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人生,遗憾的父亲!

范蠡在历史上算是相当有本事的人了,他的一生“居官则至卿相,为民则致千金”,并且功遂身退,寿终正寝,一直被后人认为是“完美”的一生。真的完美吗?不然,还是有些遗憾的。

今天咱就讲一个范蠡“完美”人生中的遗憾吧!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苦身勠力,君臣深谋二十余年,最终灭掉强吴,报了会稽之耻。然后北渡淮河,兵临齐、晋,号令中原,勾践称霸,范蠡为上将军。

然而,范蠡并没有贪图高官厚禄,而是明智地选择了隐退。

完美的人生,遗憾的父亲!

他散尽家财,举家搬迁到齐国一个叫做陶的地方,变更姓名,重新创业。一边搞农业,一边做生意,不久成为一方巨富,人称“陶朱公”。

就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浓缩了陶朱公一生的智慧,切请听我讲来......

陶朱公有三子,长子一直跟随父亲创业,辛苦治产。搬到陶地后,三子才慢慢长大成人。这时候,二子在楚国(楚国是他们的老家)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

朱公说:“自古以来,杀人偿命,这是常理。但是‘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暴尸街头)”。

于是考虑之后决定,派三子前往楚国营救二子。就让三子携带黄金千镒(镒:二十两),装在黑色容器里,放在牛车上,正准备出发,长子却不愿意,非要自己去,朱公不准。

长子生气地说:“二弟有难,我作为家中长子,竟不让我去营救,反让小弟去,这是在说我无能吗?你不让我去,我就自杀!!”。

他的母亲也在旁边埋怨朱公:“你非让老三去,老三年幼,涉世太浅,能不能救出老二,还难说,如果惹怒了老大,先白白搭上老大的性命,看你怎么办!”

不得已,朱公只好妥协,改让长子去。

完美的人生,遗憾的父亲!

临行时特意写了一封书信,让其交给楚国的一个老朋友—庄生。并且千叮咛万嘱咐:“到地方立刻把金子交给庄生,全听他的吩咐,不要与他争执!”。

长子一面答应了,一面又私下携带一笔金子,走了。

到了楚国,发现庄生的家特别偏僻,披荆斩棘,才到了庄生的家。庄生家徒四壁,太贫困了!长子虽然心生怀疑,还是按照父亲的交代,把书信和金子给了庄生。

庄生说:“你可以立刻回家了,不要久留,等到你弟弟出来,也不要问究竟!”

长子离开庄生家,心里直打鼓:这么个穷老头,会有什么能力帮我办大事呢?与其傻等,不如自己想办法。

就没有听庄生的吩咐,而是用自己私自携带的金子贿赂楚国的权贵,找他们帮忙。

长子哪里知道,庄生虽然深居陋巷,可他素以廉洁闻名楚国,举国自楚王以下都尊奉他为长者。收下朱公送的金子,也并非是他贪财,而是等事成之后再归还朱公,作为信物的。所以,收下金子后,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送的金子,要看管好,不可擅动,以后还要归还的”。

可惜朱公长子并不明白其中深意。

趁闲暇,庄生入朝见楚王,照例对楚王说:“某星宿于某位,这将对我楚国不利”。

楚王一向信任庄生,就说:“那该怎样应对呢”?

庄生说:“只有行善积德,方可攘除”。

楚王说:“先生不用说了,我明白了”。

完美的人生,遗憾的父亲!

庄生

楚王便命人立刻查封国中的钱库和粮仓(因为要大赦天下,会放出来很多罪犯,防止罪犯盗窃、抢劫)。

楚国的权贵们一听楚王又查封钱库,就明白楚王这是又要大赦天下。于是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公长子(钱没白花)。

长子心里琢磨:“这楚王一大赦,我弟弟肯定自然就被放出来了,那我的千镒金子岂不白白送给了庄生?不行,还得去找他讨回”。

见到长子庄生很惊讶:“你不是回去了吗”?

长子说:“我并没有回去,当初我来是为了救我弟弟,现在楚王将要大赦,我弟弟自然就会放出来了,特意来向您辞行!”

庄生哪能看不出来?立刻明白了这小子是来要金子的,就说:“金子就在屋里,你自己去取吧!”

长子取了金子,心里暗自高兴:钱没花,还能救弟弟的性命,真是划算!

可谁知道,庄生这个人并非常人,性格本来就古怪,这次竟然被一个小孩子耍弄,非常羞愧。

于是又入见楚说:“我前日对大王所说某星宿某位,让大王修德攘除之事,今天我在大街上听路人都在议论此事。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人囚禁在楚国,他们家用金钱贿赂大王身边的权贵,从中运作,使得大王您大赦天下,并不是为了楚国百姓,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

楚王一听大怒:“我就算再无德,也不会因为一个富人之子而假装施惠”!

于是下令:先论杀陶朱公之子,第二天再大赦天下!

结果是朱公长子,拉着二弟的尸体回家了......

完美的人生,遗憾的父亲!

牛车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到家后,他的母亲和邻居们都很伤心,唯独陶朱公不悲。

对众人说:“我就知道他会杀死弟弟,这并不是他不爱弟弟,而是他不舍得弃财。因为长子从小跟我耕作劳动,知道钱财来的不容易,所以把钱看得过重。老三就不一样了,生在福中,长在福中,坐好车,乘好马,哪里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所以老三挥金如土,毫不吝惜。当初我让老三去就是因为老三能弃财,而老大不能。如今老大因不忍弃财,导致其弟被杀,也是常理啊。你们日夜盼望老二能回来,而我等待的却是他的尸体”。

陶朱公一生何其英明,最终还是很无奈地看着儿子死在自己面前,自己却无能为力,可谓完美中的遗憾!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陶朱公开始就知道长子救不了老二,那当初他为什么与众人讲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完美的人生,遗憾的父亲!

这就牵涉到一个有关人性的问题,因为认识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是无法达到有效沟通的,即便是最亲的父子之间也是如此。自古以来除了圣贤,不知有多少人都在滔滔不绝的向人讲述自己的道理,企图让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其实有很多事情无需过多解释,即便你看得再清楚,对于众人来说,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任何所谓的解释、道理、劝说都是没用的。

设想一下,如果先贤能用几句道理就可以让后人明白一切事理,那后人岂不个个都是圣人?

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用处,什么样的人本身就是为做什么样的事情而生的。人们不能对那些平时比较听话的、学习好的、勤劳的等等这些人有过多的偏爱,他们并非无所不能。另一些人虽然没有这些所谓的优点,但是对某些事情来说,他们恰恰就是最正确的人选。

完美的人生,遗憾的父亲!

人性有许多的弱点是没办法消除的,但是我们可以像陶朱公一样,弄明白其中的因果,这样虽然你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明明看到一些人正在向火坑走去,自己却无能为力,但这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幸福。

后记:关于此故事,笔者认为多为后人杜撰。司马迁没有专门给范蠡作传,此故事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末尾,有关范蠡的历史记载本来很少,这个故事就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不像司马迁的行文习惯。再就是范蠡一生英明果断,处事周全,不可能随意把自己二儿子的性命交给另外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手上。然而此故事想说明的道理是值得流传的,堪称管理学经典!

如果您同意或者有不同的意见,请直接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