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1408年,韃靼權臣阿魯臺,這個阿速親軍的後裔,殺掉了大汗鬼力赤,擁立了從中亞帖木兒帝國流亡歸來的本雅失裡為新一代東部蒙古大汗,忽必烈的後裔再次登上蒙古人的王座。

阿魯臺和本雅失裡統治下的東蒙古形勢並不很好,鬼力赤被廢殺,所部有“許多不相附而奔潰者”。鬼力赤雖然不是元朝皇室正支,但是他在草原也不乏擁護者。很多不願臣服於阿魯臺和本雅失裡的蒙古人選擇了投奔大明,明朝控制下的甘肅、寧夏也接納了這些歸附者,韃靼的內訌對大明自然是好事。

對於本雅失裡和阿魯臺來說,西部的崛起的瓦剌是比大明更現實的威脅。永樂七年(1409年),剛剛站住腳跟的本雅失裡和阿魯臺對瓦剌發起進攻,但是被瓦剌太師馬哈木擊敗,“獲其羊馬輜重”。雖然初戰遇挫,但是本雅失裡和阿魯臺一直苦心經營東部蒙古,甚至開始影響到臣服於大明的兀良哈三衛。


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大明風華·朱棣

本雅失裡即位之後,明成祖朱棣可能是出於緩和緊張局勢的考量,也有可能是對國家戰力評估的原因,主動承認了本雅失裡的汗王地位,甚至有明蒙對等的暗示。朱棣遣使臣頒給本雅失裡的詔書中說:

可汗誠能上順天心,下察人事,使命往來,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漠北,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豈不美哉?

朱棣將“朕”與“可汗”並稱,將“中國”與“漠北”對等,意味著承認本雅失裡的地位,也意味著事實上放棄了對漠北的征服計劃。

朱棣的善意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彼時的本雅失裡血氣方剛,加之少年時代在帖木兒帝國受到的“仇明”教育,使得他並不把明朝放在眼裡。本雅失裡狂妄至極,竟然殺掉了明朝使臣郭驥。郭驥曾在洪武二十八年出使過帖木兒汗國,被帖木兒汗羈押了多年,與本雅失裡算是故人了。

本雅失裡的桀驁與狂妄激怒了朱棣這位馬上天子。永樂七年七月,明廷派靖難名將丘福率十萬精騎直趨蒙古,進行討伐。丘福大軍來勢洶洶,但蒙古人以逸待勞,本雅失裡、阿魯臺實施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沉著應戰,而丘福這位名將又輕敵冒進,最後大軍陷入包圍,全軍覆沒,丘福本人也戰死了。


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蒙古軍隊


本雅失裡和阿魯臺這一場戰役打出了蒙古鐵騎的威風,原先搖擺不定的兀良哈三衛也徹底倒向了韃靼,甚至已經歸附明朝的一些蒙古部落又有叛明北歸者,東蒙古實力壯大。

本雅失裡和阿魯臺趁著新勝之勇,進一步襲擾明朝邊境,大同、開平一帶均被韃靼軍隊劫掠。永樂七年十月間,甚至出現了“韃靼軍去京不遠,皇都危窘”,遼東“王師畏韃靼,盡入城堡”的狼狽情狀。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永樂八年正月,“達達軍盛行於開元、金山等處,官軍遇之輒敗。其巡哨軍於正月初二攻遼東北門,不克,掠城外居民而去”。

本雅失裡和阿魯臺治下的韃靼汗國在此時勢力達到鼎盛,大漠南北,東至遼東境,似乎盡在其掌控之中。然而,這種強盛僅僅是一種幻象,大明並非不堪一擊的泥足巨人。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初,永樂大帝朱棣親率五十餘萬大軍,自京師出發,三月初,由宣府興和出塞,征討韃靼。四月十六日,朱棣大軍過禽胡山,十九日駐宿廣武鎮。然後渡過大漠,五月初抵達護駒河,成祖賜名飲馬河。


