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之後,發動政變的張柬之等五位大臣封王,它們後來的結局是怎樣的?

尚宮女史


張柬之,可以說是古代大器晚成的代表性人物。

張柬之出生於公元625年,那還是唐高祖李淵當政時期,那也是周邊不友好鄰居突厥非常囂張的時期,唐人受盡了欺侮,卻只能委屈求全。

張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即現在的湖北襄陽人,他年輕的時候對於經史子集有著深入的研究,並有著獨特的心得體會,之後,他有幸被補為太學生。

當時的國子祭酒令狐德棻對張柬之是很看好的,認為這是一個人才,具有著經天緯地的才能,將來是輔佐帝王成就大業的不可或缺人物。

可惜的,張柬之的仕途一直都沒有順利過,考中進士後,也只是被授予了清源縣丞的職務,後來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永昌元年(689年),已經是七十多歲的張柬之迎來了人生質的的飛躍,暫時的。

當年,張柬之以賢良方正科入試,在對答策問的一千多人中,他以位列第一脫穎而出,後被授予監察御史,累遷升級為鳳閣舍人。

然而,不久之後,張柬之因為在朝廷上進言,不符合武則天的心意,被外放為了合州刺史、蜀州刺史,後又調任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張柬之的才能受到他朝中同僚們的關注,其中之一就是任職武則天朝宰相、現在出鏡率極高的狄仁傑。

有一次,武則天詢問狄仁傑為自己推薦幾位人才。

狄仁傑指出,想要輔佐帝王成就天下大業,具有宰相才能的,就只有張柬之可以勝任。

武則天還是能夠聽得進狄仁傑的話,立即把張柬之召回,授予了他洛州司馬的職務。

過了一段時間後,武則天又向狄仁傑詢問人才,狄仁傑給出的人選還是張柬之。

理由很很充分,我舉薦他做宰相,而您卻讓他任職司馬職務。

武則天之後升遷了張柬之為司刑少卿、秋官侍郎。

當然地,這還只是前奏。

這之後,武則天授予了張柬之鳳閣鸞臺平章事、鳳閣侍郎職務。

這時候的張柬之,已經是名義上的宰相了,而他的“才能”也很快顯現出來。

神龍元年(705年)到來,武則天病情加重,張柬之聯合了宰相崔玄暐、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發動史上稱之為的“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政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了唐朝。

因為過程中,張柬之所發揮的作用居功至偉,事後他被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不僅封到了食戶五百戶,還免除治理政事。

由此發展,走向人生巔峰的張柬之,完全是可以迎來人生完滿結局的。

這也只能是出於美好想象了。

神龍政變本身就是不完滿,預留下了許多後患,其中之一叫做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

唐中宗李顯非常的不作為,他的老婆韋后又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野心也很大,還和武三思走得很近。

張柬之與其他神龍政變中的有功大臣,沒多久後,就受到了誣陷和排擠,很聽老婆話的李顯,乖乖地將張柬之等人免去了宰相職務。

張柬之被外放為襄州刺史,在任上他倒是做了不少實事,然而不久之後,他又受到了貶謫,被流放到瀧州,因過度氣憤及不滿終究死在任上,享年為八十二歲。

唐睿宗時期,張柬之被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唐玄宗時期,他又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時期,他又追贈為司徒,算是有了一個光鮮的身後事。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首先,神龍政變是什麼?

神龍政變就是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唐中宗李顯即位後,封五人為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其中:鳳閣侍郎張柬之為漢陽郡王、鸞臺侍郎崔玄暐為博陵郡王、左羽林將軍敬暉為平陽郡王、右羽林將軍桓彥範為扶陽郡王、司刑少卿袁恕己為南陽郡王。


最後,五位郡王的結局如何?

