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電影學教授史可揚先生在《影視批評方法論》中指出:“影視精神分析學是運用精神分析學理論介入影視學研究的當代影視理論。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是影視精神分析學的兩大主義理論來源。”本文將著力以後者為理論依據,闡釋筆者對於鏡像理論的觀點。

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法國結構主義學家、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

拉康在影視方面的貢獻在於修正了佛洛依德理論中“自我”與“他者”的關係。拉康認為:“他者”是“自我”的一面鏡子。“自我”通過想象界、象徵界和真實界三個階段完成成長,也就是“自我”的重塑。因而,拉康的鏡像理論也稱“主體結構論”。在鏡像認同中,為何自我甘願披上他者的衣裳?拉康給出了三個先決條件:第一、鏡前的主體處於空無、缺失的狀態;第二、鏡中完整的形象具有賦形作用,讓鏡前主體產生了掌控自己身體的錯覺;第三、鏡像認同以符號界為中介完成,即主體認同何種鏡像受大他者的影響。


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主體結構論”與影像關係的示意圖

影視學界對於拉康的鏡像理論素有兩極分化的評論趨勢,讚揚者認為該理論強調“他者”對於“主體”的重要性,並探索出人類主體性形成的(既弗洛伊德本能決定論之後的)另一種可能性,將弗洛伊德理論中的原生家庭抽象成為“他者”,因而拉康的鏡像理論更具普適性;貶低者則認為該理論過於消極被動,有“虛無主義”的理論傾向,否定了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影片《盜夢空間》,梅爾沉浸在夢中虛幻的世界中,夢中的世界是梅爾現實生活中慾望的投射,在現實生活中日漸空無的梅爾迷失在夢境中,實則是迷失在“鏡子”中,不僅沒有完成自我的重塑,而且還使自我支離破碎。

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電影《盜夢空間》中的夢境

在此論爭演變出的兩種潮流中,筆者仍持讚揚者的立場,因為“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切皆為相對,若不存在“鏡中的他者”,那麼主體也將不復存在,若二者共存則相互激勵。下文將以華人導演李安的影視新作——《雙子殺手》的人物分析為例進一步論述筆者觀點。

拉康的鏡像理論脫胎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總體來說,鏡像理論在承襲精神分析學理論的研究對象——“主體”基礎上,對研究角度進行了反叛與顛覆,將“主體”的成長過程歸結成對“他者”的模仿而促成的反覆自我更新。這一理論對後世的影視批評方法論中對人物的分析產生了巨大貢獻。在《雙子殺手》前半部分中,李安導演將極具戲劇張力的兩位主角帶入觀眾的眼簾,他們分別是力不從心的中年亨利和身手矯健的青年小克,這樣的人物設置一方面暗示著本片旨在講述亨利尋找“自我”的過程,另一方面以亨利克隆體身份出現的小克被導演塑造成亨利尋找“自我”的方法。

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影片《雙子殺手》的海報之一


拉康創造性地將“凝視”定義為:慾望的投射。具體到《雙子殺手》中,慾望的投射主要體現在小克對亨利的凝視和小克、亨利對丹妮的凝視。前者體現出小克希望像亨利那樣成熟、勇敢和果決,屬於青少年對成年人的羨慕和崇敬;後者則體現出小克和亨利對丹妮產生出兩性之間特有的情愫,也就是產生了弗洛伊斯理論中所提到的“力比多”。這兩種凝視都使人物動機更加明確,同時也推動劇情的進一步發展。

影片內容對應到拉康的“主體結構論”中,亨利與小克互為鏡像,兩人的和解象徵著亨利成功尋找到“自我”。下文將基於拉康的鏡像理論,分析兩人關係走向的三個階段:一、相互懷疑的想象界。在初次交鋒的槍戰戲中,兩人在混亂的環境中模糊地目睹了對方的容貌並下意識出現“恐懼”的情緒,代表著兩人的潛意識已陷入懷疑中,有“霧裡看花”的朦朧之感。

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小克與亨利處於內心矛盾之中

二、雙方和解的象徵界。兩人得知“克隆事件”真相後的反應截然不同,亨利憑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接受真相,而小克受限於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以至於無法接受。因此,在雙方的關係中,亨利扮演著小克“父親”的身份,象徵著父權、倫理、主動與和解。亨利在引導小克接受真相的過程中逐漸重獲對自我的身份認同。對於人到中年的亨利而言,小克正是年輕時的自己,小克的出現使他獲得了“扭轉人生”的選擇權。因而,通過在深夜路途中的談話,亨利以“父親”的身份向小克展現了別樣的、亦是自己曾經憧憬過卻淪為幻滅的人生可能性,此番溝通直接促成兩人的和解。和解的標誌性事件是兩人聯合起來反抗在雙方成長過程中起潛移默化作用的軍官——克雷,意味著兩人對“父權”的反抗,標誌著兩人在意識形態層面達成共識,意圖利用”弒父“的手段掙脫“俄狄浦斯情結”對自我的束縛。此階段中的亨利在小克這面“鏡子”的照應下反觀自我,從而完成對自我的重塑。

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小克對父權的顛覆標誌著“自我”的覺醒

三、彼此獨立的真實界。“真實界”是鏡像理論的最終階段,體現出本體意識到與鏡像的區別,並萌生獨立的意識。具體到影片結尾,退休成功的亨利在大學與小克見面,並給予小克身份證,代表著小克正式從亨利的克隆體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身份主體性的“人”。反觀到亨利,他不僅完成了對小克的救贖,而且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從片頭導演交代亨利“不敢照鏡子”到片末亨利“照了鏡子”,亨利對鏡子態度的轉變代表著亨利意識到:化解恐懼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懼本身。導演巧妙地藉助本片人物內心的變化暗示了影片的主題。

以《雙子殺手》為例闡釋鏡像理論的積極因素

最終亨利成功找回“自我”

上文試圖通過對《雙子殺手》中人物的分析來展示鏡像理論中正面積極的理論內涵。由上文易得,拉康的鏡像理論對人類身心上的成長做出了具體的階段性劃分,其中“他者”對“自我主體”的鏡像映射現象反作用於“自我主體”,從而使“自我主體”在不斷異化的過程中不斷更新,以達到“自我主體”逐步蛻變的積極作用。

本文僅表達出筆者對拉康鏡像理論中積極因素的觀點。如有紕漏,以匡不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