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華容道上關羽沒有放走曹操,三國曆史會怎樣?

上古風玉子


假如,算無遺策的諸葛亮他失算了,沒料到重情重義的關羽,他並沒有因曹操的恩情而放過曹操,將曹操給殺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劉備三顧茅廬之際,諸葛亮為其規劃一統中原的戰略宏圖,提前泡湯!

曹操因赤壁之戰的大敗,元氣大傷,但其根據地並沒遭受到多大損失,戰將謀士、兵源糧草軍械等依舊是最強。曹操雖然被殺了,但魏國還是勢力最大的,而這個時候的劉備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厚著臉皮強借孫權的荊州以落腳,寄人籬下!

孫權因曹操勢大而與劉備結盟,共抗曹操,如果曹操被關羽給殺了,孫權不會再與劉備結盟,而且坐收漁利的孫權,會趁機收回荊州,落井下石,至劉備於死地。

即使劉備不被孫權給滅了,關羽把曹操給殺了,就徹底得罪了魏國,魏國必將舉全國之力而攻殺劉備,這個時候的劉備勢力是最弱的,根本無法獨自抵擋魏國的攻勢,劉備是極有可能被魏國給滅掉!

如果關羽在華容道上沒有把曹操給放了,而是將曹操殺了,那麼歷史上就不會形成三國之勢。


大風起兮雲飛揚y


嗯,當初曹操的確因為糧食吃乾淨之後從華容道撤退到江陵再回去北方。

這個華容道是遊戲:


可惜,江東連追擊都算不上,至於攔截?

給周瑜十個膽子也不敢。而關羽...此時正與劉備等人收取荊州南部,撿便宜呢,根本沒去追擊曹操。

這個華容道,當然是假的:


周瑜知道自己在陸地上的斤兩,遠遠跟在曹操大隊人馬後面歡送北退,然後領導江東孱弱的水軍陸戰隊圍攻江陵曹仁近一年,在出錢糧請張飛包抄後終於逼迫沒援軍(水軍縱橫漢江襲擊襄樊)的曹仁退出江陵,曹仁就來到北面的襄樊駐軍。


所以,樓主的問題,等於沒問。


四川達州


話說赤壁大戰,曹操兵敗,過華容道,被關羽出伏兵圍住,曹操被擒,迤邐押送劉備大營。玄德與孔明,正坐中軍帳議事,聞曹操被擒,玄德大喜過望,孔明也高興。忽天上一聲驚雷,孔明暈厥,突然中風不語,玄德慌了神,中軍帳一片忙亂,經軍醫診治,軍師無性命之憂,只是不醒,暫安置後帳靜養,派專人照看。頃,帳外吵雜,說曹操曹操到了。玄德出觀,見曹操被繩綁著,髻發散亂,垂首無神之狀,急令鬆綁,玄德上前,曰,孟德,別來無恙乎?曹操慢慢抬起頭來,見了劉備,先向天三聲大笑,後正色對劉備深稽一禮,口稱玉皇大帝安好!一言未畢轉身,脫衣棄履,跳起胡式舞來,披髮跣足,口中自打節拍,間有詩風詞誦,歌曰,東臨礙石兮,大風起!以觀滄海兮,雲飛揚。。。歌罷坐地不起,時而哭鬧,時而狂笑。眾人以為,哎呀,這曹操瘋了!玄德也以為然。玄德命人將曹操帶到別營看護,自招集眾將議事,詢間眾將,如何處置曹操?軍師兀自未醒,眾將皆曰應殺操,以絕後患,只關公無語,玄德問之,公答,兄欲圖大業,當以仁義布天下,今曹公已患失心之瘋,殺之無用,無益也,先候以時,待軍師醒來,再行定奪!玄德然。三日過去了,孔明未醒,忽報魏使到,魏使多帶有金帛,並有曹操子曹丕書信一封,信大意是,玄德皇叔仁義,諒不至加害父命,願以江北五城,換得家父北歸。玄德徵詢關羽,得肯定之回答。玄德拍板同意,命厚待來使。使者立時派人,快馬加鞭,回魏國覆命。第二日,探馬報,江北五城,魏兵已退遠去了。玄德一面派將兵自去接收五城,一面對魏使和曹操放行,又讓關羽親自,把他們護送出境。七,八個時辰過去了,孔明忽然睜眼坐了起來。玄德聞軍師醒來,急來探視,言及捉放曹之事,孔明聽罷,跳了起來,跌足恨言曰,曹賊乃是裝瘋,此事絕不可,放虎歸山矣!當下急召趙雲入帳,命速帶騎兵追曹操,務使帶人回,並囑,若遇抵抗或魏人不從,可就地殺曹操,帶首級回報。趙雲怱怱去了。話說關羽送曹操至魏邊境,道別,緩緩而行迴轉,至半路,正碰上趙雲,趙雲傳達玄德和軍師的新命令,二將合兵一處,同走追趕曹操。馬至邊境,路叉橫生,天色又將晚,極目無人蹤。曹操一行已經遠去,眼看是追不上了。趙,關二將,嗟嘆不已,只得空手而返,歸營回報。玄德和孔明,得二將回報,玄德赭色,孔明曰,四日之前晚上,亮夜觀星象,西北隅將星煌煌,意指曹賊命不該亡。既而孔明又長嘆,曹操不死,將來逐鹿中原,恐阻力重重矣!唉!天意乎?。悟空問題,三國曆史會怎樣?答曰,三國曆史,亦然是三國曆史,無改變者也!


