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車王》7000轉速:從人性角度探討個體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講述賽車的電影很多,但《極速車王》絕對當得上最好的一部,值得所有人一看。

《極速車王》7000轉速:從人性角度探討個體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極速車王》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由詹姆斯·曼高德最新執導,兩位大咖克里斯蒂安·貝爾、馬特·達蒙同臺飆戲的賽車傳記劇情片。已經入圍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豆瓣評分8.5分。

《極速車王》7000轉速:從人性角度探討個體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豆瓣評分

《極速車王》改編自A·J·貝米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講述了上個世紀60年代福特汽車極力開拓市場,於是打算收購資金鍊短缺的法拉利,以提升在年輕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然而收購以失敗告終。福特不但被法拉利擺了一道,掌門人亨利·福特二世還被佐恩·法拉利羞辱了一番。

福特決定自己造賽車,並在勒芒車賽上打敗法拉利。

故事聚焦在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的一隊工程師、設計師,以及賽車手肯·邁爾斯最終打造出了一輛全新的賽車福特GT40,並在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了法拉利。

影片從開始就圍繞著“你是誰”這個問題展開,在對自我不斷的追尋的過程中,謝爾比和肯·邁爾斯擁有破釜沉舟的的勇氣與不斷追求極限的激情,在自尊與妥協之間中始終保持自我 ,最終達到了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極速車王》7000轉速:從人性角度探討個體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中談到:

自我實現者擁有堅強的個性,他們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他們到哪裡去,他們需要什麼,他們擅長什麼。

謝爾比和邁爾斯都清楚寄託他們終極價值的是賽車,他們對自我人生的追求就如駕駛賽車在賽道上的飛馳一樣,有熱血,有激情,永遠追求更進一步,直至達到人生極限。

自尊是我們認識自身價值的根本,而妥協是我們在面對現實時的一種選擇,如何在兩者之中保持自我,是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需要學習的內容。

今天,我們從人性角度來探討一下主人公們在面對挑戰如何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

01

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要“傾聽內心”而非“關閉內心”

馬斯洛說:“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都難安靜。一個人能夠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他必須忠實於他自己的本性。”

他提出自我實現的第一步就是“要傾聽內在衝動的呼喚”,即選擇真實的自我。

謝爾比在接手福特造車計劃後,在福特公司的演講中說:

“有些人,這些人極為稀少,我也不知道他們算不算是幸運,但這些人會發現有些事是他們必須做的,那些事讓他們著迷。如果他們不去做那些事,他們會覺得腦子被掏空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知道有一個人跟我是同一種人——他就是亨利·福特先生。”

《極速車王》7000轉速:從人性角度探討個體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面對艾柯卡告誡讓他懂規則,他在演講的最後,把本來要說的邁爾斯的名字換成了亨利·福特。

雖然這一番自白以妥協收尾,但他說到“我知道有一個人跟我是同一種人”時,直直地看向邁爾斯。

這種靈魂的相知讓人感動,雖然面對現實,我們必須妥協,不過,我們內心的衝動彼此都懂。

邁爾斯遵循了內心的呼喚,攜手謝爾比,共同去做兩人必須做的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更多的不是在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是傾聽父母的聲音,權威的聲音、傳統的聲音。這讓我們失去了真實的自我,不得不在別人的期待和內心的慾望之間進退兩難。

馬斯洛曾說:“除非一個人敢於傾聽自身的自我,而且時刻都如此,並鎮靜自若地說“不,我不喜歡如此這般”,否則他就不能為自己的一生做出聰明的抉擇。”

傾聽內心的衝動,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也別勉強屈從,我們要做的是選擇真實的自我,而不是應該的自我。

傾聽內心,選擇真我,我們才能去追求真我的實現,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02

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是“挑戰極限”而非“趨向安全”

自我實現是一個連續進行的過程,做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運動。

成長的選擇就是不斷挑戰極限。

邁爾斯為了能造出一輛更為厲害的賽車,一遍一遍的試車改車。

他說:“這車想跑的更快,我能感受得到。”

同伴告訴他,“變輕就是變得更脆弱,上週我們把它減了30斤,它的排量已經輸出到最大馬力了。”

“那就給車換一個更大的引擎。”

邁爾斯對賽車有著狂熱般的追求,他打破固有想法,更願意挑戰極限,終於製造出更具威脅力的福特GT40。

這種竭盡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始終不斷去挑戰的精神,是我們追求自我實現的最正確的道路。

《極速車王》7000轉速:從人性角度探討個體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謝爾比面對福特的高層利奧·貝貝三番五次的刁難時,第二次他並沒有妥協,他以自己的公司做賭注,換來了亨利·福特二世同意讓邁爾斯參賽。

這是他為了讓邁爾斯站上比賽所作出的“風險極高”的挑戰。

邁爾斯和謝爾比作出的選擇是挑戰的選擇,是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再妥協,是試圖對自我的尊重。

面對選擇,我們往往會考量結果,孤注一擲的事往往不是我們的選擇,我們更趨向更安全的一種方案。但,選擇畏縮或許我們還能繼續前行,但是卻失去了自我實現的最可能的機會。

03

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創造條件達到“高峰體驗”

什麼是“高峰體驗”?

馬斯洛從自我實現者那裡發現,他們會常常感受到一種特殊經歷,這是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顫慄、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不太能夠用語言形容,但卻極其深刻。馬斯洛把這種體驗稱之為高峰體驗。

在高峰體驗時,他們變成了自我實現的人。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時的性格上的變化,而不僅僅是情緒與認知的表現狀態。

在這時,不僅是他最快樂和最激動的時刻,而且也是他最成熟、最個體化、最完美的時刻———簡而言之,是他各個方面最健康的時刻。

邁爾斯在勒芒車賽上雖然開局並不順利,但經過調整最終把法拉利的賽車淘汰,但這時候卻接到福特高層下達的減速命令。他們希望福特三輛車一起到達終點。

這也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賽車醜聞。是對賽車比賽的侮辱。

邁爾斯開始一檔一檔的往上掛,油門踩到了最大,轉速到了7000轉,超過一輛一輛的賽車,直到後視鏡再也沒有車輛。他在最後一圈打破了勒芒車賽的最快紀錄,也跑出了最完美的線路。

這一刻,邁爾斯達到了他的“高峰時刻”。

隨後,他開始減速。我想,“高峰時刻”滿足了邁爾斯心中對賽道的炙熱,突然之間,他覺得人生有些東西無須去在意。他已經滿足了他內在的慾望與衝動。

《極速車王》7000轉速:從人性角度探討個體如何追求自我實現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改善自身的衝動,一種更多的趨向自我實現的衝動,也都具備這種潛力。

我們要努力發現自己不善於做什麼,發現自己的潛能是什麼, 從潛能出發,才能擁有更多的高峰體驗。

邁爾斯的冠軍最終被“賣車”的利益奪了去,但對於邁爾斯來說,跑出最後的完美線路算是他對現實的反抗,他是最終的無冕之王。


電影結尾背景音響起:

“每分鐘7000轉,你明白了你是誰。你能感到它的到來,逐漸來到你的耳邊。”

堅持自我不懈的追求,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誰,自己擅長什麼,最終達到自我的實現,這也是我們人性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

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有熱愛的事情多麼讓人熱血沸騰,為熱愛的事情努力多麼讓人激情四射。

努力奮鬥在路上的你,值得全世界為你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