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会在220左右这个年关大规模去世?

半城烟沙断桥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纷争,战火不断,涌现出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军,和高深莫测的谋士。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然而领很多人疑惑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在220年左右。据相关资料记载:

曹操方面:曹操220年,夏侯惇220年,夏侯渊219年,张辽221年,于禁221年,曹仁223年,乐进218年,程昱220年,贾诩223年,蜀汉方面:,刘备223年,关羽220年,张飞221年,黄忠220年,马超223年,法正220年,马良222年,傅彤,冯习这些酱油就不说了,孙吴方面:,吕蒙220年,蒋钦219年,甘宁220年。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死于这几年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这几年病魔向这些人伸手。曹魏方面,曹操死于头风。曹操的头风很早就得了,赤壁之战犯过一次,汉中之战再次犯病,差点死掉。再后来请华佗医治,因担心华佗图谋不轨而将其斩杀。自此之后,曹操病情每况愈下,不久便逝世。夏侯惇也是死于病逝。曹丕继位不久,夏侯惇因功受赏,封为大将军,220年左右,因病去世。张辽参与逍遥津战役大获全胜,不久后便生病。后来孙权再次袭扰,张辽病情加重,并最终在江都去世。


曹仁参加了濡须口战役,由于战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而不得不撤军。在此之后,抑郁生病,不久便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乐进与张辽曾一起参与合肥保卫战。建安二十三年,乐进去世,谥日威侯。程昱、贾诩都是有功之臣,曹丕曾有意封程昱为三公,只可惜提前死去,二人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蜀汉方面,马超在投奔刘备后,并不得志,汉中之战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不久后马超便染病,彰武二年(222年),马超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七岁。孙吴方面,吕蒙在斩杀关羽后,便一病不起,也没能有机会享受孙权的封赏。孙权曾多次探望吕蒙,并派人细心照料,只可惜最终也是不治而亡。


其次战争夺取了这些人的生命。曹操与刘备决战汉中,黄忠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这样一位绝世干将死于非命,也相当惋惜。后来关羽率军北伐樊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走麦城。在逃亡益州的临沮小道上,被马忠擒获,因拒绝投降,关羽父子均被杀害。张飞因报仇心切,在刘备伐吴初期,因鞭挞士卒,被部下范疆张达杀害。

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于夷陵,这一战蜀汉损失惨重。法正、马良、傅彤冯习等人均惨死于夷陵。而在伐吴之战初期,甘宁也被蜀军杀害。


再次抑郁不得志,生不逢时夺取了他们的生命。刘备夷陵之败后,便退守白帝城,为兄弟报仇不成功,反而损失了更多的兵马将士。就连益州也是命悬一线,刘备之后便万念俱灰,并没有退回益州,最终病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


曹魏方面,于禁再投降关羽后,便抑郁不得志。关羽兵败,于禁被吕蒙擒获,投降东吴。后来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又把于禁送曹丕身边。曹丕因于禁多次投降,对其十分有看法。据三国志记载,曹丕曾在曹操墓中羞辱于禁,之后于禁便一蹶不振,不久后抑郁而终。而这些变故大都发生在220年左右,看似蹊跷,其实也无非是正常的人事变迁。

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名将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220年前后历史大事件密集,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夷陵之战。

这期间,很多君主名将谋士去世,其中有和历史大事件相关的,也有正常老死的,也有病死的。

一、先说历史大事件相关的:

蜀国这几年去世的,主要和两次战役相关。

关羽、关平、周仓,甚至刘封、张飞的死都和荆州事件相关。

而马良、冯习、张南、程畿、傅肜、沙摩柯则是战死在夷陵之战,刘备也因为兵败而病死。

而魏国的庞德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关羽所杀,于禁也是由于被俘后身体状况恶化病死的。

二、老死的:

三国乱世,能终老而死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尤其是名人,但还是有,而且还很出名,包括:

程昱,黄初元年(220年)逝世,寿八十;

贾诩,黄初四年(223年)去世,寿七十七;

