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國民黨政府曾經有過4個較有組織規模的官方、半官方、非官方軍事顧問團:

蘇聯(1923-1927)德國(1928-1938)蘇聯(1937-1942)美國(1942-1948)。引外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法國顧問團、意大利顧問團、英國顧問團等等。這些團體相互交替出現在中國爭取國家統一與生存的緊要關頭。其中德國顧問對中國建軍工作及抗戰初期的作戰指導有過許多的貢獻和影響。

「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根據一份美國駐華武官的報告,時任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在發動政變和與蘇聯顧問決裂之前,曾秘密舉派人與德方接洽聘用顧問之事。蔣介石本來的目標是魯登道夫本人或者在第一次大戰時在東線打敗俄軍的英雄馬肯森元帥來華,重組國民革命軍。但是由於兩人地位名聲過於顯赫,來華恐會引起困擾,故談判未能成功。於是蔣介石將注意力轉移到被興登堡總統免職的德國陸軍總司令塞克特將軍和其高級幕僚佛採爾,但二人並未對出國一事有所反應(數年均來華任職)。最後由魯登道夫一戰時的高級助手鮑爾來華面談接受聘請,組織了第一個德籍軍事顧問團。

德籍軍事顧問團不同於其他各個顧問團。在名稱上,這個顧問團只以“德籍”而非“德國”來稱呼。其主要原因不外於當時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以及之後與日本的合作關係。所以在名義上,這個顧問團僅是一個民間私人性質的顧問團。但是其實質,仍舊屬於德國政府管轄。下面,我們就來將德籍顧問團來華始末一一交代。(下)

「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副委員長”——漢斯馮塞克特將軍

漢斯馮塞克特將軍生於1866年,貴族出身,19歲時即被升為步兵團軍官。在1889年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後調入參謀本部服務,此後官運亨通。一戰開始時,塞克特任第3軍團參謀長,他與魏採爾在法國北部作戰成功,被調到新成立的11軍團任參謀長,1915年5月,該軍團大破俄軍於哥黎士。1918年1月塞克特到君士坦丁堡擔任土耳其最高統帥部參謀長,當時土耳其有一個的德國顧問團,由理曼封德在戰前建立。後塞克特派理曼封德赴巴基斯坦前線,指揮F集團軍作戰,將駐土軍事顧問團置於其直接管轄下。雖然最後土耳其因國力有限,無法長期作戰,與協約國和談,但卻給了他對非基督國家服務時的經驗和信心。回國後,塞克特出任巴黎和會德國代表團軍事代表,合約簽訂後,塞克特被任命為和平軍組織委員會主席。從此以後塞克特最終目標在於建立一支十萬人的受訓建軍,使每一名士兵具備可再訓練其他新兵和領導作戰的能力,軍官需要培養到有資格成為未來的司令官和統帥。二戰時希特勒所有的高級將領統帥如隆美爾、博克、龍德斯泰特等元帥此時均為其中下級軍官。

塞克特在德國軍事史上被譽為“國防軍之父”“國防軍傑出締造者”,與毛奇、裡希霍芬齊名。1926年秋,塞克特未經興登堡總統同意,擅自邀請前德皇儲校閱軍隊,成為共和政府攻擊對象,被興登堡總統免職。

1933年,塞克特接受南京政府邀請,來華作私人訪問,在此期間呈上“陸軍改革建議書”,此項建議不但為中國未來抗日建軍的藍圖,而且使蔣介石堅持塞克特必須再次來華監督工作的推行。最有趣的是,日後史迪威抄襲該書的精神原則,將其併入自己的建議書內,當史迪威洋洋得意將自己的改革國軍建議書將於宋美齡時,宋美齡大略看了一遍,沉思一會兒,對史迪威說:“這是德籍顧問(塞克特)以前所提出過的”。建議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 精煉陸軍的建立與軍官班素質的培養

