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曹操光脚相迎的许攸,之后为何又被曹操杀了?

oXom0_一叶知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自己所写的《短歌行》中表示,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希望天下的英才都能归附于他。曹操在礼贤下士这一点上做得确实不错,帐下云集了许多英才,这也为他在三国这场波谲云诡的大戏中占得上风,奠定了先决条件。

许攸也曾是曹操看重的谋士,立下过不小功劳,按照曹操的性格,如此有能力的人,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最后曹操却当众斩了许攸,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许攸年少时就与曹操、袁绍交好,袁绍起事后,许攸便跟随袁绍,成了他帐下谋士。袁绍攻灭公孙瓒,以此兼并了幽州,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堪称一方霸主,这时候的许攸还是袁绍的心腹,深受袁绍的信任。

袁绍与曹操开始交战时,许攸献策先攻占许都,奉天子之命以讨曹,这样就能击溃曹操,但袁绍固执己见,不肯听从,执意要先杀了曹操,许攸对袁绍不听自己的意见颇有微词。正赶上此时许攸家里有人犯了法纪,留守邺城的审配官员将他们逮捕,许攸知道后大怒,怨恨袁绍不讲情面、不念旧情,于是就转头投奔了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之后,异常激动,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许攸,许攸初到曹操阵营,为了向曹操表示自己的诚意,献计说:"如今孟德你孤军独守,既无援军,粮食也不足,此乃危急存亡之际。

而如今我知道袁绍军中有粮食储存于乌巢,此地虽然留有士兵驻守,但是他们却并没有防备,我们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毁他们的粮草,不过三天,袁绍的大军自己就会灭亡!"

曹操听后大喜,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不费吹灰之力就对袁绍予以重创,袁绍也因此大败而归。后来曹操顺利打下了邺城,占领了冀州,在这其中,许攸的确是功劳不小。

但是许攸这个人性格不好,居功自傲、狂妄无礼,他自恃功高,行事也愈发张狂,对曹操也不是十分尊敬,常常在公共场合直呼曹操的乳名“阿瞒”,这让曹操十分不喜。不仅如此,许攸还经常说:“阿瞒,若是没有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仍然嘻笑着回答说:"你说得对啊!”但心中对许攸早已经存有了芥蒂。

一次,许攸出门时,刚好经过邺城的东门,他就对左右的人说:"这家人(指曹操)若是没有了我,他们根本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了这件事。这件事成了导火索,彻底触怒了曹操,之前积压的对许攸的不满也都一并爆发出来,于是许攸被曹操收押看管了起来,最终被杀。

许攸有才、也颇有智谋,但是却不懂得收敛,行事张狂、桀骜不驯,最终被人所杀,也是怨不得旁人,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与人无尤。所以说,做人一定要懂得谦虚、收敛,“谦受益,满招损”古人留下的告诫总是有道理的。


史论纵横


曹操在三国时期的军事地位非常高,这除了跟他的军事实力关系很大外,跟他平时的行事作风也有很大关系。他这个人快意恩仇,活得率真,即使作小人也作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在曹操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曹操不拘一格的处事方式。许攸是曹操与袁绍儿时的玩伴,他来投奔曹操时,曹操高兴得鞋子都没穿就出来迎接,可最后却亲自下

话说许攸与袁绍、曹操从小一起玩耍一起淘气,小时候在一起搞了很多恶作剧,感情可以说是非。袁绍家是四世三公,曹操的父亲只是太监的干儿子,袁绍的家庭背景比曹操那是硬多了,可当初他们在一起玩时,袁绍却不是老大,捣蛋的事都是曹操带着大家一起干的,反而受欺负的总是袁绍,所以曹操对袁绍非常了解:“成不了气候”。

曹操与袁绍长大后,大汉朝被奸人篡权,人家袁绍毕竟背景了得,很快拉起了自己的一支队伍,兵强马壮,曹操只能变卖家产,组建了一支只能小打小闹的队伍。人往高处走,许攸自然是跟着袁绍混。


中国人文历史徽鉴


许攸字子远,是东汉时期很有名的谋士,被誉为“王佐之才”。“王佐之才”是对文士极高的评价,三国时曹操集团的首席谋臣荀彧也被世人称之为“王佐之才”,由此可见许攸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绝对是顶尖水准。

许攸原本在袁绍处做谋士,后来投奔曹操,听到许攸到来的消息,曹操直接光着脚就去迎接许攸,并对其说“子远,你的到来,我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对他是相当信赖。

曹瞒传曰: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曹瞒传》

在许攸的建议下,曹操偷袭袁绍乌巢重地,尽焚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大举进攻,使得袁绍只得率领残兵逃往河北,自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场胜利,一跃取代袁绍成为了东汉末年最强悍的军阀。


但是在曹操夺取冀州后,却杀死了这位最大功臣?那么一向以“唯才是举”自称的曹操,为何会杀死这位刚立下大功,又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许攸呢?