俞遠通


在《三國演義》當中,華容道是一個很著名的地方,因為在曹操赤壁兵敗之後曾經從此處逃命,而在華容道遇到了諸葛亮派出的關羽所部截擊,此時的曹操已經無力反抗,所幸由於曹操早年對關羽的恩情,關羽才放了曹操一命。這個典故凸顯了關羽之義,而從那之後華容道也從一個地名變成了一個專有名詞,在人們的口中,華容道甚至變成了中國版的“滑鐵盧”。

儘管在歷史上關羽並沒有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曹操只是從華容道很狼狽的逃走並且遭到了劉備的追殺,但是我們今天不看歷史,只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討論一下,如果關羽真的把曹操抓了,三國曆史會何去何從。

曹操雖死,勢力仍在

曹操歷次出征,幾乎都會留著荀彧守家,無他,只因為對於曹操勢力來說,荀彧就如同之後劉備的諸葛亮一樣,有荀彧守家,曹操的根據地就如同有一根定海神針,而在赤壁之戰中,荀彧依舊沒有跟隨曹操出征,而是在後方鎮守大本營。此外,曹操的幾個公子也都在後方。

這樣的佈置意味著曹操並不是後繼無人的,一旦曹操出現意外狀況,曹操後方的留守勢力會立刻擁立曹操的二公子曹丕作為整個勢力的繼承人。而對於整個曹操勢力來說,儘管當時西北仍有馬騰勢力虎視眈眈,內部也有漢獻帝“賊心不死”,北方少數民族也伺機南下,但是此時的曹操勢力整體是比較穩固的,尤其是在荀彧等主要臣工的輔佐之下,即便是曹丕或者是其他曹氏後人繼承曹操的位置,整個勢力也不會出現表面上的間隙。

此外,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的幾個兒子身邊的勢力都還沒有成氣候,在赤壁大戰發生的公元201年,曹丕才只有21歲,曹彰19歲,曹植更是隻有16歲,這個時候對於整個勢力來說,只有曹丕是唯一的繼承人選,而且由於曹操其他的幾個孩子都年齡過小,他們也沒有能力來和曹丕競爭,所以如果一定要讓曹操傳位給繼承人的話,除了歷史上他真正去世的時候,赤壁之戰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刻了。

此外,曹操儘管赤壁兵敗,損兵折將,兵力損失從歷史上考證來看至少也有10萬,但是對於曹操勢力來說依舊根基未動,這一點我們從《三國演義》中也可以發現,戰後曹操迅速回到北方,除了荊州在孫權和劉備的進攻之下丟失之外,其餘並沒有什麼損失,甚至曹操還能在短時間之內出兵與馬超決戰以至於剿滅馬超,這也就說明了曹操的根基依然沒有問題,所以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兵敗身死,那麼對於北方的形勢來說來說,其實相對於曹操活著來說並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

曹操是個燙手的山芋,誰都不想惹火燒身

曹操如果被殺了會怎麼樣呢?由於曹操勢力此時已經比較穩固,同時曹操也有成年兒子做接班人,那麼對於曹操的接班人來說,殺死曹操的實力一定會成為其頭號敵對勢力,而這個“頭銜”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勢力揹負得起。

