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站項羽3萬擊潰劉邦56萬,為什麼亥下之戰10萬打不過60萬?

周天龍發多少


彭城之戰項羽是攻方,劉邦是守方,主動權在項羽,劉邦率56萬聯軍早已超出其指揮能力,根本沒有形成戰鬥力,猶如一群鴨子,被項羽趕來趕去,人越多行動越困難,而項羽勇猛,所向披靡,兵敗如山倒,劉邦沒有被抓就萬幸了。

垓下之戰是項羽帶兵返楚被劉邦追殺,主動權在劉邦手中。項羽鴻溝對峙已經疲敝,食盡而返,軍心思退,不料被圍,對手又是善於用兵的韓信,只要合理調度,前鋒不與項羽對戰,項羽進則退,項羽退則進,咬住項羽,猛攻項羽後隊,用不了幾個回合,吃不上飯的楚軍就被消滅光了。儘管項羽勇猛,士氣已盡,劉邦一方盡情圍獵,士氣旺盛,60萬打10萬,項羽不可能活命。


山西人老王


提起項羽戰鬥值最爆表的時刻,人們的第一印象,是他與章邯的鉅鹿之戰。

這一戰,項羽率領的6萬楚軍對陣整整40萬秦軍。不僅正面硬剛秦將王離、蘇角和涉閒的20萬長城兵團精銳,將其悉數消滅,而且還逼降了章邯的20餘萬驪山刑徒軍。

1:6.7的恐怖戰績比,令周圍作壁上觀的諸侯軍隊震驚不已,戰後紛紛下跪迎接項羽,連眼睛都不敢直接目視這位戰神。

豈料,鉅鹿戰爭的戰績比,很快又被項羽在彭城之戰再次刷新!

項羽憑藉區區3萬楚軍,居然打得56萬漢軍四處潰散,戰死的20萬具屍體堵塞河道"睢水為之不流",就連劉邦的老爹太公和老婆呂雉都被俘虜。劉邦為擺脫緊隨其後的追兵,甚至還連續幾次不惜把一雙兒女踹下馬車。

一次1:6.7,一次1:18.7,項羽締造出了不可戰勝的神話,任誰也不敢再在正面戰場與楚軍死磕。

可為何短短三年後的垓下之戰,手頭尚有10萬人馬的項羽,為何卻衝破不了韓信60萬人的十面埋伏呢?

就軍隊組成結構來講,彭城之戰的漢軍與鉅鹿之戰時的秦軍,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當時漢軍的凝聚力,還不如由章邯驪山刑徒和王離長城兵團合流的秦軍。

劉邦的56萬大軍,除跟隨他暗度陳倉、平定三秦的嫡系部隊外,其餘很大一部分都是從司馬欣、魏豹、陳餘等諸侯手中收編來的軍隊。

這部分人對劉邦的忠誠度很低,而且各自帶領著原來的舊部,心裡排在第一位的是保存自己的實力,很難形成統一的指揮。只要劉邦的直屬軍隊遭遇挫敗,立馬就會出現一盤散沙、四處潰逃的情形。

即便是劉邦的直屬軍隊,也是分散佈防在彭城外圍,如果遭遇突襲,未必就能快速彙集到一點應對敵人。而項羽集中兵力專攻一點的打法,卻能在局部戰場形成以多打少的優勢。

彭城之戰後諸侯們紛紛重新戰隊的情形,也從側面印證了劉邦56萬大軍缺乏凝聚力的短板。一看到項羽佔了上風,司馬欣、魏豹等諸侯立馬投靠了西楚。軍合力不齊,就算軍隊總數再多,戰鬥力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證。

此外,先前劉邦出陳倉、平關中、佔彭城,一路打下來十分順手,這也讓漢軍滋生出驕傲情敵的情緒,對楚軍的防範麻痺大意起來,犯了兵家大忌。

這樣看來,彭城之戰是項羽的3萬人馬集中於一點上,對劉邦嫡系部隊的一部分人馬展開突襲,隨後在連鎖效應下擴大戰果報銷掉漢軍的20萬主力,最後攆得加盟漢軍的其餘諸侯軍隊四散潰逃。

