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奔競不息的錢塘江畔,有一片廣袤美麗的沙質平原,因位於錢塘江之南,故名“南沙”。

據《蕭山縣誌》記載: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月,淫雨浹旬,南沙一帶致成澤國。山陰、會稽、蕭山三邑紳士籌款賑撫,捐集銀洋一萬元,於次年築“新堤”(南沙大堤前身),屬蕭山境者計三千六百七十丈。晚清時,因錢塘江改道,原屬海寧縣南沙地區的大片區域被江水劃到了蕭山。由於管理上的侷限性,最終在行政上也劃歸了蕭山,結束了它“飛地”的命運。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60年代蕭山圍塗的情景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圍墾灘塗

有人說,長城是中國最偉大的工程,而蕭山最大的工程就是錢塘江的護塘長堤——南沙大堤。建國後,連續整修,加高培厚,才成為西起浦沿半爿山、東至紹興童家塔與北海塘相連的南沙大堤,為南沙安全和促淤海塗創造了條件。再細看我們益農鎮的九曲十八彎的“大堤”,堤外就是廣闊的圍墾地區。大堤見證了蕭山益農人的“勇立潮頭、艱苦奮鬥”的圍墾精神,見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

益農鎮地處杭州最東面,是錢塘江口的灘塗,位於“南沙”最東端,是蕭然大地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地方,東靠紹興濱海新城,西臨小城市瓜瀝,南接紹興柯橋,北鄰臨江經濟區,區域面積46.51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

益農鎮西半部原為夾灶鄉,因當地最早以古老的煮鹽工藝產鹽,每處以兩灶間隔,故名夾灶。益農是圍墾精神的起源地。1966年11月,夾灶、黨山、長沙3個公社進行聯合圍墾(後統一簡稱益農圍墾),揭開了大圍墾的序幕。1966年11月開始,到1977年12月結束,益農圍墾歷時11年,向海要地5.64萬畝。益農首期圍墾,是蕭山圍塗歷史上組織集體力量圍塗墾地的首創,在人類圍塗史上書寫了中國篇章的益農樣本。從1966年圍海造田開始,滄海桑田一瞬間,歷史的車輪已無聲地走了五十二載;而錢塘江較1966年已東退數公里,依堤鄰灣還有眾多的碼埠,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出人們的記憶,南沙大堤已無一處臨水,它只是靜靜地臥在蕭然大地的東北部,看著風霜雪雨,感受著世事變遷。

圍墾移民定居後,1976年2月籌建益農人民公社,1978年1月為益農人民公社,1984年5月為益農鄉,1992年5月益農鄉與夾灶鄉合併為益農鎮。

改革開放前說起益農,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遠,位於杭州最東邊的益農,更加靠近紹興。由於交通路網的限制,從蕭山中心城區到益農鎮,至少需要1小時車程。很多益農人去遠的地方都要去紹興北坐車,更有每次回家都是包車的,問其原因,一句話:益農太偏了,到各個地方都不方便。益農處於蕭山最偏遠的東部地區,有“電尾巴、水尾巴、路尾巴”之說,意思是:這兒沒有公路,沒有自來水,也沒通有線電視,被稱為蕭山的“東伯利亞”。一直以來益農是蕭山相對落後的地區,到1998年還戴著“經濟欠發達鄉鎮”的帽子。老早的益農,幾乎看不到一間磚牆瓦房,清一色是破舊的茅草棚;走進農宅,往往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傢俱。益農鎮早期的農業作物以糧、棉、豆類、油料為主,輔以絡麻、甘蔗、蔬菜及其他多種經營,盛產“蕭山蘿蔔乾”和“紹興黴乾菜”,主要種植棉花、絡麻、油菜這三樣經濟作物。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改革開放初益農鎮面貌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改革開放初益農鎮面貌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的益農史,書寫了人定勝天的豪邁,是一部驚天動地的圍墾史。那麼,改革開放後的益農史,則篆刻了勇立潮頭的偉岸,是一部不怕困難的創業史。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如今的益農鎮已有了六張“金名片:

