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简娥菊


关于霍去病的死是一个迷,据史记记载霍去病杀了李敢第二年就死了,这段历史也是写在一起的,司马迁应该知道霍去病怎么死的,迫于汉武帝压力不能直接写出来,可以判断霍去病的死应该和李敢的死有很大的关系。关于他的死有四种可能性。第一汉武帝杀死的,理由是汉武帝培养霍去病为了压制卫青,但是霍去病杀李敢让他知道霍去病将军如果有事不一定听他的,可能听卫青的,这样对汉武帝的权力有很大的威胁。第二是被卫青杀的,理由霍去病的死最大的直接受益人是卫青,汉武帝封两大司马,然而霍去病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了卫青,是当时卫青最大的政敌。第三可能是自杀的,霍去病当着汉武帝面杀了李敢,汉武帝虽然没有怪罪他,但是李敢是李广的唯一儿子,刚被封侯,李广又自杀,汉武帝和很多大臣同情李家。霍去病不想看见汉武帝为难所以选择自杀。最后一种可能性被李家的旧部或是朋友杀的,目的就是为李敢报仇,李广自杀,李敢被杀,当时很多认识李广的人无不流泪痛哭,非常同情李家,霍去病将军年少轻狂,行事高调,都汉武帝惯的。


0周立伟


霍去病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小儿子,李氏家族一直就是秦末汉朝时的大家族,李广的先祖是秦始皇手下大将李信,李信曾经在破燕国太子丹,但在攻楚战争中被项燕击败。



而飞将军李广更是三朝元老,成名于汉文帝时期,经历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李广以勇猛刚烈著称,虽然数有战功,但功劳都不大,在文、景、武三朝一直不温不火。一直没有被封侯,所谓的李广难封也就是指这个了。

而李敢的死就与他父亲李广有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出大漠远征匈奴本部,原本汉武帝计划的出兵将领中没有李广,一是李广年龄大了,二是李广多次参战,都没有战功,并且运气还不好。



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自已参战,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再三请求,最终同意他出任前将军,也就是这一次出征,成了李广人生最后一次出征。

当时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校尉公孙敖、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迎战匈奴,卫青命令李广和赵食其沿东路迂回包抄,自已率领主力迎击匈奴单于。而霍去病则率领另一支军队独自出战,当时的李敢是霍去病手下校尉。



当时的李广想任前锋率军迎战匈奴单于,但是卫青不肯,一是汉武帝有交待不能让李广担任前锋或主力,二是李广当时年龄已经很大了,在卫青的强制命令下,李广不情愿的去包抄了。

卫青主力最终击败了匈奴单于,匈奴单于率领溃兵从西北逃走,而负责包抄的李广和赵食其因为迷路,没有遇到匈奴单于,自然也就没有完成合围匈奴单于的任务,让匈奴单于逃走。



此战结束后,卫青需要了解此战的全部情况,写报告上交汉武帝,因此派人召李广来府上询问迷路情况,并受审对质,李广原本心中就不爽,他想当前锋,卫青不肯,憋着一肚子火,现在又无功而返,还要受审对质,李广一下子不理智了。

李广对着他手下的将士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匈奴单于的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又迷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现在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李广就这样自杀了。

可惜了飞将军一世英名,到头来竟然落得个自杀的结果,这事不久后就传到了李广的儿子李敢耳中。

也许是继承了李家刚烈的性格,李敢得知自已的父亲之死与大将军卫青有关后,趁着一次机会,打伤了卫青,卫青不想将此事闹大,因此不计前嫌,隐瞒了下来。



卫青隐瞒下来后,结果这事不知道怎么就被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又是李敢的上司,同时又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当时又受汉武帝宠信,于是霍去病为了给自已舅舅卫青报仇,在一次甘泉宫的打猎中,霍去病放暗箭射死了李敢。

当时的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李敢只是霍去病手下的校尉,这种私自杀害手下将领的行为,在当时可算是大罪,但是因为汉武帝非常宠信霍去病,而霍去病每次征战匈奴都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因此汉武帝干预了并隐瞒了这件事。