然而,垓下之戰的情形則不同。

此時,大部分首鼠兩端的騎牆派諸侯,都已經被劉邦攻滅,所以漢軍已經基本不存在統一指揮方面的問題。而且無論從版圖,還是從軍隊人數上看,項羽都已經陷入了漢軍的戰略大包圍。

可即便佔據如此大的優勢,韓信初期也只採取“大包圍,局部出擊”的保守戰術。各股漢軍與楚軍稍一接觸便撤離戰場,從不指望能將對手打敗或擊潰,只求慢慢地一次次消耗掉項羽的有生力量。

這就是韓信的高明之處,他曉得如果面對面排兵佈陣與項羽決戰,別說是60萬人馬,恐怕再多的軍隊也吃不消項羽幾個回合的衝鋒。

所以韓信在戰略上十面埋伏,戰術上卻一面也不跟項羽決戰,玩的就是人多拖死人少的把戲。

就這樣,項羽的10萬人馬,硬生生地被拖垮到僅剩28人,最後項羽仍然憑藉驚人的爆發力,創下單人格殺掉100個漢軍的記錄,才自刎而死。


劇透歷史


漢高祖在彭城之戰56萬人網被項羽的三萬軍隊擊潰,但是,在垓下之戰,劉邦的60萬人馬,卻打敗了項羽十萬大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彭城之戰,劉邦只是名義上的主帥

在彭城之戰的時候,當時的那些諸侯,實力上並沒有與劉邦拉開多少,就像西班牙甲級聯賽,劉邦是巴塞羅那,項羽是皇家馬德里,那些諸侯可能是塞維利亞,也可能是西班牙人,紙面實力可能不及巴薩,皇馬,但是還是有一拼的實力。

所以這些諸侯並不是真心的想幫助劉邦,只是想從中撈取好處,一旦遇到項羽反擊,他們完全可以採取保存實力的戰略,讓劉邦的軍隊去拼就完了。他們在後面打打醬油,有好處就撈,打不過就撤退。

這樣的軍隊,人數雖然多,也沒有太大的戰鬥力。而在垓下之戰時,完全不同,這些諸侯基本已經被滅掉,所有的參戰軍隊都統一了思想,那就是消滅項羽,所以軍隊的戰鬥力就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次,沒有形成統一指揮

在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的軍隊屬於多頭指揮,雖然韓信也在其中,但是他沒有成為全軍的統帥,參戰的各個諸侯王以及劉邦,才是真正的軍事統帥。他們的話語權很大,就算韓信成為這60萬人馬的統帥,這些人的存在依然會對他的排兵佈陣用兵進行極大的干擾。

所以就算軒轅復生,姜尚在世也沒有辦法指揮這麼一支軍隊。而在最終的決戰時,韓信成為了最高統帥,劉邦徹底放權,不干擾韓信指揮,這才使得當時的第一名將韓信能夠從容地打敗當時的第二名將項羽。

第三點,兩隻軍隊在士氣上的高低,決定了戰役的勝敗走向

在彭城之戰,劉邦的軍隊在項羽的大本營作戰,老巢丟失,項羽的主力軍團必然是心急如焚,這些軍人思念家中的親屬,唯恐家人有失,必然是在回程的路上星夜兼程。

漢軍當時的紀律很差,這種劫掠的事情肯定沒有少做,所以說漢軍和許多項羽軍隊的士兵有著血仇,這些楚軍一投入戰場,就如同下山猛虎一樣,逮著漢軍就是一頓痛揍,為家人報仇,為親人雪恨,自然是英勇無敵,漢軍怎麼可能打得過他們呢?

