浙江布政使汪志伊、浙江巡撫阮元的器重。他晚年治理東安政績卓著,被舉為“卓異”,受到道光皇帝的接見,吏部尚書盧蔭溥稱他如古之循吏。

他愛民如子,與門生宗稷辰的情誼更是感人至深。在曾鏞去世四十多年後,年老多病的宗稷辰千里寄函,倡議為恩師辦兩件重要的身後事。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像


清貧自守,卻為公益常捐俸

曾鏞(1748—1822),字鯨堂,號復齋,拔貢出身,泰順縣羅陽鎮三垟村人。清嘉慶甲戌年(1814),曾鏞出任湖南省永州府東安縣知縣。他居官清貧,簡約樸素,衣裳鞋襪縫縫補補了還穿在身上,好在繼室張氏賢而有德,理解丈夫清貧自守的節操。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故居(位於泰順縣羅陽鎮三垟村)


夫婦倆千里迢迢前往東安,行李箱裝有一條用過三四年的破布襪。剛到縣署,張氏整理衣物,取出這條布襪說:“布襪雖然破了些,還可以改制成衣裳裡層。”

正好有一塊數尺長的棉布短了二寸,張氏就用舊布襪一針一線地縫接上,為丈夫做了一件新棉衣。曾鏞穿上這件衣裳,甚是欣慰,寫了一首《接襪贈內》詩:

布襪三年素化緇,裡棉差喜未如獅。

便教汙浣終成服,其奈紕紽尚籍絲。

制錦笑餘真是學,縫裳類汝正堪師。

纖纖漫聽風人刺,廉吏誰非賴簡為。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復齋詩集》記載《接襪贈內詩》


他由縫補衣裳聯想到為官之道,從古至今哪一個清官不是勤儉持身的呢?他在東安倡導清廉作風,他廉潔而不作秀,有羊續之廉,卻無“羊續懸魚”的清高,更確切的說他比較親民。有百姓送來蔬菜、竹筍說:“這是自家地裡長的蔬菜,拿來給大人嚐嚐鮮。”這是百姓把曾鏞當作親密鄉鄰,若是不收反而顯得不近人情,曾鏞微笑地收下這份情誼,與其親切交談,猶如一家人。

儘管生活拮据,但有益於百姓的公益事業,曾鏞總會慷慨解囊。東安縣有一座龍巖義學傾頹已久,曾鏞帶頭捐建校舍。義學屋宇即將竣工之時,他又擔心將來老師的薪俸和學生們的燈油費無所出。為了義學的長久之計,他寫了一篇《捐建龍巖義學引》,倡議鄉紳們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捐建龍巖義學引》


出生於廊橋之鄉的他熱心於造橋修路,在東安縣流傳著一個關於他造橋的故事。東安縣舜峰之下原有一座舜石橋,地處交通要道,“四達五溪,南通百粵”。後來橋毀於一場大火,橋的石基也被大水沖走。一直以來,東安百姓都想重建此橋,但沒有找到適合建橋的地址。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重建舜石橋引》


到嘉慶年間,東安縣醫官王章梁,有一天看到有位白髮長眉、指甲數寸的老人在溪中洗腳,血水直流。王章樑上去為他包紮傷口,老人見他是好人,指著溪水下游說:“這座橋移建到下面數十步,可保永固。”王章梁照著他指明的地方走過去一看,果然有舊橋的石基。王章梁還想仔細詢問幾句,誰知一轉頭,老人已飄然不知所蹤。

這件奇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覺得這是仙人指點迷津。於是,大家商議造橋,請知縣曾鏞帶頭主持此事。曾鏞欣然應承,倡議士民們出錢出力,把那座橋取名為“仙移舜石橋”。橋建成後,又重現當年商客往來如織的景象。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東安縣東溪江上有一個地方,兩面山崖狹窄陡峭,澗溪湍急,多條溪水注入甕塘。此地是寶永之間的要津,以前原有一座石橋,往來的挑夫常在此歇腳。橋坍塌後,百姓苦於涉水渡川。曾鏞就專門撰文募捐,倡議大家在甕塘上架起一座橋樑,連通起山道。橋是曾鏞和士民們合力同建,為善積慶,取名“同慶橋”。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募建甕塘同慶橋》


