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自唐以來,茶館文化逐漸傳播,至清朝達到鼎盛。當時的北京、上海、杭州處處茶館林立,高朋滿座。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都漸次衰落。為什麼唯獨成都的茶館,能夠延續至今,經久不衰,還成為了當前成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呢?今天我們就來擺一擺。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茶已泡好,我們邊喝邊擺

成都和茶的淵源

先說茶葉 西漢時,四川才子王褒的《僮約》,其中有這樣兩句:"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稱茶為荼(tu),唐朝開元以後,才統一稱為茶。)意為燒水煮茶、洗盡茶具,併到武陽去買茶。這是涉及中國茶具、茶葉交易歷史最早、最可靠的文字史料。武陽這個茶市,有說在今彭山江口,有說在今雙流黃龍溪。總之,都說明西漢時成都附近已有專門的大型茶市。

西晉文學家張載,留有《登成都白菟樓》的詩文:"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描述了成都飲茶的習俗,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首詠茶詩。

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則在考證了"茶"字的演變後,還給出了更早的時間:"自秦人取蜀後,始有茗飲之事。"

這樣看來,有記載的喝茶的歷史,成都可能算最早的了。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成都邛崍的茶山

再看茶具

唐人《資暇錄》卷下《茶托子》條記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撫啜而杯傾,乃以蠟環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為便,用於世。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唐朝時,這位成都的崔小姐,她並不知道,她這個一不小心發明的蓋碗茶,將極大的影響這片土地上的後人,並讓他們成為了蓋碗茶的真正主人。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蓋碗茶國畫

三看茶館 成都茶館的數量,歷來在全國都首屈一指。茶館起源於唐代,清代達到鼎盛。

據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記載,"當時成都城內有街道516條,茶館454家",幾乎每條街道均有茶館。1935年成都報紙登載,當時成都人口約44萬,每日茶客達12萬多人。

綜上所述,從茶葉,茶具,到茶館,處處可見成都人的痕跡,可見成都和茶的淵源之深,所以,說成都是茶館之都,也算是根紅苗正。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清末民初茶館老照片

早先的成都茶館

聽父親講,他小時候住在三洞橋的席草田街,常常跟我爺爺去茶鋪。當時是解放前後,成都老城牆仍在,老城牆的西城門外,就是現在北巷子十字路口。在路口的三個方向都開著很大的茶鋪。每天天矇矇亮,販夫走卒,袍哥舵爺,各種手藝人等等都陸續來到茶館,比現在上班打卡都準時。很有意思的是,當時的茶鋪,有一項非常貼心的服務,早晨提供熱水洗漱。很多吃茶的人早上起床後,就直接到茶館洗漱,家裡就節約了燒水的柴火錢。洗漱完畢,各種賣鍋盔的,賣油糕油條的,賣瓜子,賣香菸的,也紛紛到場,把東西頂在頭上,或掛在胸前,穿梭於茶座之間,人們互相打著招呼,開始說事吃茶,吹殼子(方言,意為聊天)茶館裡漸漸煙燻霧繞,嘈雜起來。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茶館節目之一掏耳朵

我爺爺是個木匠手藝人,他除了在家做木活以外,就是到茶鋪去找"活路"(方言,意為工作、生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去攬活或接單。父親講,他是最喜歡跟爺爺去茶鋪的,因為如果接到了活路,通常會給他買串糖油果子吃。我也就聽著這樣的故事,想著糖油果子的甜糯香脆,喝著父親的"加班茶"(方言,意為已經喝白了,還在喝的茶)慢慢的長大了,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成都茶客。也許,這就是傳承吧,如存放於DNA的基因一般,永遠不會消散。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解放後老茶館照片

成都人喝茶的一些名堂

成都現在有很多的茶館茶樓茶坊,名稱別緻,裝修古樸,格調高雅,盡顯禪茶一味,古韻雅集的文化底蘊。不過,成都的茶鋪和茶館還是有些區別的,茶鋪一般是露天的,檔次偏低。茶館茶樓一般是室內的,檔次高些。而我覺得最有成都氣息,最能代表成都的,還是像人民公園鶴鳴茶社、文殊院茶鋪這樣的露天茶鋪。所以,文中大部份的描述,都是以這種茶鋪作為背景的。