漢陽郡王張柬之,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襄州刺史;不久遭貶,並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

博陵郡王崔玄暐,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遭貶,流放古州,在流放途中病逝,時年六十九歲。

平陽郡王敬暉,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為滑州刺史,後又貶為朗州刺史;流放瓊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周利貞追上敬暉,將他凌遲處死。

扶陽郡王桓彥範,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洺州刺史,後任濠州刺史;被流放貴州,後被周利貞虐殺,時年54歲。周利貞在貴州追上桓彥範,命人將他綁縛,在竹槎之上拖行。桓彥範的皮肉都被竹槎刮掉,然後被亂棍打死。


南陽郡王袁恕己,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豫州刺史,不久又貶為郢州刺史;被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周利貞知道袁恕己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體內毒發,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擊殺。



安定郡小書生


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在洛陽發動兵變,逼迫女皇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武則天晚年年邁體弱,卻還沉湎享樂,寵幸男寵。倚仗女皇的寵信,男寵們專橫跋扈,插手朝政,鬧得朝廷緊張,武周政權動盪不安。在張柬之等五位大臣的簇擁之下,李顯率領羽林軍將男寵斬首,在長生殿逼宮武則天。武則天見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只好傳位於李顯。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如此榮耀加身,是不是意味著他們可以安享榮華富貴,樂享天年呢?

事實上張柬之五人的下場非常悽慘,先後被貶官,或是憂憤致死,或是遭人殺害,讓人嘆息不已。在神龍政變中,他們忽視了武三思對權柄的渴望,也沒有看清李顯的懦弱無能,導致自己以悲劇收場。

先看看他們捧上皇位的李顯。李顯的個人品行和能力都比不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賢,根本不是治國所需的幹才。可以說,李顯是女人手下的皇帝。韋皇后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在她的安排下,不僅韋氏家族的人進入了中央的政府機構,還和武三思勾搭成奸,讓武三思最後成了控制政權的實際上的天子。中宗李顯的昏庸可見一斑。《新唐書》評價李顯曰: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

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兒,對利祿追求從來都是不擇手段。武則天在位時就想被立為太子,做皇帝是他一直的夢想。武則天退位後,武三思馬上攀附上李顯。武三思與李顯原本就是姑表兄弟,後來,李顯的女兒裹兒,由武則天作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武三思與李顯更是成為兒女親家,武三思藉著這層關係,加上其無所不用其極的諂媚功夫,很快成為宮中的常客。武三思另一個手段更是高明的無以復加,讓李顯把武三思過去種種不是也拋諸腦後還引以為心腹。

武三思先是染指李顯的婕妤上官婉兒,後來藉著上官婉兒與韋后暗度風月,苟合成奸。有了枕邊風的加持,武三思逐漸掌握了朝廷的權柄。對於阻礙他前進道路上的人,武三思自然不會放過。武三思先是與韋后設計陷害五王,將五人全部罷黜,然後暗中命人宣揚韋后的汙穢行為,誣陷為五王所為。李顯遂將五人流放。

張柬之年老體衰,恚恨成疾而終,算是萬幸。算是萬幸,桓彥範在流放途中被人剮肉剔骨,折磨得生不如死後被棍棒打死。敬暉被刀剔而死。袁恕己被強灌野葛藤汁,受盡腹疼折磨後而用竹板打死。李顯的個人品行和能力都比不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賢,根本不是治國所需的幹才。可以說,李顯是女人手下的皇帝。韋皇后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在她的安排下,不僅韋氏家族的人進入了中央的政府機構,還和武三思勾搭成奸,讓武三思最後成了控制政權的實際上的天子。中宗李顯的昏庸可見一斑。《新唐書》評價李顯曰: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


路邊狗尾巴草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辟唐朝後,大肆封賞中興功臣,其中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因誅殺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等功勞,不僅全部擔任宰相職務,並且都被封為郡公,一時間權勢、威望無人能及,時人稱之為“五公”。但讓世人沒有預料到的是,張柬之等人在朝中並未待多久,便全部遭遇滅頂之災。


原來,唐中宗某次到上陽宮探望母親時,發現她面容憔悴、披頭散髮,顯得異常衰老滄桑,跟往昔容光煥發的形象大相徑庭,不禁大為驚訝。武則天看到兒子後,便哭泣著說道:“我把你從房陵接回神都,本來就是打算要把天下託付給你,而張柬之等五賊卻貪求事功,不僅把我驚動到這裡,還讓你落下不孝的罵名,實在是可恨啊!”