黄忠,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年过七十。

许靖,蜀汉昭烈帝章武二年(222年)去世,年过七十。

三、剩下的,大多是病死的:

也有个别是被杀的。比如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而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留守汉中,与刘备相拒逾年,于定军山被刘备部将黄忠所袭战死。

其余的,大多病死,这和当时的医疗条件有关,去世时年纪都不算大。

(一)魏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夏侯惇,曹操死后,魏文帝封其为大将军,几个月后(黄初元年220年),夏侯惇因病去世。

乐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

张辽,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曹仁,公元223年(黄初四年)逝世,时年五十六岁。

(二)蜀汉:

刘备,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归附刘备,为左将军西曹掾,后任尚书令。章武二年(222年)病逝。

马超,公元222年(章武二年)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三)东吴:

蒋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配合孙权讨伐关羽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孙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

吕蒙,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甘宁,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

历史上记载,东汉末年爆发过大瘟疫,大约在公元204年至219年,重灾区是中国长江以北,疾病元凶是伤寒(疑似流行性出血热),当时死亡人数约2000多万,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也有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四人染病而死。

这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瘟疫的爆发,应与长年战乱有关,战死人数太多,尸体不及时处理是很容易爆发瘟疫的。


曹操曾写过一首诗《蒿里行》记录当时的悲惨情景: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国乱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美好。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


六甲番人


非常有意思,我也曾经专门关注过这一现象,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天人感应。哲学上讲,叫客观存在影响精神意识。


1.每个人有不同死法。关羽被擒杀,张飞被刺杀,马超、张辽、吕蒙病死,刘备郁闷死等等,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2.去世时间集中并非偶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巧合,但有些是相关的。比如刘关张先后去世,相关性很高。吕蒙去世已相关。再有,夏侯渊、黄忠等等,这都是一批的。因为成名时间比较相近,年龄相仿,遭遇相似,事件相关。


3.天下大势大变化时期。人的心理受外界影响很大。当时那几年,三国之间互有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的巅峰时刻,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不少事,精神比较紧张,各种战事相互交织,相互联系,此起彼伏,连绵不止。这边曹刘关中大战,那边孙曹合肥大战,这边关羽北取襄樊,那么刘备兵发夷陵。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心理活动增加,容易抑郁;东奔西跑增加,容易水土不服;战事增加,最容易死人;死人增加,容易传播疾病;政治斗争增加,容易互相陷害。等等。加上这些人前后差不了多少岁,集中去世便是合理的解释了。因此,天下大势巨变,带来人事代谢。

而天下大势巨变的根本,在于各路人马的称霸天下的政治私心。


无限轮回


大概有这些人先后去世:

曹操是220


夏侯惇220

夏侯渊219


曹仁223

张辽222


乐进218

于禁221


程昱220

刘备223


关羽220

张飞221


马超222

黄忠220


法正220

吕蒙220


有人猜测说是瘟疫,可三国那时候没有大疫的记载,而且上述有些人也是战死或处死的,另外如果有这么多高级官员都死亡的大瘟疫,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发动大战役,可这段时期有夷陵之战这种大战役。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时间正好是这些英雄谢幕的时候!


用户58083192203


220年前后,堪称是魏蜀吴三国历史上大事件密集的时期。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正式进入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220年左右三国人物大规模去世的原因有三:

 

其一,频繁战争,其中著名的有三次大战:汉中之战、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

 

其二,瘟疫横行,三国时期医疗条件根本不会像现代这么发达,史书上曾记载东汉末年,瘟疫横行,这几年死去的人就有2000万人,其中也包括了诸多名将,曹植在当年还写了《说疫气》,详细描述了瘟疫的存在。

 

其三,生老病死,年龄到了,难逃岁月。

 

魏国

 

218年,乐进逝世;

219年,夏侯渊战死定军山;

220年,曹操、程昱、夏侯惇去世;

221年,于禁去世;

222年,张辽去世;

223年,曹仁去世。

 

蜀国

 

220年,法正、黄忠去世,关羽战败而死;

221年张飞为部将所害;

222年,马良、傅彤、冯习等战死猇亭,刘巴、马超病逝;