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永樂北征

明朝五十萬大軍深入草原腹地,引起韃靼君臣的惶恐。大明朝富有天下,五十萬大軍出動,皇帝親征,士氣旺盛,如狼似虎。隨永樂帝北征的金幼孜曾寫過一首《過禽胡山》,足見當時明朝軍隊的士氣:

六師嚴號令,車騎肅前徵。


塞月雲中暗,胡塵雨後清。
沙雞隨箭落,野馬近人驚。
咫尺聞天語,常依御輦行。

五月初的草原,馬疲畜瘦、青草不接,疲弱的蒙古部族很難與洶洶而來的五十萬大明軍隊爭鋒。面對強敵,本雅失裡和阿魯臺都知道不能硬拼,要避開鋒芒。但是,究竟該如何避敵,二人卻出現了嚴重分歧。

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本雅失裡聞大軍出塞,甚恐,欲同阿魯臺西走,阿魯臺不從。眾遂亂,互相賊殺。本雅失裡西奔,阿魯臺東奔,餘部落亦離散”。本雅失裡想向西逃竄,阿魯臺肯定不會同意。


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本雅失裡

阿魯臺發跡於蒙古高原的東方,經過十幾年的經營,控制東蒙古,又懾服兀良哈三衛,他的權力根基在東部,如果西奔,無意義離開老巢,喪失爭霸資本。本雅失裡是從帖木兒汗國流亡迴歸的“客汗”,他能登上汗位,完全在於阿魯臺的支持,當然他的王權也被阿魯臺製約。之所以西奔,不排除本雅失裡想要藉機擺脫阿魯臺的控制。矛盾衝突到極致,就是赤裸裸的武力較量,甚至到了“眾遂亂,互相賊殺”的地步,其激烈程度可以想見。

本雅失裡和阿魯臺的分裂給了明軍各個擊破的機會。首先,明軍在斡難河一帶大敗本雅失裡,而後立即回師腫駒河,循路徑緊追阿魯臺。當時,阿魯臺駐據“兀兒古吶”,即今額兒古納河一帶。明軍對其實施包圍,阿魯臺部眾動搖,“欲降者半,欲戰者半”。明成祖以千餘精騎徑衝阿魯臺軍陣,蒙古軍大敗,阿魯臺攜家屬遠遁,“棄輜重牛羊雜畜滿山谷”。

永樂八年的這一次明軍北征,導致了東部蒙古的再次分裂,本雅失裡和阿魯臺分道揚鑣。本雅失裡逃亡西部,依附於察合臺汗國,“永樂九年閏十二月,時阿魯臺與本雅失里君臣已各部而居。”


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大明北邊的瓦剌 韃靼

永樂十年,瓦剌太師馬哈木“乘本雅失裡弱滅之”,殺死了本雅失裡,並奪走了元朝歷代國璽。戰場失敗的阿魯臺決定向明朝稱臣,永樂年十年十二月,阿魯臺派使者至明朝貢,表示“元氏子孫已絕”,欲率部屬來歸。永樂十一年秋七月,明朝封阿魯臺為和寧王,封他母親為和寧王太夫人,妻子為和寧王夫人。

韃靼與明朝關係暫時緩和下來,阿魯臺依附明朝而自立,然而雙方的衝突並未就此結束。當得知本雅失裡被瓦剌殺死後,阿魯臺遣使明朝,請求征討瓦刺。據《明實錄》載,“韃靼太師阿魯臺遣撒答失裡等來奏馬哈木等弒其主,收回國璽,擅立答裡巴為主,請發兵討之。願率所部為先鋒”。

瓦剌人殺了本雅失裡,奪得傳國玉璽,又抬出一個所謂的本雅失裡的弟弟答裡巴為大汗,很明顯是在於韃靼爭奪蒙古正統地位。如果阿魯臺坐視馬哈木擁立新汗,就等於將蒙古正統拱手讓給瓦剌。阿魯臺必須要堅稱答裡巴是偽汗,馬哈木操縱下的汗庭是偽政權,他要自己擁立一個血統上更純正的“黃金家族”後裔。很快,阿魯臺就擁立了所謂的鬼力赤汗的兒子阿臺汗。

