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立國前傳,秦軍南征嶺南地區探析

導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又派出兩支軍隊分別北上、南下,征服北邊的匈奴和嶺南地區的百越,以期完成“前無古人”的大一統。對於秦國北征匈奴的情況,史書都有明確記載。相較之下,南征嶺南這方面記載語焉不詳,其中以記載較為詳細的《淮南子 人間訓》為例,歷代學者對其中一些表述作出不同詮釋,眾說紛紜。如此,對於秦國統一嶺南的用兵時間、兵力以及主帥等情況,變得撲朔迷離。


秦軍南征嶺南的時間

後世對此次南征的開始時間,看法大致有三種:

  • 第一種看法認為是公元前222年。以清代仇池石為代表,他認為公元前218年屠雎被殺事件,是因為公元前221年以來,地方上越族對秦中央政府統治的不滿,一直得不到解決引起的反叛。得出”秦軍在前一年,即公元前222年,完成了統一嶺南地區“的結論”;
  • 第二種看法認為是公元前221年。以法國漢學家鄂盧梭為代表,其認為秦軍中一支攻佔閩越,設置閩中郡的時間是公元前221年,那麼統一嶺南戰爭的開始時間也應該是這一年;
  • 第三種看法認為是公元前218年。《越南古代史》作者陶偉英以公元前214年秦置三郡倒推,中間是用兵三年進入西甌地區,因《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無事”,故秦軍最遲發兵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218年。

梳理一下秦國統一的時間表,會得出傾向於第三種看法,而否定第一、二中看法的結論。

《史記》: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

首先,王翦平定楚地以及江南,因避諱秦莊襄王(名子楚),秦人稱楚為荊;降越君是指王翦此役之後,原本向楚國稱臣的越君改換門庭,臣服於秦國。但盤踞在浙閩一帶的東甌和閩越,以及廣東、廣西的南越和西甌,並不在臣服之列。但與此同時,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也在進行之中,且新建立的楚郡與會稽郡,也要假以時日,收攏人心,恢復社會秩序,故王翦的這支部隊沒有繼續揮師南下,而是沿著五嶺一線佈防。

接著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的秦始皇開始為南征嶺南做準備:

1、修建弛道和調配軍需物資。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尤其對於秦軍又是勞師遠征,一個是物流通道,一個是後勤保障,兩者缺一不可。其中,裡耶古城出土的秦簡:

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傳者多。節(即)傳之,必先悉行乘城卒、隸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居貲贖責(債)、司寇、隱官、踐更縣者。

是公元前220年,洞庭郡守下達的公文,提及要安排足夠人手,保障此次南征嶺南,後勤補給的籌措以及運輸的記載;

南越立國前傳,秦軍南征嶺南地區探析

裡耶古城出土秦簡

2、秦始皇出巡。歷史上秦始皇曾五次出巡,意為威懾境內,強化邊境,求其穩固。據梁啟超考證其第二次出巡路是:東行郡縣,上鄒峰山,登泰山,經彭城,渡淮水而至衡山和南郡。也即是說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曾到過嶽州、長沙一帶,即是毗鄰嶺南的洞庭郡、蒼梧郡,表明秦始皇此舉含有用兵嶺南之意,提前勘察地理環境,充分調研當地風土人情,並擬定大概的作戰計劃。

準備就緒,則是選擇出兵的時間。因嶺南地處亞熱帶氣候,春夏兩季炎熱暑溼,瘴癘甚烈,不利於以秦軍南征。以後世呂后派遣周灶出征南越為例,士兵多死於瘴癘,戰鬥力驟降,連五嶺都未能翻越,最終無功而返。可見,考慮到水土不服的原因,以北方人為主的秦軍,應該會選擇秋冬季,展開南征嶺南的戰事,再結合新出土漢簡中“秦始皇三十年蒼梧尉徒唯(即屠雎)攻陸梁地”的記載,陸梁即是指嶺南。秦軍南征嶺南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18年秋冬。

南越立國前傳,秦軍南征嶺南地區探析

秦始皇出巡路線圖

秦軍南征嶺南的將領

此前,秦始皇因輕信了曾以數千士兵,便擄得燕太子的大將李信,令其統領20萬士兵伐楚,結果大敗。無奈之下,本不想花大代價伐楚的秦始皇,啟用王翦統帥60萬部隊。也就是說王翦才是上述這支伐楚,此後計劃南征百越的部隊主帥。