在笔者看来,许攸之死,除了自身咎由自取以外,还跟曹操的地位发生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许攸为人愚蠢狂妄,不懂为臣之道

许攸帮助曹操击败袁绍,夺取四州之地,可见此人才能之卓绝。但是才能卓绝者,并非都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需要懂得大智若愚,如果相向而行,便会自取其祸。

许攸在帮助曹操得到冀州后,自以为功劳甚高,经常和曹操开玩笑,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道:“你要是没有我,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表面上虽然笑着说:“你说得对啊。”但内心非常厌恶许攸的这种做法。

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魏略》

还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身边的人说:“曹操如果没有我,是进不了这个门的。”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魏略》

许攸与曹操早年相识,是多年的好友。但是在投奔曹操之后,双方的身份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私下的朋友变成了工作中的隶属关系。

作为下属许攸应该极力维护上级领导的面子,不能因为有私交而有恃无恐,更不该因为有功劳而得意忘形,自以为是。

许攸为人傲慢狂妄,愚蠢至极。在众人面前,抬高自己,贬低曹操,这对于常人来说都无法忍受,更何况是一位乱世奸雄呢?

所以,许攸之死的一个原因是为人愚蠢狂妄,不懂为臣之道。

二、许攸贪而不治,与曹操现有谋士集团格格不入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所以身边聚集了一批优质的谋士。其中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等人,都是智谋超群、秉性纯良,对曹操忠心耿耿。

曹操也在这些谋士的帮助下,从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渐成为首屈一指的诸侯,所以对于这些谋士们曹操是既敬重又感谢。

相反许攸与这些谋士相比却大不相同,许攸是因为贪图钱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所以前来投奔曹操,劝说曹操偷袭乌巢。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魏书》

荀彧曾经对许攸进行过评价,说许攸是“贪而不治”,过于贪婪难以满足。

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三国志》荀彧传

现在看来,许攸自身最大的问题是贪婪,可以贪图钱财,也可以贪图功劳,甚至贪图权力。对于这样一个贪婪的人,自然会跟现有谋士集团的理念格格不入。

对于谋士来说,尊重和服从领导的指令是职业素质,帮助领导提出建议解决问题是职业要求。但许攸对外批判领导,展现自己的做派已经触动这些谋士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体系,产生对许攸极大的反感和厌恶之情。

曹操取得一次次胜利的原因在于人谋,人谋的关键是能够倾听谋士们的建议。保证谋士集团的稳定就是继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打破这种稳定的不安因素,曹操会坚决清除。

许攸贪而不治与曹操现有谋士集团格格不入,所以曹操为了维护自身谋士集团的稳定,会毫不犹豫的杀死许攸,所以这也是许攸自取灭亡的原因之一。

三、曹操成为最大诸侯后,自身心态发生了变化

曹操在事业初创的时候,不仅自身弱小而且钱粮匮乏,在这个阶段非常渴望有才能甚至有名望的人可以加入他的团队,所以对于当时加入的荀彧,郭嘉等人都极为敬重和看重。

东汉末年,各大诸侯的实力,首推袁绍。袁绍出身名门祖上四世三公,又兼有冀幽青并四州,实力最为强悍。天下众人都以袁绍为正统,大小人才纷纷涌入冀州,为他效劳。

曹操作为官宦之后,自然不是众人的首选之地,所以曹操前期对于人才不仅爱护而且非常包容。像毕湛,魏种就曾经背叛过曹操,但是曹操在抓住他们之后,他都没有去杀掉这些人,而是让他们继续为自己效力。