移風易俗,與民共設育嬰堂

東安縣民風敦厚朴實,比較好治理,訴訟之事較少。曾鏞提倡“化民成俗”的思想,在審理訴訟案件時,會耐心地宣講孝義禮法,在潛移默化中感化訴訟之人。在曾鏞的教化下,百姓自覺養成良好的風尚,東安縣訴訟案件越來越少,用瑞安大儒孫鏘鳴的話說就是“一月之詞不過二三紙,後乃竟無訟者。”一個官員最高的治績不是審理了多少疑難案件,而是讓百姓太平和樂,這方是最高境界。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故居“日省堂”


然而,東安民間有溺死女嬰的陋習。其實,重男輕女的思想由來已久,明清時期,很多地方都存在棄嬰溺嬰現象。曾鏞到任後,做了一件與明代壽寧知縣馮夢龍、泰順知縣範勉同樣的善事,就是發佈《嚴禁溺女示》。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復齋文集》收錄《嚴禁溺女示》


他在告示中寫道:“此身若有父無母,身從何來?而亦思舉世皆育男溺女,人類不從此絕乎……為父母者,不知是何心腸,竟乘其無知,竟利其無能無辜,取懷以十月者,任意立使之必死。究何忍提得此手起也?”字裡行間顯現出悲天憫人的思想。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馮夢龍傳奇》劇照,張貼《禁溺女告示》


每一個陋習都是長時間形成的,單靠法令強制是難以治本的。嘉慶庚辰年(1820),曾鏞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仿效蘇州、揚州的模式設立慈善育嬰機構。他與同僚們帶頭捐出俸祿,並倡議鄉紳們出錢出力。廣大士民積極響應,不到幾個月,就總計捐田二百九十餘畝、捐銀二千二百九十餘兩。

育嬰堂設在東安縣南城,正屋三層十六間,左右橫屋六座二十間,屋舍寬敞舒適,且基礎設施齊全,有廚房、倉房、碓房、花園等。育嬰堂收養棄嬰、孤兒,也接收貧困人家抱過來的嬰孩,僱用奶媽在堂內撫養。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育嬰堂告成記》


曾鏞的這項移風易俗的舉措不僅拯救了很多棄嬰,還使當地的社會風氣得到很大的改善。他說“後之君子慎守所已成,更濟所未及”,呼籲民眾們繼續完善這一良法,希冀“幼有所育,幼有所教”。

不忘初心,閒來讀書育英才

曾鏞一生酷愛讀書,聖賢書為他敲開科舉入仕的大門後,並沒有就此丟開“敲門磚”。他剛到東安之時,就聯想到唐代韓愈在陽山縣齋寫的詩句:“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蕭條捐末事,邂逅得初心。”他把東安縣衙東面的幾間書齋取名為“得初心齋”,公暇之餘讀書其中,在書香中滌盪身心,永葆書生的初心。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得初心齋跋》


只要一有閒暇,他就手不釋卷。有一個冬日,天寒地凍,曾鏞到縣衙剛辦完公務,就拿出經書津津有味地閱讀。邊上的差役都說:“這是年輕學生的事,曾大人已經貴為縣主,何必樂此不疲呢?”曾鏞微微一笑,旁人只知讀書之苦,又安知書中之樂?

曾鏞樂於讀書,也以教書為樂。擔任過教職的他,榮任東安縣太爺後,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他在公退之暇,開館講學,慕名前來拜師的學子很多。他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紹興宗稷辰、武陵楊大章(字海樵)是其中的佼佼者。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宗稷辰畫像


宗稷辰(1792—1867),號滌樓,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型官員,歷任內閣中書、戶部員外郎、御史、山東運河道等職,曾舉薦過左宗棠。青年時期的他追隨父親宗霈正來到湖南,而父親與曾鏞同在湖南永州為官,交往密切。有了這層關係,曾鏞與宗稷辰的師生情誼更進了一層,名為師生,情同父子。

