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戰爭本應慶賀,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民眾反而不高興?

1868年,明治政府決定打開日本新局面,實行維新,變革圖強,以期"驅除韃虜",將西方"蠻夷"趕出日本,恢復主權獨立,這種奮發有為的姿態,受到了廣大民眾的積極支持,日本國內由此迸發出建設國家的強大能量,一個"新日本"在人們的期待中啟程了。

的確,隨著改革的強力推進,近代日本日益煥發出勃勃生機,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實力與日俱增,這是令人鼓舞、可喜可賀的事,但成績面前如何保持定力,戒驕戒躁,就顯得彌足珍貴。

遺憾的是,伴隨著日本國力的提高,一部分日本人開始沾沾自喜,變得傲慢起來,想當然地要做亞洲盟主,必要時以武力征服他國,儼然學會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做派,對千百年來友好近鄰實行炮艦外交。

贏得戰爭本應慶賀,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民眾反而不高興?

1879年,日本不顧清朝的反對將琉球吞併,見清國無能為力,便野心膨脹,蓄勢待發,終於在15年後發動甲午海戰,一舉擊潰清國北洋艦隊,從而獲得了3.6億日元的鉅額賠款,而日本戰前年度預算只有8千萬,等於說經此一役,日本意外獲得4.5倍的賠償;此外,還攫取了大量土地,這無疑讓日本朝野喜不自禁,愈發慾壑難填。

果不其然,在甲午海戰後的第十個年頭,為爭奪朝鮮半島的霸主地位,日本各個政黨、媒體記者、公知分子無不要求對俄強硬,發動戰爭。一時間,日本全國瀰漫著打仗的氣氛,幻想著擊敗沙俄後獲得更多的賠款和土地。

於是,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次年在美國的調停下以微弱之勢取勝。消息傳到國內,日本民眾卻沒有載歌載舞以示慶祝,反而群情激憤,對政府表達強烈不滿,甚至於掀起暴動,這是何故呢?

贏得戰爭本應慶賀,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民眾反而不高興?

付出太多,傷亡慘重,難以接受

日本經過維新變革,雖然實力倍增,但是與俄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這從1891年,俄國皇太子尼古拉在日本考察期間,遭遇大津警察津田三藏行刺,日本舉國上下人心惶惶可以看出端倪。當時包括維新領袖伊藤博文在內的政府高官,大都要求將兇手處以極刑,以博得俄國諒解,但大審院法官兒島惟謙堅持依法辦事,引起內閣個別要員憤怒,他們甚至發出威脅,"如果俄國不滿判決,出兵報復,日本可能會亡國!"

鑑於此,1904年日本發動對俄戰爭,其陸海軍高層一開始就意識到這是一種冒險行動,然而國內好戰媒體大肆鼓吹,蠱惑人心,不明真相的群眾也就受到感染,對敵強我弱的事實視若無睹。

贏得戰爭本應慶賀,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民眾反而不高興?

當戰爭爆發後,從前方傳來的總是令人振奮的消息,而實際上軍事和經濟都已達到極限。相較於10年前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耗費巨大,是前者的8倍,另外,本次戰爭包括戰死和病死的軍人高達8萬,而甲午海戰死亡人數僅為2萬,這樣一對比,國內民眾對戰爭結果自然極為不滿,怨聲載道,以致於7成警察崗亭被毀,15輛有軌電車被砸,政府"喉舌"遭到攻擊。

日本實行維新變革,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舉動,值得稱道,但隨著成果的取得,開始飄飄然忘乎所以,阿Q似的無端神氣起來,不知天高地厚竟然要做亞洲霸主,全然忘卻了國門被西方"蠻夷""踹開"的傷痛,或許這就叫"好了傷疤忘了疼"。

在侵吞琉球后,其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在甲午海戰僥倖獲勝後,愈發狂妄自大,更在戰後獲得不義之財和土地而氣焰囂張,於是日俄戰爭也就在多年後爆發,孰料這次卻嚐到了惡果,而脆弱的心理又無法接受,便開始將滿腔的怨氣化為暴動,這明顯是不成熟民族所為。

贏得戰爭本應慶賀,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民眾反而不高興?

