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印象中,等到了明朝中後期,明朝軍隊在戰爭中幾乎都是呈現一邊倒的狀態。但是在明萬曆年間,當時的萬曆皇帝還拍板過一次大規模的境外作戰,也就是“萬曆三大徵”中的逐倭援朝戰役。

關於逐倭援朝戰役,很多人認為這場戰爭打出了明帝國最後的軍事輝煌,但也有部分人認為,正是因為包括逐倭援朝在內的“萬曆三大徵”,過渡消耗了當時明王朝僅存不多的實力,是明王朝衰敗的原因之一。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另外兩大徵分別是寧夏戰役和播州戰役

逐倭援朝戰役可以說是萬曆三大徵中消耗最大的一場戰役,因為是在異國領土上作戰,加上當時朝鮮國力有限,因此部分物資還需要從明帝國境內運輸到朝鮮境內,比如部分火器,當時的朝鮮李氏王朝是絕對無法大規模自行生產,還充足供應給明軍的。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李氏王朝本身的實力並不強

逐倭援朝之處明朝是吃虧的,一方面,當時的日本剛剛由豐臣秀吉統一,經過連年的戰爭,大部分日本武士的戰鬥力正處於最佳狀態,具備較強的戰鬥力。另一方面,在早期輕鬆擊潰朝鮮李氏王朝的軍隊後,當時的日本軍隊正處於士氣上升期,這才冷兵器戰爭中將極大地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

當時的豐臣秀吉極為自信,其目的並不是要打敗明軍然後要求割讓朝鮮(當時朝鮮是明王朝的屬國),而是打算直接殺進明王朝的疆域內,佔據整個大明,然後佔領整個東亞。嗯?這套路聽起來怎麼和二戰時日本的套路差不多?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當時的豐臣秀吉也是自信得可怕

當時豐臣秀吉做好了極為細緻的設想,甚至連攻破明北京城後怎麼給各大領主劃分土地都想好了。但和豐臣秀吉全力以赴的態度相比,此時的萬曆皇帝就有點不大上心。因為長久以來日本在明王朝的眼中就是“倭國”,彈丸之地能有多大的戰鬥力呢?所以逐倭援朝戰爭一開始,萬曆皇帝完全是將其作為一場剿匪戰爭來打的,只派了區區5000兵馬就覺得完事了。

但是在萬曆二十年初期派出的5000遼東軍在與侵朝日軍做短暫接觸後幾乎全軍覆沒,這給了萬曆皇帝極大的震動,萬曆皇帝終於明白這次來者不善。於是,萬曆皇帝讓剛剛搞定寧夏戰役的李如松整點兵馬,正式開赴朝鮮進行逐倭援朝。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李如松在平壤戰役中重創日軍

李如松首戰就是進攻防守森嚴的平壤,平壤當時城高牆厚,當時李如松採取了多處同時攻城的決定。李如松本人親自帶兵攻打東門,同時讓明軍假扮朝鮮軍隊進攻平壤南門,而城北牡丹峰則由戚繼光原來的老部下吳惟忠帶兵攻打,當時的吳惟忠擁有豐富的和日本人作戰的經驗,在各支部隊中率先得手,將明軍軍旗插上了牡丹峰。

戰況最慘烈的當然是李如松攻打的東門,不過當時李如鬆手上有神機營的火器相助,直接用火炮轟開了城門,幾乎是以最慘烈的方式拿下了東門。整個平壤攻城戰殲敵過萬,要不是後來在碧蹄館遭到伏擊,李如松甚至打算一路攻下漢城。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如果不是碧蹄館遇襲,說不定就完事了

此時明朝派出大臣與日本方面談判,以日本退居釜山為結果結束了第一次抗倭援朝戰役。但是豐臣秀吉怎麼可能甘於失敗,很快,在萬曆十五年捲土重來,這也就是第二次抗倭援朝戰役。

第二次抗倭援朝戰役也是最為人所詬病的一場戰役,因為當時李如松已經戰死,楊鎬接手成為明軍總指揮,與來犯的日軍在蔚山進行決戰。和悍將李如松相比,楊鎬整體水平上顯然差了不少,蔚山戰役明軍大敗,日軍也傷亡慘重,暫停進攻,萬曆皇帝一怒之下陣前換帥,讓兵部侍郎邢玠頂了楊鎬的總指揮之位。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蔚山戰役

邢玠的整體表現只能夠用“平穩”兩個字來概括,接手之後明軍既無大的勝利,也沒有出現大的失誤,在這種情況下,豐臣秀吉被拖死,日軍本來想要議和,但是萬曆皇帝認為明王朝權威不可侵犯,下令乘勝追擊,這才徹底將日軍擊潰。

從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二十七年,抗倭援朝戰爭雖然最終以明朝的勝利而結束,但也惹來了非議。在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中,為了截斷日軍的補給線,明王朝甚至派出了水師參與作戰,戰爭消耗過大。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勝了日本,但是否也拖累了明王朝

露梁海戰

整體來看,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略上是值得的,朝鮮避免成為日本的領地,否則日本就會成為第二個滿清,明王朝就不得不在東北大量屯兵以應對其威脅。但抗倭援朝戰役,尤其是第二次戰役未能速戰速決,不得已打成了消耗戰,雖然最終耗死了日軍,但是明王朝本身國力也遭受了一定的消耗。

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