唐中宗聽後悲憤痛苦不已,便跪在地上向母親請罪。經此一事,唐中宗開始對張柬之等五人懷恨在心,並開始讓武三思(武則天之侄)、武攸暨(武則天的堂侄,太平公主之夫)、武延秀(武則天的侄孫,安樂公主之夫)等武氏族人參與朝政,尤其是倚重武三思。而正是在武三思的連番構陷下,張柬之等人的命運急轉直下。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上入見,大驚。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見《資治通鑑考異·卷十二》。



唐中宗在幽禁房陵期間,曾對韋皇后發下誓言,一旦自己能復辟成功,必將與其共享天下,無論她做何事都不會加以干涉。正因如此,等到唐中宗復位後,韋皇后便頻頻干涉朝政,並公然賣官鬻爵、迫害異己,儼然成為帝國實際上的主人。有鑑於此,武三思便不斷地攀結韋皇后,不僅跟她聯合作惡,還與其私通,製造了恁多的醜聞。


武三思既然與韋皇后結盟,便不斷地慫恿她在皇帝面前大進讒言,極力排陷張柬之等五人,再加上唐中宗此時已對“五公”心生怨恨,所以在復辟5個月後,便解除他們的宰相職務。張柬之等人被罷相後,全都被進封為郡王,獲賜丹書鐵券,表面上看是莫大的恩寵,但實際上不過是皇帝誅殺他們的“障眼法”。



果不其然,張柬之等人獲封王爵後半年多時間,便被陸續外放到邊遠州郡做刺史,形勢對他們來講愈發不利。神龍二年(706年)三月,駙馬、光祿卿王同皎因憤恨武三思專權禍國的行為,便圖謀將他殺死,結果被人告發後遇害。事後,武三思誣陷張柬之5人與王同皎合謀,並說服唐中宗他們的削奪王爵和丹書鐵券。


當年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將韋皇后的醜事進行大肆宣揚,並嫁禍給張柬之等5人,唐中宗獲悉後大為震怒,下詔將他們流放到蠻荒之地,並且禁錮終身。但武三思對此並不滿足,隨即唆使太子李重俊,請求夷滅張柬之等人的三族,但遭到唐中宗的拒絕。



武三思因為擔心張柬之等人會復起,便聽從心腹崔湜的建議,矯詔任命酷吏周利貞為代理右臺御史,命其在途中攔截、虐殺他們。“慶幸”的是,張柬之年老體衰、恚恨成疾,剛剛到達貶所新州便病死,崔玄暐則在流放古州的途中病逝,成功地逃過周立貞的虐殺,但其他3人卻沒有這樣的“好命”。


其中,敬暉在流放瓊州的途中被周利貞抓到,被處以凌遲極刑;袁恕己在流放環州途中被周利貞追及,被逼著喝下野葛汁,毒發後疼痛難忍、以手抓地,但即使指甲磨盡仍然沒有死,最終被大杖活活打死;桓彥範在流放瀼州途中被逮捕,被周利貞命人綁縛著在竹槎之上拖行,以至於皮肉都被刮掉,然後才被亂棍打死。敬暉、袁恕己、桓彥範三人死相之慘,實在是令人悲憤嘆惋。



最後簡單說一下加害張柬之等人的元兇、幫兇的下場。其中,武三思因與太子李重俊交惡,1年後便被滅門;唐中宗因阻礙韋皇后的女皇夢,在張柬之等人死後4年被毒死,17天后,韋皇后又被太平公主、李隆基(唐玄宗)聯合誅殺;崔湜因依附於韋皇后、太平公主而數次拜相,但在太平公主奪權失敗後,被唐玄宗賜死;周利貞苟活到開元初年,因敬暉之子敬讓向朝廷訴冤,被唐玄宗賜死。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別稱,原因在於領導神龍政變的五位重臣都被封了王。張柬之封漢陽郡王、敬暉被封2平陽郡王、桓彥範封扶陽郡王、袁恕己封南陽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時稱“五王”,因此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



“神龍政變”最後的結果就是武周覆滅,統治天下的神器終回大唐李氏一族,而武則天則是被迫禪位於中宗李顯,後徙居上陽宮。

“神龍政變”的結果雖跟其他政變一般無二,都是先主替代舊主。但與其他政變不同的是,政變的勝利方並沒有對失敗方的一族進行斬草除根一事,如西漢時,周勃、陳平等人平定“諸呂之亂”時,呂氏一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處死,不留後患。



而反觀張柬之、桓彥範等人發動的“神龍政變”,武氏一族悉數存活,沒有受到一絲的牽連,如武三思,不但沒被殺,也沒有失勢,反而更加得寵。如此,張柬之、崔玄暐等勝利方沒有對武三思等失敗方進行斬草除根之事,最終也為他們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當然“神龍政變”的領導者張柬之等人並非不知道要對武氏斬草除根。當時洛州長史薛季昶就曾經對敬暉說過:“二兇雖誅,產、祿猶在”,就是說張易之、張昌宗二人雖被除掉,但像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去草不除根,終恐復生,所以我們應該趁著現在掌權的時誅殺武三思等武氏一族,以絕後患。