  • 啖三花

花茶也可以說是一個心靈手巧的發明,以四川綠茶為坯,加入含苞未放的茉莉花製作而成。沖泡之間,茶香豐滿起來,茶湯也妖嬈起來。原來的花茶,分幾個等級,其中最低的,即三級花茶,俗稱"三花"。 這在80.90年代,都是茶鋪的標配,所以成都喝茶也叫"啖三花"。其特點是茶葉裡面茶梗較多,經久耐泡,要一杯茶可以在茶鋪喝大半天,滿足了大眾消費的需求。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茶的品種也極大豐富,三花已經基本沒有了,這種說法也就很少聽到了,現在的花茶主要是花毛峰和碧潭飄雪。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花茶

  • 喝蓋碗 

蓋碗茶是個三件套,分茶杯蓋、茶杯、茶托,也稱"三才碗",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取天地人和之意。和"茶"字結構類似,取"人立於草木之間"之意,都體現了人和自然親密無間的關係。

特別要說明的是,成都用

蓋碗喝茶,是一人一杯,一泡到底,和功夫茶用蓋碗泡茶完全不同。

成都人喜歡用蓋碗喝茶,不僅是因為蓋碗是成都的崔家小姐發明的,而是因為用蓋碗喝茶確實相當科學實用。

正如美食家車輻先生在《成都人吃茶》裡說過的三大好處:"一、碗口敞大成漏斗形,敞大便於摻入開水,底小便於凝聚茶葉;二、茶蓋可以濾動浮泛的茶葉、濃淡隨心,蓋上它可以保溫;三是茶船子承受茶蓋與茶碗,如載水行舟,也可平穩地託舉,從茶桌上端起進嘴,茶船還在於避免燙手。"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收藏的老蓋碗茶杯

  • 喝蓋碗的姿勢

茶碗擺好後,先摻一點水,剛剛把茶葉淹過,"把茶葉發起"(方言,意為讓茶葉展開),等幾分鐘,茶葉舒展開後,在摻水至滿杯。然後,一手端起茶杯,一手用茶蓋在水中划動,綠葉白花隨茶湯翻滾,一股茉莉花混合著茶葉的香氣,撲鼻而來,完全不遜於功夫茶聞香杯的作用,當它們停下來的時候,茶湯和開水完全混合,濃度剛剛好,然後再輕輕抿上一口,立刻回甘生津,唇齒留香。

這個標準動作一做,不僅讓茶的色香味俱足,更讓你一下成了一個喝蓋碗的老茶客,環顧左右,前一分鐘你還是觀眾,這一分鐘,你已經入戲了。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喝蓋碗的姿勢

  • 喝茶的時候,肯定要擺龍門陣,下面這段,就是標準的喝茶時擺的龍門陣

現在的茶藝表演,主要體現在長壺摻茶的各種造型,表演成分多,實用性不強。其實,老的茶藝表演,是包含吼堂、拿碗、擺碗、摻茶整個服務流程的,每個步驟都有看點。我知道的一位具備這套手藝的師傅,是在鶴鳴茶社當了30年堂倌的吳師傅,10年前已經退休了,90年代曾出國表演茶藝,還上了人民日報。記得他總是一隻手拿幾套茶碗,一隻手提壺,走到茶座面前,像撒花一樣,把茶船、茶碗依次撒到你面前擺好,然後提壺摻水,點滴不漏,同時,左手小手指魔幻般的一勾,茶蓋蓋好,整套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宛如雜技大師。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像吳師傅這樣表演了。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吳師傅在展示拿蓋碗茶

另外,蓋碗三件套,喝茶時怎麼擺放,還是深藏玄機的。據說,因為舊社會袍哥組織的堂口都在茶鋪,所以,茶蓋、茶碗、茶船的各種擺放組合,和"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的江湖切口一樣複雜。今天,我只介紹兩個非常實用的擺放"暗語",讓你一分鐘成為一個合格的成都茶客。第一個是像下圖這樣,把蓋子朝下斜搭在茶船上,表示需要摻水。不過,目前很多茶鋪都是拿一個保溫壺自己摻水,所以,這個動作也快沒用了。但是如果到有人提壺摻水的茶館喝茶,仍然有效。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表示需要摻水