而在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和劉邦剛剛簽訂了和平協議,項羽帶著兵回家,這些士兵回家心切,遇到劉邦這個老賴,撕毀協議,突然襲擊,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這些士兵心理上已經鬆懈再緊繃起來就很難了,士氣自然也就不高,打起來就沒有彭城那麼厲害了,最終被韓信打敗。


歷史評說


說起秦漢之際的軍事領域,單從作戰一方面來講,如果項羽稱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時至今日,我們仍舊把歷史上勇猛無比的人稱之為“霸王”,而這個詞最先就是用來稱呼項羽的。(如東漢末年江東孫策,人稱“小霸王”,即“小項羽”)

項羽被世人捧的非常之高,其實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世人很多不太喜歡劉邦這個人。尤其是在軍事作戰方面,項羽不知道要超過劉邦多少。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大破秦軍主力,降服章邯,一路挺進。在號稱西楚霸王之後,劉邦以56萬聯軍攻打西楚都城彭城,項羽率3萬精兵南下,大破劉邦,落荒而逃的劉邦還在馬車上上演了踢孩子下馬車以減輕馬車負重的戲碼,可謂是落魄至極。

可是問題來了,最終坐上皇帝寶座的仍舊是劉邦,而不是項羽。在楚漢對峙的最後關頭,爆發了歷史有名的垓下之戰。其實此時的劉邦是背信棄義、背棄盟約的追擊項羽軍隊的,本來雙方已經訂立盟約,沒想到劉邦出爾反爾,重兵追擊,導致項羽兵敗自殺。

既然項羽彭城之戰以1:18.6的顯著差距都能獲得勝利,為什麼在垓下之戰1:6的條件下卻輸掉了戰爭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作戰雙方兵力不同。首先,劉邦彭城之戰時帶領的是各國聯軍,可以說是一盤散沙 ,軍隊指揮力度完全不夠。在垓下之戰則是漢之精兵強將,實力完全不同。

②:雙方將力不同。

彭城之戰時,有劉邦親自掛帥,張良為軍師。雖然筆者對張良一慣佩服,但是他在彭城之戰中的表現卻令筆者不以為然。在攻佔彭城之後,劉邦軍團開始“日置酒高會。不思進取”,張良亦是沉浸於此,完全沒有預料到項羽會突襲。在垓下之戰中則截然不同,項羽直接面對的是“兵仙”韓信,四面楚歌之後使項羽元氣大傷,安能不敗?

③:作戰狀態不同。彭城之戰中,項羽是兵行險招。留下大部隊繼續攻打齊國,自己親率三萬精兵突然南下,在蕭縣屯兵,神兵天降,一舉擊敗劉邦,此時的劉邦完全矇在鼓裡。垓下之戰則是勢力反轉,項羽並沒有想到劉邦會違背盟約,同時又受到韓信謀略的算計,最終兵敗。

結束語:戰爭是不能僅僅依靠人數多少來決定成敗的。從古至今,以少勝多之典型案例數不勝數,這充分的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戰爭是複雜的事物結合體,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方能成功,僅僅靠兵力,有點幼稚。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彭城之戰,漢軍的指揮官是劉邦。

垓下之戰,漢軍的指揮官是齊王韓信!武王英布!梁王彭越!

討論一個人在一場戰役中的成敗,我們一定要看他的對手是誰。劉邦這個人,韓信早就有評價,說他的領兵上限就是十萬人,超出了這個數字,他就玩不轉了。

考慮到劉邦早期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以及韓信當時才剛投漢軍,我覺得韓信說的十萬還是故意往高了說的,要給劉邦留面子。

