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親手提拔張柬之為宰相,後者為何要推翻她?張柬之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武則天執政晚期,雖然對首相狄仁傑(唐朝實行群相制)非常倚重,但考慮到他沉痾在身、來日無多,再加上對其他宰相李嶠、蘇味道等人的表現不滿,便向狄仁傑徵求宰相人選。狄仁傑思慮再三,便向女皇推薦了時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張柬之,並稱此公雖然年紀老邁,但精神矍鑠、極富才幹,如能重用他,必定會成為賢輔良相。



武則天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將張柬之提拔為洛州司馬,後在狄仁傑的堅持下,又將其晉升為秋官侍郎。不久,狄仁傑薨逝,姚崇成了最受武則天信任的宰相。長安四年(704年)九月,姚崇充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臨行前向女皇極力推薦張柬之,稱其深沉穩重、極有謀略,並請求儘快對他委以重任。


武則天見狄仁傑、姚崇都極力推薦張柬之,便即刻提拔他做宰相(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張柬之拜相時,雖然已是八十歲的老翁,但精神矍鑠、頭腦清晰,接連推出一系列頗有見地的建議,由是令武則天大為滿意。然而讓女皇沒想到的是,她親手提拔起來的老翁宰相,最終竟會摧毀她辛苦建立起來的帝國。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最終沒能敵過病魔,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眼見著來日無多。此時,雖然唐中宗李顯已經恢復儲君的位子,但麟臺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兄弟憑藉著女皇的恩寵,依舊在宮中隻手遮天,並且跟武三思等人來往密切,一旦女皇不測,二人是否會興風作浪實在難說。


所以,為了能讓江山順利地傳到太子李顯手中,恢復李唐王室,需要張柬之在非常時刻行非常之事。因此,張柬之便加緊聯絡宰相崔玄暐、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準備殺死張易之、張昌宗,然後逼迫武則天退位,重新扶立李顯為帝。不久,姚崇從靈武回朝,並加入張柬之等人的密謀之中。與此同時,桓彥範和敬暉密會太子李顯,並將政變計劃告訴他。



正月二十二日,政變正式發生,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率軍到達玄武門,並派將軍李多祚迎奉李顯前來會合,隨即闖入紫薇城中殺死張易之、張昌宗等人,並又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讓位。次日,李顯出任監國,僅僅一天後便稱帝。二月初四,李顯宣佈恢復國號為唐。至此,立國僅15年的武周帝國覆亡,因為這場政變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在史書中被稱作“神龍革命”。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駕崩於上陽宮,終年82歲。武則天臨終前下令取消帝號,並以唐朝皇后的身份,與唐高宗合葬於乾陵。武則天不僅親眼見證武周帝國的覆亡,最終還恢復在唐朝本來的身份,辛苦經營一生最終卻落得如此結局,實在令人唏噓。


唐中宗復位後,大肆封賞功臣,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不僅全部擔任宰相職務,而且還被賜予丹書鐵券,一時間權勢、威望無人能及。然而令張柬之等人沒想到的是,由於沒有及時剷除武三思等餘孽,結果很快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



此時,武三思因為深恨張柬之等人逼迫武則天退位,斷絕了他做皇帝的最後一絲希望,所以便在韋皇后和唐中宗面前極力誣陷他們,必欲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韋皇后因與武三思有染,所以很樂意幫他“復仇”,而唐中宗又是出了名的軟蛋皇帝,對老婆言聽計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張柬之等人的命運開始急轉直下。


張柬之等人封王后才1年多時間,便被解除宰相職權,到各地去擔任刺史。待五人紛紛出朝、黨羽星散後,朝廷便開始收緊“絞索”,一步步把他們推向死亡境地。最終,敬暉被流放到崖州後處死,張柬之流放到新州後憂憤病死,崔玄暐遠貶嶺南途中病死,桓彥範、袁恕己則在流放途中被賜死,全都沒能善終。



正所謂“天道輪迴,報應不爽”,武三思、韋皇后誣陷忠臣,唐中宗濫殺股肱,最終都沒能落得好下場。其中,武三思滿門被太子李重俊斬殺,唐中宗被韋皇后、安樂公主毒殺,而韋皇后、安樂公主則被臨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斬殺,距離張柬之等人遇難只不過四五年時間而已。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這個問題挺複雜的,很難說明白。究其原因,是因為武則天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女人當政的時期,比如呂后,及宋代的劉皇后,清代的慈禧太后。但自己直接當皇帝的,只有武則天一人。其它女人當政,遵循的是男權社會的規則,而武則天時代,她是試圖建立以女人為主導的政治體制,可惜的是,她的嘗試沒有成功。最後,她不得不自動退回到男權為主的政治體制中。但她的行為和嘗試,為唐朝上層政治帶來極大的混亂。這段時間上層政治人物的評價都與此大背景相關。

