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站项羽3万击溃刘邦56万,为什么亥下之战10万打不过60万?

周天龙发多少


彭城之战项羽是攻方,刘邦是守方,主动权在项羽,刘邦率56万联军早已超出其指挥能力,根本没有形成战斗力,犹如一群鸭子,被项羽赶来赶去,人越多行动越困难,而项羽勇猛,所向披靡,兵败如山倒,刘邦没有被抓就万幸了。

垓下之战是项羽带兵返楚被刘邦追杀,主动权在刘邦手中。项羽鸿沟对峙已经疲敝,食尽而返,军心思退,不料被围,对手又是善于用兵的韩信,只要合理调度,前锋不与项羽对战,项羽进则退,项羽退则进,咬住项羽,猛攻项羽后队,用不了几个回合,吃不上饭的楚军就被消灭光了。尽管项羽勇猛,士气已尽,刘邦一方尽情围猎,士气旺盛,60万打10万,项羽不可能活命。


山西人老王


提起项羽战斗值最爆表的时刻,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他与章邯的巨鹿之战。

这一战,项羽率领的6万楚军对阵整整40万秦军。不仅正面硬刚秦将王离、苏角和涉闲的20万长城兵团精锐,将其悉数消灭,而且还逼降了章邯的20余万骊山刑徒军。

1:6.7的恐怖战绩比,令周围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队震惊不已,战后纷纷下跪迎接项羽,连眼睛都不敢直接目视这位战神。

岂料,巨鹿战争的战绩比,很快又被项羽在彭城之战再次刷新!

项羽凭借区区3万楚军,居然打得56万汉军四处溃散,战死的20万具尸体堵塞河道"睢水为之不流",就连刘邦的老爹太公和老婆吕雉都被俘虏。刘邦为摆脱紧随其后的追兵,甚至还连续几次不惜把一双儿女踹下马车。

一次1:6.7,一次1:18.7,项羽缔造出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任谁也不敢再在正面战场与楚军死磕。

可为何短短三年后的垓下之战,手头尚有10万人马的项羽,为何却冲破不了韩信60万人的十面埋伏呢?

就军队组成结构来讲,彭城之战的汉军与巨鹿之战时的秦军,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当时汉军的凝聚力,还不如由章邯骊山刑徒和王离长城兵团合流的秦军。

刘邦的56万大军,除跟随他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的嫡系部队外,其余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司马欣、魏豹、陈馀等诸侯手中收编来的军队。

这部分人对刘邦的忠诚度很低,而且各自带领着原来的旧部,心里排在第一位的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只要刘邦的直属军队遭遇挫败,立马就会出现一盘散沙、四处溃逃的情形。

即便是刘邦的直属军队,也是分散布防在彭城外围,如果遭遇突袭,未必就能快速汇集到一点应对敌人。而项羽集中兵力专攻一点的打法,却能在局部战场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

彭城之战后诸侯们纷纷重新战队的情形,也从侧面印证了刘邦56万大军缺乏凝聚力的短板。一看到项羽占了上风,司马欣、魏豹等诸侯立马投靠了西楚。军合力不齐,就算军队总数再多,战斗力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证。

此外,先前刘邦出陈仓、平关中、占彭城,一路打下来十分顺手,这也让汉军滋生出骄傲情敌的情绪,对楚军的防范麻痹大意起来,犯了兵家大忌。

这样看来,彭城之战是项羽的3万人马集中于一点上,对刘邦嫡系部队的一部分人马展开突袭,随后在连锁效应下扩大战果报销掉汉军的20万主力,最后撵得加盟汉军的其余诸侯军队四散溃逃。

然而,垓下之战的情形则不同。

此时,大部分首鼠两端的骑墙派诸侯,都已经被刘邦攻灭,所以汉军已经基本不存在统一指挥方面的问题。而且无论从版图,还是从军队人数上看,项羽都已经陷入了汉军的战略大包围。

可即便占据如此大的优势,韩信初期也只采取“大包围,局部出击”的保守战术。各股汉军与楚军稍一接触便撤离战场,从不指望能将对手打败或击溃,只求慢慢地一次次消耗掉项羽的有生力量。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他晓得如果面对面排兵布阵与项羽决战,别说是60万人马,恐怕再多的军队也吃不消项羽几个回合的冲锋。