既然劉邦帶不了那麼多兵,而他當時又統帥了超出他統兵能力的人馬。當項羽的三萬精銳鐵騎出現在諸侯聯軍的身後時,那麼結果很顯然就是災難性的。

並且,由於劉邦佔領彭城的過程太順利,得意忘形,在心態上疏忽大意,以至於項羽開始突襲後,諸侯聯軍瞬間就變了潰兵。

這個時候人多有什麼用?在潰兵的悲觀情緒影響下,有戰鬥力的兵,士氣也會洩掉。劉邦原本還能帶幾萬兵,但這個時候,他的幾萬精銳也會跟著潰兵一起拼命逃命。

所謂一潰千里,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再來看垓下之戰。

漢軍六十萬大軍圍困十萬楚軍於垓下時,漢軍統帥是韓信,英布,彭越。漢軍可謂是群英薈萃,能打的全來了。至於劉邦,他當時待在他最合適乾的位置——統御諸將。

劉邦把自己位置擺正了,心態也擺正了,他沒去前線瞎指揮,剩下的就看韓信、英布和彭越的發揮了。

英布和彭越首先出招,他們一個斷了楚軍的後勤,一個抄了項羽的後路,讓項羽沒辦法順利撤退。而接下來就看韓信的了。

當時韓信約三十萬兵,分為左中右三部,其中的中路軍由韓信統領。

韓信軍與項羽軍接觸後,韓信親自統領的中路軍首先殺出。不過漢楚兩軍一交戰,韓信就敗退了。

淮陰侯(韓信)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劉邦)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的這次敗退,這是所有的史料裡,韓信一生,唯一的一次失敗。當然,韓信的主動退卻有可能是佯攻詐敗。不過,以三十萬兵攻十萬兵,還要詐敗才能拖住項羽,這說明韓信在優勢兵力前提下,也沒有一口吞掉項羽的能力。



逼退韓信後,項羽打算往東退卻,但遂即他就被韓信軍團兩翼的孔熙、陳賀纏住,令他無法脫身。沒辦法,這就是兵多的優勢。這些漢軍在韓信的指揮下,都是有組織的。遠非彭城之戰時,劉邦指揮的那幫形同於烏合之眾,一打就逃的諸侯聯軍可比。

漢軍左右翼纏住項羽軍後,韓信殺回,與左右兩路漢軍一起合進,三路圍攻,這才終於大敗項羽軍,打破了此前項羽野戰無敵、戰無不勝的神話,會和英布、彭越一起把項羽圍在了垓下。

此時,六十萬漢軍團團包圍了不足十萬楚軍殘軍,而且楚軍疲勞糧盡,無力再戰。像這種情況,若是換一般人,早就完犢子了。就比如說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圍的水洩不通,士氣潰散,趙括一點辦法也沒有。最後四十萬人硬是被全殲。

但是項羽不是一般人,他在絕境之時,還能硬頂防線,讓漢軍不敢突擊。而且他當時仍然還有殺出合圍的可能性。

此時,漢軍一號智囊張良獻計,他以“四面楚歌”之計,瓦解了項羽軍士氣,這才讓項羽失去了率整軍殺出垓下的可能性。


不過項羽此時仍然沒打算投降,他在絕境之時想到了斷尾求生之計。為讓漢軍摸不透自己往哪個方向突圍,他挑選了八百精銳,然後讓鍾離昧部、左右司馬部、項伯部等分散突圍,其實這些人都是引開漢軍視線、掩護項羽突圍的棄子。(後來項伯、左右司馬部投降,鍾離昧被擊敗)

突圍開始後,漢軍果然蒙圈了,摸不清項羽的方向。最後項羽率八百精銳在漢軍的五重層層合圍,十面埋伏下,居然衝了出去,這簡直是奇蹟。

六十萬人合圍,居然還讓項羽跑了,僅從垓下之戰來說,這很難說是漢軍的完勝,是韓信的完勝。

當然韓信也不是吃素的。當項羽突圍後,韓信很快就判定項羽精銳的突圍路線,然後他派出灌嬰率漢軍最精銳的五千主力精騎,疾追項羽直至烏江。畢竟對漢軍而言,如果不把項羽和他的精銳弄死,殲滅再多的楚軍雜兵也沒有意義。

不得不說,韓信的果斷,穩!準!狠!徹底斷絕了項羽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因為項羽雖然一口氣衝到烏江邊上,他所部八百精騎卻已經損失殆盡,這些人如果大半逃出,都能成為項羽在江東重建軍隊的種子,都可以擔任軍官,替項羽重組軍團。日後還能繼續和劉邦相爭天下。