師母張氏也很關愛這些學生,縣衙庭院裡長滿茶樹,張氏親手採摘茶葉,把焙制好的茶葉分贈給宗稷辰等學生。恩師和師母的點點滴滴的恩情,宗稷辰到老念念不忘。他在曾鏞的言傳身教下,學識日進,道光元年(1821),他回浙江省參加鄉試,高中舉人。另一位學生楊大章,在兩年前的嘉慶己卯年(1819)就考中舉人了,楊大章與老師曾鏞一樣熱衷於研究經史子集,碩果累累,著有《周易贅說》《四書補註》《海樵遺集》等。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宗稷辰回憶師母贈送茶葉


政績顯著,年過古稀朝至尊

弟子們學業有成,曾鏞的事業也引來的豐收時期,東安百姓在他治下安居樂業,都稱頌他為“曾青天”。在那個沒有媒體宣傳的年代裡,百姓把曾青天的事蹟編成“德政歌”,在閭巷間傳唱。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分疆錄》記載“民頌為曾青天”


據東安人劉中法寫的《復齋公七十壽序》中記載:嘉慶丙子年,曾鏞奉調入闈,離縣三個月,百姓如待哺的嬰孩等他回來。當曾鏞歸來之時,有千餘名百姓焚香伏道相迎。當時天色已黑,迎接之人舉起火把為曾大人照明,一直跟隨二十餘里,迎他入城。曾鏞幾次婉謝,仍然沒有消減百姓的熱情。當地人都說以前從未有過這樣感人的場面。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壽序》描述百姓迎接曾鏞的場景


湖南巡撫左輔聽聞他的政聲,調他任鄉試考官,閒時與他談論學術經濟。曾鏞學養深厚,見解獨到,左輔甚是欣賞,把他治理東安的考績列為上等,左輔向朝廷舉薦曾鏞,稱他“仕學俱優,民安於治。”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孫鏘鳴《曾復齋傳》記載“仕學俱優,民安於樂”


道光二年(1822),年已七十五歲的曾鏞與弟子宗稷辰、楊大章北上,他們都是“進京趕考”,不同之處是,老師是接受吏部考核,覲見皇帝;門生是參加壬午恩科會試。官至軍機大臣、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的盧蔭溥,引領曾鏞謁見道光皇帝。崇尚節儉的道光皇帝顯然很喜歡廉吏,他和盧蔭溥都說曾鏞有“古循吏”之風,又感嘆這樣的人才發現得太晚。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道光皇帝像


曾鏞以卓異升知州,在清制中,吏部考核官吏,只有政績突出、才能卓著的官員才可以稱為“卓異”,比如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一生中三獲“卓異”。在請祀曾鏞入鄉賢祠的呈文中說曾鏞“卓薦為三湘之最”,三湘即是湖南省的別稱,曾鏞一個知縣能獲此殊榮實屬不易,這也是後來他得以入祀湖南名宦祠的原因之一吧。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呈請曾鏞入鄉賢祠文章中稱“卓薦為三湘之最”


皇帝垂賞,超遷指日可待,當此之時,曾鏞卻希望能早點回東安撫卹百姓。年過古稀的他看淡名利榮辱,不求高官厚祿,但求為百姓做點實事。另外,他殷殷期盼門生宗稷辰、楊大章能考中進士,實現自己年輕時未竟的夢想。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書法


宗稷辰在一首寫於道光壬午年(1822)的詩中,記述了恩師曾鏞上京面聖以及送別弟子的情景。他在詩的前四句寫道:“天下幾人稱仕學,吾師安民愈魯卓。頃因治最朝至尊,日邊杏花正開落。”在宗稷辰心中,恩師要勝過漢代廉吏卓茂、魯恭,他仕學皆佳,很快就因治績最優,覲見皇帝,就如“日邊紅杏”,前程似錦。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宗稷辰詩“頃因治最朝至尊,日邊杏花正開落”


那段日子裡,曾鏞在京城館舍裡來回徘徊,翹首企盼宗楊二人的登第喜訊。不想發榜那天,宗稷辰、楊大章卻榜上無名。“誨音不揚笛聲澀,觖觖未得蒼顏開”,曾鏞怏怏不樂,其鬱悶的心情就如自己落榜一樣。