一是“產業新城”金名片。當前的蕭山,正處在“後峰會、前亞運”的歷史窗口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建設,是蕭山推進全域城市化、區域一體化、城區國際化“三化聯動”的具體實踐。益農拓展區塊作為開發區四大區塊之一,承接著拉大城市主城區框架、擴展城市功能的重大任務。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改革開放建設中益農鎮換髮嶄新容貌

2015年6月蕭山區政府發文明確益農鎮37.4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開發區的拓展區塊,這對益農今後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所以益農把“融入大平臺、實現大發展”作為發展的戰略方針。益農將不再是一個邊遠鎮街,而是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啟動區塊徵遷涉及4個村321戶農戶,已在去年完成簽約,益農將進行建鎮史上的首次高層安置。今年,益農還將進行第二次徵遷,涉及農戶800餘戶,徵地1萬餘畝。

大徵遷的背後,是一座產業新城的崛起。益農編制完成了《蕭山區益農鎮產業單元產業規劃研究》,明確了在益農產業區塊內,打造包括纖維新材料產業基地、高端裝備智造基地在內的七大大功能區塊,吸引著一大批高新企業和重大項目進駐。目前,萬向、恆逸等企業進駐工作正有序開展。萬向公司正在益農區塊的進行前期對接工作。恆逸集團逸宸公司與“錦遠新材料”項目接盤後的對接工作已開展,正在進行場地清理、水電項目等前期工作。同時,益農也將以打造省級化纖新材料產業園為依託,加大榮盛等本地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最大程度整合重組化纖產業,推動轉型升級。目前,榮盛集團投資30億元年產20萬噸的差別化功能性纖維項目,已完成254畝土地的收儲和前期工作,即將全面啟動。益農將從生態、效益、技術等方面嚴把項目入駐關口,注重對承接項目的改造提升,著力打造具有活力的新興產業園區,強勢引領益農經濟健康快速增長。

二是“現代化工業”金名片。益農鎮的工業經濟以驚人的發展速度譜寫著南沙大地的傳奇——年平均遞增速度達到了45%以上,早在2006年經濟總量已突破100億元大關。2017年,全鎮實現規上工業銷售產值103.4億元,比五年前增長20.1%;規上工業銷售產值101.8億元,比五年前增長19.2%;規上工業增加值9.7億元,比五年前增長24.8%;各項經濟指標比五年前有了快速增長。

益農鎮工業企業以化纖紡織、機械五金、印刷包裝等行業為主,其中化纖輕紡佔工業經濟總量70%左右。化纖領域的巨頭——浙江榮盛集團雄踞此處,榮盛集團是蕭山乃至全國化纖領域領軍企業,位列全國大企業排名172位,民營企業26位。2017年,集團年產值超1000億(產值1068億、銷售1066億),在益農有100億左右,約佔益農經濟總量的80%。大立建設集團也是益農驕傲,在2017年12月25日,集團被國家住建部正式命名為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蕭山僅2家。

益農創新驅動後勁十足,一系列高端新型項目逐個上馬,榮盛集團聚酯、聚酰胺纖維柔性化高效設備技術成為“十三五”國家級重點研發項目,盛元化纖、老胡子醬菜等企業大力實施“機器換人”,減少勞動力40%左右。單一產業發展已經走向產、學、研融合深度發展,轄區內多個產業工作室相繼創建為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五年來,累計新增專利申請74項,獲專利授權76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6家;申報省級及以上新產品備案20項。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現代化農業”金名片

三是“現代化農業”金名片。早在2010年,益農就編制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十年規劃》,重點打造現代農業創新園、現代農業生態園和現代農業綜合園三大精品園。2011年,益農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正式啟動,一個佔地3.9萬畝的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園區,集種、養、產、景(休閒)為一體,建成後將實現現代農業綜合示範、高效生態農業先行、休閒觀光農業集聚三大功能。園區建設效益明顯,在2017年底,綜合區內實現農業總產值57919萬元,較建設初期增長5倍,實現農民人均收入61183元,較建設初期增長4倍,托起了農民的“增收致富夢”。