汉武帝以李敢是被鹿撞死为名,为霍去病开脱,这事由于皇帝发话了,谁也不敢追究,因此霍去病杀了李敢这事,没有任何责任,官照当,匈奴照打。

要知道当时的西汉可是治制社会,汉承秦制,汉武帝此举等于是干预司法,但没办法,谁叫霍去病是天才呢?汉武帝实在是太溺爱霍去病了。

这事过了1年后,霍去病就死了。怎么死的?应该是病死的。什么病?不知道。



其实有一点很明确,霍去病之所以取名叫霍去病,你没有想过为什么?去病,去病,肯定是霍去病生病的太多了,所以才要叫去病,也就是说霍去病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再加上长年累月高强度的战争,长途跋涉,风餐雨露,身体吃不消,结果24岁就病死了。

为什么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付出了生命代价呢?这是因为如果杀害将领一定责任也不用负,而且受到皇帝庇护的话,年轻的霍去病会越来越骄纵,越来越跋扈,霍去病不是是卫青,也与卫青的性格相差很大。



霍去病性格张扬,卫青性格低调,霍去病行事高调,卫青行事低调,霍去病大大咧咧,卫青小心谨慎,而要想毁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纵他,汉武帝的庇护,其实就是一种放纵,按现在的说法是溺爱。

24岁的年轻人就已经是大司马、骠骑将军了,前途无量,再加上皇帝的宠信,如果霍去病没有病死,一个24岁的年轻人势必更加嚣张跋扈,就会犯下更大的错误,最终也会把自已害死。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霍去病杀死李敢后。汉武帝暴怒不已,因为他去霍去病抱有太大的希望,太看好他了。却没想到霍去病竞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残害忠良之后。

事后,汉武帝为了保住霍去病的声誉用尽一切办法封锁这个事情。

然而没多久,霍就离奇去世。排除汉武帝下手,疾病外。最大的必然性就是出于愧疚畏罪自杀了。


笑看风云


公元前118年,汉军内部发生了一场命案,一位将军被射杀。按道理说一个将军被杀绝对是一场惊天大案。但是这样一场大案子硬是被汉武帝刘彻按了下来。汉武帝按下这场惊天命案的原因非常简单,杀人者是他当时最宠爱的霍去病。这场命案中被杀的将军是关内侯李敢。说起李敢可能大家不那么熟悉,说起李敢的父亲,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敢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李敢被杀死以后,汉武帝不忍处罚正在势头上的霍去病。汉武帝有更高的目标,希望和霍去病一起创造更加伟大的功业。很明显汉武帝此时宁愿让李敢含冤而死,也不会惩罚霍去病。为了掩饰霍去病杀死李敢的罪行,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在狩猎的时候被一头鹿撞死。这是李敢的不幸,也是李敢的幸运。李敢不幸的是失去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幸运的是李敢从此经常被人们提起,也成为霍去病为数不多的黑点。



霍去病是李敢的上司,到底和李敢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射死他呢?李敢和霍去病还真没有什么大恨,李敢跟着霍去病还获得了关内侯的封号,比父亲李广先封侯。要想知道为什么霍去病要杀死李敢,还得从李敢的父亲李广说起。

说到李广,一定绕不开“李广难封”这个话题。李广是汉朝有名的飞将军,曾经打得匈奴人闻风丧胆。“飞将军”这个名号也是拜匈奴人所赐。但是李广也是一个进攻能力稍有欠缺而且运气不足的一位将军。李广在最美好的时光内,却没有遇到太多立功的机会。汉武帝大规模进攻匈奴,许多将军都有了立功表现的机会。跟随卫青和霍去病出征的匈奴许多大小将军都因功封侯。其中包括李广的前部下,李广的亲堂弟李蔡、李广的儿子李敢。这么多人都因为攻打匈奴而封侯,而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广却因为各种原因两手空空。李广因为各种原因,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漠北之战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最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的直接战略目标为直捣匈奴老巢,同时斩杀匈奴大单于。汉武帝非常重视这一次军事行动,汉武帝派出了当时汉朝最优秀的霍去病和卫青,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锐骑兵投入战争。汉朝当时最优秀的将军几乎被派往战场,这也是所有军人最佳的立功机会。李广自然也不想错过最后的封侯机会。汉武帝认为李广已经年老,而且运气不佳,他不想李广参加这次至关重要的战役。但是李广一再请求汉武帝,请求随军出征。汉武帝后来实在不忍心再一次拒绝这位老将军的请求,最后同意李广出任前将军。但是汉武帝实在太重视这次战役,生怕这次战役有任何纰漏。汉武帝任命完李广之后便后悔了,但是金口一开又不好收回。于是,汉武帝又给了卫青一封密信,认为李广年老而且运气不好,不能充当前将军。当时卫青也有意让自己失去爵位的好兄弟公孙敖跟自己一起立功,于是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知道内幕以后,请求卫青修改命令,卫青没有答应。李广决定自己率领军队寻找匈奴军队。由于李广没有带向导而迷路,结果落在了卫青后面。卫青击败匈奴在回来的路上,才遇到迷路的李广大军。卫青召李广前来对质,李广前往卫青处对质的时候,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李广的言外之意是卫青故意整治自己才导致自己迷路。说完这句话之后,李广便拔剑自刎。