儘管曹操被殺這只是一個假設,但是歷史上與之相似的事情還是有的,那就是關羽被孫權所殺後 其頭顱被送到了曹操手中,為什麼孫權會把關羽的頭送給曹操呢?一方面,孫權當時已經與劉備交惡,確實需要和曹操改善關係,所以放低姿態,將關羽的頭顱作為戰利品和“投名狀”獻上,但另一方面,也是向天下展示謀害關羽的“軍功章”裡不止有自己的一半,還有曹操的另一半,其原因就是害怕劉備的事後報復。殺一位都督都尚且如此,更不用談殺父之仇了,一旦劉備殺了曹操,曹丕繼位之後一定會發動力量對劉備猛攻,而且於公於私這是站得住腳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明明在赤壁之戰中,主要的功勞都是東吳的,但是追殺曹操如此看起來大功一件的事情東吳卻沒有和劉備搶,這是很不科學的,所以諸葛亮並非是覺得曹操將星未落命不該絕,而是知道曹操是個燙手的山芋才故意派關羽前去。那麼諸葛亮是否可以不派人去直接放曹操逃跑呢?從孫劉聯盟合作分工的角度來說這又是行不通的,至少樣子還是要做的,因此在《三國演義》中才有了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關羽真的在華容道捉住了曹操,那劉備他們也不見得真的會殺曹操,而是會把曹操交給東吳發落,畢竟東吳才是赤壁之戰中功勞最大的一方,而東吳真的會處死曹操嗎?可能也未必,畢竟曹操名義上仍然是漢朝的丞相,如果孫權同樣作為漢朝的臣子反而不經皇帝同意就誅殺漢朝的丞相,那麼在法理上仍舊站不住腳,所以最終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即便孫劉聯軍俘虜了曹操,曹操依舊可以保全性命返回北方,對於局勢的走向並不會有什麼改變,只不過是曹操自己更狼狽了一點而已。


以上


宇說三分


三國演義中有兩次故意放逐對手的經典戲,都是孔明先生導演,展示了孔明超群的智慧和準確的判斷。有些事只能去做,讓別人去領悟,而不能說透,這才是三國演義的韜略精髓。


第一次是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諸葛亮料定曹操兵敗之後必走華容道撤退脫困,此時劉備立足未穩,還不是殺掉曹操的時候,他又知道關羽欠曹操許多人情,必定不會加害曹操,於是就故意讓關羽去做這個順水人情放走曹操,事後諸葛亮又彈壓關羽幾句,要依照軍令狀斬首關羽,此時劉皇叔出面為兄弟解圍樹立恩義,諸葛亮又讓他心生畏懼,便於以後聽命於諸葛亮。


之所以不能殺曹操,原因也就是題主所問的答案,雖然魏軍赤壁兵敗,然而魏國內還有謀臣大將無數,如果劉備方面殺掉曹操,不但魏國會群起而攻之,團結一致為曹丞相復仇,周瑜也會趁機夾擊劉備,因為赤壁之戰已經結束,劉備沒有了利用價值,而此時劉備尚無容身之地,躲都沒地方躲。唯有放走曹操,趁亂佔據荊州,與魏國、吳國,形成鼎足之勢,而後繼續交好孫權,聯兵抗魏,符合雙方利益,此時魏國收兵休養,東吳暫時不敢輕舉妄動,劉備也藉機站穩了腳跟。


另一次故意放走對手是諸葛亮上演的空城計 ,他獨自在城頭撫琴,讓老兵故意打開城門只顧掃地,暗示司馬懿飛鳥盡良弓藏的典故,如果諸葛亮一死司馬懿不久也會被掃地出門,對魏國來說司馬懿也就沒有活著的價值了,司馬懿領悟了諸葛亮的用意,立刻撤兵,否則的話,自己無需進城冒險,完全可以隨便派一個手下入城拿下諸葛亮,即便撤退時遇上伏兵,手裡有諸葛亮也沒有大礙。

三國演義留下無數故事,佈置懸疑而不說透,是讓後人去思索感悟,才能透過表象看到本質,才能學以致用。


非想


如果關羽華容道殺了曹操,結局會怎樣?


首先要申明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三國演義》當中的故事。是藝術化的虛構,是作者羅貫中欲神話關羽的演義之筆。而真實的歷史記載中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後,留曹仁守江陵,自己成功退回北方。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曹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本篇以《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為藍本以曹操被關羽殺掉會有什麼樣的結局進行大膽預測推理。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曹操被殺,最大的後果就是赤壁之戰後各方力量的平衡態勢被打破。它有可能造成以下幾種結局。

曹魏政權內亂,內部各方勢力相互博弈,權力重新分配。

1.曹氏子孫為爭奪繼承權進行鬥爭,相互攻殺,曹魏政權分裂。

2.曹氏集團權臣篡權,誅殺曹氏子孫。建立新政權。

3.漢獻帝趁機重新執掌乾坤,結束中原地區的割據局面。這種可能性較小,漢室病入膏肓,氣數已盡,天亡漢也!