所以韩信在战略上十面埋伏,战术上却一面也不跟项羽决战,玩的就是人多拖死人少的把戏。

就这样,项羽的10万人马,硬生生地被拖垮到仅剩28人,最后项羽仍然凭借惊人的爆发力,创下单人格杀掉100个汉军的记录,才自刎而死。


剧透历史


汉高祖在彭城之战56万人网被项羽的三万军队击溃,但是,在垓下之战,刘邦的60万人马,却打败了项羽十万大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彭城之战,刘邦只是名义上的主帅

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当时的那些诸侯,实力上并没有与刘邦拉开多少,就像西班牙甲级联赛,刘邦是巴塞罗那,项羽是皇家马德里,那些诸侯可能是塞维利亚,也可能是西班牙人,纸面实力可能不及巴萨,皇马,但是还是有一拼的实力。

所以这些诸侯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刘邦,只是想从中捞取好处,一旦遇到项羽反击,他们完全可以采取保存实力的战略,让刘邦的军队去拼就完了。他们在后面打打酱油,有好处就捞,打不过就撤退。

这样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也没有太大的战斗力。而在垓下之战时,完全不同,这些诸侯基本已经被灭掉,所有的参战军队都统一了思想,那就是消灭项羽,所以军队的战斗力就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次,没有形成统一指挥

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刘邦的军队属于多头指挥,虽然韩信也在其中,但是他没有成为全军的统帅,参战的各个诸侯王以及刘邦,才是真正的军事统帅。他们的话语权很大,就算韩信成为这60万人马的统帅,这些人的存在依然会对他的排兵布阵用兵进行极大的干扰。

所以就算轩辕复生,姜尚在世也没有办法指挥这么一支军队。而在最终的决战时,韩信成为了最高统帅,刘邦彻底放权,不干扰韩信指挥,这才使得当时的第一名将韩信能够从容地打败当时的第二名将项羽。

第三点,两只军队在士气上的高低,决定了战役的胜败走向

在彭城之战,刘邦的军队在项羽的大本营作战,老巢丢失,项羽的主力军团必然是心急如焚,这些军人思念家中的亲属,唯恐家人有失,必然是在回程的路上星夜兼程。

汉军当时的纪律很差,这种劫掠的事情肯定没有少做,所以说汉军和许多项羽军队的士兵有着血仇,这些楚军一投入战场,就如同下山猛虎一样,逮着汉军就是一顿痛揍,为家人报仇,为亲人雪恨,自然是英勇无敌,汉军怎么可能打得过他们呢?

而在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刚刚签订了和平协议,项羽带着兵回家,这些士兵回家心切,遇到刘邦这个老赖,撕毁协议,突然袭击,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这些士兵心理上已经松懈再紧绷起来就很难了,士气自然也就不高,打起来就没有彭城那么厉害了,最终被韩信打败。


历史评说


说起秦汉之际的军事领域,单从作战一方面来讲,如果项羽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时至今日,我们仍旧把历史上勇猛无比的人称之为“霸王”,而这个词最先就是用来称呼项羽的。(如东汉末年江东孙策,人称“小霸王”,即“小项羽”)

项羽被世人捧的非常之高,其实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世人很多不太喜欢刘邦这个人。尤其是在军事作战方面,项羽不知道要超过刘邦多少。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降服章邯,一路挺进。在号称西楚霸王之后,刘邦以56万联军攻打西楚都城彭城,项羽率3万精兵南下,大破刘邦,落荒而逃的刘邦还在马车上上演了踢孩子下马车以减轻马车负重的戏码,可谓是落魄至极。

可是问题来了,最终坐上皇帝宝座的仍旧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在楚汉对峙的最后关头,爆发了历史有名的垓下之战。其实此时的刘邦是背信弃义、背弃盟约的追击项羽军队的,本来双方已经订立盟约,没想到刘邦出尔反尔,重兵追击,导致项羽兵败自杀。