由于李广在死之前说了这么一番话,不少人认为是卫青逼死了李广。最起码李广的儿子李敢是这么认为的。李广自杀以后,李敢的情绪非常激动。李敢闯入卫青的军营,打伤了卫青。卫青知道自己虽无意害死李广,却间接造成李广自杀,因此非常愧疚。出于愧疚的卫青并没有声张,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也没有惩罚李敢。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霍去病就知道了这件事。相比较于卫青的老成持重,霍去病多了一些年轻人的锐气。霍去病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将,殴打自己的舅舅。于是霍去病利用在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李敢为了替自己的父亲出气打伤了卫青,霍去病为了替自己的舅舅出气却射死了李敢。



两个年轻人真是太冲动,一个因为冲动而以下犯上,一个因为冲动而杀人。按道理说两个都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卫青因为愧疚隐瞒了李敢的罪行,汉武帝因为惜才隐瞒了霍去病的罪行。其实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某些性格。霍去病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而且是世间少有的帅才。可是因为自己的舅舅被打,就公然无视大汉法律,公然杀死朝廷的将军,未免给人一种“嚣张跋扈”的感觉。很难想象,如果霍去病一旦失去汉武帝的信任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霍去病杀死李敢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汉武帝反而百般包庇。我们通过这件事也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

公元前117年,正当汉武帝准备再一次大规模攻击匈奴的时候,霍去病突然去世。霍去病的突然去世打乱了汉武帝的攻击计划,汉武帝被迫放弃这次进攻,匈奴也因此获得了难得喘息机会。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非常伤心。汉武帝把霍去病安葬在茂陵,坟冢的形状仿照祁连山。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追谥号为景桓。种种行为都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



年仅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难免让人唏嘘不已,许多人也在查找霍去病死亡的原因。按道理说,年仅23岁的霍去病正直壮年,为什么会突然病死呢?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霍去病因为长时间征战导致身体过度透支,类似于现在常说的过劳死。不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霍去病是天生的将军,过劳死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有人认为霍去病由于长期的征战,感染了疾病。由于当时霍去病的身体挺壮实,一时没有发现,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又无力回天。



还有一种说法,中行说在临死之前建议匈奴单于采用细菌战对付汉军。匈奴单于根据中行说的建议,把因瘟疫而死的牛羊马的尸体投入汉军经过的水源处。患有瘟疫牛羊的尸体带有一定的瘟疫病毒,尸体彻底腐烂以后瘟疫病毒便留在水中。汉军士兵喝了有瘟疫病毒的水,可能会感染瘟疫。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不少专家认为,霍去病可能也喝了含有瘟疫病毒的水。当病毒发作的时候,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医治,导致霍去病病亡。

真不敢想象如果霍去病不死,他会建立多大的功绩,也难以想象匈奴会被打成什么样子。虽然霍去病的寿命只有23年,但是却创造了震烁古今的功业。


依稀说史


这个问题咋一看,就是引导霍去病的死与李家有关。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带着一众武将到上雍甘泉宫去狩猎。李敢策马入林,前去追赶猎物,而他压根儿没发现身后正有一双怨恨的眼睛盯着他。

这时,李敢发现不远处有头麋鹿在吃草,便勒紧缰绳,马缓缓地向前靠近。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前面的猎物,张弓搭箭。突然,“嗖”的一声从远处呼啸而来,一枝箭矢从后背穿透了李敢的胸膛。

李敢忍住剧痛,用最后的力气调转马头,这才发现自己的上司霍去病正冷冷地看着自己。李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手捂住伤口,吃力地问道:“将军,为何……要置李某于死地?”

霍去病“哼”了一声,说道:“你都敢打伤大将军,霍某为何不能伤你?”

李敢断断续续地说道:“他……他害死了……我父亲!”