而敬暉也在那幾日接連對張柬之提起一定要斬草除根,張柬之也深知這一點,只是張柬之考慮的太多,也太看得起李顯這位新君,他說道“這應該是皇帝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就是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就是希望皇帝能夠親自鋤奸,立威於全國”。如此,張柬之考慮到李顯初登基,需要事情來立威,來重震大唐的威望,來震懾那些對大唐的異心的亂臣賊子。

可是,張柬之絕對想不到,曾經他認為的是英王的李顯,會在現今變得如此的軟弱,如此的昏聵,他居然會再次將朝政大權交予女人之手,這就是韋后,繼續做那般縮頭烏龜的昏君。如此,張柬之這個“自戀”般的安排,最終不被李顯所接受,武三思等人因討好於韋氏,與韋氏行“內行相事,反易國政”之事,因此武氏一族非但沒有被誅殺殆盡,反而是依然掌控著朝中局面。


最終的結局就正如薛季昶所想的那樣,武氏這個失敗者重新掌權,遂就對張柬之等勝利者發起了猛烈的反攻。

先是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5人被武三思與韋氏以“譖毀”的罪行,將剝奪宰相之職,然後全部貶官,自此五王全部失權,淪為被人隨意宰割之輩。



張柬之先是被貶襄州為刺史,後流放到瀧州,706年憂憤而死,享年82歲;崔玄暐先是被貶益州為長史,706年流放古州,病逝於途中,享年67歲;敬暉利先是被奪侍中職,706年流放瓊州,後被周利貞假傳聖旨凌遲處死;桓彥範先是被奪侍中職,706年流放貴州,後被周利貞亂棍打死,享年54歲;袁恕己先是被奪中書令,706年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逼迫喝下野葛汁受盡磨難,可毒性發作未得死,周利貞將其擊殺而死。

可以說張柬之等人最終為自己的“忠”付出了代價,他們過於相信李顯的果斷,卻忽視了李顯的懦弱與昏庸,他本就沒有當皇帝的資質,他只是頭頂著太宗嫡系的庸人罷了,讓他當皇帝本就屬勉強,還要讓他明白殺武氏一族是李唐百害而無一利就更是勉強。



當然,張柬之等5人在當時雖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並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李唐的後世之君倒並未忘記他們對李唐一朝的貢獻,到了睿宗李旦一朝,他們一一被平冤昭雪。

張柬之,先是在睿宗朝被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宋仁宗之前為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級別的諡號),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司徒。

崔玄暐,先是在睿宗朝恢復中書令官職和博陵郡王爵位,諡號“文獻”,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子太師。

敬暉,先是在睿宗朝恢復平陽郡王爵位,追贈秦州都督,諡號“肅愍”,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尉。

桓彥範,先是在睿宗朝恢復扶陽郡王爵位,恢復侍中官職,諡號“忠烈”,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司徒。

袁恕己,先是在睿宗朝恢復南陽郡王爵位和中書令官職,諡號“貞烈”,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子太傅。




可以說這五王在後世都得到了公平的對待,雖然生前他們被奸臣慘害而死,但死後卻好歹也得到了李唐皇帝的認可,都是大大的忠臣,得以名留青史。


澳古說歷史


終結武則天政治生命的神龍政變是由誰組織策劃的?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繼位之初雖然大肆殺害了唐朝李氏的宗室,興起了“酷吏政治”,但是她卻有著過人的才智,足智多謀,又善於用人,所以武則天早期還是能使得武周時期處於一個賢才輩出、促進國家繁榮昌盛的美好局面的。

但是晚年的武則天便開始沉湎享樂,寵幸男寵,並且放任他們隨意插足朝政,使得武周後期朝廷內烏煙瘴氣、陋習橫行,君臣關係、武則天母子關係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神龍政變便在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的密謀下悄然開始了。

他們五人後來也被稱為唐復國五王,因為是神龍政策的策劃者和實施者,有了他們的策劃和實施才得以讓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才得以登基,重回李氏唐朝,因此他們五人在李顯登基後不久就都被封為郡王,合稱五王。

參加神龍政變的五個人最終結果是怎樣的?