既然项羽彭城之战以1:18.6的显著差距都能获得胜利,为什么在垓下之战1:6的条件下却输掉了战争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作战双方兵力不同。首先,刘邦彭城之战时带领的是各国联军,可以说是一盘散沙 ,军队指挥力度完全不够。在垓下之战则是汉之精兵强将,实力完全不同。

②:双方将力不同。

彭城之战时,有刘邦亲自挂帅,张良为军师。虽然笔者对张良一惯佩服,但是他在彭城之战中的表现却令笔者不以为然。在攻占彭城之后,刘邦军团开始“日置酒高会。不思进取”,张良亦是沉浸于此,完全没有预料到项羽会突袭。在垓下之战中则截然不同,项羽直接面对的是“兵仙”韩信,四面楚歌之后使项羽元气大伤,安能不败?

③:作战状态不同。彭城之战中,项羽是兵行险招。留下大部队继续攻打齐国,自己亲率三万精兵突然南下,在萧县屯兵,神兵天降,一举击败刘邦,此时的刘邦完全蒙在鼓里。垓下之战则是势力反转,项羽并没有想到刘邦会违背盟约,同时又受到韩信谋略的算计,最终兵败。

结束语:战争是不能仅仅依靠人数多少来决定成败的。从古至今,以少胜多之典型案例数不胜数,这充分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战争是复杂的事物结合体,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成功,仅仅靠兵力,有点幼稚。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彭城之战,汉军的指挥官是刘邦。

垓下之战,汉军的指挥官是齐王韩信!武王英布!梁王彭越!

讨论一个人在一场战役中的成败,我们一定要看他的对手是谁。刘邦这个人,韩信早就有评价,说他的领兵上限就是十万人,超出了这个数字,他就玩不转了。

考虑到刘邦早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及韩信当时才刚投汉军,我觉得韩信说的十万还是故意往高了说的,要给刘邦留面子。

既然刘邦带不了那么多兵,而他当时又统帅了超出他统兵能力的人马。当项羽的三万精锐铁骑出现在诸侯联军的身后时,那么结果很显然就是灾难性的。

并且,由于刘邦占领彭城的过程太顺利,得意忘形,在心态上疏忽大意,以至于项羽开始突袭后,诸侯联军瞬间就变了溃兵。

这个时候人多有什么用?在溃兵的悲观情绪影响下,有战斗力的兵,士气也会泄掉。刘邦原本还能带几万兵,但这个时候,他的几万精锐也会跟着溃兵一起拼命逃命。

所谓一溃千里,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再来看垓下之战。

汉军六十万大军围困十万楚军于垓下时,汉军统帅是韩信,英布,彭越。汉军可谓是群英荟萃,能打的全来了。至于刘邦,他当时待在他最合适干的位置——统御诸将。

刘邦把自己位置摆正了,心态也摆正了,他没去前线瞎指挥,剩下的就看韩信、英布和彭越的发挥了。

英布和彭越首先出招,他们一个断了楚军的后勤,一个抄了项羽的后路,让项羽没办法顺利撤退。而接下来就看韩信的了。

当时韩信约三十万兵,分为左中右三部,其中的中路军由韩信统领。

韩信军与项羽军接触后,韩信亲自统领的中路军首先杀出。不过汉楚两军一交战,韩信就败退了。

淮阴侯(韩信)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刘邦)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的这次败退,这是所有的史料里,韩信一生,唯一的一次失败。当然,韩信的主动退却有可能是佯攻诈败。不过,以三十万兵攻十万兵,还要诈败才能拖住项羽,这说明韩信在优势兵力前提下,也没有一口吞掉项羽的能力。



逼退韩信后,项羽打算往东退却,但遂即他就被韩信军团两翼的孔熙、陈贺缠住,令他无法脱身。没办法,这就是兵多的优势。这些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都是有组织的。远非彭城之战时,刘邦指挥的那帮形同于乌合之众,一打就逃的诸侯联军可比。

汉军左右翼缠住项羽军后,韩信杀回,与左右两路汉军一起合进,三路围攻,这才终于大败项羽军,打破了此前项羽野战无敌、战无不胜的神话,会和英布、彭越一起把项羽围在了垓下。