霍去病说道:“可笑,害死你父亲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皇上根本不想让他参战,是他自己坚持要上。皇上怕他误事,早就吩咐大将军不要让他做先锋!”

霍去病顿了顿,又说道:“你父亲连累大将军麾下人马均无战功,是他的战术有问题,别人不明白我不怪他,你跟了我这么久,你难道不知道?你这分明就是欺负大将军宅心仁厚!如果每个下属都如此,大将军以后如何管理军队?他的威望何在?我看不过去,我必须帮他出这口恶气!将来你要报仇,就冲着我来,与他无关!”

“哇!”李敢吐出了一大口鲜血,慢慢地从马上坠落。丛林深处,回响着萧萧马鸣,仿佛是在为李敢喊冤。

汉武帝得知后,立刻下令,敢有对外泄露此事者杀无赦,并对外宣传李敢被鹿撞致死。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蹊跷的是,次年,时年23岁的霍去病便去世了。汉武帝伤心不已,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后人只要看见这坟墓,就能想起霍去病为了打击匈奴曾6天急行军1000多里,河西走廊从此纳入我华夏的版图啊!

那么霍去病的死因到底是什么?直到异母弟霍光去世之时,才揭开了谜底“病死”。

世人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不幸,纷纷猜测霍去病的死因。但是无论如何,貌似与李家后代扯不上关系,因为李敢的一对儿女年纪实在是太小了。侄子李陵年纪也不大,如果是他下了黑手,汉武帝必不会放过他。

其实,霍去病这4年来,风餐露宿,日夜急行军,而令匈奴闻风丧胆的迂回战术,就意味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据说,匈奴为了诅咒汉军,将动物尸体埋入饮用水源里。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极有可能让霍去病患上了某种疾病。

然而,正如他对汉武帝曾说过的一句话:“匈奴不灭,何以为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其停下驱逐匈奴的脚步,一点小病又算得了什么?长年累月下来,终于病入膏肓,纵使扁鹊在世,也无济于事了。

霍去病因何而死?我想,就是为了驱逐匈奴而死,就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死,就是为了大汉亿万子民的安居乐业而死。斯人已逝,然后人将永远怀念大汉的天才将军霍去病!



史海觅踪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

李敢是李广之子,虽然只是校尉,却大大有名,河西之战时,李广配合霍去病,负责牵制匈奴主力,汉军仅有4千人,敌我力量悬殊。李敢单枪匹马杀透左贤王4万大军,是大汉第一智勇双全的猛将。

漠北之战又是李敢,斩将夺旗,摧毁匈奴指挥中心,汉军才以少胜多,连续击破敌军,斩获7万多。

汉武帝为什么不继续用李广,配合霍去病打漠北之战呢。原来,自从卫青定襄数战战损失士马十几万,给大汉带来巨大损失后,就不用卫青了,应该是看透了,就算卫青拍武帝宠妃王夫人马屁也没用,就是不用你卫青,回头再损失士马十几万咋办,大汉也耗不起。果然,不用卫青,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大胜。漠北之战本来应该是河西之战中配合默契的李广,霍去病领兵。不知道怎么,又让卫青领兵,霍去病不服气啊,于是一个大将不要,指定要李敢。

卫青通过王夫人枕头风这招,终于还是起了作用,漠北之战卫青获得机会,与霍去病一样领5万骑兵,由于霍去病不要步兵和辎重队,所以卫青除了5万骑兵,更有数十万步兵武刚车兵和辎重队。卫青这边,部队在行军途中,抓住了匈奴的探子,居然从探子嘴里得到了单于的位置,并且单于身边才2-3万人。卫青大喜过望,召集5万骑兵,数万武刚车兵,让公孙敖带领前军,这都是速度快的马队,把步兵辎重队扔给李广,让李广带着老百姓慢慢走。

李广是带着老百姓辎重队的,这点非常明显,后来卫青损失士马十几万,军士数万,单于也跑了,卫青再次犯了定襄的错误,他故技重施,逼李广承认迷路,用诸校尉性命要挟,逼死李广。这时军士百姓们都为李广痛哭。注意,这里的百姓,显然是指辎重队的百姓,也就是说李广一直是带着辎重队在走,根本不存在迷路一说。