這五人幫中宗李顯重新奪回李氏王朝,明明應該是最大的功臣,應該說可以被皇帝尊為國家的大功臣,但是誰能想到這種高高在上的位子還沒有坐熱乎,就跌入了人生谷底,甚至失去了性命。韋后勾結武三思,排擠張柬之等人,誣陷五王圖謀不軌想要造反,李顯也真是無能,連真偽都沒有證實,就被武三思一番言論糊弄過去,五人均被貶到各州為官。

張柬之被貶之後不久,又被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崔玄暲也是在前往被流放的路途中病死,在這五人裡面,這兩個人相比其他人,這樣的結局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剩下的三人結局都比較慘了。

敬暉本來已經前往被貶之地,但是武三思擔心他們會被重新啟用,威脅到自己,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途中假傳聖旨,派周利貞追上敬暉,將其凌遲處死,還慫恿太子上書,請求滅敬暉三族,幸好中宗還有點良心,並沒有允許。

又是那個周利貞,在貴州追上桓彥範,名人將他綁於竹槎之上拖行,皮肉都被刮爛,最後被亂棍打死。袁恕己就更慘了,幾乎是被虐死的,周利貞逼他喝下野葛汁,使他毒性發作,疼痛難忍,不斷地用手抓地,指甲都被磨盡了,生不如死,想死卻死不了,最終被周利貞殺死。五人的結局都是悲慘的。

為什麼參加神龍政變的五人都不得善終?

唐中宗繼位之後,雖貴為皇帝,萬人之上,但是實權卻被韋后牢牢地掌握著,韋后為了專政,和武三思勾結,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自然對於發動神龍政變的幾個人進行排斥。

虧得當初張柬之等人對中宗李顯有多麼信任,極力擁護李顯登基,逼迫武則天下臺。曾經薛季昶對敬暉提議過要除盡武則天和其男寵的人,敬暉也曾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是張柬之太信任李顯,認為除奸臣應該是皇帝的事情,正是立皇威的好機會。

誰能想到李顯軟弱無能,其實在武則天在位的就能看出來了,當時李顯被武則天幽禁幾次三番因害怕想要自殺,幸好韋后阻止,於是李顯便對韋后言聽計從,也是造成韋后亂政的原因之一,李顯的軟弱滋長了韋后的野心,並在武則天去世之後,開始明目張膽的效仿武則天。

李顯對韋后縱容之際,竟然不長記性的讓韋后像當初自己爹對武則天一樣,允許韋后和自己一起上朝,並且共同處理朝政,這就讓韋后更加猖狂。

韋后不僅在朝政方面韋后效仿武則天,在私生活方面韋后也是不知廉恥、風流成性,竟然與武三思私通,還弄得滿朝文武都知道,但是就算是這樣,李顯也並沒有對韋后做些什麼,還一再縱容。

正是因為李顯的縱容和軟弱,才讓韋后如此放縱,不僅和武三思等人合謀,排擠、打壓張柬之等五人,後來更加猖狂,害五位國家重臣、功臣至死。

當然,就連唐中宗最後也離奇死亡,據說當時唐中宗寵愛的兒子為了當“女版太子”,竟然與韋后合起夥來下毒殺了自己的丈夫中宗李顯。

所以,神龍政變之後,唐朝政治沒有迎來穩定,根本原因還是中宗李顯實在是軟弱無能,連自己媳婦都管教不好,才導致韋后亂政,五王無一善終。


史論縱橫


晚年的武則天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荒廢朝政,導致大權落入二張手中。

此時,一直都在醞釀推翻武則天,恢復正統李唐王朝的反抗勢力,準備發動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他們以平定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為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武則天下詔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復國號為唐,至此神龍政變成功,持續數十年的匡復李唐的運動也宣告結束。

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中宗復位後,張、崔、敬、桓、袁為中興五大首要功臣,在朝中地位顯赫,成為武氏領袖、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愛弄權術、妄圖做第二個武則天的中宗皇后韋氏的眼中釘。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上以為然……以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範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

武、韋二人狼狽為奸,向中宗大進讒言,稱五大功臣功高蓋主、目中無人。聽信了二人的中宗,順應二人的意思,採用明升暗降的方法,給五大功臣賜以郡王爵位,卻奪其實權。

五大功臣被封王爵,因此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五大功臣失去實權後,武三思與韋后繼續陷害功臣集團。為了徹底扳倒五大功臣,武三思想出了不少理由:幾位功臣意圖謀害自己,四處宣揚韋后淫亂後宮,甚至意圖謀反。