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

 

吴国

 

219年,蒋钦去世;

220年,吕蒙、甘宁去世。

汉中之战,刘备打败了曹操,黄忠斩杀夏侯渊于定军山,刘备变得强大,有了建国的基础了;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最后的赢家都是孙权。所以,孙权在这个时期人员损失相对少一点。




历史新知


220年前后,堪称是魏蜀吴三国历史上大事件密集的时期。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中国正式进入了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一将成,万骨枯。一个人的霸业都是踩在无数人的尸骨上面建立的。这段时期,魏蜀吴三方面不少的能人异世也纷纷离世。

魏国方面

218年,乐进逝世;219年,夏侯渊战死定军山;220年,曹操、程昱、夏侯惇去世;221年,于禁去世;222年,张辽去世;223年,曹仁去世。

蜀国方面

220年,法正、黄忠去世,关羽战败而死;221年张飞为部将所害;222年,马良、傅彤、冯习等战死猇亭,刘巴、马超病逝;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

吴国方面

219年,蒋钦去世;220年,吕蒙、甘宁去世。

这段时期,魏蜀吴三国在人员损失方面还是挺严重的,东吴稍微好点。这是为何呢?这与当时的三次大战有关:汉中之战、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汉中之战,刘备打败了曹操,黄忠斩杀夏侯渊于定军山,刘备变得强大,有了建国的基础了;襄阳樊城之战、猇亭之战最后的赢家都是孙权。所以,孙权在这个时期人员损失相对少一点。


悄悄说史


我们可以把220年左右去世的三国著名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死亡,一类是非正常死亡。

先看非正常死亡,主要有关羽、关平、张飞、庞德、马良、夏侯渊以及冯习、张南等,他们的死亡主要与220年前后频繁爆发的战争有关。第一场战争是刘备、曹操的汉中之战,此战中,夏侯渊阵亡。第二场战役是襄阳樊城之战,关羽趁汉水暴涨之际打败于禁七军,庞德弹尽粮绝、宁死不屈,最终被关羽处斩。可是关羽也没能笑到最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徐晃援军及时赶到,关羽无路可去,只能败亡。刘备为了收复荆州,起兵伐吴,又败在陆逊手下,马良、冯习等人因此被杀。

至于张飞,他的死是个意外,主要因为他性格不好,善待士大夫,不体恤士卒,没事就拳打脚踢,谁受得了?刘备曾多次告诫他,他都无动于衷;结果得罪部下,身首异处。

再看正常死亡,主要有曹操、刘备、夏侯惇、张辽、于禁、贾诩、黄忠、马超、法正、吕蒙、蒋钦、甘宁。三国时期距今1700多年,饮食、医疗条件都不佳,又处乱世,武将们要上战场,容易受伤、超负荷工作,所以人的寿命不会太长,一般活个四十、五十算良好,六七十肯定是高寿了。刘备临终不就说,他活了60多岁不算早逝。最终曹操享年66,刘备63,程昱80,贾诩77,法正45,马超47,张辽54,吕蒙42。其他人不详,但也是老将老臣,去世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高成/时拾史事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不知生,焉知死!知道了三国人物扎堆般的出生,那他们集中在一个时间点死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从公元219年开始,三国一些重要人物连锁般死亡

《三国演义》大概是这样解释其中的逻辑的:219年正月,刘备依靠黄忠破斩夏侯渊在定军山;八月,关羽为配合刘备的军事行动而进攻樊城,就有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事儿,捉了于禁,斩杀了庞德;到十二月,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到220年正月,曹操因为看到了东吴送来的关羽的人头,惊吓病发而死;这一年,东吴大都督吕蒙也被关羽的魂魄索命而死。再一年(221年),被东吴送回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因为曾经被俘羞愧而死;当年,为替关羽报仇,刘备大发蜀中之兵攻吴,张飞因为发兵躁急,鞭挞士卒,被手下将领所杀而死。次年(222年),刘备兵败猇亭,223年4月病死于白帝城。