史记记载,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卫青以要向汉武帝汇报为由,让李广承认迷路。卫青先派长史送酒食给李广,李广不承认迷路,又派长史逼李广,以诸校尉性命要挟,李广为救诸校尉,才说自己迷路,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可见卫青有多着急让李广承认迷路!为什么不能回长安在武帝面前当面对质呢?只有做贼心虚的人才会这样,显然卫青急于逼迫李广落笔,把迷路做成既成事实,如果回到长安,李广可以直接向武帝汇报实情,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广死后同年,位高权重的丞相李蔡,要为哥哥李广申冤,却被诬陷致死,理由是李蔡要占据一块皇家用地。李蔡这么乖巧的人,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显然李蔡威胁到了某人的利益。

李敢由于漠北之战居功至伟,所以武帝火箭式提拔李敢为郎中令,顺带赐了个关内侯。关内侯不过是物质奖励,千把石的收入而已。郎中令只有一个,收入超过2000石不说,更是武帝最亲信的臣子,实权在握,下属2000石的部级干部就有近10个,其他大小官员不计其数。郎中令有着丞相和大将军都没有的实权,比如推荐官员任职,在没有科举的情况下,郎中令得有多少人上赶着拍马屁。再比如宣读皇帝圣旨,也就是职业钦差大臣,所以卫青所谓武帝只告诉他一个人的口谕,郎中令李广一眼就识破是假的了。卫青是没有资格传旨的。

李敢漠北之战首功,郎中令才是最大的奖励,而不是区区一个小小的关内侯。

漠北之战后,卫青彻底边缘化,手下门客都去投奔霍去病了。李敢和霍去病深受武帝宠信,李广之死,李敢忍下来了。李蔡之死,让李敢不能隐忍,新仇旧恨,在一次狭路相逢中迸发,卫青被李敢揍了。

这对卫青来说是个机会,打架输了,虽然他没有办法告李敢,以武帝对李敢的宠信,他也不敢明着害李敢。可是挑动霍去病动手,却可以一石二鸟。霍去病怎么会中计,谁也不知道,结果是霍去病在皇家猎场暗杀了李敢。史记记载是因为卫青,却没有写是为卫青报仇,这就很蹊跷了,可以理解为卫青说的话,让霍去病下决心杀李敢,毕竟李敢和霍去病是战友,生死之交,仅仅因为揍了卫青,霍去病不可能杀李敢。

霍去病暗杀李敢后,出去躲了一阵子,后来又回来了,还与霍光等人联名上书保太子刘据,这里边没有卫青,可见霍去病与卫青的关系了,说视同陌路不为过。

而霍家却和李家交好,李敢的儿子女儿深得太子刘据宠爱,霍光与李陵也是好朋友。可见霍去病之前对李敢的误会已消,李家也接受了霍家的诚意。同样,对卫家,李家还是没有原谅。

李敢去世后两年,霍去病也离世了。霍去病的死因没有记载,后人也有不少猜测,但都仅仅是猜测而已。大致可以确定的是,一,霍去病不是被杀的,二,霍去病不是得霍乱之类的传染病死的,三,古人对于霍去病的疾病缺乏认知。”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对李敢之死有过这样的评价:“皆以过激致死,甚矣哉血气之不可妄使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敢这个人勇猛忠孝样样不差,但就是和他爹李广一样,w有个毛病——为人太过激烈,喜欢逞血气之勇。

李敢之死

蔡东藩的这句评价可谓是十分贴切。公元前118年,李敢得知大将军卫青和自己父亲的死因有莫大的关系,便私自将卫青捆绑起来打了一顿,以报父仇。

不久之后,东窗事发。骠骑将军霍去病得知了这件事,觉得自己的舅舅卫青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于是便在甘泉宫狩猎大会上趁李敢不注意将其射死,发泄了心中的怨恨。

汉武帝听说了霍去病射杀李敢的事后虽然嘴上责备了一番,但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惩罚,等于是默许包庇了霍去病。随后又告诉天下人,李敢是在射猎的时候被野鹿一头撞死。天下人虽然有知道内情的,但一看皇帝这么宠信霍去病,谁敢有意见。

其实汉武帝宠信霍去病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李敢本身也有罪,他鞭打自己的上司卫青,这在讲究规矩的中国古代而言已经是大罪了,哪怕霍去病不杀李敢,估计他的结局也不会太好,更何况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汉武帝能饶了他吗?所以李敢错就错在蔡东藩先生所言的“血气”二字,又怎么能得以保全?