而眼下如果只有自己一人逃回江東的話,徒勞無益,只是給江東父老帶來兵災罷了。

於是最終,項羽拒絕了烏江亭長的好意,沒有過江,自刎而亡——六十萬漢軍合圍,項羽居然還是自殺的。圍他的漢軍,沒有一人敢上前取他人頭。項羽,臨死也鄙視了一把漢軍。



總的來說,項羽在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面臨的情況,完全是兩碼事。前一戰的對手是當時驕傲得意的劉邦,如同烏合之眾的諸侯聯軍。而後一戰的對手則是漢初所有名將,所有的精銳部隊。項羽以少打多,如果這樣的情勢都能讓他打贏,他可就太逆天了。


Mer86


彭城之戰是項羽以3萬精兵打敗劉邦的56萬大軍嗎?兵力真的是1比19嗎?史記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項羽本紀》”史記上也沒說是3萬對56萬。史記上所說劉邦的56萬大軍是參於滅楚的總兵力。兵力有分散和集中之說。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總兵力是500多萬,共軍總兵力是100多萬,但是在局部共軍往往能集中數倍於國民黨的兵力。而劉邦的兵力是分散於彭城及周邊各地的,並非都集中於彭城。

劉邦的軍隊真的有56萬之多嗎?劉邦出漢中平定三秦時只有數萬人馬,三秦並未完全平定,還要派一部分軍隊圍困廢丘的章邯,劉邦能有多少兵可用?《史記》上說劉邦是劫五諸侯伐楚。五諸侯是那幾位?一般認為是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韓王信。其中張耳為陳餘所敗,只有一些殘兵,而勝下的那四個諸侯所轄不過一郡之地。項羽的楚國就獨佔九郡。五諸侯加起來能有多少軍隊?一般軍隊達到數十萬都是大概數量,多取整數。並不會那麼精確,而56萬這個數字太精確了吧?很像是編造。僅兩年前,各國諸侯會師關中時,也不過只有50萬軍隊,而今單劉邦就整出來56萬大軍,還不算關中圍困章邯的軍隊,楚國的軍隊,齊國的軍隊,英布的軍隊。這難道不可疑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56大軍是號稱。在戰爭中為了虛張聲勢,恐嚇敵人,常常誇大兵力。諸侯滅秦之後,劉邦的兵力是是10萬,號稱20萬。項羽的各國聯軍是40萬,號稱百萬。“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高祖本紀》”號稱的兵力一般是實際兵力的兩倍以上,如果是號稱的話,那麼就劉邦的實際總兵力也就20幾萬。除去五諸侯的兵力,劉邦的實際兵力約10萬。這個比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劉邦的兵力並非都在彭城,周呂侯駐軍下邑。樊噲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之安全。曹參似乎也不在彭城,因為彭城之敗後曹參還能向西奪取雍丘,在外黃打敗叛將王武,在燕縣打敗反叛的程處,打敗叛變的柱天侯,奪回衍氏。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除去劉邦及諸侯軍守備各地及樊噲守鄒魯之兵外,在肖碭及彭城的漢軍及諸侯軍能有多少?估計也就10餘萬吧!楚軍真的只有3萬嗎?這3萬楚軍僅僅是項羽從齊國帶回來的,並不包括彭城附近及楚各地的殘兵敗將。彭城之戰時諸侯軍背叛了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

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

老農回答:“左”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漢軍追了上來,經過一場激戰,項羽又往東去,到達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

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於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

背景故事:

1、四面楚歌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國人這麼多呢?”

2、霸王別姬

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王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

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

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抬起頭來看他。

3、突出重圍

於是項王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趁夜逃出漢軍包圍,向南衝出,飛馳而逃。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

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

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

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

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肯定得決心戰死了,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

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

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王高聲呼喊著衝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

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裡。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

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衝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成武暢通


三條。



第一,指揮官素質。彭城之戰的指揮者是劉邦和各路諸侯,垓下之戰的指揮者是劉邦和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關鍵人物就是韓信,韓信擅長大兵團作戰,多多益善,劉邦超過十萬人就玩不了。大兵團作戰是個技術活,能玩了的自古以來屈指可數,包括劉邦的對手項羽也玩不了。但是項羽得軍事能力顯然超過劉邦。



