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中國是一個有著非常悠久的文明史的國家,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戰爭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數千年的戰爭史上,各種各樣的冷兵器不斷出現,各領風騷數百年,創造了一個個流傳至今的傳說。即使當火藥開始應用於戰爭之後,中國冷兵器依然在戰爭舞臺上扮演了近千年的主角。今天我們要談的這件兵器,就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絕唱, “最終兵器”——清弓。

韓國電影《最終兵器:弓》劇照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弓箭的國家之一,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至晚在距今兩萬九千年前,中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了原始的弓箭。最早的弓箭是被作為狩獵工具使用的,它能夠大大延長人的攻擊範圍,捕殺到遠處的獵物。但是,很快,這種狩獵工具就開始應用於戰爭,成為殺人的利器。中國人最早使用的都是較為簡單的單體弓。所謂單體弓,就是截取一根竹子或木頭,在兩端劃出凹槽,並用動物的筋或皮條做成弓弦固定在上面。這種弓結構簡單,便於製作,但是由於單體弓蓄能有限,所以射程和殺傷力都較低。到了春秋時代,開始出現了多種材料製成的複合弓,並開始出現反曲弓的形制。所謂反曲弓,就是弓體中央部分為握把,上下兩部分弓臂呈反向彎曲。這種反曲弓,蓄能比單體弓更大,射程更遠,殺傷力也更大。不過,由於複合弓製作工藝複雜,成本較高,所以並不能大規模裝備軍隊,單體弓依然是戰場上的主流戰弓。

現藏於湖北荊州博物館的戰國時期的楚國弓,是一把非常典型的單體反曲弓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到了漢代,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長期對決中,中原的弓開始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弓的影響,弓形開始發生嬗變,一種新的具有較長弓梢的反曲弓出現了。所謂弓梢,就是弓體兩端延伸出去的部分。這種具有較長弓梢的反曲弓,最初可能是來自中亞地區。由於其長弓梢的設計,利用槓桿原理,可以令使用者用較小的力氣就能將弓弦拉開較大距離,非常適合騎射。匈奴人利用這種反曲弓,結合他們的駿馬,不斷襲擾漢朝邊境。漢朝在實戰中發現這種弓的優越性,於是也開始學習製作和使用這種弓。從此,這種長弓梢反曲弓開始逐步取代原有的單體弓,逐漸成為了中國弓的主流。

漢代匈奴長弓梢反曲弓復原圖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進入唐代以後,中國弓又有了一些變化。在現存的唯一的唐代戰弓出土實物——高昌角弓上,在上下弓弦和弓梢相接的位置,各出現了一個類似環形一樣的小玩意兒,這就是所謂的“弦墊”。這個小發明應該說是非常實用的。我們知道,弓箭手在放箭的一瞬間,弓弦會重重彈回來,凡是玩射箭因為姿勢問題被反彈的弓弦打到過手臂的人都知道那有多疼。因為弓弦反彈的力量很大,在連續放箭的情況下,弓弦和弓臂反覆碰撞,容易造成弓弦壽命下降,甚至直接斷裂。有了弦墊之後,弓弦直接從弦墊中穿過固定,這樣在彈回來的時候會先受到弦墊緩衝,碰撞力量大幅下降,這樣就大大延長了弓弦的壽命,也減少了弓箭手因弓弦反覆碰撞弓臂造成的手腕疲勞。由於這個小玩意兒實在太實用了,從唐以後,無論是中原的戰弓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戰弓,幾乎都在弓上加裝了弦墊。

現藏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唐代高昌角弓實物,注意上面的弦墊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唐朝滅亡以後,後起的宋朝由於騎兵力量不足,作戰主要依靠步兵,在弓的選用上放棄了長弓梢結構,轉而採用小弓梢結構的弓。而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則接過長弓捎弓的接力棒,使之繼續向前發展。契丹人將這種弓弓梢加長,弓弦拉距則相應縮短,不再需要像過去那種“挽弓如滿月”的狀態了。而繼契丹而起的女真人,本來就喜歡用“長弓重箭”,這種大弓梢弓最適合發射重量較重的箭,因此深受女真人喜愛。此後經元到明,這種大弓梢反曲弓一直是軍隊中大量裝備的制式兵器。尤其是在明朝的北方邊軍中,這種弓深受歡迎。無論騎兵、步兵,都喜歡使用這種弓。明朝軍事家茅元儀在其所著《武備志》中曾說:“今各邊馬步射俱用此,以其長闊而穩。”從這裡我們能看出,這種大弓梢反曲弓最大的特點就是“穩”。由於弓的長度較長、重量較大,發射的箭重量也大,所以射箭時箭矢飛行軌跡就比較平穩,因而命中率較高。當然,由於箭重量大,這種弓的發射速度和射程都不如小弓梢反曲弓,但是在近距離上其出眾的穩定性和殺傷力還是讓明朝邊軍非常喜愛這種弓。

