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加霸氣的 是漢宣帝的定胡碑

中國歷史上前前後後建立了數十個統一王朝,算上割據政權,更是不計其數。但中國主體民族一直都只以漢人自居,以漢族為民族自稱,以漢字為文化傳承。漢朝到底憑什麼這麼牛,能使其國號成為了中國人的代名詞的呢?

原因就在於漢朝的霸氣。也許漢朝不是開疆拓土最為厲害的朝代,也許漢朝不是歷史上人口最多,商業最繁華的時代。但卻是華夏民族最有血性的時代。那時的中華兒女無不豪氣沖天。

比“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加霸氣的 是漢宣帝的定胡碑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隨著陳湯的這句豪言,大漢軍人孤軍遠征,斬殺匈奴郅支單于,大漢聲威響震西域。但強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漢高祖劉邦經歷了白登之圍的恥辱,其後又是幾十年屈辱的和親政策,幾代帝王在隱忍之下輕徭薄賦默默積累財富,到了漢武帝時終於有了與匈奴一決高下的經濟基礎,而漢武帝劉徹也有著徹底擊垮匈奴的雄心壯志。漢武帝窮盡國庫數十年的積累,經歷十數年的戰爭打垮匈奴,這絕不是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富裕不會必然帶來強大,富而不強,反而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肥肉(譬如宋朝)。打敗匈奴,才是漢朝真正強大的標誌,它不僅解決了困擾大漢朝廷多年的邊患之憂,解決了一個王朝外部的潛在危險,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中原漢家政權在華夏地區的正統性和權威性。

比“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為霸氣的,其實是漢宣帝時期設立的定胡碑。

比“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加霸氣的 是漢宣帝的定胡碑

漢宣帝受遠嫁烏孫的公主求救,發兵十五萬北擊匈奴,匈奴不敢應戰,進而北遷。但在西域的匈奴依然被漢軍打得落花流水。更遭遇罕見的雪災,匈奴人死傷慘重。其後又因內亂不止而陷入衰落,其間五個單于並立。一番內部的混戰廝殺後,剩下了兩個單于,其中一個呼韓邪單于決定向漢稱臣,永為漢朝外藩。漢武帝的夢想終於實現。定胡碑也因此而設立。

“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這是大漢帝國的恢弘氣度,縱觀歷史,只有大漢能夠有這樣霸氣的豪言壯語。

此外,大漢使臣出使安息,安息王為展示軍威,派兩萬軍隊前往邊境迎接。漢朝的使臣看了一眼,只是惜字如金地用了兩個字評價,那就是:兵弱。要知道,安息一度是羅馬帝國最大的對手,一度與羅馬帝國勢均力敵。然而這樣的軍隊在漢朝一個文弱的使臣眼中,都沒有浪費筆墨,只留下“兵弱”二字的評語。大漢睥睨天下的眼神可見一斑。

比“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更加霸氣的 是漢宣帝的定胡碑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大漢雖已不在,但到三國時期,裹挾大漢的餘威,曹操仍能北擊烏桓,公孫氏依然能夠打得鮮卑落花流水;孫權撫百越徵夷洲;諸葛亮更是掃平西南。漢朝即便是亡了,但餘威仍在,華夏民族依然震懾四方。

正是大漢這種強大的武力震懾力和壓倒性的文化優勢,使得漢文化成為了中華歷史的主流文化。大漢朝體現出的自信、包容、強大和開放使得漢文化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強大的兼容性和同化性。使得中華文明延綿不絕,世代相傳。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以漢人自居,以漢族為民族稱謂,以漢字為文化傳承的載體。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大漢朝的雄壯豪邁的英雄氣魄,正是我中華兒女的最佳代言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