此时,六十万汉军团团包围了不足十万楚军残军,而且楚军疲劳粮尽,无力再战。像这种情况,若是换一般人,早就完犊子了。就比如说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围的水泄不通,士气溃散,赵括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四十万人硬是被全歼。

但是项羽不是一般人,他在绝境之时,还能硬顶防线,让汉军不敢突击。而且他当时仍然还有杀出合围的可能性。

此时,汉军一号智囊张良献计,他以“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项羽军士气,这才让项羽失去了率整军杀出垓下的可能性。


不过项羽此时仍然没打算投降,他在绝境之时想到了断尾求生之计。为让汉军摸不透自己往哪个方向突围,他挑选了八百精锐,然后让钟离昧部、左右司马部、项伯部等分散突围,其实这些人都是引开汉军视线、掩护项羽突围的弃子。(后来项伯、左右司马部投降,钟离昧被击败)

突围开始后,汉军果然蒙圈了,摸不清项羽的方向。最后项羽率八百精锐在汉军的五重层层合围,十面埋伏下,居然冲了出去,这简直是奇迹。

六十万人合围,居然还让项羽跑了,仅从垓下之战来说,这很难说是汉军的完胜,是韩信的完胜。

当然韩信也不是吃素的。当项羽突围后,韩信很快就判定项羽精锐的突围路线,然后他派出灌婴率汉军最精锐的五千主力精骑,疾追项羽直至乌江。毕竟对汉军而言,如果不把项羽和他的精锐弄死,歼灭再多的楚军杂兵也没有意义。

不得不说,韩信的果断,稳!准!狠!彻底断绝了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因为项羽虽然一口气冲到乌江边上,他所部八百精骑却已经损失殆尽,这些人如果大半逃出,都能成为项羽在江东重建军队的种子,都可以担任军官,替项羽重组军团。日后还能继续和刘邦相争天下。

而眼下如果只有自己一人逃回江东的话,徒劳无益,只是给江东父老带来兵灾罢了。

于是最终,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没有过江,自刎而亡——六十万汉军合围,项羽居然还是自杀的。围他的汉军,没有一人敢上前取他人头。项羽,临死也鄙视了一把汉军。



总的来说,项羽在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面临的情况,完全是两码事。前一战的对手是当时骄傲得意的刘邦,如同乌合之众的诸侯联军。而后一战的对手则是汉初所有名将,所有的精锐部队。项羽以少打多,如果这样的情势都能让他打赢,他可就太逆天了。


Mer86


彭城之战是项羽以3万精兵打败刘邦的56万大军吗?兵力真的是1比19吗?史记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项羽本纪》”史记上也没说是3万对56万。史记上所说刘邦的56万大军是参于灭楚的总兵力。兵力有分散和集中之说。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总兵力是500多万,共军总兵力是100多万,但是在局部共军往往能集中数倍于国民党的兵力。而刘邦的兵力是分散于彭城及周边各地的,并非都集中于彭城。

刘邦的军队真的有56万之多吗?刘邦出汉中平定三秦时只有数万人马,三秦并未完全平定,还要派一部分军队围困废丘的章邯,刘邦能有多少兵可用?《史记》上说刘邦是劫五诸侯伐楚。五诸侯是那几位?一般认为是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和韩王信。其中张耳为陈馀所败,只有一些残兵,而胜下的那四个诸侯所辖不过一郡之地。项羽的楚国就独占九郡。五诸侯加起来能有多少军队?一般军队达到数十万都是大概数量,多取整数。并不会那么精确,而56万这个数字太精确了吧?很像是编造。仅两年前,各国诸侯会师关中时,也不过只有50万军队,而今单刘邦就整出来56万大军,还不算关中围困章邯的军队,楚国的军队,齐国的军队,英布的军队。这难道不可疑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56大军是号称。在战争中为了虚张声势,恐吓敌人,常常夸大兵力。诸侯灭秦之后,刘邦的兵力是是10万,号称20万。项羽的各国联军是40万,号称百万。“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高祖本纪》”号称的兵力一般是实际兵力的两倍以上,如果是号称的话,那么就刘邦的实际总兵力也就20几万。除去五诸侯的兵力,刘邦的实际兵力约10万。这个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刘邦的兵力并非都在彭城,周吕侯驻军下邑。樊哙率军在今山东峄县、枣庄、邹县、曲阜、滋阳一带驻守,以掩护彭城之安全。曹参似乎也不在彭城,因为彭城之败后曹参还能向西夺取雍丘,在外黄打败叛将王武,在燕县打败反叛的程处,打败叛变的柱天侯,夺回衍氏。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除去刘邦及诸侯军守备各地及樊哙守邹鲁之兵外,在肖砀及彭城的汉军及诸侯军能有多少?估计也就10余万吧!楚军真的只有3万吗?这3万楚军仅仅是项羽从齐国带回来的,并不包括彭城附近及楚各地的残兵败将。彭城之战时诸侯军背叛了