《武備志》中關於明軍裝備的大梢弓的記載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建州女真崛起之時,深受明朝遼東邊軍風格影響的他們毫無意外地也選擇了這種大梢弓。只不過,他們將這種弓再進一步加以改進,使兩端的弓梢變得更大更長,並反向彎曲,這樣一來,由於槓桿原理,弓箭手就可以較小的拉力拉開更大磅數的弓。同時,他們又將之前的環形弦墊改為了固定式的凹槽狀弦墊,弦墊上裝有皮革,以減輕弓弦反彈回來的巨大力量。經建州女真改造後的這種大梢弓,便是日後名震天下的清弓。其普遍特點是磅數很高,最低級的戰弓磅數也在80磅左右,主流的戰弓在100磅左右,少數勇士能拉開130-150磅的硬弓。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女真民族從小即練習弓箭,普遍膂力過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種弓的結構使拉弓較為省力。高磅數帶來的優點和缺點都是很明顯的,優點是近距離射擊非常穩定,配合重箭破甲效果極佳,缺點是發射速度較慢,射程也相對較短。

《滿洲實錄》中努爾哈赤攻佔瑪爾墩城的插圖,注意其中努爾哈赤使用的弓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女真人當然很清楚這些優點和缺點,但是他們之所以選擇了這種弓,是與他們的戰爭方式密切相關的。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互相攻伐,但限於人口數量,軍隊規模都不會很大,兵器的生產能力也有限,因此,不可能出現像中原軍隊那種靠大量弓箭手射出漫天箭雨、以火力覆蓋換取命中率的戰法。女真人更傾向於獵手的戰法,以精準而殺傷力極大的近距離射擊將對手一舉斃命。努爾哈赤本人就是一位射術極強的神射手。在他前期統一建州女真時,由於兵力單薄,經常要靠他自己拿著弓箭親自上陣殺敵。例如在攻翁科洛城時,努爾哈赤就親自爬上城外的房屋,拿著弓箭對城裡的敵人一個個射擊。又比如徵哲陳部時,努爾哈赤帶著八十名士兵遇到了對手八百人的隊伍,努爾哈赤親自上陣,和弟弟等四人拿弓箭連續射殺了對手二十多人,結果反敗為勝。

《滿洲實錄》中努爾哈赤親手射殺訥申、巴慕尼的插圖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清弓的特點使它不適合發射輕型箭矢,而適合發射重型箭矢。八旗戰士所使用的箭矢,普遍長度在一米左右,重量在100克左右。而當時明軍普遍使用的箭矢長度在60-70公分,重量只有40克左右。所以略微誇張地說,清弓射的已經不是箭,而是小型長矛了。如此長而重的箭矢,既讓八旗戰士擁有了更強的殺傷力,但同時也使他們無法攜帶更多的箭矢,一般八旗軍作戰時所佩戴的箭袋裡面只配備12-19支箭。這就更要求他們在射箭的精準度上下功夫,以使有限的箭矢射出更高的命中率。即使在日後八旗軍已經有數萬之眾的時候,他們在與明軍作戰時依然貫徹著精準射擊、一擊致命的戰術。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八旗軍以盾車為掩護,頂著明軍密集的火器射擊,一直接近到距離三十步(即大約十五米)的距離才開始張弓搭箭,以精準射擊直接射向明軍盔甲不能保護到的面部、腋下等部位。在如此近的距離被力量強悍的清弓射中,其後果可想而知。明軍只要中箭,必死無疑。就連明軍西路軍主帥杜松也被八旗軍的精準射擊一箭命中頭部,鐵製的頭盔直接被射穿,杜松當場斃命。

《滿洲實錄》中八旗軍攻破杜松大營的插圖,可見明軍官兵大多為箭射殺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清軍入關之後,在平定四川、消滅大西政權的戰役中,清弓又一次上演了一箭狙殺敵方主帥的好戲。在四川西充鳳凰山之戰中,大西皇帝張獻忠聽說清軍已到,遂親自上馬前往偵查敵情,結果被清軍前鋒發現。一名名叫雅布蘭的神箭手張弓搭箭,一箭命中張獻忠左胸,使張獻忠當場斃命。多達數十萬的大西軍群龍無首,頓時大亂,被清軍打得潰不成軍。從這些戰例我們可以看出,清弓最大的特點,就是射擊精準和殺傷力極大。為了克服清弓射速較慢、射程較短的缺點,弓箭手往往採取抵近射擊、精準殺傷的戰術。就精準度和殺傷力而言,清弓已經超過了當時明軍裝備的各式輕型火器。加之八旗軍遠勝明軍的肉搏能力,擁有眾多火器的明軍在野戰中一次次慘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藏於北京軍博的清弓和箭矢實物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清弓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弓發展到巔峰的產物,也是中國冷兵器時代最後的絕響。清朝入主中原之後,清弓迅速取代了其他形制的弓,成為了中國傳統弓的代表。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八旗大軍裝備著清弓,南征北戰,東征西討,不但入關取代了明朝,還開拓出了遼闊的版圖。只是,世界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了,槍炮取代弓箭已經是大勢所趨。就連曾經勇武善射的八旗子弟們,也放下了清弓,拿起了火槍。最終,在歷史的大潮面前,清弓完成了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最後絕唱,永遠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平定準部回部紀功圖》局部,清軍正用清弓射擊回部叛軍,這是清弓最後的輝煌了

出人意料!中國冷兵器的最重兵器,竟是這件不起眼的兵器

參考文獻:《滿洲實錄》、《滿文老檔》、《清史稿》、《聖武記》、《中國軍事史第一卷》、《中國兵器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