这不仅是为了收买人心,更是因为他们是人才,曹操不忍心杀死他们。因为此时曹操阵营的人才太少,即使有过错也会尽量去谅解对方,这也是无奈之举。

可是当曹操取代袁绍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后,曹操便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所以这个时候,曹操自身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对他一而再再而三挑衅鄙视的人,便不再容忍。

所以我们看到许攸的死,孔融的死都是在这个阶段,这些人都是才华横溢,名重一时,但都因口无遮拦,得罪了曹操,最后惨遭杀害。

结论

许攸在投奔曹操时,受到了曹操的重视和信赖,但最后还是死于曹操之手。

造成许攸之死的决定因素就是许攸为人愚蠢狂妄,不懂为臣之道。许攸贪而不治,与曹操现有谋士集团格格不入。曹操成为最大诸侯后,自身心态发生了变化!当有了这几个因素,许攸之死就是必然,不可避免!


诧寂说史


被曹操光脚相迎的许攸,之后为何又被曹操杀了?

许攸作为三国两大巨头曹操与袁绍共同的小伙伴,在决定北方大势的官渡之战中,成为了左右双方胜负的人物,而他也因此居功自傲,花样作死,最终成为曹操刀下之魂。

许攸为曹操立下不世之功

时间回到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虽然接连取得了白马,延津的胜利,但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当时的曹操与袁绍实力差距过大,无论在兵力和粮草等各方面都被碾压。

时公兵不满万,伤着十二三。—《三国志》

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三国志》

随着时间的流逝,压力越来越大,而此时曹操眼看撑不住了,便打起退堂鼓,准备跑路回许都。而此时荀彧写信鼓励曹操,以一句“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给了曹操勇气,得以继续咬牙苦撑。

就在这曹操水深火热之时,许攸来了,于是曹操上演了光脚相迎的戏码,那么曹操为何这么激动呢,因为许攸当时是袁绍谋士,此时来投,必然有大礼相送。

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曹瞒传》

果不其然,许攸将袁绍运粮大队的行踪献给了曹操,而这也是曹操唯一的翻盘希望,于是曹操不顾众人反对,亲自带领五千精兵,直奔乌巢放火,由此直接逆转了整个战局。

客观的说,许攸确实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也影响了之后整个三国的局势,而许攸也开始了自己的花样作死之路。

许攸居功自傲,花样作死

在曹操攻下袁绍老巢邺城之后,许攸更是以首席功臣自居,加上自己与曹操是发小,更是肆无忌惮,老是直呼曹操小名,并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而曹操表面笑嘻嘻,内心直骂娘。

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魏略》

后来更是在城门口,说出了“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这种找死的话,但当传到曹操耳中,一代枭雄终于怒了,于是许攸卒。

总结:许攸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提供袁绍军粮行踪,使曹操得以火烧乌巢逆转战局,确实功劳甚大,但他居功自傲,情商极低,多次宣扬自己之功,贬低曹操,终于使曹操动了杀机,最终落得惨死的下场,让人唏嘘。


临石观海


他是曹操的发小,两人曾一起喝酒、吹牛,偷看小寡妇洗澡,是发小,更是好基友。他曾跟着曹操的对头混过江湖,还出主意坑曹操,但后来他又迷途知返,跟着曹操混。对此,曹操喜出望外,光着脚去迎接着,他也不负众望,帮着曹操建立了不朽的功业。然而,最后曹操却将其杀死,难道是兔死狗烹,还是有其它更深层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的真相。

他就是许攸,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他与袁绍和曹操都是好友。这个许攸年轻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曾与人密谋废黜汉灵帝,匡扶汉室,还劝说曹操与他一起行事,但被曹操拒绝,最后事情败露,许攸逃亡在外。后来,袁绍在冀州创业成功,逃亡的许攸就去投奔了袁绍,成为手下的重要谋士。

随后,在袁绍和曹操两位大佬争霸的官渡之战中,许攸先是为袁绍出谋,建议他派兵偷袭曹操大后方许都,奉迎汉献帝乘机讨伐曹操。这么好的计策,但是并没有被袁绍采纳。不久之后,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事被袁绍手下的另一个谋士审配抓入监狱。许攸知道后大怒,连夜就弃袁绍而去,投奔了曹操。曹操听到许攸到来的消息,直接光着脚,去营外迎接,曹操此举也成为帝王爱才的一个典范。

随后,两人寒暄了一阵,才奔入主题,许攸指出了曹操缺粮、急需速战速决的软肋,并给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的妙计,一举扭转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劣势,大破袁绍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紧接着,许攸又献计决漳河之水,占领冀州。总之,许攸在曹操和袁绍的决战中居功甚伟。按理说,曹操论功行赏,应该给予许攸丰厚的奖赏才对。然而,曹操最后却选择杀死了许攸。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兔死狗烹”吗?