后人评价

霍去病在上林苑射杀李敢的事就此不了了之。可谁知一年之后,霍去病却由于常年在塞外征战染上重病,病逝在筹备汉匈最后一次大战的途中。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对汉武帝乃至汉朝和匈奴双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悲痛非常的汉武帝也暂时停止了同匈奴方面的战事,厚葬了霍去病。

其实从历史资料上来看,霍去病射杀李敢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处罚。如果说有,那就只有汉武帝装装样子的口头责备了。在封建时代,尤其是那个讲究宠信和派系的年代里,李敢无疑是白白牺牲了。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含怨蒙屈,谁又能说得清呢?

李敢父子的血气刚强虽然在政治上看起来有些一丝一毫的愚蠢成分,但在思想上来说,是值得称道的。后世的一些文人墨客,诗人文豪比如杜牧、李东阳等人都对李广父子的精神品质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在民间也是备受推崇,香火不断。大概这就是大多数中下层人民所敬仰的历史人物模型罢!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虽然霍去病一生战功赫赫,但他也有两大诟病备受世人争议。即:一是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而用他的话讲,我只考虑是否能够带领将士们建功立业;二是为报舅舅卫青被伤之辱,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而他次年便突然病亡,难道两者间有什么关联吗?

李广和李敢父子命运的悲喜两重天

公元前119年,卫青根据匈奴俘虏提供的消息,决定由霍去病的西路军去对付西部地区匈奴单于的主力军,但是当霍去病出发后,卫青又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又到了东部地区。

这下,无疑打乱了汉军的整体布局,反而变成了卫青的东路军面对匈奴单于的主力军,因此压力大增。对此,卫青果断调整策略,打算采用合围战术,对匈奴单于实施围歼。

因此,卫青派李广和赵食会师后,并按约定时间和地点,迂回绕到匈奴单于主力大军后方。可是,李广从小就与匈奴作战70多次,相对其他将领来说,更加熟悉漠北草原环境,但他这匹“识途老马”却意外出现了“亡道失期”,也就是李广的部队途中迷路了,并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赶到指定的地点,对匈奴单于实施合围。结果,卫青大军惨胜,而匈奴单于又侥幸逃生。

战后,卫青当然也要给汉武帝汇报战况,为此命长史前去询问李广和赵食“亡道失期”的情况,也就是平常的例行公事。

正所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李广稍微灵活一点,多找点借口,也不算多大点事,最多被汉武帝骂两句,或罚罚奉禄之类。但是,李广羞愧之下,亲自到卫青的大帐中将“亡道失期”的所有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当时,他也曾感叹:“自己曾与匈奴作战70多次,本不该迷路,却偏偏发生了,难道是天意吗?”同时,他已有60多岁,心知这是自己军旅生涯最后非常难得的“封侯”机会,就这样被自己的“亡道失期”所葬送,且更不想成为史家笔下的诟病。忧愤激动之下,随“拔刀自刎”于卫青的大帐中。

事后,李广被太史公赞誉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是,李广毕竟自刎于卫青的大帐中,各种不利于卫青的猜测便流传开来。

同时,追随西路军霍去病的李敢却是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夺取了左贤王的鼓旗,杀敌无数,战功卓著。战后,因功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两百户,而父亲李广到死也未能实现“封侯”的梦想,似乎死的还很“冤”。

李敢的报复与霍去病的反报复

想起父亲的死,刚从战场归来的李敢,又是一身杀气未散,总认为父亲是被卫青害死的,随心生为父报仇之心。公元前118年的一天散朝后,李敢悄悄尾随卫青,来到人迹罕至处,便冲上去刺杀卫青。不知是卫青对李广之死心中有愧而不想还手,还是不屑与年轻人一般见识,或是打不嬴李敢,总之是被李敢打伤了。

事后,卫青当作什么也没发生,打算不再追究。但是,他身为大将军,位高权重,反而带伤回家,岂能不被妻子平阳公主询问。不久,舅舅被打这件事便传到了霍去病的耳中,正值血气方刚的他,火气一上来,便有了报复李敢之心。

一天,霍去病、李敢拿着武器,护卫在汉武帝身边,在上雍、甘泉宫行猎之时,也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军事演习。当时,霍去病瞅准机会,弯弓搭箭,一箭射中李敢的额头,李敢当即坠马身亡。自此,李广的三个儿子全部死亡。其中:长子李当户曾为汉武帝郎官,早于李广病亡,留有一子李陵;次子李椒,同样当过汉武帝郎官以及代郡太守,在李广死前去世。

霍去病为何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李敢,难道是个“愣头青”?

