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一場發生在晚清的殘酷次世界大戰-----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之後承認朝鮮歸日本,並割讓遼東半島,但沙俄卻不幹 ,因為在俄國人的如意算盤裡,早已把包括遼東半島之內的東北視為自己的地盤。沙俄為獨佔東北,糾集了法、德干預,迫使日本向清政府“歸還”遼東,史稱“三國干涉還遼”。

由於清政府慘敗於日方,為制衡日本,其外交方針開始換成了“聯俄抗日”,1896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允許俄國在中國東北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的支線東清鐵路。1898年,沙俄與中國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正式向清政府租借遼東,租期25年。至此,沙俄控制住了西伯利亞鐵路支線東清鐵路末梢大連港,這是沙俄在遠東控制的唯一不凍港。沙俄通過東清鐵路、大連港完成佈局,一旦鐵路建成,將在事實上把中國東北地區納入其勢力範圍。沙俄西伯利亞鐵路及其東清支線的建設,引發日本朝野的恐慌,因為這不僅僅代表了中國東北即將落入沙俄手中,更可怕的是沙俄能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將在歐洲的軍事力量源源不斷的地投放遠東,日俄在遠東地區的力量對比會更加懸殊。

一場發生在晚清的殘酷次世界大戰-----日俄戰爭

十九世紀下半頁,國際地緣政治的主軸是英俄“大博弈”,沙俄對不凍港出海口的貪婪追求,嚴重觸犯了英國為作為海洋霸主的利益,沙俄有了大連港出海口將嚴重威脅到東南亞英、美殖民地安全,於是英國開始在遠東尋找能遏制沙俄的“代理人”,《英日同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沙俄賊喊捉賊極力主張各國撤兵,而其在中國東北駐軍卻不見裁撤。英國知道沙俄在拖延時間,企圖對中國東北先行佔領,等待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後再向列強攤牌。而清政府也認定沙俄意圖將中國東北納入其版圖,兩害相權取其輕,外交政策便切換成了“聯英日抗俄”。

1902年4月,在英、美、日的支持下,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約定俄軍分三期撤兵東北,一年半時間撤完。1903年,西伯利亞大鐵路支線東清鐵路全線通車。沙俄認為西伯利亞鐵路東段已通車,力量對比籌碼正在向沙俄傾斜,因此在二期撤兵時違約不撤,並重新佔領瀋陽,公然在東三省實現統治。

一場發生在晚清的殘酷次世界大戰-----日俄戰爭


1904年,日本判斷沙俄西伯利亞大鐵路即將全線通車,為了抓住最後的“時間窗口”,正式發動“日俄戰爭”。

沙俄也不是孤軍奮戰,它的背後同樣有德國和法國的支持,具備了兩大集團之間的博弈性質。因此這場戰爭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國家的戰爭,這是兩個集團的較量,就像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所以日俄戰爭被部分軍事家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

清政府的考量是俄國勝利肯定會侵吞整個東北,而日本勝利,最多是轉讓幾個港口和幾個島,所以清政府同意日本軍隊進入東北驅趕俄國,甚至暗中支持日本。

一場發生在晚清的殘酷次世界大戰-----日俄戰爭


日俄雙方心裡都清楚,這場戰爭輸不起,如果輸了,就意味輸掉一切;如果贏了,就意味贏得一切。尤其是日本,完全就是在賭國運,假如日本戰敗,必然會丟掉朝鮮,那麼日本本土被沙俄入侵只是時間問題,搞不好日本也會落得跟清政府一樣的下場。但是如果打贏了戰爭,就很有可能躋身於世界列強行列。沙俄就從沒想過會輸,也非常輕視作為東方民族的日本,一開始就制定了滅亡日本的戰略計劃。所以這場戰爭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拼了血本下了大注的戰爭。

日俄戰爭被稱為東方的“凡爾登絞肉機”,裡面有一個203高地爭奪戰,日本“軍神”乃木希典率領日第三軍團親自進攻,他以上萬日軍組建敢死隊,用以一換十的勇氣硬攻上高地與俄軍展開白刃戰,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在衝鋒中陣亡。而沙俄也知道此地重要性,在203高地上修建了堅固的防禦系統,並配有四萬俄軍堅守,但戰後俄國的四萬守軍只剩一個人活著,戰爭殘酷恐怖程度不可思議。


一場發生在晚清的殘酷次世界大戰-----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攻堅戰


這場戰爭持續了19個月之長,雙亡投入兵力過百萬,日軍傷亡約25萬;俄軍傷亡約20萬。最後以日本慘勝,沙俄慘敗而告終,單論傷亡來看,雙方都慘,日本還更慘。

日、俄雙方都是打虧本仗,日本和沙俄都沒有佔到對方便宜,而佔便宜的卻是躲在後面的英、美,最搞笑的是美國的老羅斯福總統因成功地調停了日俄戰爭,居然獲得19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日本曾想讓沙俄賠錢,結果沙皇態度十分強硬,要錢沒有,不服就重新再來打。

日俄狗咬狗的犧牲其實是咎由自取,但最受傷的還是我國的平民,好比兩個強盜在主人家裡打架,雖然強盜都傷痕累累,但也把主人家砸的稀巴爛,蒙受巨大損失。但無恥的清政府居然還沾沾自喜,認為收回了東北主權,甚至還為日本的戰勝而高興,認為是東方黃種人首次打敗了西方白種人。


一場發生在晚清的殘酷次世界大戰-----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

\u0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