在《三国演义》中是因为许攸出言不逊,被曹操的忠实保镖许褚这个二货,一怒之下杀死。事后,曹操还假假惺惺地责怪许褚。实则,历史上许攸完全就是曹操下令杀死的。在曹操占领邺城后,许攸自恃功高,就变得飘飘然了,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活动,不分场合,就直呼曹操的小名,还口口声声说如果不是自己,曹操是不可能取得冀州的。曹操听了虽然心里不爽,但表面上呵呵一笑。但这个许攸不知深浅,还不停地如此这样,最后超出了曹操的忍耐底线,他有一次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乎曹操将许攸给抓了起来,最后将其杀死。

历史上许攸之死,不是“兔死狗烹”,而是许攸情商太低,自己作死。曹操一代奸雄,既有礼贤下士,宽容大度的一面,但也有暴虐性忌、多疑的一面。亏许攸还是曹操的发小,至死还弄不明白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许攸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在他的意识中曹操还是他一起可以肆意开玩笑的发小,但是此时的曹操已经是一个公司的大老板,他需要在公司树立自己的权威,然而许攸这个大傻子却一而再的挑战他的权威,这让曹操的脸怎么放呢?为了维护公司的稳定,曹操必须要杀死许攸这个异类。于是乎,许攸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总之,许攸之死就是忘记了君臣之礼,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太不把曹操当回事了,死有余辜,咎由自取!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许攸之所以被杀,是他咎由自取,因为许攸耽搁了曹操争抢女人,导致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曹操听从许攸的计谋,在官渡之战中奇袭袁绍囤粮重地乌巢,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随后乘胜追击,打得袁绍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领着残兵败将退回冀州。袁绍这人性情特别要强,吃了这亏,哪能受到了,羞愤难当,糟心上火,一病不起,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袁绍死了,他几个儿子为了争夺袁绍留下的产业兵马,兄弟阋墙,互相就打起来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就趁着这个机会率领兵马直取袁氏势力的老巢――冀州。

冀州还在袁尚的手中,他派审配守城,防御严密,坚固难下。许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他掘开漳河,以水灌城。城中“水深数尺。更兼粮绝,军士皆饿死”,冀州城被一举攻下。

所以说,许攸在击败袁绍和攻取冀州两次重要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冀州城破,曹操率领得胜之师入城,遇到了得意洋洋的许攸。许攸放肆地纵马来到曹操近前,用马鞭指着城门而呼唤曹操的小名,趾高气扬地说:“阿瞒,如果没有我,你能进入这个城门吗?”曹操大笑,而他的部下则都恨恨不平。

许攸这么一个节外生枝的举动,耽误了曹操的美事。什么好事呢?原来曹操这厮有个令人不齿的坏毛病――他喜欢别人的老婆。

爱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这人妻妾成群,其中很多都是别人的老婆。他一辈子就这么个特殊爱好,死性不改。为了这事,在宛城他看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激怒了张绣,一场夜袭,曹操连裤衩没来得及穿,只戴了个围巾,净身出营,迈开两条毛烘烘的双腿赤足狂奔,狼狈逃窜。曹操的长子曹昂,给他拉皮条的侄儿曹安民,还有忠诚的贴身护卫猛将典韦全部都在这场战役中丢了性命。

如此惨重的教训也没改了曹操的那个毛病。到了攻打冀州城的时候,眼见即将拿下城池,他又提前叮嘱身边的人员,要他们入城之后,立即到袁绍府中,守住府门,等他进去拣选。

结果,许攸在城门口这么一拦,曹操进城就耽搁了一些时间,他心急如焚,却不好发作,只好和许攸在那里敷衍。

有其父必有其子,曹丕也不是个好东西,他趁着这个机会先入了袁绍府中,正好就看到了袁绍的夫人刘氏和袁熙的老婆甄宓,曹丕就将一老一少两个美人收纳了。等到曹操摆脱许攸的纠缠来到袁府,恰好扑了个空。