因为舅舅卫青的关系,霍去病从小就经常出入皇宫,对于宫中的各种斗争应该没少见。同时,又于战场领兵作战,多立战功,智商绝对不弱。

按理来说,以他和舅舅卫青的身份地位,有无数种“阴死”李敢的办法,为何要当着汉武帝的面,光明正大亲手射死李敢呢?似乎也太弱智了,毕竟汉武帝极重法度,霍去病应该心知肚明。例如:汉武帝的妹妹“林虑公主”死前,将家中的千斤金、千万钱都捐给了朝廷,希望自己的儿子犯罪后,能得到豁免。当时,汉武帝金口答应,但后来依旧依法将亲外甥处斩。

因此,霍去病此举无疑给汉武帝出了一个大难题,如何处理霍去病呢?

同时,对于霍去病射杀李敢的经过,太史公仅写了一句“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似乎又太过简单。

因此,关于霍去病射杀李敢之事,难道真是霍去病为了给舅舅出气吗?其中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内情?这些,不得不令人心中生疑。

霍去病射死李敢后,受到汉武帝怎样的处罚?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李敢死后,汉武帝不但没有依律惩处霍去病,反而以“李敢被鹿角撞死”的借口,为霍去病遮盖罪责,更没有让他去朔方暂避风头的事情,那只不过是《汉武大帝》中的情节。

因为,此后霍去病还曾率领群臣上请汉武帝“请立三王”,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太子刘据的地位。以此来看,霍去病还是有一定的政治头脑。

又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霍去病死前还正在筹备攻打匈奴的战役准备。 但是,当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便将攻打匈奴之事弃置19年之久。

那么,汉武帝为何如此维护霍去病呢?

或许,有人认为卫青、霍去病两人的权势太盛,汉武帝是在向他们妥协;

或许,有人认为霍去病能为汉武帝消灭匈奴,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或许,有人认为在古代,为亲人复仇是人之常情,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例如:《公羊传》就极为推崇“复仇”。

这些确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汉武帝真正维护霍去病的原因,是霍去病和自己一样,都将消灭匈奴作为平生之志,而且还有消灭匈奴的本事。例如:汉武帝对霍去病说:“我为你修了一座府第,你去看看吧!”但是,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同时,霍去病的性格是单纯的军人作风,一眼就能望穿其心,而并不像卫青,给人难以琢磨的感觉。因此,汉武帝是真心喜欢霍去病。

例如: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并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以彰显奇功;让霍去病只有4岁的儿子霍嬗袭爵,享受官秩两千石的奉禄;霍嬗死后,特作《思奉车子侯歌》“嘉幽兰兮延秀,蕈妖淫兮中溏。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以为想念;升任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

显然,汉武帝对霍去病已喜欢到了“有乌及屋”的地步,又岂会为了李敢而治罪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霍去病呢!

当然了,对于霍去病的死因,虽然《史记》中给出了明确答案:“病死”,可依旧存在诸多难解的猜测,但和李敢之死应该没有关系,而霍去病也没有付出代价。


祥子谈历史


背景:李敢(?-前118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霍去病部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曾冲入敌阵,于千军万马之中夺取左贤王鼓旗,杀敌甚多。因军功封为关内后,食邑200户。因怪罪大将军卫青害死自己父亲李广。擅自殴打卫青,卫青对李广的死内疚不已,就把殴打一事隐瞒下来。结果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知晓后。看不下去直接在一场围猎之中射杀李敢。

诱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作为三朝老将,参加自汉文帝以来所有的对匈奴战争。跟自己一起拼搏过来部下兄弟,都已经封侯拜相。唯独李广,还没有得到侯爵一位。这使得李广非常的不满。六十多岁的李广渴望再度建功立业。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率领5万骑兵,由定襄出发,霍去病率领5万骑兵由代郡出发,远征匈奴。

渴望建功的李广,不顾自己年老,多次请求出征。汉武帝也多次以李广年老,没有答应。但是执着的李广仍然对汉武帝软磨硬泡,武帝无奈,安慰性的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但是汉武帝曾命令卫青,不可重用李广,怕其年老误事。于是卫青让李广这个前将军,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从东面进发。自己则与公孙敖率领主力,寻找匈奴大军。李广自恃年老功高,不服从卫青的命令。要求卫青,修改其命令。卫青不同意,结果李广气不过,没有领卫青将令,擅自带领大军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边出发,寻找匈奴主力。

