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教学做”齐备的教育家

1946年7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后,他被列入了国民党的下一个暗杀目标。面对威胁,他勇敢地说:我等着第三枪。

他就是今天要介绍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原名陶文濬,幼年曾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七岁父亲将他送至外祖父镇上的经馆念书,后因家境困难辍学。

1905年,他的父亲入了耶稣教内地会,母亲也到耶稣会教堂帮工。耶稣教内地会在歙县办有一所学校,叫崇一学堂。校长是英国人唐俊贤,这位校长发现陶行知常到教会帮母亲干活,是个懂事明理的孩子,便决定让陶行知免费入学。陶行知非常珍惜这次求学机会。入学之初,由于以前没有学习过数学、英语,他的成绩落在同学后面,但他刻苦努力,利用课余时间努力赶超,一学期后他便名列前茅,而且获得了奖学金。靠这股劲头,他两年完成了三年的课程,得以提前毕业。

毕业之后,陶行知考入杭州的广济医学堂。这所学校也是教会学校,学校规定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可以免费实习,而非基督教学生则不免费。陶行知认为这是宗教歧视,愤而退学。

寄住苏州表哥家期间,陶行知巧遇英国校长唐俊贤。经其推荐,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班。一年预科毕业后,恰好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顺利成为金陵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在金陵大学期间,陶行知因为痴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知行。求学期间,他不仅学习刻苦,同时也关心时局发展,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支持辛亥革命。

金陵大学求学期间的陶行知


1914年他以全校文科第一名成绩毕业,江苏教育厅长黄炎培为其颁发了毕业证。之后,陶行知借债到美国求学,先是在伊利诺伊大学读政治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因为不想当官走仕途,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他为自己确立了一个通过教育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的宏伟目标。

1917年,陶行知婉拒了导师杜威让其留美任教的邀请,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美好的前程回到祖国。他先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任教。在教学期间,他考察了当时国内教育现状。1918年3月,他担任学校代理教务主任。面对中国因循守旧的教育状况,他着手教育改革,主张效仿美国开设教育科,培养教育人才。

1919年他发表《教学合一》一文,揭示当时普遍存在的"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不合理方式。提出"教学应当合一"的观点。后来他又发表文章,主张教育要革新,要大胆进行试验,创办新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

1919年4月,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访问,陶行知、胡适等人陪同翻译。杜威在演讲中一再主张平民教育,这坚定了陶行知创办平民教育的决心。之后他首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创办了平民夜校,把学生组织起来教校内家属和学校工人识字。后来又创办暑期学校,在假期培训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师素质。

陶行知后来又历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安徽大学校长等职,但为了实现他的"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理想,他又辞去了这些官职,之后又谢绝了出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金陵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省教育厅长等职务的聘任,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举家还乡,全身心投入了乡村教育事业。

1926年他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老山脚下的小庄,募集200亩田地和荒山。1927年2月,陶行知举行学校奠基仪式,并把"小庄"改名为"晓庄",把"老山"改为"劳山",希望通过辛勤劳动能让中国的乡村教育能早日破晓而出,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

3月15日,晓庄师范在没有教室,没有礼堂,没有操场,甚至连教学设施也不全,只有十三名学生的情况下举行了开学典礼,陶行知乐观地告诉师生,蓝天为屋顶,大地做基石,万事万物是导师。"我们办好乡村教育,要改造乡村社会,总须有宽阔的胸怀和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学生和农民一样下地劳动,"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不会烧饭,不得毕业"。

在"教学合一"的教学思想基础上,陶行知进一步提出"教学做合一",师生 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要拆掉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墙,把"学校即社会"变成"社会即学校",人人都是先生,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同学。

晓庄师范的教育方式很快在全国声名鹊起,引来包括蔡元培等教育家的参观。军阀冯玉祥参观之后,对陶行知的教育方式大加赞叹,力邀其到河南任教育厅长,但陶行知予以婉拒,但答应去河南给他做教育规划和指导。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由于陶行知在学校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还曾帮助过冯玉祥,蒋介石下令关闭晓庄师范,并通缉陶行知,无奈之下,陶行知到日本避难。

蒋介石的专制行为遭到国内国际的一致谴责,要求其撤销对陶行知的通缉。 1932年初,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解除了对陶行知的通缉。陶行知本打算要恢复晓庄师范,但国民政府占据学校校园不予归还,复校不成。10月,陶行知和志同道合的陈鹤琴一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

1934年,陶行知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提到:"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并把自己的名字第一次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

1935年,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陶行知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组织。

1936年7月,他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对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宣传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途经香港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一宣言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大力支持。

1938年,陶行知回国,在广西创立生活教育社,并筹办育才学校。

1939年,育才学校在陪都重庆开学,招收来重庆的全国各地的避难儿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用生活教育之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成为抗战建国之才。

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


1943年,陶行知发表《创造宣言》,提出生活教育的新境界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946年4月10日,陶行知离开重庆,在南京和上海的一百多天,演讲100多次,7月,面对国民党的暗杀威胁,他毫无畏惧,说出一句"我等着第三枪"。

1946年7月25日,由于连续多日的劳累和情绪激愤,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去世。他被安葬在了南京劳山,他的教育梦想开始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