基於在1920年初創德國國防軍的經驗,塞克特為中國建軍立下三項中心思想1軍隊為統治權之基礎與防衛外來侵略的安全盾牌。2軍隊之威力,在於素質之優良。3軍隊之作戰潛能,基於軍官團教育之培養。基於上述思想,塞克特建議成立一新教導旅,新教導旅包括兩個步兵團,一個炮兵營,一個工兵坦克與通訊連,以及一個騎兵中隊,並配有一較老且具有戰場經驗與較年輕但精力充沛的軍官所組成的顧問參謀小組,對於受訓者施於個別訓練。由此可見,塞克特所提議的教導旅與鮑爾及其他德籍顧問所組成的不同。後者為訓練部隊之用,期望在相當期間內全國部隊達到統一水準,而前者為教導在職軍官之用,期望軍官具有新的軍事技能與指揮現代戰爭的經驗。兩者實有互補的作用。

二 武器與裝備問題

有前軍隊的武器裝備問題,塞克特也主張注得質的問題。他認為當時中國兵工廠生產的大部分武器彈藥已經不再適用。因此需靠國外輸入。但從長期來看,必須發展國內兵工工業。兵工廠的建立應以歐洲軍火公司協助為基礎。長期向國外購買軍火與武器,不但費用昂貴,在某種環境下,還很危險。塞克特二次來華後,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上。抗戰最初幾年,重要的港口幾乎全為日寇所佔領。軍火輸入大受影響。遷往後方的兵工廠尚能夠提供前線部分需要,其基礎即塞克特所打下。

三 軍事指揮與行政系統

關於軍事指揮與行政系統,塞克特建議當時中國陸軍職權劃分和軍官團的地位應當改善。中央政府統治權基礎在於軍隊置於單一指揮系統,即直屬於委員長,但其先決條件應使軍官的任命依照統一原則行使,而不應置於個別師長或將領手中(當時軍官任命很混亂,軍長可以委任師長,師長可以委任團長)。

軍官團的設立應依照全國各處均能實施的明顯原則,必要時不惜使用塢手段對付與國家利益對抗的個別分子。

四 軍費的嚴格控制

對於軍隊的財政改革,塞克特認為應該仿效德國主計室,設立獨立於軍政部之外的特別管制機構。一切單位都必須有嚴格的預算,會計與審計的格式與程序 必須事先確定,在執行上標準一致。可選德國官員負責審計工作的推行,但主管必須由中國官員擔任。蔣介石採納此建議,並請塞克特為其物色一位有經驗的德籍軍費審計員。

五 軍政組織重組工作

為使軍事行政組織配合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塞克特基於下列3點將軍政部重新組織。

1軍事體系內組織的明顯劃分是行政成功的先決條件,在軍事指揮系統中,職權必須作清晰的規定。

2軍事機器中諸如訓練、行政、指揮等單位均應通過總司令管轄。

3層層負責指揮統一是改革國軍的必要條件。

塞克特在華期間,不僅擔任總顧問,還被委以前所未有的職務“委員長委託人”——即蔣的代理人。他以此身份出面,可代表蔣與國民黨政府各機關首腦談話,地位僅次於蔣。軍政部長,陸軍訓練總監等高級官員,也必須到親自到蔣的官邸向他請教。而且規定每週二、五上午10時至12時,還需事先登記,過時不候。此不但為前三任無法享受的地位與特權,即使在現代中國歷史中也恐無第位外等籍人士能被國家元首如此賞識和重託。