第二,軍隊戰鬥力。項羽的三萬精兵為百戰之師,曾經打過破釜沉舟的救趙滅秦之戰,而且絕大多數都是項羽從江東帶出來的嫡系,戰鬥力和凝聚力都是槓槓的,但是劉邦的六十萬大軍卻是烏合之眾,不僅沒有統一指揮,而且都沒打過硬仗,就是一幫戰五渣。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三,形勢比人強。彭城之戰時,項羽處在上升期,天時人和都在他這邊,所以百戰百勝。垓下之戰時,劉邦處於上升期,天時人和到了劉邦這邊,此消彼長,項羽到了窮途末路,時不利。因此項羽說,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亡我。



戰爭是政治的極端表現形式,項羽之所以攻守之勢異也,都怪自己在強盛時期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唐風宋月


公元前202年12月的某一天,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與韓信大戰,被漢軍一路追殺來到了烏江邊(今安徽馬鞍山和縣烏江鎮),此時的項羽,遙望著江東思索著:

〈項羽烏江自刎〉

“父老鄉親們,你們交給我的這幫弟兄們都已戰死,項羽如何對得起你們?如今我回到你們身邊的話,劉邦肯定會追殺過來,到時還會連累你們,所以我無法給你們一個交代,只有一死了之”

或許還在後人的心中獲得個“鬼雄”的稱譽。

垓下之戰,項羽慘敗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下面幾個

垓下之戰,劉邦任命了韓信為總指揮。

原來,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賞給韓信封地,並把大戰項羽楚軍的總指揮兵權交給韓信。得到賞賜的韓信來了精神,立馬在濉水消滅了項羽手下的龍且大將及其20萬大軍,挫傷了項羽的銳氣,併為垓下之戰做足了準備。

因為韓信知道項羽現在雖然只有10萬兵力,漢軍數倍於楚軍,但是項羽是個戰神,手下大多為騎兵,又指揮過多次以少勝多的戰例,所以絲毫不敢小看項羽。

垓下之戰在韓信的總指揮下,韓信採取五兵排陣式,以自己為先鋒,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為中軍,周勃和柴武帶領預備軍坐鎮後方。

包圍項羽的楚軍後,韓信率領先鋒部隊詳裝敗退,然後誘敵深入;項羽緊追而來,追擊韓信,但是發現了劉邦的中軍,於是轉向追擊中軍;這時左將軍和右將軍同時出擊,徹底將項羽的部隊包圍,然後吹楚地音樂,逐步瓦解楚軍的戰鬥意志;韓信率軍將項羽的部隊撕裂開,分而攻之。最後項羽雖然突圍出來,但是韓信早已命令五千精銳騎兵窮追猛打。

項羽心高氣傲、輕視敵方,特別是不知道韓信的軍事才能

公元前207年,項羽率領楚軍以“破釜沉舟”之勇氣,在鉅鹿大敗章邯的秦軍。在彭城之戰中,又以3萬之兵力大敗劉邦56萬大軍,打得劉邦惶惶如喪家之犬。這些戰例都使得項羽驕傲自負,根本沒有把敵方看在眼裡。

丟失彭城,遠離蘇北

戰前,韓信就已經命令灌嬰佔領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使得項羽被包圍後沒有可去之處。另外,項羽雖然愛護將士,但是當下屬有了功勞之後,也是十分吝嗇自己的賞賜,不願意將土地賞給有功的將士。在垓下被圍時,項羽的楚軍遠離自己的基地蘇北,只依靠滎陽小部分地區地提供糧草,所以發生糧草供應不足,楚軍力疲無食的情況。

捨棄了“帥”又未保住“軍”

韓信採用張良“四面楚歌”的計策,使得楚軍軍心大動,面對眼前的一切,項羽本該安撫軍隊,重振軍心,雖然雙方兵力懸殊,即便十萬楚軍自損七八,但至少還有2萬之眾,項羽卻放棄了大軍,親率八百騎兵突圍,若是以2萬之眾攻擊漢軍一個點,這場突圍之戰,或許還有希望,但是項羽並沒有這樣做,而是獨自率領八百勇士突圍,最後成仁烏江。

但是,彭城之戰,為什麼項羽就能夠以3萬兵力大敗劉邦的56萬大軍呢?

