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在去年的某頒獎典禮上,《陽光普照》獲得12項提名,載譽無數。最終,它摘得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5個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整部電影聚焦當代臺灣普通家庭,頗有點"是枝裕和"的味道,充斥著一種殘酷溫柔,陰冷與溫暖交互交織,即便是陽光普照的時候,城市依然顯得冰冷空曠,人也好像顯得冷漠無情,但再看下去,其實人並不是真的冷漠無情,只是將溫柔緊緊藏著而已。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並不是每一天都是陽光普照

導演鍾孟宏,作為"臺灣社會手術刀"的接班人,在影片裡常常以強烈的劇情張力呈現社會關懷主題。他透過殘暴手段展現出愛與溫暖,邪氣怪誕的手法在臺灣電影中獨樹一格。而在這部《陽光普照》中導演透過一個底層人物和家庭的肌理,去展現和揭露整個社會的問題與傷疤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影片名為陽光普照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藍天、白雲、璀璨日光等美好意象,但影片內容卻表現得既殘酷又絕望,同時還真實得讓我們以為自己成了電影的參照物。生活的拳頭迎面砸來,痛徹心扉,後勁綿長。對於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解讀。飾演父親一角的陳以文的理解是:父愛就像陽光與陰影,一體兩面。在陽光照耀之處,必定伴隨著因陽光無法穿透而產生的陰影。在片中,陽光與陰影的對立關係,被安放在了成鮮明對照的兄弟二人身上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而在這種畸形的兄弟對立之下,折射出的是這個充滿父權意識形態的家庭里根深蒂固的弊病。陽光是那麼公平,而這個父親卻是那麼的不公平。影片中我們從來沒看見過一家子在一起的畫面,除了電影海報上。家人的聯繫需要有第三方作為媒介,以前是母親作為緩和劑的存在,後來是阿豪的託夢。

而陽光普照的另一層含義筆者認為是諷刺。導演在片中很多小細節的地方都運用到了諷刺的手法。片名叫陽光普照,而電影中幾件大事的發生都是在滂沱的雨夜:菜頭去砍了黑輪的手;父親又在一個雨中殺了菜頭。

而影片鮮有的幾個陽光明媚的時候,卻也有著暗潮湧動,頗有點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味道:在陽光明媚的午後,阿豪和心愛的女孩去動物園,可心中早已滿目瘡痍;母親在散漫陽光的山上,卻得知了父親殺了菜頭的真相。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而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字也同樣具有諷刺意味,阿和在監獄裡推的車上有""字,但他隨後因哥哥離世絕望的奔跑;家裡的門上掛著有"Love"字樣的牌子,牆上掛著"百年好合",但夫婦倆卻有著不能為人道的隱痛;母親和小玉走在街頭,前面是"

國泰民安"的橫幅,但他們卻在這裡有遇到了出獄的菜頭;父親自己最喜歡掛在嘴邊的駕校的名言:把握時間,掌控方向,最後誰都好像沒有做到。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除了諷刺,片中還有關於車的隱喻。縱觀這幾個主要角色的人生,都和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父親是駕校教練;阿和出獄後從事洗車的工作;以及阿和與母親外出遊玩的腳踏車等等。車更像是一條串連起整個故事的線索,從一開始阿和坐在母親的車後,再到後來阿和改過自新在影片的結尾載著母親行駛在陽光下,我們有權利相信這個家庭最終會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多維度的人物群像

這部電影的另一大看點便是有最近非常火的臺灣小生許光漢的出演。在剛剛完結的臺劇《想見你》裡許光漢憑藉著清爽又具有少年感的形俘獲了一大批女孩的芳心。而再往前追溯,不難發現,許光漢也是一個實力與顏值兼備的演員,在網飛投資的《罪夢者》中腹黑有反社會人格的林季子,《海吉拉》中一往情深的文棠生,可謂做到了"千人千面"。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而他在本片中飾演的品學兼優的阿豪是一個讓人唏噓的角色,他本該是一個家的希望,借阿和的話來說:從小到大,大家都很喜歡他,他功課好,長的好,什麼都好。他好到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醫學系都要復讀重考,他很厲害……他厲害到這輩子只做錯過一件事情,就是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下去。喜歡阿豪的女孩說:他待人很好,有時候會覺得他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這是這部電影中最精彩的對白,加上電影攝影,陽光的耀眼和陰影形成對比,這個段落非常完美。他一直是那麼乖的孩子,好像不想給任何人帶來麻煩似的,最後輕輕的墜落。阿豪講的那個司馬光的故事,其實水缸裡的人就是貪溺黑暗的自己,無處可藏,只能躲在水缸裡,最後能找到這個自我的也只有自己。其實,這個司馬光的故事取材於臺灣作家袁哲生的《寂寞的遊戲》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片中還有一個極富有深意的角色——菜頭,一頭黃毛,不學無術的小混混。比起阿和,他更像阿豪的對立面,遊走在陰影下的人,他不像阿和一樣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只有黑暗,沒有人來救他。像《白夜行》中說的:

