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後來下場如何?

程萬慧


女皇武則天晚年寵溺張宗昌、張易之兄弟

武則天篡唐建周後,雖然做了女皇,但她指定的接班人仍是她和唐高宗李治所生的兒子李顯,很多心向大唐的朝臣暗中只把她當太后看待,一心想恢復李唐天下。

這些忠於李唐的大臣不敢對武則天怎樣,卻把矛頭對準了她身邊的心腹寵臣,比如她的“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就成了撐唐大臣們攻擊標靶。張氏兄弟容顏俊美,風姿倜儻,得到武則天的特別恩寵,成了女皇的“面首”,遂恃寵生嬌,仗勢欺人,在朝中橫行霸道,貪贓納賄,肆行不法。史載,武周後期,武則天年邁多病,精力日衰,兄弟倆甚至圖謀造反稱帝。

女皇年邁,大臣攻訐,二張惶恐不安

《舊唐書》記載,長安四年(公元704),已經八十一歲高齡的武則天病重,常臥床不起,張昌宗、張易之端湯送藥,終日陪侍於長生殿中。

【張柬之像】


朝臣崔玄暐探視武則天時進諫說:“太子(李顯)孝順,可在陛下身邊侍候湯藥。宮內最好不要讓異姓人出入”。武則天知道崔玄暐針對的是張氏兄弟。她不信自己的這對男寵會對她有不良企圖,沒有采納崔玄暐的建議,也沒有采取任何防範措施。

張昌宗兄弟壞事幹多了,也清楚崔玄暐話中的深意,內心非常恐懼。他倆迫不及待地培植勢力,羅織黨羽,以防不測。就在此時,洛陽城中到處出現匿名揭帖,說二張要謀反,街坊里巷也紛紛傳聞類似的流言。這使二張更加心驚肉跳,坐臥不寧。

二張捐資造佛寺,以求天下人擁戴,不想引火燒身

張昌宗找到一個叫李弘泰的算命先生卜卦吉凶。李弘泰為了賺幾個錢極力逢迎張昌宗,吹捧他有天子之相,勸他出資建造佛寺,尋求上天護佑的同時還能贏得天下人的擁戴,張昌宗一聽,忐忑不安之心才稍稍放下,隨後便大張旗鼓地張羅著要捐建一座佛寺。

二張不知道暗地裡有多少雙眼睛在監視著他倆的一舉一動。大臣楊元嗣、崔玄暐立刻上書揭發此事,武則天在病榻上命宋璟、崔神慶負責審理此案。崔神慶是二張的死黨,當然極力為主子開脫,他對武則天說:“李弘泰一事,張昌宗已主動坦白自首,可從寬處理,不必治罪”。宋璟立刻反駁道:“張昌宗當時不把李弘泰送交有司法辦,說明他包藏禍心,欲圖謀不軌,按律當處以極刑,夷滅三族”。武則天心懷疑慮,但畢竟舊情難捨,難下“殺寵”決心。宋璟接著說:“陛下如不立即處置張昌宗、張易之,恐怕人心浮動,難以服眾”。大臣李邕也緊接著說:“宋璟所奏攸關國之安危,望陛下明察”。武則天左思右想,終難下決斷,遂沒有表態。


接連好幾天,大臣桓彥範、崔玄暐等人不斷上疏,請求嚴懲謀逆的張氏兄弟。武則天護犢子,總搪塞道:“張昌宗早已主動坦白交代,何必再嚴加懲治”?宋璟一向骨鯁鋼直。他激動地說:“陛下如此寵溺張昌宗,臣知反對他必惹來殺身之禍 ,但為了國家, 臣死亦無憾”。武則天拗不過他,又知道他沒有私心,為緩和一下緊張氣氛,就命御史臺審理張昌宗一案。誰知審訊還沒開始,武則天又下令赦免了張昌宗。

神龍復辟:第二次玄武門事變

次年(705),武則天已病入膏肓。宰相張柬之是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 ,他認為如今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暗中聯絡桓彥範、崔玄暐、敬暉等人,商議如何具體行動。張柬之又找到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李多祚原來就是唐高宗李治的親信,一直有報恩之心,他和張柬之一拍即合, 指天發誓道:“只要有利於國家,我服從宰相的命令 ”。

桓彥範、敬暉找到太子李顯,請他主持誅殺謀逆的張氏兄弟之行動,太子自然同意。行動那天,李多祚部署羽林軍急速控制住玄武門 。玄武門離長生殿不遠,有重兵扼守,守門將士拒不開門,張柬之、李多祚等人指揮羽林軍破門衝入。彼時張氏兄弟正在長生殿中,聽到殿外聒噪喧譁,還有兵器碰撞的鏗鏘聲,情知不妙,想逃出去,剛跑到廊下,就被軍士追上斬殺 。武則天病勢昏沉,聽到外面的叫嚷聲,驚問:“何人在外大聲喧譁”?只聽有人應聲道:“張昌宗、張易之謀反,我等奉太子之命將其誅殺”!話音剛落,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大臣桓彥範等人已闖入殿內。

武則天又驚又怒。她強壓怒火對太子說道:“既然那倆人已經伏誅了,那你就立刻回東宮去吧”!太子還來不及作答,桓彥範搶先道:“太子怎能再回東宮。當年先帝(唐高宗李治)把太子託付給陛下,如今他在東宮已經很多年了。願陛下立即傳位予他,以順從天意、人心”。性格強勢、足智多謀的武則天心知大勢已去,自己病重體虛,已經掌控不住局勢了,很少流淚的她潸然淚下。幾天後,武則天被迫宣佈傳位給太子李顯。又過了幾天,李顯正式即位稱帝,是為唐中宗。李顯登基後,宣佈恢復大唐國號。不久,武則天在寂寞與懊悔中撒手殯天。

她在遺詔中宣佈除去自己的武周帝號,以“則天大聖皇后”的名義下葬,表示自己是李唐的皇后,而不是武周的開國皇帝。

由張柬之發動的這場兵變,因發生於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所以史稱“神龍復辟” ,又稱神龍革命、五王事變。

策動神龍政變、還政李唐的首功之臣張柬之,最終結局悲催

史載,唐中宗李顯即位後,封首功之臣張柬之為漢陽郡公,攫升為天官尚書,後又將他晉封為漢陽王。不久,遭到武則天侄兒武三思的排擠、傾軋,被誣陷為韋后同謀,遂被中宗罷黜宰相之職。後又被外放於襄州任刺史。不久他再次被貶職,並流放南疆瀧州(今廣東羅定)。公元706年,被流放瀧州的張柬之憂憤而死。歿年82歲。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