《淮南子 人間訓》: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 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漢書 嚴安傳》: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去之,秦兵大敗。

結合兩則史料分析,首先《淮南子 人間訓》提到,屠睢變成了上述這支50萬人部隊的主帥(考慮到伐楚的戰損以及駐守的需要等情況),而其只是郡尉,在將官之下。在秦國的制度,郡尉只是地方上郡守之佐,掌管一郡的軍隊,監管地方治安,但受到郡守節制。一個郡尉承擔起統帥50萬士兵的重任,有點不可思議。此前秦始皇曾任命年輕氣盛的李信,率兵二十萬伐楚,導致兵敗。既有前車之鑑,又怎麼會啟用一個寂寂無名的屠雎統帥重兵呢?

其次,“塞“、”處“、”守“、”結”表明了秦軍是在五嶺是屯兵,不應該理解為出兵,有可能是戰略上做出的,對嶺南越人形成合圍。《漢書 嚴安傳》沒有提五軍,只提了屠雎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由此,表明屠雎奉王翦命令,率領部分秦軍,從水路南征嶺南,而不是50萬人。後續局勢發展,一方面深入嶺南腹地,軍需運輸的困難,秦始皇命令監祿著手修建靈渠;另一方面進入廣西地區後,越人憑藉熟悉地形,不僅大量殺傷秦軍且殺死了屠雎,主帥由任囂接替,此時趙佗只是擔任這支秦軍的副將。

南越立國前傳,秦軍南征嶺南地區探析

秦國官制簡表

秦軍南征嶺南的數量

《淮南子 人間訓》:秦皇挾錄圖, 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國內郡挽車而餉之。

統一戰爭中,秦軍席捲六國,可見戰鬥力的強悍。50萬人足以應付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此等艱鉅的任務。但對付區區一個嶺南,也需要50萬人嗎?即便這支秦軍達到50萬,那麼維持這支軍隊的軍需又如何解決呢?

上述所說的靈渠,起因是當時的陸路運輸無法滿足後勤軍需所修建。修建時間大概始於公元前219年,於公元前214年完工。而這支秦軍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南征的。按照《漢書 嚴安傳》中的“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去之,秦兵大敗”的記載,原有運輸方式的軍需,不足以支撐屠雎的”樓船之士“,更別談50萬人了。那麼這支秦軍究竟多少人呢?有兩項參照數據:

1、以後世漢武帝時期為例,也僅僅派出伏波將軍領兵10萬,便平定了南越國。此時,南越國立國已快100年了,其軍事實力遠比當時嶺南的越人強大許多,尚且如此;

2、根據《漢書 地理志》:南海郡,秦置......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鬱林郡,故秦桂林郡.....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蒼梧郡.......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合浦郡.......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也就是說從秦始皇時期到西漢末年,人口也才39萬左右。

可見南征嶺南的這支部隊應該在10萬人左右,還包含了後勤保障人員。

南越立國前傳,秦軍南征嶺南地區探析

傳說中南征嶺南的秦軍進軍路線

結語

如此,可以得出秦軍南征嶺南的大致情況:王翦的部隊於公元前223年滅亡楚國後,受限於新佔領的楚地以及臣服於楚的越地,人心不穩。秦始皇一方面令王翦的一部分部隊駐守,恢復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將王翦剩餘部隊調集到五嶺一線,對嶺南的越人形成合圍之勢。同時,修橋輔路,打通物流管道,從各地調配所需糧餉,為統一嶺南做準備。一切就緒後,王翦派出屠雎領兵10萬,在公元前218年秋冬進攻嶺南。之所以選擇屠雎,是因其在毗鄰嶺南的蒼梧郡,擔任郡尉一職,熟悉當地環境。但進入廣西后,戰事進展並不順利,遭到越人的頑強抵抗,結果主帥屠雎戰死,秦軍也遭到重創。王翦轉而任命任囂,擔任這支秦軍主帥。任囂一改此前硬碰硬的做法,改由楚人從中調和,逐漸緩和越人的敵對情緒,不再做無力反抗,從而完成了統一嶺南。

南越立國前傳,秦軍南征嶺南地區探析

秦統一六國形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