「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塞克特二次來華時,蔣介石有意讓塞克特對編組國軍工作和長江佈防工作同時著手實行。塞克特認為剿共雖然基本結束,但中國內部局勢仍欠安定,不可貿然大量裁軍。同時中國各方面的制度也沒上軌道,徵兵制也無法實行,目前的目標不如利用有限的財力,先重新裝備少數的中央軍,配以德式武器裝備。蔣介石大批的期望以60至80個師為目標,並令財政部長孔祥熙籌款5千萬元作為建軍的額外費用,但塞克特認為目標過大,短期內無法完成,最多先整編6-8個師的兵力。此種建軍觀念是德國民族性的體現,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很值得商榷,中國一向不愁人力兵源,在當時日寇隨時可能進攻的情況下,是應該以現有的財力建立少數精銳部隊,再圖漸漸擴張,還是用大量素質平平,但可應付現代的軍隊?塞克特及其他顧問所訓練的德械中央軍事後在淞滬抗戰與日寇足足打了3個月硬仗,給予日寇有力打擊。但經此一役,這批中國的精銳部隊也蒙受嚴重損失,難以補充。在長江及沿海的佈防工作上塞克特認為工作艱鉅,絕非其一人可以兼顧,在德聘任若干專家來華服務,使中國首次能系統地發展防空警戒體系。還曾計劃發展一支潛艇艦隊,可惜戰爭來的迅速,計劃未能實現。

為應付日益增加的工作,塞克特將過去顧問團的3個組擴充為5個組:第一組為部隊組,專門負責部隊的編組,防禦工事籌建、情報收集,通訊器材運用。一旦戰爭爆發,引組的中心任務即為協助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行。第二組為裝備補給組,凡是武器的生產和採購均在此組管轄範圍內。第三組為軍事教育組,引組專門負責部隊軍事教育及訓練,協助教導旅的編練,擬定軍事教育方針,安排軍事演習,派遣顧問至各軍校服務。第四組專管人事。第五級負責編譯工作。以上分組可以看出,此時德籍顧問純文職顧問已漸漸消失。

「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1934年底,塞克特經過一次詳細的體格檢查之後,醫生建議不宜過度工作,塞克特寫信給表示有離職返德之意,並決定於1935年春返德。1935年3月6日塞克特離開南京,參謀本部王鶚少將計代表送行,贈送白色杭州絲綢一匹,塞克特堅持不受,並說病好後即可再來,同時以“最誠懇的的心情”推薦他的得力助手法肯豪森為繼任者。回國後,塞克特還向希特勒提出建議並通過,將駐華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並由北平遷至南京。但是塞克特卻在1936年病逝,這無疑對蔣介石來說是一大損失。

塞克特第二次來華實際工作時間,不過十個多月,在華期間,處世謹慎,為人深知分寸,工作時嚴守崗位。在其短暫使華過程中,為中國國防工業的建設、中央軍校的教育 、防空能力的建立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法肯豪森——高潮與落幕

法肯豪森出身於貴族家庭,具有典型普魯士軍人傳統,1900-1901年跟隨瓦德西元帥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從此對東方文化產生興趣。1907年他於參謀大學畢業後進入柏林大學東方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09-1912年在參謀本部擔任情報軍官後,被派遣至東京擔任德國駐日軍事武官。大戰結束後,法肯豪森歷任各種不同的軍職,由軍事教育監督到步兵團長,再到步兵學校校長,1930年52歲的他從軍中退休。

「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1935年,塞克特返德,推薦法肯豪森繼任總顧問,對塞克特信任有加的蔣介石當即表示接受。從此,法肯豪森積極參與中國的最高機密籌劃與各項戰爭準備工作,並長達四年之久。

法肯豪森接任總顧問時,預測中日戰爭也漸漸演變成為不可避免的局面。此時,他的工作主要是

1迅速組織可以作戰的機動部隊。

2儘可能保全長江以南地區(江防和東南沿海的海防列為首要任務)。

3發展自給自足的軍火工業。

1935年8月20日,根據其以前多年駐日經驗,以及對日本陸軍的深切研究,法肯豪森擬就的《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對二年後爆發的抗戰大致走向,有相當準確的判斷,並起了相當大的指導作用。節錄如下:

“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迫切者,當然日本。日本對中國之情,知之極悉。其利害適與中國相反,故心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至少設法遲延其實現,設想則政府有堅忍意志,斷無不抵抗而即承認敵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氣即是千百萬抵抗,故不容輕視。苟領袖無此種意志,則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須有實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礎,目前中國陸軍,故不能擔任新式戰爭 ,但示若不可用持久抗敵,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過於成立雖小而極端樣式之國防軍。”