甄宓被曹丕抢走,曹操原不放在心上,只是那个风情半老的刘氏也被曹丕夺走令曹操痛彻心扉。他又不好发作,到儿子帐中抢人,父子反目成仇。曹操恨得咬牙切齿,就迁怒于许攸,认为是他耽搁了自己的好事。

许禇做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对曹操的心思非常了解,这点觉悟还是有的,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曹操明确指示。他出去遛跶了一圈,就把许攸的人头提回来了。曹操假意“深责许褚”,却只是批评了几句了事。

所以说,许攸之死是咎由自取,因为他耽搁了曹操的好事,被曹操恨之入骨,不死不行。


馋嘴肥猫铲史官


许攸献计偷袭乌巢,本来大功一件,受到那些武将尊重,好评如潮,但有点飘飘然,总把功劳挂在嘴边,见到人就说吹,自己多么多么牛B。

在曹操面前也那样,曹操肯定不爽啊,但又不能动他,毕竟广受好评,怎么办呢? 一次酒宴上,曹操拉着许攸,挨个给武将敬酒,就说许攸多么多么厉害,华语第一人啊,不,功劳第一人,谁的功劳都没许攸大,你想那些武将都是他们冲锋陷阵,听到这话多不舒服,在加上许攸喝醉时候瞧不起曹操,武将忠于曹操。



就相当于现在的粉丝,武将越来越不满,最终被杀,大家都高兴,这就是捧杀和招黑 就像现在薛之谦一样,本来出了几首好歌,然而有些不开眼的粉丝比较,招了一些人恨,如果当时就黑薛之谦,鉴于之前的好评,肯定黑不起来,索性有更多人拿薛之谦和别人比较继续捧杀给他招黑,导致其他家大范围粉丝都看他不顺眼,你看现在黑薛之谦就是政治正确了,和曹操捧杀许攸如出一辙,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曹操就懂的这招,已经很真的很厉害了。


我个人观点是这样的,但历史深究下来,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能偏概而论,毕竟我们是后人,很多事都不是这个时代能说清的。


潇湘夜雨墨


君臣之间的忌讳,识时务的都不会犯。

许攸是东汉时期有名的谋士,众人评议此人谋略,不输给曹操集团的首席谋臣,更有“王佐之才”的盛誉。

如此谋臣一开始是在袁绍的麾下,袁绍出身名门,是东汉末年实力最为强悍的。麾下可谓是人才济济,经济实力也是十分雄厚。但是,许攸为何要重新投奔官宦之后的曹操呢?

这个应该从袁军和曹军两军交战之时说起,一方面许攸在此战役中,给袁绍提过建议,先攻许都,协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并没有接纳这个提议,因此许攸已心怀芥蒂。另一方面,许攸的家人犯了法纪被抓入狱,他认为长期给袁绍出谋划策,一旦家人有事却不受袒护,袁绍如此不留情面,他也就另外投靠别人。

没想到,他直接投向敌军。曹操爱才人尽皆知,最为经典的就是像魏种等人,曾经背叛过曹操,还被留在身边效力。这得多大的心,才能有这种收买人心的能力。

所以,当许攸投到他的麾下的时候,他开心得没有穿鞋就奔跑出去迎接。许攸的到来,也算很大程度上助力曹操坐稳版图。许攸分析袁曹两军的情况,他把袁绍的军粮藏匿之处告诉了曹操。

自古,两军交战粮草先行。既然袁绍的军粮被曹操知道了,肯定是难逃厄运。果然曹操利用此事,奇袭乌巢成为历史上一个经典战役,此役更是重挫了袁绍。袁绍经此一役,也是可谓是气血大亏,曹操则是取代袁绍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的军阀。

许攸因此立了大功,本来许攸应该是备受曹操的重用,这加官进爵应该不成问题的,为何最终却死于曹操的手下呢?

一方面,谋臣本身就不上场打仗,手里没有实际兵权,而许攸还不懂为臣之道。他虽然帮助曹操攻城掠地,谋略虽好,可不是一人之功劳。竟然多次直呼曹操的名讳,而且见人就说曹操得到冀州是因为有他,才能拿下的。

一个人如果好大喜功,这必将是领导者的眼中钉。毕竟,这种人永远都不会满足,而且还把这么心思全部放在嘴上,如此得理不饶人,哪个领导者受得了呢?