武三思以五大功臣誣陷韋后為由,通過中宗頒佈詔令,將崔玄暐流放古州,崔玄暐病逝於途中。

桓彥範先後被貶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瀧州司馬,並被奪取爵位。此後武三思還慫恿太子李重俊上書,請求誅滅桓彥範全族,但上書被中宗否決。

武三思怕桓彥範復起,派酷吏假傳聖旨,最終將其折磨致死。《新唐書·桓彥範傳》記載:"三思慮五人者且複用,乃納崔湜計,遣周利貞矯制殺之。利貞至貴州,逢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

而敬暉也被凌遲處死。《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又諷太子上表,請夷暉等三族,上不許。中書舍人崔湜說三思曰:'暉等異日北歸,終為後患,不如遣使矯制殺之。'三思問誰可使者,湜薦大理正周利貞。……得暉,咼而殺之。"

至於袁恕己,周利貞知道袁恕己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與黃金相剋的野葛汁。據《新唐書·袁恕己傳》記載,袁恕己體內毒發,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擊殺。張柬之亦在流放中憂憤而死。

回看五大功臣的不幸,有人會發現,當年在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後來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薛季昶的建議,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張柬之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於是,敬暉也不再堅持薛季昶的建議。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張柬之等沒能及時將亂黨斬草除根,成為了後來他們雖有匡世之功卻仍慘死的禍根。正如蔡東藩所說: "張柬之等,舉兵討逆,名正言順,二張之誅,正天之假手柬之,為淫惡者示之報也。惟淫後尚存,且加尊號,餘孽未殄,仍守舊官,柬之等但知懲前,不務毖後,固為失策,昭昭者天,豈尚未厭禍,再欲亂唐耶?"


高會民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在武則天稱帝的第十五年,在她居住的集仙殿,發生了一場政變。

“……鳳閣侍郎張柬之 、鸞臺侍郎崔玄暐[wěi]、左羽林將軍敬暉 、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 ,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

(上圖是《大明宮詞》裡的武則天與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這就是神龍政變。

政變後,唐中宗李顯即位,後來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五位起事的大臣都被封王,在新舊《唐書》裡面,這五王都是合在同一篇列傳裡的。

所謂功成名就,然而他們最後卻都不得善終。

在討論這五王的結局之前,得先弄明白神龍政變的主謀到底是誰。

其實看某件事件的起因和推動者,看一下事件結束後的獲益者是誰就清楚了。

政變後,李顯成了皇帝,自不必說,而他在即位之後,還有兩個人也獲得了莫大的利益:

“以幷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誅易之兄弟功 ,相王加號安國相王,進拜太尉 、同鳳閣鸞臺三品;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仍賜實封,通前滿五千戶。”

所以,這場政變的發起者,實際上就是李顯、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這三兄妹。

這樣來看,武則天這個母親做的可真是失敗,這三個可都是她的親生兒女,當然她自己也是個狠人了,用不著去可憐她。

而當時的朝局,實際上形成了以中宗李顯、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為旗幟的三大勢力。

而按照史料,主導神龍政變的這五位大臣或多或少都與相王府有關。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載,“袁恕己,滄州東光人。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馬。與誅二張,又從相王統南衙兵備非常……”

可以看出袁恕己明顯是相王府的人馬。而史書有記載,桓彥範與張柬之是袁恕己在刑部的同僚;崔玄暐與敬暉雖然是尚書省的官員,但崔玄暐的弟弟曾做過司刑少卿,與袁恕己有前後任的關係。所以這五人實際上是個小團體,而且是相王府那邊的。

而中宗那邊,主要的政治勢力則是武氏和韋氏,代表人物就是武三思和韋皇后。中宗即位後,自己的政治勢力其實很單薄,為了能夠確切地控制政權,大力重用自己的親家武氏(李顯的三個女兒都是嫁給了武氏)以及韋氏外戚。

而在神龍政變後,五大臣雖被封王,但卻是以被剝奪實權的代價換來的。

桓彥範:“……未幾,罷彥範等政事。五月,加特進,封扶陽郡王。”