结果,东边路线迂回绕远,李广与赵食其不熟悉路线迷路了,延误军情,作为将领这可是不小的罪过。卫青等班师回朝时遇见了迷路的李广军队,好酒好菜款待了李广的疲劳部队,并准备向汉武帝奏明军情,结果李广极不配合,一言不发。卫青无奈,只得令长史去找李广部下对质。

李广这时就站出来了,说自己的部下无罪,自己一力承担。还对部下说,自己不愿意受文人笔吏的污蔑。拔剑自刎,谢罪。(人家还没有定罪,李广就先行自杀了。)

李广虽有罪,但武帝不至于杀掉他,与其负有同等军事责任的赵食其因罪被废为庶人。

余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不用自我宣传,就有人来尊重他。结果,是不用宣传,就有人报仇了。李广共有三子:李当户、李椒、李敢。长子和第二子都在与匈奴的作战中为国捐躯。只剩下幼子李敢还存于世。

这李敢也是遗传其父的冲动性格,也不问前因后果,一口就咬定就是卫青害死其父亲。结果,冲动之下,打伤了卫青,卫青对李广之死表示遗憾,就没有追究李敢,并把此事隐瞒下来。

不巧,这事被卫青外甥霍去病知道了,卫青胸怀宽广不追究罢了,霍去病血气方刚可不能忍。趁着大军去甘泉宫狩猎上暗箭将李敢射杀。汉武帝,此事正宠信霍去病,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李敢好歹是一勇将,被鹿撞死的理由也亏汉武帝想得出来。

浮人语

李广未尝非忠臣,李敢亦未尝非孝子,乃皆以过激致死,甚矣哉血气之不可妄使也!

李广当初不服老,汉武帝也是拗不过其的执着,安慰性的给了他一个职位。而他却来劲了,争取当主力,自恃年老功高,甚至一度不服从大将军卫青的命令。面对这个不合作的老前辈,卫青当然是避其锋芒,不与其合作,让其从东面出发。

而面对迷途之罪时,也是拒绝配合,冲动之下,自裁而亡。李广之死,卫青有一定责任,但是主要责任在于李广,李广其性格有很大的问题。

而李敢之死,更是其自身问题,一口就要定自己父亲是卫青害死的,打伤卫青,卫青可是当朝大司马,结果碰上霍去病这硬茬,白白搭上自己一条性命。换来的是汉武帝的包庇,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是被“鹿”撞死,这对一个将军是极大的侮辱。


海浮人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漠北大战中,父子齐出阵,李广属卫青部队,李敢则跟随霍去病部队,此役,李敢奋力冲杀,夺得左贤王鼓旗,杀敌很多立下大功,回朝后,汉武帝封李敢为关内侯,并担任郎中令。

卫、霍与李家的恩恩怨怨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和赵食其随着大将军卫青出征,李广和赵食其因为中途迷路耽误了和卫青主力会合的时期,导致了卫青不得不只用5000骑兵抵挡匈奴单于主力万骑。尽管卫青最后击退了匈奴,可是,李广因为迷路未能参战,按照汉朝的军法,将领“失期”当斩,但可用钱赎罪,而李广到幕府后对下属说“不愿复对刀笔之吏”,愤愧自杀。


当李敢得知父亲的死讯后,他认为是卫青陷害李广的。于是在不久后击伤卫青,但卫青一向仁厚就没追究李广。可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就不干了,明明你父亲是自杀,凭什么要我舅舅为这件事买单。过了不久李敢与霍去病随汉武帝至甘泉宫狩猎。霍去病趁打猎之时,射死了李敢。

杀人并不偿命

虽然古话说杀人偿命,但霍去病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大将军,汉武帝还得依靠他去抗击匈奴。当得知霍去病杀死李敢的消息后,汉武帝也只对外宣称李敢是被“小鹿乱撞”的鹿给撞死了,而霍去病本人则被汉武帝打骂了一顿,“你个混账,辜负了朕!”本来霍去病就是汉武帝的亲戚,再加上霍去病确实有才能,即便杀了李敢,霍去病也不怕汉武帝追究,毕竟汉武帝还得指望自己镇压匈奴呢。


所以,有些时候并不是人人平等的,要是一般人杀了李敢,只怕逃不过砍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