另一方面,许攸好财,而且贪而不治,这在荀彧传的三国志里有提及。所以,他一再强调冀州之事,想必就是觉得曹操给的不够多。

但是,他却看不懂局势,曹操已经成为最大的诸侯,而且麾下也有不少谋士,对于一个长期不尊重他,且总是制造不良言论的人来说。为了大局,想必也不会留下此等不确定因素。

最终,许攸把话说尽了,便付出了代价。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导火索,这件事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重新洗牌,就不得而知了。

俗话说, “知礼而后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壹小咖


许攸是个投机分子,做人有问题,做事更大胆,死是正常的。为什么先迎接他,不是因为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当时的战争局势最关键的时候,许攸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其实做过两件堪称惊世之举的大事:谋废汉灵帝、官渡之战献计曹操;依据《三国志》记载来谈的。

三国的历史,说穿了其实就是一帮富二代在打来打去的历史,看看最后谁得到天下;

袁绍四世三公不说了。

曹操的背景却容易被人忽略。曹操的父亲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曹操的爷爷做过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旧号卧虎,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委书记还带兵权的那种。曹操起家的根底不比袁绍弱。

孙权父亲是孙坚是将军,虽然官不大但是手里有军队啊,况且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其他十八路诸侯哪个不是家庭背景深厚;

最穷的是刘备,人家姓刘,这个资本被利用好了,给自己拉了一个皇族身份,镀镀金也是管用狠。

说远了,回来正题上。说到许攸、袁绍、曹操这三人,他们早年就认识的,据说和曹操一起读书,一起长大的。许攸能认识袁绍、曹操这些公子哥,本身家庭也是不错的。

先说两件大事,后说做人的问题:

1、先说谋废汉灵帝事件

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当时黄巾军已经起义。天下开始大乱;许攸和冀州刺史王芬、周旌就想趁着汉灵帝北巡的时候,借口攻打农民起义军起兵废掉汉灵帝。但是汉灵帝出发前,太史望气,看到“北方赤气,从西竟天”;这是大凶之兆,于是汉灵帝不去了。这下谋反的事情失败,王芬自杀,许攸逃跑了。

因为曹操比较出名,许攸也想拉拢曹操参加谋反,被曹操一口拒绝了,并说了许攸一席话,大概意思是:你们这些人,也不好好动动脑子,废立皇帝那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情;汉初的七国之乱都被平定了,就凭你们这几个人,也不好好筹划,就贸然行动,那不是找死嘛。

由此可见曹操智商那是碾压许攸的。许攸的黑历史之一,先摆在这里。

2、官渡献计曹操

很多书上,夸大了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的作用,特别是历史课本上。当然,官渡之战的胜利,许攸的归降有很重用的影响,但也到达扭转乾坤的程度。有以下几个原因

官渡之战还没有开始之前,曹操的谋士就对双方的力量就行的比对。古时候,开战之前都要“庙算”的,《孙子兵法》开篇《计篇》就提出了庙算的重要作用。张良有一次看见刘邦刻了诸侯大印,就拿起来筷子做“筹”替他做“庙算”,劝他取消封赏。荀彧曹操第一谋士,也做了庙算。曹操与袁绍相比,有“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四个方面。

荀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另外,关于建议曹操烧粮草的计策。许攸献计火烧袁绍粮草,并不是在这一战第一次应用。在几个月之前,烧过袁绍粮草。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在说完上段话之后,许攸投靠曹操,再次献计火烧粮草。

再说战争局势。当时袁绍曹操双方相持数月,兵马粮草一方面袁绍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的劣势是人和。出发前就把主要的谋士田丰,关进了监狱。相持阶段,谋士沮授因为献计又被关了起来, 沮授是因为被郭图、辛毗谗言陷害。袁绍内部已经开始不安定,许攸投靠更是能加速这种状况。在序战中,曹操势如破竹,连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文丑,对袁绍士气打击甚大。