日俄和平條約一無所賠,民眾失望透頂

日本主動發起戰爭,滿以為能像甲午海戰那樣戰果輝煌,斬獲更多戰利品,妄想著白花花的賠款和再次攫取大量的土地,這種自我陶醉的盲目樂觀心理,讓人鄙夷,又感到好笑和可憐。

當得知巨大傷亡和耗費不菲時,恨不能讓沙俄給予更多賠償,無論是錢款還是土地。這應該是帝國主義的通病。

然而,1905年9月日俄樸次茅斯和平條約的簽訂,徹底打碎了日本各階層的幻夢,依照條約,日本沒有獲得一分錢賠償,土地除了獲得庫頁島南部一片荒地,其他一無所得,這樣的結果實在難以撫慰失望的慾念,與十年前甲午戰爭相比,簡直要"狗氣殺"。

德川幕府二百年,一直與周邊相安無事,可自打向西方列強學習後,日本逐漸變得面目可憎,貪得無厭,動輒訴諸武力,希望在侵奪他國財富的同時,奪取更多海外殖民地,以便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霸主。

然而,古人早就說過,損人一千,自損八百,日本主動向沙俄宣戰,儼然忽視了對方是個重量級的國家,受損嚴重在戰前就已經確定,而日本還要抱著甲午戰爭獲勝的僥倖心理,這隻能說"自作孽",怨不得別人。

遺憾的是,廣大日本民眾不是去反思戰爭的禍害,卻斤斤計較於得失,對日本在戰爭中損失錙銖必較,睚眥必報,恨恨然、憤憤然,這就為日後日本走向軍國主義,最終招致國家滅亡埋下了種子

贏得戰爭本應慶賀,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民眾反而不高興?

"賢妻良母"被戳痛,廣大婦女不能自已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府一直要求廣大婦女扮演好"賢妻良母"的雙重角色,認為這才是"新時代"女性應有的品質。

為此,才女需要接受教育,妻子或母親應知書達理,這樣丈夫或兒子從軍報國,才會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但女性主義者認為,既然婦女為"賢妻良母",就應受到特別保護,政府徵召其丈夫或兒子行軍打仗,理應得到她們的同意。

顯然,政府徵兵不可能徵詢婦女的意見,因為早在1873年國家就實行了"全民徵兵制",要求所有年滿20歲的成年男子必須當兵3年,即便退伍,還要再服預備役4年。

因此,很多婦女只能強忍保持"賢妻良母"的形象,內心祈禱丈夫或兒子出征平安歸來,如果不能,政府應該讓對方"血債血償":以土地和賠款償命。

然而,日本主動挑起日俄戰爭,本身具有非正義性;加上對手並不遜色,甚或強於日本,日本取勝不過是僥倖而已,鑑於此,儘管日本傷亡很大,而對方並不會"血債血償",也就不存在割地賠款,這難免讓廣大"賢妻良母"心有不甘,她們必然要發脾氣,以平復受傷的心靈。

其實,既然是"賢妻良母",就不應該自私自利,而應設身處地為自己也為對方想一想,更應該為第三方中國考慮,日俄戰爭將戰場置於中國東北,這裡的老百姓無故遭殃,他們又向誰要求賠償呢?

贏得戰爭本應慶賀,為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民眾反而不高興?

結語

近代日本由神奇逐漸演變成悲劇,前期在西方列強環伺的情況下,勇敢地進行變革維新,由此邁向富國強兵之路,然而,在強大以後,開始不安分起來,現出帝國主義的本質,開始對外橫行霸道,唯我獨尊。

在屢屢得逞後,變得過於麻木不仁,成了典型的好戰分子。未曾想日俄一戰日本雖然險勝,卻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對於這樣的結果,日本國內竟然還不高興,這就暴露了日本國民的劣根性,他們患得患失,根本沒有考慮戰爭造成的巨大禍害。

日本明知對手舉重若輕,卻視而不見,憑藉以往經驗,以為可以輕而易舉戰勝對方,這種冒險行為註定其要付出慘重代價,而戰爭選擇在中國東北,這就禍及無辜,讓無數中國老百姓白白送了性命。

鑑於此,日本廣大民眾理應認真反思,而不是對戰爭結果怨天尤人,將責任歸咎於俄方,如果以此為契機,深入檢討,再不盲目支持政府東征西討,則5年後,日本也就不至於吞併朝鮮半島,日後也不至於變為軍國主義者,從而導致國家覆亡,只可惜利令智昏,成了徹頭徹尾的戰爭販子,最終走向了絕路,這個教訓實在是刻骨銘心,應當記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