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對於阿和,他就像一個賭氣的孩子:你出來這麼久了,都沒來看看我。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以前和我一起在黑暗中行走的人,轉而就投奔了光明,那我一個人在黑暗中該怎麼辦?砍下黑輪的那隻手,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現在也一樣影片最值得回味的細節就是最後菜頭之所以死是因為他下車抽了根菸。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他記得阿和說因為煙味害的他一直和老闆解釋,他為了阿和二話不說砍了黑輪的手,最後還是因為阿和他最後被殺。就是這樣一個人,你不能說他善良,但他也沒有罪無可赦,他只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陽光罷了。

祝中國電影陽光普照

去年金雞獎頒獎典禮時,獲得影帝殊榮的演員王景春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 "希望中國電影陽光普照,願所有的情感和愛地久天長。" 說起中國臺灣電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小清新"。但實際上,臺灣電影成就最高的,是現實主義題材聚焦家庭與個體,以小見大,從內到外,去窺視整個社會的癥結。而《陽光普照》這部電影,非常的典型,為什麼說它典型?因為我們可以在整部影片上看到其他臺灣電影的影子。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本片的導演鍾孟宏除了是一名導演還是一名攝影師,他擔任劇情片《大佛普拉斯》的監製及攝影。而看《陽光普照》,不可避免讓人想起《大佛普拉斯》,因為從基因上造成的影調的相似。兩部影片關於事件真相的閃回都頗有點懸疑的色彩,但《大佛普拉斯》的展現是辛辣的,諷刺的,而《陽光普照》相比起來竟也有了點脈脈的溫情。總之,都有著臺灣現實主義影片的獨特韻味,溽熱掩藏的冰冷,平靜之下的暴力,冷漠包裹的溫情,以及溫情縫隙間的疏離。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而另一部就是前文提到的《地久天長》,二者都以失子為線索,在悽愴的故事中道出中國家庭的悲劇。但不同之處在於,《地久天長》的視角宏大,它旨在呈現那個特殊背景和特殊政策下,整個時代的癥結。而《陽光普照》則細膩入微,它想探討的是父權意識形態的威權結構下,中國傳統家庭的悲劇根源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也許,只有真正的死亡,才能喚醒生命的期冀;也許,只有重新回到過去,才能真正重新開始。期待一場救贖,需要活著來等待;期待一場悔悟,需要活著來原諒;期待一場重逢,需要活著來相見;期待一場地久天長,需要活著來實現。正如那部電影的英文名:So long, my son。千帆過境後,終是相逢。

陽光普照下,以一個家庭的愴慟,折射一個民族的史詩與隱痛

這類影片展現獨屬於中國的家庭關係:含蓄雋永的愛,得不到回應的愛,愈藏愈深的愛。刻畫了失子之痛後幾個家庭應對未來的姿態:精神在失去的那一刻開始靜止,唯剩一具軀殼,靈魂也彷彿在飄搖,但是逝去的已然逝去,生活仍需繼續。故事裡沒有反叛者的出現,只是對時代變革的無力抗拒之後的無言面對。每個人都卷在其中,它發生了就只能承受。儘管命運多舛,但人還是要努力生活,在家的籬笆中為微茫的希望而生活著。而在極度的悲劇中,小人物展現了偉大的隱忍與寬容。這是中國人深刻的人生態度的展現

這些電影迴歸到了中國電影最好的狀態:將民族史詩與隱傷埋與幾個家庭之中。

最後,希望中國電影陽光普照,願所有的情感和愛地久天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