益農農業品牌亮點紛呈,三圍芹菜就是其中一個。近年來,三圍村以1700畝省級無公害設施蔬菜示範基地為發展基點,不斷做大做強設施蔬菜產業,“農墾”牌芹菜成了我鎮的一張亮麗名片,三圍村也因此喜獲“全國一村一品蔬菜示範村”稱號,該村種植戶平均種植大棚蔬菜4-5畝地,年純收益超過15萬元。三圍芹菜美名遠揚,遠銷港澳市場,還是G20峰會保供蔬菜。鎮龍殿村水生植物也值得一提,針對鎮龍殿村地勢低窪和土壤水質特性,引導村民種植水生植物,經歷近十年的發展,水生植物種植基地逐步擴大,特別是隨著“五水共治”深入推進,給這一產業帶來了新的商機。目前全鎮已有鎮龍殿、星聯、久聯等7個村300餘戶農戶從事水生植物種植,種植面積達3000餘畝,品種已逾百餘種,年銷售達3500萬元,畝均收益可達2萬元。益農已成為杭州最大的水生植物種植基地,杭報曾以“種草比種稻好”為題做專門報道。此外,超五百年曆史的“蕭山黴乾菜”、“沙地西瓜”、“紫香炒貨”等先後成為市、區級名牌產品,擦亮了益農農業名牌的金色招牌。

蕭山益農鎮的“前世今生”

美麗鄉村

四是“國家級衛生鎮”金名片。走進益農鎮,寬廣乾淨的路面,清澈見底的河道,乾淨靚麗的村莊令人印象深刻,“潔淨美”讓益農名聲在外,環境優美、生態宜居,這裡儼然是可“詩意棲居”的世外桃源。在全區“最清潔城鄉”競賽中,益農鎮從2015年開始,連續3年保持全區第一。

拆除違章建築是建設美麗益農的第一步。2013年,浙江大地吹響“三改一拆”工作號角,益農鎮迎難而上,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積極回應群眾呼聲,合力破解難題,打好打贏了這場硬仗。5年來,共拆除各類違章建築70萬平方米。先後獲得了市級“無違建創建先進鎮街”和“基本無違建鎮”稱號,並在2018年成為區內首批杭州市“無違建鎮”,打響了蕭山“無違建”鎮街創建的第一槍。益農地處蕭紹邊界,水網密佈、河道縱橫,總長128公里的42條河道構築起了靚麗的水環境。自“五水共治”工作開展以來,剿劣治水、河道整治、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等工作一直走在全區前列,良好的環境基礎和紮實的整治氛圍,使益農成功摘取了“國家衛生鎮”、“國家生態鎮”這兩塊含金量最高、難度最大的“國字號”招牌,營造了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

然而,在環境整治上,益農沒有滿足現狀而止步不前。在當前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如火如荼的推進中,益農作為蕭山區首批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6個試點鎮街之一,立足地形特徵和人文底蘊,高起點構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全域體系,投資1.8個億,完成整治項目24個,並以秩序管理為重點,有效治理了道亂佔、車亂開、攤亂擺、線亂拉等環境亂象,集鎮面貌得到提升,成為浙江省首批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試點鎮。全鎮小城鎮管理機制逐步完善,“益農經驗”先後在省、市、區推廣。

五是“良好政治生態”金名片。選人用人導向是良好政治生態的風向標。選好用好一名幹部,就等於樹立起一面旗幟,可以激勵更多的幹部奮發進取;反之,用錯了一個或幾個幹部,就好比汙染了水源,對一個地區政治生態的破壞、對事業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益農在選拔幹部中,科學配置村班子隊伍,建立起了強有力的村幹部隊伍,在去年的村級組織換屆工作中,實現了組織意圖體現率、一次選舉成功率、資格符合率“三個100%”;實施村書記領頭雁工程,堅持唯才是舉、量才使用,村書記綜合素質高、執行力強,素有“長壽書記”的美稱,平均任職都在10年以上,三圍村黨總支書記許天罡、群圍村黨總支書記是浙江省“千名好支書”,長北村黨總支書記陳建立、久聯村黨委王寶升是浙江省“萬民好黨員”,此外還有4個村書記獲得區級以上“優秀共產黨員”。