项羽军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不够,又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天亮后,汉军发觉项羽离去。

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等他渡过淮河,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来到阴陵时,项羽迷路了,他去问一个老农。

老农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泽,耽误了时间。汉军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又往东去,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人。

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

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

背景故事:

1、四面楚歌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2、霸王别姬

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

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

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3、突出重围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逃出汉军包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

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

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

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

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成武畅通


三条。



第一,指挥官素质。彭城之战的指挥者是刘邦和各路诸侯,垓下之战的指挥者是刘邦和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关键人物就是韩信,韩信擅长大兵团作战,多多益善,刘邦超过十万人就玩不了。大兵团作战是个技术活,能玩了的自古以来屈指可数,包括刘邦的对手项羽也玩不了。但是项羽得军事能力显然超过刘邦。



第二,军队战斗力。项羽的三万精兵为百战之师,曾经打过破釜沉舟的救赵灭秦之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项羽从江东带出来的嫡系,战斗力和凝聚力都是杠杠的,但是刘邦的六十万大军却是乌合之众,不仅没有统一指挥,而且都没打过硬仗,就是一帮战五渣。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三,形势比人强。彭城之战时,项羽处在上升期,天时人和都在他这边,所以百战百胜。垓下之战时,刘邦处于上升期,天时人和到了刘邦这边,此消彼长,项羽到了穷途末路,时不利。因此项羽说,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亡我。



战争是政治的极端表现形式,项羽之所以攻守之势异也,都怪自己在强盛时期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唐风宋月


公元前202年12月的某一天,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与韩信大战,被汉军一路追杀来到了乌江边(今安徽马鞍山和县乌江镇),此时的项羽,遥望着江东思索着:

〈项羽乌江自刎〉

“父老乡亲们,你们交给我的这帮弟兄们都已战死,项羽如何对得起你们?如今我回到你们身边的话,刘邦肯定会追杀过来,到时还会连累你们,所以我无法给你们一个交代,只有一死了之”

或许还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个“鬼雄”的称誉。

垓下之战,项羽惨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下面几个

垓下之战,刘邦任命了韩信为总指挥。

原来,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赏给韩信封地,并把大战项羽楚军的总指挥兵权交给韩信。得到赏赐的韩信来了精神,立马在濉水消灭了项羽手下的龙且大将及其20万大军,挫伤了项羽的锐气,并为垓下之战做足了准备。

因为韩信知道项羽现在虽然只有10万兵力,汉军数倍于楚军,但是项羽是个战神,手下大多为骑兵,又指挥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丝毫不敢小看项羽。

垓下之战在韩信的总指挥下,韩信采取五兵排阵式,以自己为先锋,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为中军,周勃和柴武带领预备军坐镇后方。

包围项羽的楚军后,韩信率领先锋部队详装败退,然后诱敌深入;项羽紧追而来,追击韩信,但是发现了刘邦的中军,于是转向追击中军;这时左将军和右将军同时出击,彻底将项羽的部队包围,然后吹楚地音乐,逐步瓦解楚军的战斗意志;韩信率军将项羽的部队撕裂开,分而攻之。最后项羽虽然突围出来,但是韩信早已命令五千精锐骑兵穷追猛打。