这其中的逻辑,除了鬼魂惊吓曹操、找吕蒙索命这些事儿以外,大部分都是实有其事的。真实的历史上,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重要人物死亡,特别是魏、蜀两国。

二、死在这一时期的三国的重要人物们

曹操的四大家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除了曹洪以外,都死在这个时期。夏侯渊于219年被刘备军斩杀;夏侯惇在曹丕登基后不久病死,已经当上了武将最高的大将军;继夏侯惇大将军之位的是曹仁,于公元223年病死。曹操的五子良将,也在这一时期五去其三,乐进于218年病死,死前位至右将军(后来徐晃接替了这一职位),于禁本是左将军,结果战败被俘后声名俱毁,221年郁郁而死。张辽两度出任征东将军(征西是夏侯渊、征南曾是曹仁),222年病死。

刘备的五虎上将,除了赵云,其余四个都死于这个时期。关张不说了,黄忠在定军山立下大功后,次年病死。与他同在定军山立下大功的法正甚至死得更早。马超也郁郁而终,病死在222年。当年,刘备在猇亭大败给陆逊,蜀汉死了不少忠臣良将,什么马良、冯习、张南等等。

东吴方面损失较小,但吴国四大都督也有两个大概死于此时,一个是吕蒙,一个是吕蒙之前的鲁肃,死在217年。其实说吴国损失少,对吴国也不公平,毕竟吴国的很多重要人物死得更早,譬如说孙坚、孙策、周瑜、程普等人。

三、与其说三国人物为何集中在这一时期死亡,不如说三国人物为何扎堆在两个时期出生。

第一时期,是曹操出生的155年前后,正当东汉昏君汉桓帝执政时期。曹操、孙坚两大枭雄很可能都出生在155年(曹操是肯定,孙坚不是155年就是156年),袁绍有可能是146年(本初元年,人家袁绍字本初,这一年正好是汉桓帝即位的年份),其余公孙瓒、吕布、袁术等人应该都出生在,147到161年之间,刘备是这批人里面最晚的,出生在161年。这些人,是闹乱东汉天下的第一批次,都出生在汉桓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

第二时期,是孙权出生的182年前后,正当东汉又一昏君汉灵帝执政时期。孙策、周瑜都出生在175年,司马懿出生在179年,诸葛亮、汉献帝出生在181年,曹丕出生在187年。这些人都出生在汉灵帝执政的后十五年间,是真正实现天下三分的关键人物,在司马懿及其后代那里又结束了三国。

四、说明了以上问题,一批三国人物为何集中在220年死亡也就容易解释了

一是因为曹操、刘备这一批人都已经年过六十了,按照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已经算是很长寿的,因此大批量的病死、老死。二是因为在这前后爆发了几场大战,各方都全力争胜,导致名将良臣纷纷战死。其中就有夏侯渊、关羽、马良等人。三是有巧合成分。譬如鲁肃、吕蒙年纪都不算太大,却都病死。然而,吕蒙从少年开始即亲自上阵搏杀,又在收荆州时消耗过大,再加上当时战场上瘟疫流行,吕蒙病死其实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四是郁郁而死、或是郁郁后太过张狂刺激而死的也不少。郁郁的有马超、于禁,原本郁郁、一下子扬眉吐气后,过于张狂的有法正,总之都是心态不能放平、也几乎不可能放平的。五是220年损失最小的东吴,在前期其实已经经历了巨大损失,譬如说和曹操的同龄的孙坚早死,孙策、周瑜、鲁肃等都提前损失了。由此可见,220年的大巧合处,还有东吴自己的小巧合处。

总之吧,历史的故事,总是无巧不成书的。


星火辰


说起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许多次的巧合让人们不得不叹息天命如此,滚滚历史长河或许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太过灿烂。上天让他们在另一个人地方再聚首。公元217年,建安七子陈琳,王粲,徐干、刘桢、应玚等五人分别染病去世,文曲星就此陨落。当然这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猜测,其实大多数人的死亡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客观因素是分不开的。