彭城之戰前夕,項羽面對的危機:一是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導致腹背受敵;二是兵力極其懸殊,項羽3萬對陣劉邦56萬諸侯聯軍;三是楚地被漢軍佔領,項羽率孤軍只能速戰速決;四是項羽率領的楚軍長途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攻勢抵抗回師的楚軍;五是盟友背叛,陷入極度的孤立狀態。

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出籠:命令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以迷惑劉邦,自己則親自率領三萬精銳騎兵繞道彭城後方,利用彭城引誘劉邦上鉤,然後偷襲劉邦後方,從而消滅劉邦之軍。眾將士都被項羽的瘋狂作戰計劃給愣住了。

在彭城之戰中,後人大多認為是劉邦攻下彭城後“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輕敵而敗。實際上劉邦雖然得意忘形,但並未放鬆警惕,謀臣大將皆在左右,未見有疑議,(這時的韓信還沒有得到劉邦的封地,也沒有受到劉邦的完全信任,所以韓信懶得管他)關鍵是項羽在劉邦未下彭城之際,已經回師彭城西邊,斷其後路,忽然出現在劉邦諸侯聯軍的後方,打得劉邦措手不及,不得不潰逃,連老爸都被項羽給俘虜。

總結

彭城之戰,驍勇善戰的項羽以其獨特而大膽的勇氣運用大規模的騎兵殲滅了劉邦的步兵。

而垓下之戰中,項羽還是憑匹夫之勇妄想取得勝利,殊不知,他這次遇上的對手是韓信,是“棋逢高手”。

項羽憑的是勇,韓信使的是計;項羽只知道自己不熟悉對手,而韓信則知己知彼。韓信知道項羽的騎兵厲害,自己大多數是步兵,所以不敢輕視,須以“多多益善”的絕對優勢兵力來對付項羽。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著名的楚漢戰爭,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哪怕從來沒有聽說過,那麼中國象棋裡的楚河漢界總知道吧,這便是當時楚漢的分界線。

而提及這段動盪的時期,經典的戰役更是層出不窮,比如彭城之戰,比如垓下之戰,再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等等不勝枚舉。

下面,我們要講的兩場戰役便是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西楚霸王項羽在彭城之戰中能以三萬精騎擊潰漢軍的60萬兵馬,而在垓下之戰中,何以無能為力呢?

其實彭城之戰之所以能後輕易獲得勝利,還是由於劉邦太過輕敵。劉邦親率60萬大軍勝利打下楚國的都城彭城之後,自以為功業圓滿,每日大擺宴席,飲酒作樂。

項羽發動三萬精兵奇襲,而劉邦倉促應戰,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更何況聯軍各為其主,原本就不是一條心,彼此之間也沒有默契,雖有六十萬之眾,實則一擊即潰。最終漢軍大敗於彭城,而劉邦更是狼狽逃竄。

而垓下之戰時指揮戰鬥的乃是兵聖韓信,劉邦甘願退居二線讓出指揮權。而且垓下的地形屬於大平原,漢軍依據人數的優勢,將楚軍團團包圍,項羽根本無力迴天。

雖然最後僥倖帶著少量的士兵衝出了包圍圈,但是狡猾的韓信在夜間來了一手“四面楚歌”,一下就喚醒了連年征戰的楚軍將士的思鄉之情,戰鬥力大打折扣。

可以說,在垓下之戰中,漢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最終項羽無奈烏江自刎。





輕侃古今


人物對比和兵力對比都不一樣,垓下之戰劉邦一方的勢力已經發生很大的轉變。已經無法再一次復刻彭城之戰的輝煌。


彭城之戰

兵力差距

在彭城之戰的兩軍對比差距很大,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都是東拼西湊而來,在戰前劉邦以項羽殺義帝楚懷王為理由大打輿論戰,向天下諸侯傳檄文,聲稱項羽大逆不道,原因從關中出兵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