项羽心高气傲、轻视敌方,特别是不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楚军以“破釜沉舟”之勇气,在巨鹿大败章邯的秦军。在彭城之战中,又以3万之兵力大败刘邦56万大军,打得刘邦惶惶如丧家之犬。这些战例都使得项羽骄傲自负,根本没有把敌方看在眼里。

丢失彭城,远离苏北

战前,韩信就已经命令灌婴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使得项羽被包围后没有可去之处。另外,项羽虽然爱护将士,但是当下属有了功劳之后,也是十分吝啬自己的赏赐,不愿意将土地赏给有功的将士。在垓下被围时,项羽的楚军远离自己的基地苏北,只依靠荥阳小部分地区地提供粮草,所以发生粮草供应不足,楚军力疲无食的情况。

舍弃了“帅”又未保住“军”

韩信采用张良“四面楚歌”的计策,使得楚军军心大动,面对眼前的一切,项羽本该安抚军队,重振军心,虽然双方兵力悬殊,即便十万楚军自损七八,但至少还有2万之众,项羽却放弃了大军,亲率八百骑兵突围,若是以2万之众攻击汉军一个点,这场突围之战,或许还有希望,但是项羽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独自率领八百勇士突围,最后成仁乌江。

但是,彭城之战,为什么项羽就能够以3万兵力大败刘邦的56万大军呢?

彭城之战前夕,项羽面对的危机:一是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导致腹背受敌;二是兵力极其悬殊,项羽3万对阵刘邦56万诸侯联军;三是楚地被汉军占领,项羽率孤军只能速战速决;四是项羽率领的楚军长途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攻势抵抗回师的楚军;五是盟友背叛,陷入极度的孤立状态。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命令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以迷惑刘邦,自己则亲自率领三万精锐骑兵绕道彭城后方,利用彭城引诱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从而消灭刘邦之军。众将士都被项羽的疯狂作战计划给愣住了。

在彭城之战中,后人大多认为是刘邦攻下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轻敌而败。实际上刘邦虽然得意忘形,但并未放松警惕,谋臣大将皆在左右,未见有疑议,(这时的韩信还没有得到刘邦的封地,也没有受到刘邦的完全信任,所以韩信懒得管他)关键是项羽在刘邦未下彭城之际,已经回师彭城西边,断其后路,忽然出现在刘邦诸侯联军的后方,打得刘邦措手不及,不得不溃逃,连老爸都被项羽给俘虏。

总结

彭城之战,骁勇善战的项羽以其独特而大胆的勇气运用大规模的骑兵歼灭了刘邦的步兵。

而垓下之战中,项羽还是凭匹夫之勇妄想取得胜利,殊不知,他这次遇上的对手是韩信,是“棋逢高手”。

项羽凭的是勇,韩信使的是计;项羽只知道自己不熟悉对手,而韩信则知己知彼。韩信知道项羽的骑兵厉害,自己大多数是步兵,所以不敢轻视,须以“多多益善”的绝对优势兵力来对付项羽。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著名的楚汉战争,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哪怕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么中国象棋里的楚河汉界总知道吧,这便是当时楚汉的分界线。

而提及这段动荡的时期,经典的战役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彭城之战,比如垓下之战,再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等等不胜枚举。

下面,我们要讲的两场战役便是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西楚霸王项羽在彭城之战中能以三万精骑击溃汉军的60万兵马,而在垓下之战中,何以无能为力呢?

其实彭城之战之所以能后轻易获得胜利,还是由于刘邦太过轻敌。刘邦亲率60万大军胜利打下楚国的都城彭城之后,自以为功业圆满,每日大摆宴席,饮酒作乐。

项羽发动三万精兵奇袭,而刘邦仓促应战,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更何况联军各为其主,原本就不是一条心,彼此之间也没有默契,虽有六十万之众,实则一击即溃。最终汉军大败于彭城,而刘邦更是狼狈逃窜。

而垓下之战时指挥战斗的乃是兵圣韩信,刘邦甘愿退居二线让出指挥权。而且垓下的地形属于大平原,汉军依据人数的优势,将楚军团团包围,项羽根本无力回天。

虽然最后侥幸带着少量的士兵冲出了包围圈,但是狡猾的韩信在夜间来了一手“四面楚歌”,一下就唤醒了连年征战的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战斗力大打折扣。