張柬之是水平和能力都很強的人,曾得到過狄仁傑和姚崇兩個人的推薦。在武則天當皇帝最後三四年(年號長安)中,狄仁傑出任靈武軍節度使。臨行前,武則天問他,誰可以當宰相,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說他沉厚有謀,能斷大事。而且人也老了,要用的話就趕緊。武則天也不是拖泥帶水的人,當時就召見張柬之,任為宰相。這就是所謂的武則天親手提拔張柬之。

張柬之的最主要事蹟就是參與神龍政變,他是這次政變的主要謀劃者。神龍政變之中,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武則天被迫退位,中宗李顯繼位,復唐國號。因此,張柬之成為恢復李唐天下的功臣,先被封為漢陽郡公,後又進封漢陽郡王,罷知政事。

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退位。但似乎不能說她被推翻。雖然失去了權力,但她還是現任皇帝的媽。李唐的江山雖然恢復了,但是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勢力並沒有被清算。這是神龍政變不徹底的地方。不像漢初諸臣誅呂氏那樣乾淨徹底。這種結果,大概也是武則天予為之謀的結果。神龍政變的結果是李顯當了皇帝,但是,起主導作用的,也並非是李顯,在武則天幾十年的淫威之下,李顯早己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和膽略,這是神龍政變不徹底的原因之一。但是,神龍政變的結果,對武則天來說,雖然不願意,但還是有益的,也是她能夠接受的。當時在狄仁傑等大臣的勸導之下,武則天基本上已經接受了傳位兒子的想法。只不過權力拿在手裡,不願意放下而己。而張易之兄弟與擁李大臣之間的火拼是早晚的事。這些,武則不會想不到。只不過,不願意想而已。因此,神龍政變之後,她自己要求退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

武則天退位之後,失去了權力的春藥,沒過多久就去世了。但武三思依然身居高位。他在武則天退位事件中損失是最大的。因此,對於張柬之等策劃參與神龍政變的,當然是非常痛恨的。陷害他們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武三思能在武則天之後繼續做威作福,與他和中宗的皇后韋氏以及女兒安樂公主都有良好的關係有些牽連。在武則天的榜樣感召之下,韋后與安樂公主都想有樣學樣,而且他們的心也夠狠,手也夠黑,中宗李顯,成了傀儡皇帝。

神龍政變,把權力從武則天張易之張昌宗的手裡收到李顯手裡。韋氏與安樂公主當然是高興的。權力到了李顯的手裡,她們才有當武則天第二的可能性。因此,在神龍政變這一事上,張柬之等人,既有功,也不能留。因為他們是忠於李氏的,既能反對武則天第一,自然也不會支持武則天第二。因此,武三思修拾神龍政變的功臣們,是韋皇后所樂見的。

韋氏與安樂公主的野心,又直接損害了節愍太子李重俊的利益。於是他也發動政變。殺死了武三思。最後,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李顯,李隆基又發動政變剷除了韋氏與安樂公主,李旦上臺,兩年後李隆基上臺。但則天遺風依然不散,太平公主又把持朝政,直到李隆基把太平公主收拾了之後,大唐王朝的政治才擺脫了女人的控制,重新回到男權時代。

張柬之的經歷,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神龍政變之後,他因功進封漢陽郡王。同時被罷相。同提秋天,他上表請示回老家養病。朝廷封其為襄州刺史。授他兒子張漪為著作郎,隨其父之任。沒多久,被武三思構陷,貶為新州司馬。張柬之憤恨交加,到新州不久就病死了。年紀約八十多點。

《舊唐書》對神龍政變五位功臣都沒被陷害,沒有好下場一事評價說:嗟彼五王,忠於有唐,知火在木,謂其無傷。禍發既克,勢摧靡當。何事不敏,周身之防。其意是說,五個人當初應該把武三思及武家的勢力一起消滅了,就不會有後來自己反受其禍的結果了。這樣說似乎很有道理。但現實是不可能的。如果神龍政變是李世民或是李隆基這樣的政治強人發動,或者為做到這點,在李顯懦弱。宰輔大臣們主導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步,已經算不錯了。