“一旦軍事上發生衝突,華北即直受威脅,若不戰而放棄河北,則隴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於最前戰區,對黃河防線,不難由山東方面,取席捲之勢。對海正面有重大意義者,首推長江。㣕苟能控制中國最重要之中心點,直至武漢一線,則中國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據。於是至內地,中國一分這二。”

“目前國軍主力,俱集中於南部、本部,宜速抽調可以節省之兵力,分駐各區,使能應作戰之用。凡作戰所用部隊,宜集中於徐州-鄭州-南昌-南京區間。北方則掩護隴海路及沿路有關生存之設備,故最初抵抗區務必向北推進,是以滄縣、保定之線宜絕對防禦,最後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氾濫,增厚其防禦力。東部有兩事極關重要一個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聯帶關係。次之為武漢、南昌,可做支撐點,宜用力固守,以維持通廣州之聯絡。終之四川,為最後防地。”

法肯豪森在任前期,中德經濟軍事合作達到了最高潮,一項以1億馬克為基礎的物物交換協定終於於1936年4月間達成,協定期限為5年,中國每年可用2千萬馬克在德國購買軍火,但每年需要以1千萬馬克價值的礦砂及其他原料償還,償還期限為10年,等於每年德國給中國1千萬馬克的信用貸款。法肯豪森極力介紹於中國最有利益而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價格,而不顧慮到原產地的情形和商號。抗戰前兩年,中德進入合作高潮期,中央軍漸趨德式化,德式武器裝備源源而來。日本人深知中國戰鬥力日增,日本政府屢次勸說德國當局解散駐華顧問團,終止對華武器貿易均未能成功。

七七事變爆發後,蔣介石似乎深得全面抗戰已民無法避免,立派法肯豪森北上赴保定協助華北軍事當局籌劃有效的抵抗,加上日軍在華北已民佔據有利地形,不久平津陷落,華北戰局已不為,法肯豪森很書返回南方。

813抗戰中,德式樣板師第87、88、36師,全部投入戰鬥,有些德籍顧問配屬其中,火力之強為國軍之冠。結果重創日軍。在“廟行大捷”中日軍的精銳受挫,遺屍三四千具。日軍斷定他們遇到了德國顧問訓練的樣板師,稱上海保衛戰為“德國戰爭”。雖然當時希特勒嚴令禁止德籍顧問參加前線工作,但法肯豪森認為現無旁貸,也赴上海協助部屬防衛。淞滬抗戰充分證明德籍顧問團所組成的中央軍可與世界一流的陸軍作正面的持久戰。雖然很多新型武器尚未運到或還沒有使用成熟,國軍仍可在敵軍優勢火力,有利地形與海空軍掩護下相持3個月之久。可惜德械師經因淞滬抗戰後未休整便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損失慘重,從此不能成建制作戰,尤為可惜。

在徐州抗戰中也出現過法肯豪森的身影,著名的臺兒莊大捷後,各國駐華武官紛紛前往戰地參觀,當時身為駐華武官的史迪威會見法肯豪森討論戰果,法肯豪森激動的說蔣介石沒有按照自己原來的計劃,乘勝追擊,日軍定會捲土重來進攻徐州。果不出所料,徐州不久陷於敵手。

除了法肯豪森外,也有其他德籍軍事顧問投身抗戰。施太秋中將在山東協助韓復榘佈防,後在1938年韓復榘一退再退而被槍決,估計也和施太秋的彙報有關。斯達克少將與史培曼少將在山西協助閻西山抵禦日軍,對太原戰事有著詳細的分析報告認為:雖然中國士兵的士氣優於日軍,然而作戰指揮不當,武器裝備補給常出問題,造成士兵無謂犧牲。