可以说,在垓下之战中,汉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最终项羽无奈乌江自刎。





轻侃古今


人物对比和兵力对比都不一样,垓下之战刘邦一方的势力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已经无法再一次复刻彭城之战的辉煌。


彭城之战

兵力差距

在彭城之战的两军对比差距很大,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都是东拼西凑而来,在战前刘邦以项羽杀义帝楚怀王为理由大打舆论战,向天下诸侯传檄文,声称项羽大逆不道,原因从关中出兵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

檄文传到各路诸侯手上的时候不服项羽的人纷纷响应,一路连蒙带骗的召集了五十六万兵力。但是看起来这些数量非常多,实际上都是一群作战力不强,没有组织的战士,很容易被打散。

而项羽这一边的兵力是跟随自己一路征战天下许久,每一个人都有向死而生的决心,与刘邦阵营的战士差距很大。


指挥差距

在指挥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出奇招,以奇胜。项羽在这一战战役中率领的三万精兵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进行突袭。


项羽绕道彭城西南方向,然后等待刘邦的大军进入彭城,并在早上攻击刘邦的屁股,然后让一只小分队继续游击战方式去打击刘邦的大军。多点打击的方式让刘邦的大军没有能够有效的组织反击,乱做一团。


这些操作这里需要及其出众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进攻地点、时间,而又要极大的耐性等待敌人最松懈的露出破绽的时候进行攻击。


领导者不同

在指挥者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距,刘邦面对用兵如神的项羽面前还是不够看,简简单单的几个回合就败下阵。彭城之战中是刘邦对阵项羽,而不是韩信对阵项羽。


韩信曾经说过刘邦带兵只能带最多十万人,这次五十多万人的规模远远超出刘邦的带兵能力。而项羽和韩信能够带多少呢?刘邦也问过这个问题,韩信给出的回答是多多益善,来多少都无所谓。这就是兵仙的实力,当时也只有项羽和韩信能够拥有如此能力。


这几个因素就是彭城之战失败的最大问题,而在垓下之战中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场战役中项羽的对手已经换成韩信,韩信的指挥能力和计谋不在项羽之下,在相同等级的情况之下,项羽想要再一次发生奇迹还是有一些困难。


而在彭城之战中韩信干什么去了呢,历史上没有很明确记载,但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关中围困章邯的军队,没有参加彭城之战。第二种是参加了彭城之战,但是刘邦没有重视提出的建议,加上项羽的奇招,让刘邦惨败。


垓下之战

而且垓下之战本身就是一场不光辉的战役,在之前项羽和刘邦刚刚签订《鸿沟协议》。项羽带着部队撤退却遇上了刘邦的截胡,项羽的主要兵力并没有集中在此地。

而且这场战役的目的性不一样,之前能够取得胜利,占领一些地盘,慢慢蚕食;这次的目标直指项羽的项上人头,如果这次不能成功那以后就更加难。所以这次要赢,也不能输。

而这次撕毁协议也称不上不光彩,在战争之中本身就是胜者为王,一张简简单单的纸面对整个天下江山,这两者的差距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之上。要说刘邦是一个阴险小人也罢,说他两面三刀也罢,他始终都是最后赢家,天下最后是姓刘而不是项。


历史上为了利益而舍弃信义,放弃人性的事情还少吗,在关于到皇位的争夺之路本来就是极为血腥,充满不可管控的事情。武则天能够杀自己的孩子,李世民能够与兄弟反目成仇,司马一族能够引“发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都是一个皇位而导致。


而在垓下之战中说项羽失败其实也不准确,应该说韩信失败了,这一次刘邦退居二线甘心让韩信指挥就说明了对这次战役的重中之重,就是想要诛杀项羽。但结果是项羽依旧能够撕开一张网,突围成功,只不过在乌江自刎而死。如果项羽能够过乌江,重新整顿兵力,刘邦估计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够称帝。


两次战役的性质以及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次破釜沉舟的只不过换成了刘邦,角色互换。


点个关注,一起研究分享历史,发现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