益農注重黨建品牌打造,打造“黨建+圍墾精神”品牌。通過南沙大堤主題公園建設、益農鎮志編寫、圍墾文化牆繪等方式,引導黨員幹部傳承和發揚圍墾精神,勇挑發展重擔。推動南沙公益民間志願者隊伍建設,設立南沙公益臨時黨支部,開展便民服務、公益演出等活動,服務群眾近萬人次。推出了“紅宣益講”品牌活動,採取村(社區)內宣講、鎮街宣講等多種形式,每月15日在鎮機關會議室、文化中心會場、藍領益家或各村(社區)村(居)委會舉辦,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瞭工作方向,提升了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水平。

首創的“黨建+好村風”模式,更是得到人民網、新華網等10餘家主流媒體報道。樸實的村風也讓道德的種子在南沙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益農,敬老愛親、助人為樂、扶危濟困蔚然成風,好人群體不斷湧現。在鎮慈善分會第二輪募捐行動中,益農本土企業家、村(社區)、單位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更是全力支持,共有17家企業捐贈留本冠名基金5800萬元,募集現金457.994萬元。其中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捐贈了最大一筆3000萬元的留本冠名基金。除此之外,16家企業都捐贈了100萬元以上的留本冠名基金,另有34家企業和32個村(社區)、單位捐贈了現金,源源不斷的愛心,彰顯了益農的良好社會風氣。在徵地拆遷、農民建房、環境整治等事關群眾切實利益的大事中,益農百姓識大體、顧大局,主動配合政府完成任務,確保了中心工作的順利推進。在優良黨風政風的帶動下,村民重拾崇尚節儉的傳統美德。良好的村風、民風也奠定了社會平安和諧的基石。多年來,益農上下政通人和,未發生重大矛盾糾紛和群眾集體上訪事件,也無重大刑事案件。

六是“教育人文”金名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群眾關心的大事,也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近年來,益農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重高率蕭中率一直穩步增長,2017年益農鎮中中考重高率達41%,蕭中46人,蕭中錄取率達9.7%,繼續位居全區農村初中前列。“榮盛教育獎勵基金”在其中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自2011年來,已累計獎勵優秀教師805名,優秀學生1439人,發放獎金784.2萬元。

“軟硬兼顧”雙管齊下。在硬件建設上,益農在去年啟用了夾灶小學,今年又將啟用益農四小(杭師大益農附屬小學),徹底結束村完小辦學歷史,並開始益農第二幼兒園建設,逐步構建益農教育新格局。在軟件建設上,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全力實施名師培養工程,截至目前,全鎮共有區級及以上名優教師93名,佔專任教師總數的23.6%,較去年提高4.5%。其中,省級優秀教師2名,市、區級教壇新秀61人,市、區級優秀班主任16人。

文化需要有教育的底蘊,也需要內涵的外展,益農依託文化禮堂這個載體,極大豐富了沙地人文。2013年,益農以新發村為試點,拉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序幕。目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文化禮堂有6家,正在創建的有4家。早在2016年,益農就出臺了文化禮堂長效管理運行機制,鎮級層面出臺文化禮堂長效管理辦法的,在全區乃至全市都屬領先。在制度的引領下,各文化禮堂做到了大門常開、活動常在、群眾長受惠。每個文化禮堂全年開展的規定活動均在30次以上,內容涵蓋節慶禮儀、鄉風文明、文體活動、文藝演出等多個方面。活動有內涵、人才有保障、群眾有獲得已成為益農文化禮堂建設的特色亮點,值得一提的是,群英村文化禮堂在今年1月25日承接了中央電視臺《東西南北賀新春》欄目取景拍攝任務,益農文化禮堂作為蕭山向世人展示文化的窗口,得到了各方好評。

益農用自己的成就,譜寫這座“貧困小鎮”向“富裕小鎮”的飛躍。我們相信,在破舊立新中,一座產業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