「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抗戰爆發後,日本因與德國簽有盟約,再度要求柏林政府召回中國的德籍顧問,禁止運輸軍火來華。德國政府起初認為戰爭僅是地方衝突,不久即會和解,前往中國的德籍顧問純屬私人性質,與政府無關,所以避免作肯定的答覆。南京失守後,戰爭已經明顯演變為國與國之間生死鬥爭,德國處境更加尷尬,對華態度日益冷淡。如此如此,德國政府還是履行合約,戰爭開始後美英商船不敢再替中國運送軍火,唯有德國輪船將已經定購好的武器陸續輸送來華,但希特勒命令以後不允許再接新的訂單。

1938年,親華的德國國防部長施倫堡因為再婚問題引起風波,被希特勒免職,由希特勒自兼部長。不久希特勒決定召回在華所有顧問。駐華大使陶德曼於5月21日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德國政府希望立即解除顧問的合同,並準其全部返國。德國政府將負責顧問回程的旅費和補償未來的薪水 損失。蔣介石不願德籍顧問此時離去,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最艱難的階段,此時讓德籍顧問團離去,對民心士氣是一大打擊:另一方面,德籍顧問多是蔣介石的親信與負責機密性的工作者,一旦返德,恐怕會洩密於日本。但是德國政府嚴令顧問團回國。個別顧問如果違抗元首命令將視為叛國,本人失去公民權,在德的全部財產充公,家人也要受到牽連。最後中國還是讓所有的顧問離華。7月5日,準備了專車一節護送他們由漢口沿漢鐵路至廣州,再取道香港返德。

「史海煙雲」蔣介石手下德籍軍事顧問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下)

1958年,臺灣派人赴德祝賀法肯豪森80大壽並搬予獎章

法肯豪森曾一度打算放棄德國公民權,留在中國,但最後考慮到在德國親屬的安全而作罷。回國後起初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免費當起了中國的抗戰宣傳員,直到希特勒命令德國預備役軍人復役為止。1940年法肯豪森被任命為比利時總督,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事件失敗後,法肯豪森受到牽連被逮捕入獄。二戰結束後法肯豪森被盟軍逮捕移交比利時政府被叛12年徒刑,因其為反納粹分子,不久釋放歸德,曾出任中德文化經濟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去世,享年88歲。

總結 

自1927年國共分裂,俄國顧問被驅逐,鮑爾被邀於次年11月率一個小型顧問團抵達南京正式開展工作。直到1938年7月因對日抗戰,德國政府召回顧問,共10年之久。此間,這一名義上純屬私人性質的顧問團,始終為中國建軍禦敵工作作出貢獻,在我中華民族爭取生死存亡的關頭站在同一戰線上,堪稱中國在患難中的朋友。

德籍顧問是中國近代史中借用外人抵抗外患,發展國防建設中的一部分,但與在其之間或之後的外籍顧問相比較,主要不同處在於其本身沒有特殊色彩,來華者多為實現其軍人事業抱負。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上海保衛戰時,德籍顧問所訓練的中央軍幾乎全部投入戰場,與日寇苦戰3個月,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3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為中國命運帶來新的希望。受到時間與種種複雜的限制,德籍顧問並沒能施展全部抱負,或達到預期中的效果。國內的多次事變,使許多工作計劃為之中斷。雖然如此,在德籍顧問離華前,中國已經具備與世界一流日本軍事武力作戰的潛能,近80%的新式武器來自德國,最精良的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在德國顧問協助下,國內兵工廠已經可以製造足夠的輕型武器與彈藥,同時基於民族大義,大家團結一致的共抵外侮。

我們可以用法肯豪森的函件中的一段話來總結,“回顧近十年來在華的工作,我們感到非常光榮與自豪,總共有一百三十多名同志,其中八位為了他們的任務而失去生命,他們是為中、德的共同利益而犧牲,我們已經在最艱難的専中,發揮了德國軍人優良的傳統,幫助我們的朋友防衛他們生存與尊嚴。這些均將會永垂中、德關係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