敬暉:“俄封平陽郡王,加特進,罷政事。”
崔玄暐:“俄拜博陵郡王,罷政事。”
張柬之:“不半歲,以漢陽郡王加特進,罷政事。”
袁恕己:“未幾,拜中書令、特進、南陽郡王,罷政事。”

所以,這五個人在封王的時候,就是被趕出政事堂的時候。反觀武三思,則實際上已經是政事堂的宰相。

“詔以特進 、太子賓客 、梁王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實封五百戶,通前一千五百戶。”

而這五個人隨後的被貶被殺,背後隱藏的可能就是中宗與相王這兩兄弟的爭鬥。

造成五王被貶殺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一件與韋皇后有關的事情,而貶殺他們的主要操盤手就是中宗集團的官員領袖武三思。

“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以武三思與韋氏姦通,潛謀誅之。事洩,為三思誣構,言同皎將廢皇后韋氏,彥範等通知其情。乃貶彥範瀧州司馬,敬暉崖州司馬,袁恕己竇州司馬,崔玄暐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悉奪勳封。”

所以實際上就是他們這個相王集團在與韋氏、武氏的鬥爭中失敗了,結果不光勳封被奪,人也被流放到了窮鄉僻壤。當然這並不是他們的結局,他們的結局要慘烈得多。

桓彥範、敬暉與袁恕己皆是被殺,不得善終:

桓彥範:“……(周)利貞至貴州,逢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
敬暉:“(敬暉)尋及貶,又放瓊州,為周利貞所害。”
袁恕己:“例及貶,又流環州,為周利貞所逼,恕己素餌黃金。至是飲野葛數升,不死,憤懣,抔土以食,爪甲盡,不能絕,乃擊殺之。”

桓彥範被武三思派去的周利貞綁在竹筏上“肉盡杖殺”,死狀很慘,可以說是被虐殺了;敬暉也是死在周利貞之手;而袁恕己被逼自殺,卻未遂,挖土塊吃,手指上的指甲都脫落了,最後還是被“擊殺”,也是死得慘烈。

至於張柬之和崔玄暐,兩人都是死在了流放的路上,雖然也不能說是善終,但起碼還算是自然死亡,相較上面那三位,已經是幸運的了。

張柬之:“俄及貶,又流瀧州,憂憤卒,年八十二。”
崔玄暐:“會貶,又流古州。道病卒,年六十九。”

當然,這也並不是最後的結局,這五王在相王即位後,也就是唐睿宗時期,全部被平反了。

“睿宗即位,彥範等並追復官爵,賜實封二百戶,還其子孫,諡曰忠烈。開元六年,詔與暉、玄暐、柬之、恕己勤勞王家,皆配享中宗廟庭。建中三年,復贈彥範為司徒,暉太尉,玄暐太子太師,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

話說這五個人明明就是被中宗或殺或貶,最後卻被供在中宗廟裡,陪著中宗在一個桌子上吃冷豬肉,也不知若是真的在天有靈,他們會是個什麼想法,不得不說是個黑色幽默了。


耳食記


自古權臣廢立皇帝皆沒有好下場,周勃平定諸呂,迎立文帝,後被誣謀反下獄,差點死在獄中,幸得薄太后說情,文帝才放他一馬。而其子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有匡復之功,卻餓死獄中。霍光廢劉賀,立漢宣帝,而其死後,霍氏族滅。徐羨之等廢劉義符,立劉義隆,未過一年,便身死族滅。張柬之等五人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雖封郡王,後被人所殺,也是意料中事。何也,其一功高不賞,擁立之功,功莫大焉,賞無可賞,君有愧色,臣有怨言,必生齷鹺,殺心頓起。其二尾大不掉,君為臣立,必言聽計從,久之,權勢遮天,必成尾大不掉之勢,威脅皇權,君必除之而後快。有此二者,擅行廢立之臣,若不篡位,必無好死。


曉說古今


神龍政變之後,張柬之等人因功都封為郡王。由於政變的不徹底性,沒有全面誅滅武氏家族,給武氏機會,武氏家族反手,利用李氏家族,將五王全都貶到地方,最後死的死亡的亡,下場悲慘。

西漢陳平周勃滅諸呂,夷滅三族,全部殺掉。這樣做沒給呂氏留一點機會,也保證了自己安全。張柬之等光考慮了皇位繼承問題,沒有考慮自身安全問題,只謀國而沒謀身,值得深思。認同的請加關注互粉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