但是因为《三国演义》精彩的情节,加上近年来流行的三国系列游戏三国杀等游戏三国人物都有一个帅气的外表,使得人们大多忘却了人物的年龄,其实刘备,曹操,关羽等大多五六十岁了。

公元220年去世的时候黄忠,程昱,223年去世的贾诩,都已经七八十岁高龄。这几个人算是三国里高寿的人物了,估计人们羡慕到不行。黄忠在去世前一年的定军山之战还带走了夏侯渊。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连带着一系列的关平,周仓,刘封,张飞,刘备相继死去。刘备为关羽报仇的夷陵之战,陆逊以逸待劳更是使得马良等战死。庞德,于禁则与关羽在大意失荆州之前的人生巅峰水淹七军有关,这些事都发生在公元219年到223年之间。所以他们的死都与客观因素有关。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朝末年,爆发了巨大瘟疫,导致很多人病死。东汉末年大瘟疫时间为公元204年至219年,长江以北为重灾区,死亡人数达2000万。曹植《说疫情》写到“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可见状况之严重性。




红雨说历史


曹魏有五子良将,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然而领很多人疑惑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死在220年左右。据相关资料记载:

曹操方面:曹操220年,夏侯惇220年,夏侯渊219年,张辽221年,于禁221年,曹仁223年,乐进218年,程昱220年,贾诩223年,蜀汉方面:,刘备223年,关羽220年,张飞221年,黄忠220年,马超223年,法正220年,马良222年,傅彤,冯习这些酱油就不说了,孙吴方面:,吕蒙220年,蒋钦219年,甘宁220年。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死于这几年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曹魏方面,曹操死于头风。曹操的头风很早就得了,赤壁之战犯过一次,汉中之战再次犯病,差点死掉。再后来请华佗医治,因担心华佗图谋不轨而将其斩杀。自此之后,曹操病情每况愈下,不久便逝世。夏侯惇也是死于病逝。曹丕继位不久,夏侯惇因功受赏,封为大将军,220年左右,因病去世。张辽参与逍遥津战役大获全胜,不久后便生病。后来孙权再次袭扰,张辽病情加重,并最终在江都去世。

曹仁参加了濡须口战役,由于战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而不得不撤军。在此之后,抑郁生病,不久便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乐进与张辽曾一起参与合肥保卫战。建安二十三年,乐进去世,谥日威侯。程昱、贾诩都是有功之臣,曹丕曾有意封程昱为三公,只可惜提前死去,二人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蜀汉方面,马超在投奔刘备后,并不得志,汉中之战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不久后马超便染病,彰武二年(222年),马超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七岁。孙吴方面,吕蒙在斩杀关羽后,便一病不起,也没能有机会享受孙权的封赏。孙权曾多次探望吕蒙,并派人细心照料,只可惜最终也是不治而亡。

其次战争夺取了这些人的生命。

曹操与刘备决战汉中,黄忠于定军山斩杀夏侯渊,这样一位绝世干将死于非命,也相当惋惜。后来关羽率军北伐樊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走麦城。在逃亡益州的临沮小道上,被马忠擒获,因拒绝投降,关羽父子均被杀害。张飞因报仇心切,在刘备伐吴初期,因鞭挞士卒,被部下范疆张达杀害。

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于夷陵,这一战蜀汉损失惨重。法正、马良、傅彤冯习等人均惨死于夷陵。而在伐吴之战初期,甘宁也被蜀军杀害。

再次抑郁不得志,生不逢时夺取了他们的生命。

刘备夷陵之败后,便退守白帝城,为兄弟报仇不成功,反而损失了更多的兵马将士。就连益州也是命悬一线,刘备之后便万念俱灰,并没有退回益州,最终病逝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

曹魏方面,于禁再投降关羽后,便抑郁不得志。关羽兵败,于禁被吕蒙擒获,投降东吴。后来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又把于禁送曹丕身边。曹丕因于禁多次投降,对其十分有看法。据三国志记载,曹丕曾在曹操墓中羞辱于禁,之后于禁便一蹶不振,不久后抑郁而终。而这些变故大都发生在220年左右,看似蹊跷,其实也无非是正常的人事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