對於張柬之來說,活到八十多歲。也算是善終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張柬之屬於大器晚成他剛出道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第一次上奏朝廷是因為

這時突厥首領默啜請以女兒和親,武則天想讓武延秀娶她他確定不要和親因為突厥首領默啜

是個反覆無常小人,他是假意和親你是想借道攻打大唐邊境但是武則天並沒有採納。不久調他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長安元年武則天想用一些能臣干將

就問狄仁傑誰能擔起大任狄仁傑問

陛下若求文章、資歷,現宰相李嶠、蘇味道足夠了。難道是文士拘泥小節,不足以共成天下大業嗎?武則天說:是的荊州刺史張柬之可為宰相認為張柬之曾經得罪於她對他沒有什麼好印象但是又由於他是狄仁傑舉薦的只好把它調回來就任於洛州司馬。過一陣狄仁傑問武則天說你沒有重用張柬之嗎?武則天說,我已經被拔他了我推薦的是宰相不是洛陽司馬用它便是全才但是武則天也沒真正的用到它只是被授官為司刑少卿沒過多久

石崇出任靈武軍使,即將啟程武則天問將軍何也以為當朝的宰相石崇說:沉深穩重智慧超群可決斷大事這武則天才封他為宰相。

隨後神龍元年認為武則天病重男寵張易之和張宗昌禍亂宮廷張柬之帶領太子李顯殺了張易之和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江山。

後來李顯因聽信武三思讒言裁掉張柬之宰相職位。

張柬之失權後,願回襄州養病,便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後來認為治水的問題肯定朝廷不久又被貶瀧州認為對朝廷不滿最後鬱鬱而終享年82歲。唐玄宗元年下詔冊封張柬之配享宗廟









大山讀史談情商


先說張柬之為什麼要推翻武則天。其實張柬之和狄仁傑等人一樣,雖然都是在武則天時期開始登上高位,但實際上他們內心深處都是支持李唐王朝。而且張柬之等人之所作所為,也不完全是推翻武則天。當時武則天已經病入膏肓,張柬之等人希望是直接扶植李旦等人登基,恢復李唐王朝,而並不想對武則天採取什麼行為。

至於張柬之的結局,說實在話,從武則天死,到李隆基登基這短短的四五年間,李唐王朝內部大大小小的政變發生了多次,說明了事態之複雜。張柬之等人雖然是支持李旦重新登基,但是李旦卻對自己妻子韋后言聽計從,韋后實際上和武三思是一黨,這樣一來,李旦聽從妖言,最後發配張柬之等人,致使張柬之死難。


張傑談史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張柬之與狄仁傑一樣是效忠於李唐天下,而不是武周天下,儘管武則天對他有任命之恩,但是要不是狄仁傑的推薦,張柬之也不可能成功上位,因此狄仁傑給張柬之的是知遇之恩加提攜之恩,顯然,狄仁傑給張柬之的影響比較大,而狄仁傑則是一心忠於李唐,張柬之本人也有這種想法,所以一拍即合。在武皇氣勢正盛時唯唯諾諾,爭取支持,伺機而動。而在武則天病虛時,便趁機發動政變,一舉復辟李唐天下,可謂隱忍而為

至於張柬之的下場如何,那就比較悽慘了。

發動“神龍政變”,張柬之居功至偉,不到半年,他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

但不久,張柬之遭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排擠,武三思以張等五大臣誣陷韋后為由,向李顯中傷他們,李顯於是下詔,同時免去他們的宰相職務。

張柬之失權後,願回襄州養病,便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啟程前,李顯為他賦詩祭路神,還下詔群臣到定鼎門外給他餞行。到襄州後,他以法紀對待下屬,即使是親朋舊故也不放縱寬免。適逢漢水暴漲侵及外城,張柬之就軍營壁壘築堤,遏制急流怒濤,全境依賴它防洪。他又懇切地辭去王爵,朝廷不準。不久遭貶,並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張口談歷史


張柬之不夠聰明,那樣結局是必然的


默趣50


研究一下本段歷史就知道,張的使命不是當宰相,而是復唐。


寧遠6182


張東之初為官時對武周篡唐抱有存見,後授猶仁杰委以重任決心復唐大業,與漢陳平周勃相仿,果然大事成功。後的報復的復辟是二回事,他終歸青史留名。


蕭湘居士__


我看得起你,你未必為我所用


心是空杯


正是張柬之所說,武氏老病扶其子唐中宗復位,正是報答武氏深恩,但是他屬於革命不徹底型,留下武三思這個後患,害死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