曹操这方面,相距数月,粮草已经不足;又因为在兵力上的劣势,很多人内心慌慌。包括曹操本人,甚至打起了退兵的念头,后来被荀彧一番说辞,才没有退兵。可见局势之难。


3、许攸的为人问题

曹操首席谋士荀彧说“许攸贪而不治”,许攸这个人贪财不知道节制。

另外,许攸之所以投靠曹操原因并不单纯。史书上记载许攸投靠曹操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许攸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他;第二个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被判刑,许攸求袁绍宽恕,没被原谅,所以一怒之下,投降曹操;第三原因,许攸的建议没有被接纳,愤而投靠曹操。由此可见,许攸来是被迫的。

最后看他投降之后的表现。许攸自恃功高,不分场合,总是称呼曹操的小名“阿瞒”。曹操平定冀州后,进了邺城;许攸居然对曹操说“阿瞒,没有我,你进不来这里。”结果,曹操找个理由把他杀了。

许攸明明功劳没有那么大,却偏偏四处夸耀自己,被杀活该。有本事像陈平,光明正大的贪污刘邦的银子,刘邦不仅不杀,还更加恩宠。


沪上聊历史


袁绍这个人,可以说是三国中严重被低估的一个人,三国演义耳熟能详,官渡之战曹操踩着袁绍的声名,名扬天下,官渡一战大获全胜,袁绍自此一蹶不振,随后被扫进历史的舞台。

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袁绍虽然是四世三公之后,却是庶出,相比于袁术,袁绍的起点也并不算很高。但是此人从小就很有心思,参与谋划引董卓入京,一手将东汉朝局搅和的天翻地覆,可以说是东汉的掘墓人,也不为过。

为人宽和,善聚人心,靠着袁家的背景和自己的努力,统一河北,东汉末年诸侯并起,袁绍势力当属第一。官渡之战,袁绍好谋无绝外宽内忌也好,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也罢,都不是他官渡一战大败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许攸投敌。许攸因为一时之间受了委屈,又和营中将士不和,一怒之下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火烧军粮,使得袁绍不战自败。

虽然官渡一战,袁绍损失惨重,但并未动摇根基,坐拥天下四州之地的他仍旧是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招式固然很好,但是袁绍之所以不屑于抢夺汉献帝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足够强大,强大到根本就不需要玩这些招式。有四州之地做根基,坐拥人望,励精图治一段时间,袁绍照样又可以聚拢精兵强将,到时面对吃一垫长一智的袁本初,地盘少底牌少的曹操会更加的捉襟见肘。

事实上也是如此,官渡虽败,可他回到冀州之后依旧平定了各地的叛乱。可惜,上天并没有给他重振旗鼓再次问鼎天下的机会,建安七年,袁绍病故,由于袁绍素来德政宽和,去世之时,河北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亲人一般。

倘若袁绍不早死,在当时人心其实还是向袁的。可最后四州之地最后落入曹操之手,还是他袁绍犯了一个大错,他放任三个儿子,拥兵自重。就算如此,袁绍死后,曹操也花了整整七年,才将袁绍的地盘完全兼并,扫平北方。

而许攸,可不仅仅是帮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还献计决漳河之水,将袁氏一脉的冀州城给攻下了,可以说这个昔日袁绍麾下的谋士,成为了袁绍势力的掘墓人,在曹操剿灭袁绍统一北方的战役之中,许攸当居首功。

许攸立下如此大功,狂妄自大恃功而骄,可以理解,可最重要的还是他没有摆清自己的位置,没有认清形势,曹操已经不是当年他的那个可以插科打诨的发小曹孟德了,身为一方诸侯,又想气吞山河君临天下的曹孟德,谁都不能轻视他的权利冒犯他的威严,就算是居功至伟的发小许攸,也不行。曾经的发小之情,雪中送炭的恩情,都不能抵得上他屡次冲撞不知进退,昔日的跣足相迎,也比不过那君臣二字。

而且,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曹操的势力今非昔比,智囊团比许攸要强很多的谋士也有很多,所以许攸的价值其实已经是十分有限了,而且许攸的性格狂妄自大,和曹操手下的将领谋士的关系都不是很融洽,根本容不进曹操的圈子,所以最后被曹操所杀,连个帮忙求情的都没有。

当然,如果许攸是在刘备麾下,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就连降魏的黄权刘备都可以善待其家人,所以许攸的死,其实和曹操的多疑暴虐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因此,许攸狂妄轻浮,和曹操的手下人关系很差,情商很低,曹操多疑暴虐,所以才酿成了许攸这样的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确实是言之凿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