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土楼不“土”

数学故事:土楼不“土”

亚布力林业局第一小学 卢兰兰

数学故事:土楼不“土”

此练习题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而且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在和同学们研究完这道题实际就是求两个环形的面积差之后,我觉得更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土楼的历史,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我想这也是教材编写的初衷。

我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首土楼民谣:"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套中套,历尽沧桑三百年",让大家不满足于图片上看到的土楼外貌,更对它的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接着我又带大家观赏了各个角度的土楼,以及各地土楼的风貌。

数学故事:土楼不“土”

数学故事:土楼不“土”

练习题中的土楼是福建省南靖县最为精美的田螺坑土楼群。站在南山区的半山腰上,可见四座圆楼依山而下拱簇着一座方楼,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奇异秀丽。在学生们感叹土楼设计的精妙时,我告诉大家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生们更是激动不已,纷纷为土楼点赞!

在大家热情高涨的学习氛围中,我又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了"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和深远内涵。福建土楼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它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又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土楼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带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数学故事:土楼不“土”

数学故事:土楼不“土”

土楼不"土",如今,土楼已经走出了深山,走向了世界,成为海内外客家人永远的心灵故里和精神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