檄文傳到各路諸侯手上的時候不服項羽的人紛紛響應,一路連蒙帶騙的召集了五十六萬兵力。但是看起來這些數量非常多,實際上都是一群作戰力不強,沒有組織的戰士,很容易被打散。

而項羽這一邊的兵力是跟隨自己一路征戰天下許久,每一個人都有向死而生的決心,與劉邦陣營的戰士差距很大。


指揮差距

在指揮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出奇招,以奇勝。項羽在這一戰戰役中率領的三萬精兵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進行突襲。


項羽繞道彭城西南方向,然後等待劉邦的大軍進入彭城,並在早上攻擊劉邦的屁股,然後讓一隻小分隊繼續游擊戰方式去打擊劉邦的大軍。多點打擊的方式讓劉邦的大軍沒有能夠有效的組織反擊,亂做一團。


這些操作這裡需要及其出眾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進攻地點、時間,而又要極大的耐性等待敵人最鬆懈的露出破綻的時候進行攻擊。


領導者不同

在指揮者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距,劉邦面對用兵如神的項羽面前還是不夠看,簡簡單單的幾個回合就敗下陣。彭城之戰中是劉邦對陣項羽,而不是韓信對陣項羽。


韓信曾經說過劉邦帶兵只能帶最多十萬人,這次五十多萬人的規模遠遠超出劉邦的帶兵能力。而項羽和韓信能夠帶多少呢?劉邦也問過這個問題,韓信給出的回答是多多益善,來多少都無所謂。這就是兵仙的實力,當時也只有項羽和韓信能夠擁有如此能力。


這幾個因素就是彭城之戰失敗的最大問題,而在垓下之戰中已經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這場戰役中項羽的對手已經換成韓信,韓信的指揮能力和計謀不在項羽之下,在相同等級的情況之下,項羽想要再一次發生奇蹟還是有一些困難。


而在彭城之戰中韓信幹什麼去了呢,歷史上沒有很明確記載,但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關中圍困章邯的軍隊,沒有參加彭城之戰。第二種是參加了彭城之戰,但是劉邦沒有重視提出的建議,加上項羽的奇招,讓劉邦慘敗。


垓下之戰

而且垓下之戰本身就是一場不光輝的戰役,在之前項羽和劉邦剛剛簽訂《鴻溝協議》。項羽帶著部隊撤退卻遇上了劉邦的截胡,項羽的主要兵力並沒有集中在此地。

而且這場戰役的目的性不一樣,之前能夠取得勝利,佔領一些地盤,慢慢蠶食;這次的目標直指項羽的項上人頭,如果這次不能成功那以後就更加難。所以這次要贏,也不能輸。

而這次撕毀協議也稱不上不光彩,在戰爭之中本身就是勝者為王,一張簡簡單單的紙面對整個天下江山,這兩者的差距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之上。要說劉邦是一個陰險小人也罷,說他兩面三刀也罷,他始終都是最後贏家,天下最後是姓劉而不是項。


歷史上為了利益而捨棄信義,放棄人性的事情還少嗎,在關於到皇位的爭奪之路本來就是極為血腥,充滿不可管控的事情。武則天能夠殺自己的孩子,李世民能夠與兄弟反目成仇,司馬一族能夠引“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都是一個皇位而導致。


而在垓下之戰中說項羽失敗其實也不準確,應該說韓信失敗了,這一次劉邦退居二線甘心讓韓信指揮就說明了對這次戰役的重中之重,就是想要誅殺項羽。但結果是項羽依舊能夠撕開一張網,突圍成功,只不過在烏江自刎而死。如果項羽能夠過烏江,重新整頓兵力,劉邦估計還要一段時間才能夠稱帝。


兩次戰役的性質以及各方面的條件都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一次破釜沉舟的只不過換成了劉邦,角色互換。


點個關注,一起研究分享歷史,發現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