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年前的大中牟,原来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2700年前的中牟曾是水利重心、交通枢纽? 地理决定人文。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能演绎出什么样的历史,特别是在先秦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去被动的适应。比如说吧,有山的地方呢,砍柴的、打猎的就会多一点;有水的地方呢,打鱼的、养殖的就会多点;平原地方呢,种地的就会多点……


讲古代中牟历史是要包括郑州市区这一块,因为这里在当时也归中牟管辖,是中牟历史的组成部分,郑州那一块直到隋朝开皇十六年,也就是公元596年,才从中牟分割出去。


《水经注》记载中牟雨水充沛

中牟的古代地形和现在比,真可以说面目全非,有沧海桑田之变。在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湿润很多,雨水充沛,中牟境内可以说是五里一河、十里一湖,遍地是花草树木,到处是飞禽走兽。这些可以在《水经注》的记载里略见一斑。

首先要说的就是黄河,当时的黄河流向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她是一出荥阳地界就来个大转折向东北流去。在这个大转折稍微靠北点,还有一条很大的河,叫济水,可能这条河大家有些陌生,因为它已经消失了,但它在古代也是很有名的,当时有“天下四渎”之说,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四渎是指江河淮济,江就是长江,河是黄河,淮是淮河,济就是这个济水。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市,济源的意思就是济水之源,然后向东流,在黄河这个转折处与黄河交汇,可以想象老二与老四在这里碰撞,水势该是多么的凶猛,这里经常闹水患。


然后又向东流了一段也来了一个大转折向东北流去,在山东境内流入大海,山东省会济南当时也在济水河畔,意思是济水之南。后来黄河改道夺了济水的河道,济水跟黄河就成了一条河了,黄河后来又改道,济水就这样消失了。济水的河道大致相当于现在郑州市区北面的黄河。


在济水南边,有一条河与它平行流动,这就是渠水,是贾鲁河的前身,咱们以后还要讲到它。


挨着渠水南边的就是一个很大的湖,她就是天下九泽之一的圃田泽,下一节专门讲它。


天下四渎这里有三个:黄河、济水、渠水。黄河、济水是主河道,渠水是淮河的支流。再加上茫茫的圃田泽,圃田泽西边不远处又是一个大湖:船塘,又叫郏城陂,它只比圃田泽小一点点,它又和荥泽是相通的。可以想象一下这里的抗洪形势有多么的严重,几千年来这里都是全国性的水患重灾区。在上古时期,这里也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地带。全国水利重心,这是古代中牟的一大特点。


《春秋》记载中牟是交通枢纽

中牟在当时是交通枢纽,是中部的战略重镇,是各个国家的必争之地。举一个例子吧,在《春秋》中记载:“晋车千乘在中牟”。要知道千乘战车的兵力,是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实力。这也从侧面证明中牟城是一座很大很坚固的城池。


在春秋时期,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路,是当时的交通主动脉,西边连着镐京(西周都城)、洛阳(东周都城)、咸阳(秦国都城),还有两座天下重镇潼关和荥阳,再向东经中牟可以到达东边的诸多国家。我们是讲中牟历史的,只说这条路在中牟境内的走向。首先从荥阳过来第一座城是管城,这是西周初年的三监之一管叔的封邑,后来管叔叛乱被杀,这座城就被收回周王室。


再向东来到清邑城,就是现在的西古城,现在还有遗址,《尔雅。释地》中记载:“圃田泽畔置清邑”。建城时间在郑文公(公元前672年—公元前628年在位)时期。再向东走是箜篌城,就是现在的东古城,现在也有遗址。据《太平寰宇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二十里,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卫灵公,公元前540---公元前493年。)”。这里是卫国王室的娱乐场所。另据《史记》、《汉书》记载,刘邦曾在这里大败秦将杨雄,杨雄打败后就直接跑回荥阳。


再向东就出中牟县境到朱仙镇境内的启封城,此城是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时期建筑,此城现在也有遗址,再往东就是陈留,这里也是一个交通枢纽,《史记》、《汉书》中说是“四通五达之地”,可以去东部各地。总之,这是一条很古老的路,有3000年以上历史了,据以上资料分析,这条路还应该是大禹“通九道”(《史记》语)中的一道。到秦朝同一以后,又把这条路改造成驰道,是秦始皇巡游的专用路。这条路上至今还有众多古城池遗址,确信无疑。


战国时为兵家必争之地

官渡之战很多人都知道,当时袁绍从河北过来,从白马(延津县境内)渡黄河,想一路向南直达许昌。但这只是汉朝末年的路径,与春秋战国时的路径不太一样,据诸多史料记载,当时渡黄河不是在白马,而是在一个叫平邑(河南南乐县)的地方,如《史记赵世家》记载:“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春秋》也记载,赵简子平叛,从邯郸一直追到中牟。这条路北到燕国,南到楚国,也是当时的主干道。在中牟县姚家镇与东西大道交汇。


东北方向,从中牟去大梁(开封)的路现在还有,就是国道310,但是当时走向和现在略有出入。


西南方向,主要是去新郑,就是古代的郑国。这一条路没有明确的记载,其间也没有遗址可以作证,只能靠一些史料去推测。如:郑太叔出动数万大军镇压萑苻泽奴隶起义;芒卯数万人在华城(新郑东北)被打败后直接逃回大梁;《华夏牟氏族谱简编》中说牟氏祖先从新郑迁移到中牟。这些事件都可以证明从新郑到中牟有一条直达的路,并且还是大路。


中牟作为一个交通枢纽的轮廓已经清晰的勾勒出来,在中牟,可以北达燕国、代郡;南通楚国;西连京城,东到吴国、越国;东北可以进入齐国、鲁国,距离魏国都城大梁仅六十里;西南距离郑国都城百里左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中牟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现在的郑州。所以中牟在春秋战国时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就是中牟古代(主要指春秋战国时)的地形,中牟历史就是在这个框架内演变的。当然了,河湖、道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迁,用到时我还会加以补充说明的。特别是中牟邑方面,这也是将来反驳诸多专家的基础证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