“愁折春■楊柳枝,鶴群閒放更何依。何如歸侍初心室,一掃浮雲無蔽虧。”曾鏞親自送宗稷辰、楊大章出都門,臨別時,他折了一枝楊柳贈給學生。宗稷辰從老師的眼眸間,看出老人家惋惜失落之情,心中暗自愧疚。

宗稷辰坐上南下的馬車,望著曾鏞落寞無依的背影,漸去漸遠。宗稷辰多麼希望此刻能同老師回到東安的“得初心齋”,隨侍左右,陪他說笑,為他一解心中憂愁。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故居二樓格窗


師恩如海,千里囑託盡寸心

誰曾想,師生都門一別,竟成永訣。後來,曾鏞回任候選,於這年十月卒於東安縣署。他著作頗豐,留下《復齋詩文集》二十多卷,是精神上的富翁,卻家無餘財。當地鄉紳籌資為他收殮,由張氏和兒子扶柩還鄉。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著作《復齋文集》


道光乙未年(1835),曾鏞的兒子曾固甫(學名金湯),為了生計到湖南等地遊學,後輾轉到貴州,入貴州籍。到道光己酉年(1849),曾固甫寄錢到家裡,把母親張氏和弟弟曾蓄甫接到貴州居住。

雖然恩師去世多年、曾家流徙外鄉,但宗稷辰與曾固甫、曾蓄甫仍互通音信,因此他了解曾家的生活境況。當師母七十大壽時,宗稷辰還專門寫了《曾母張安人七十壽序》道賀。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宗稷辰老年像


咸豐丁巳年(1857),曾蓄甫從黔西寄信回泰順,說打算回鄉安葬先人。可是,貴州山高水遠,且當時兵荒馬亂,歸途受阻。曾蓄甫等人每每想起此事,就心如刀割,恨不能插翅飛回故土,這也同樣牽繫著宗稷辰的心。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氏宗譜》記載曾蓄甫回鄉未果


大約到同治六年(1867),宗稷辰因疾病纏身,辭官回到紹興老家。正好泰順人吳世芳(字潤甫)攝署紹興府訓導,兩人常會聊起曾鏞先生。想及恩師尚未安葬,七十多歲的宗稷辰老淚縱橫,他寫了一封信函,附上番銀(外國銀元)五十圓,請吳世芳寄給泰順羅陽三垟曾氏族人。他在信中託付兩件事:一是為曾鏞先生辦喪事;二是擬請曾鏞入鄉賢祠。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鏞故居樑柱構件


就這樣,在眾多熱心人的幫助下,曾鏞安葬於其爺爺墳墓右邊一塊吉地上。今天,當人們去瞻仰曾鏞之墓時,會發現墓碑上刻著一列字:“大清同治六年大呂月。”也就是恩師入土為安這年,宗稷辰也撒手人寰,他生前為恩師寫過一篇墓表文。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宗稷辰離世後,他倡議的另一件大事還在繼續進行。此事早在這年四月就開始著手籌備,林鶚、吳世芳、董憲曾等人聯名呈報請祀曾鏞入鄉賢祠,經過浙江、湖南兩省官員幾年反覆查實,最後上達天聽。一生清白無瑕、兩袖清風的曾青天在逝世半個世紀後再次通過層層審查。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泰順舉行盛大的儀式,將曾鏞的神位送入泰順鄉賢祠,供萬人祭祀瞻仰。

參與請祀鄉賢活動的董憲曾稱宗稷辰“實有倡始之功”,在宗稷辰生命的最後時光裡,竭盡寸心,倡行義舉,為恩師做了最後兩件事

泰順“曾青天”仕學俱優,譽為“三湘之最”,與門生情誼感人至深

《曾氏宗譜》記載宗稷辰“有倡實之功”


(注:《溫州市志》等書籍記載曾鏞(1748—1821),按羅陽《曾氏宗譜》記載曾鏞卒於道光壬午年(1822),還有宗稷辰在詩作中提到道光壬午年春天與曾鏞同在京城,其卒年應為182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