阿魯臺控制的韃靼與馬哈木控制的韃靼,正面交鋒已然成了定局,戰爭一觸即發。

永樂十一年(1413)十一月,開平守將郭亮向朝廷報告,“馬哈木等軍至飲馬河,聲言襲阿魯臺,實欲寇邊”。不久,阿魯臺也明廷呈上了相似的情報,“瓦剌將奧魯已渡飲馬河,至哈刺莽來,揚言襲己。因而欲窺開平、興和、大同。”

元氣未復的阿魯臺此番被瓦剌打得大敗,而謹慎保持實力的大明也並未援助阿魯臺。坐看東西蒙古相互削弱,不正是明廷樂見的嗎?


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瓦剌軍

永樂十二年(1414年 )三月,朱棣再次親征,率大軍五十萬,征討瓦剌馬哈木。是年六月,明軍主力進至忽蘭忽失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西北),瓦剌軍3萬餘人迎戰。朱棣親率精騎重創瓦剌軍,馬哈木等人倉皇逃走。

忽蘭忽失溫之役雖然沉重打擊了瓦剌人,但瓦剌對韃靼必是除之後快。永樂十三年,瓦剌大軍再一次向東蒙古發起攻擊,“馬哈木等慮阿魯臺與中國和好將為己害,擬七月率眾至斡難河北,俟冬襲阿魯臺”。 在這次戰役中,明廷對於阿魯臺給與了一定的支持。

永樂十四年(1416年)三月,“和寧王阿魯臺以戰敗瓦刺之眾,遣使舍驢等奏獻俘獲人馬”,六月,明廷聽到“瓦剌歸人言,馬哈木已死,其眾潰散”。永樂十五年,明朝從瓦剌返回的使臣證實了馬哈木已死,他擁立的答裡巴汗也被殺。

馬哈木一死,東西蒙古強弱態勢又發生變化。東蒙古居於優勢,控制兀良哈三衛,並而影響女真諸部。這期間,瓦剌的實權落入賢義王太平之手。然而,東西蒙古的攻伐戰爭並不停歇。


年輕狂妄的本雅失裡,殺死了朱棣的使臣,引來大明嚴厲的懲罰

蒙古軍隊

阿魯臺這一時期對明朝尚屬恭順,但是明廷不會養虎為患,坐視東部蒙古的壯大。永樂二十年、二十二、二十三年,明成祖以莫名之罪名,連續征伐阿魯臺,使其遭受重創。

這一時期,瓦剌馬哈木子脫歡襲爵順寧王,勢力又強大起來。永樂二十二年夏天,就在明軍征伐阿魯臺期間,瓦剌也乘火打劫,在克魯倫河大敗阿魯臺,“掠其人口馬駝牛羊殆盡”,阿魯臺“部落潰散,無所屬”。這一年,東蒙古的一個重要首領也先土幹也歸降了明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征討漠北。為避兵鋒,阿魯臺率部北撤。“及冬,大雪丈餘,孳畜多死,部曲離散。比聞大軍且至,復渡答蘭納木兒河,趨荒漠以避”。

永樂二十二年(1424),脫歡殺死太平和把禿李羅,成為瓦剌最有權勢的權臣,而後又捧出一個元朝皇室後裔奉脫脫不花為汗,號令蒙古。阿魯臺在多種力量角逐的複雜格局中處於被動地位,既不容於明朝,又面臨瓦剌緊逼。

宣德九年(1434年)二月,“瓦刺脫脫不花王子率眾到哈海兀良之地,襲殺阿魯臺妻子、部屬,及掠其孳畜”。兵敗之後,阿魯臺避居母納山、察罕腦刺等處。到了七月,"脫歡復率眾襲殺阿魯臺、失捏幹,其部屬潰散。”傀儡可汗阿臺汗率領百餘人,“遁往阿察禿之地”。一代梟雄阿魯臺結束了他三十餘年的軍政生涯,蒙古部族進入了脫歡、也先父子專權控制的時代,韃靼暫時落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