第二個擺法,則更加實用。就是把茶蓋朝上,放在椅子上;或者在茶碗上放置一片樹葉,表明茶客只是暫離,馬上回來。一方面告訴堂倌不要收走茶杯,一方面,也讓其他茶客知道,這裡有人了。這個動作非常有用,因為,茶館的人總是很多,喝茶也肯定要跑廁所,會了這招,就不擔心茶被收了或者回來沒有位子了。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表示人暫離,一會回來

  • .成都人為啥子喜歡進茶館

著名成都本土作家李劼人在他的三部曲之一《暴風雨前》中,對清末民初成都茶館的作用有以下的歸納。"茶鋪,在成都人的生活上具有三種作用:一種是各業交易的市場。。。。。。一種是集會和評理的場所。。。。。。另一種是普遍地作為中等以下人家的客廳或休息室。"

由此也可見,成都的茶館歷來都不僅僅是喝茶休閒的地方,它還具備了商務洽談、議事、聚會的職能。如我前文提到的舊時成都的茶館,它具有非常鮮明的業務洽談、和信息交流的功能。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興起,茶館中信息交流的功能逐漸淡化,但是,商務洽談還是被成都人頑強的保留了下來。很多來成都做生意的朋友都知道,成都人是很喜歡在茶館裡面談生意的。因為在茶館談生意,不像辦公室那麼生分、拘束,雙方的距離可遠可近,再加上環境幽雅安靜,心情輕鬆自然,總體氣氛也就融洽了許多。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格調典雅的茶樓

很多外地的朋友,來成都看到每個茶館人滿為患,以為這裡的人全部都是聊天休閒的,包括易中天老師的"讀城記"中都說,成都人進茶館是因為想擺龍門陣,這還是有點誤會。從我的經驗來看,隨便走進一個茶館,還是有不少的人在進行商務洽談(當然,生意十談九不成,如果沒有談成生意,最後也就變成喝茶聊天了)。其實,茶館在成都,你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公共的辦公區域,類似於現在流行的共享辦公室。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鶴鳴茶社

當然,像鶴鳴這樣的茶鋪,休閒喝茶的人還是主力軍。在這裡,你可以約會、會友、閒聊、打麻將。茶鋪就像是一個多功能大廳,可以滿足你日常生活中很多需求。你可以大聲武氣,高談闊論,你也可獨坐一隅,看書望湖。實在無聊,還可以聽聽旁邊一桌在擺啥子,甚至搭兩句野白(方言,意為和陌生人講話)。在這裡,不論你是達官貴人,還是升斗小民,統統平起平坐,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成都人看來,這裡就是一個有事莫事都要去的地方,是一個排名僅次於家和辦公室的無所不能的地方。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鶴鳴茶社的老虎灶,原來就是用來燒開水的

其實,成都人到茶館,不是來喝茶的

多年以後,我也在全國各地的茶館茶舍,各種茶品都喝了一圈回來,赫然發現了一個讓我這個成都茶客吃驚不已的事實:成都人進茶館喝茶,其實,對茶葉是不講究的

正如我前文提到的,大部份在茶鋪喝茶的人,從原來人手一碗的三花,到現在的花毛峰,基本都是喝的最低消費。這裡沒有茶道,沒有茶席,更不用焚香沐浴,這和其他地區對喝茶的認知,有很大區別。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對茶都沒有什麼要求,那為啥那麼多人來喝呢?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鶴鳴一隅

最後,我得出了一個可能會被成都老茶客們批評的結論:

成都人到茶館喝茶,對茶的好壞,基本不管。不會去在意茶葉產於某個山頭,抑或存放了多少年,他們在乎的只是這種氛圍,是這種生活的方式。

他們喝的是這幾把竹椅,這一方木桌,這和煦的暖陽,這隨風的落葉,喝的是老友相聚時的歡聲笑語,喝的是鬧中取靜的淡然悠閒。

成都人喝的,就是這種自得其樂,榮辱不驚,有滋有味的市井生活。

結語

正是因為茶和成都無比深厚的淵源,茶館在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讓茶館和成都,已經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成都在,茶館就在。

茶館成就了成都的悠閒,成都更滋養了茶館的內涵。

茶館是一個小成都,成都是一個大茶館。

我想,這就是成都的茶館有別於其他城市,能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長盛不衰的真正原因吧。

成都人為什麼喜歡泡茶館,原來,他們不是來喝茶的

來杯花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