以上無論哪種結局,中原地區的政權力量勢必會產生動盪,大大削弱。

三國中的吳蜀兩國抓住時機,擴大力量,入主中原。

1.吳蜀兩國中的任何一國單獨北伐,統一北方,誰能統一北方,誰就能實力大增,進而統一中國,建立新政權。曹魏政權的司馬氏後來就走的這條路,統一了中國建立西晉政權。

2.吳蜀兩國聯合北伐,先統一北方。接著二者再廝殺,勝者統一全國。若不分勝負,則中分天下。北以太行山脈為界,南以荊州至四川盆地為界。

北方柔然、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乘中原內亂出兵南下,建立政權。

1.僅僅佔領長城以北長江以南的中原地區,建立少數民族政權。比如歷史上的北魏政權。以長江為界,中國歷史提前進入南北朝對峙時期。

2.少數民族遊牧騎兵一羈絕塵,蕩平華夏,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政權。像後來的元政權或清政權。不過這種可能性較小。因為當時北方的各少數民族也處在分裂的階段,實力還很弱小,最多統一北方,像鮮卑族拓跋珪那樣建立一個區域性的政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各個遊牧民族絕對沒有實力問鼎中原,一統華夏。

公元266年,西晉滅吳,天下重歸一統。

結束語: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以上分析,雖是戲謔推測之言,然而這個歷史必然規律卻是誰都無法阻擋的潮流。


埋首故紙堆


如果關羽在華容道殺了曹操,那麼孫劉聯合滅曹,然後劉備統一天下!

華容道,這個橋段,歷史上是沒有的。真正去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只是劉備去晚了,和關羽沒什麼關係。《三國演義》這麼安排,一是強調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二是凸顯了關羽的忠義千秋形象。那我們就按照小說的脈絡,來聊一聊吧。

首先,《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主旨是以劉備為正統的,這應該是分析問題的大前提!

一、先聊聊曹魏集團:1、血戰漢室忠臣:曹魏集團應該會慘勝。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因此曹魏集團的起點很高,但是集團內部不夠團結,尤其是朝廷內部還有許多忠於漢室的大臣,比如孔融(曹操出征前已經把孔融殺了)。漢獻帝以及忠於他的大臣們,肯定會趁勢而起。因為軍權還是掌握在曹氏手中,所以最終難以撼動曹氏的統治,但肯定會動搖曹魏集團的根基,大幅度削弱曹魏的實力。2、內部分裂,諸子爭鋒:曹操的三個兒子,曹丕、曹植、曹彰如果能夠兄弟齊心,以曹丕為君,曹植和曹彰一文一武,那麼曹魏集團還是有機會挽狂瀾於即倒。但是曹丕和曹植,早就為了爭奪儲位,勢同水火了。所以,曹魏集團會分裂為兩個陣營,曹丕PK曹植、曹彰聯手。雖然曹丕有政治手腕,但比曹操還是有巨大差距。而曹植和曹彰兄弟,一文一武,會得到大部分屬下的擁戴,所以最終是曹植和曹彰兄弟獲勝,然後曹植為君(這個時候漢獻帝早就歸天了),曹彰為大將軍。

經過這兩次內鬥,曹魏集團實力大損,文武凋零。而曹植和曹彰二人又都不具備卓越的政治能力,所以曹魏集團覆滅只是時間問題。尤其是,他們面對的又是孫劉聯軍。

二、 孫權領導下的東吳集團:

1、穩固內政,與民休息。戰勝了曹操,年輕的孫權聲威大震,再加上一心開疆拓土的周瑜和魯肅,東吳集團必然會厲兵秣馬,以爭霸天下。但是赤壁大戰,雖然勝利,東吳的損失也不小,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修養生息。而且,在曹魏集團內亂的這段時間,東吳也會坐山觀虎鬥。在這段時間,孫權必然會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尤其是和江東士族之間的關係。這點難度估計不大,尤其是在問鼎天下這面大旗下。

2、出兵南郡,瓜分荊州。荊州作為東吳的門戶,孫權肯定要將其收入囊中,甚至有心趁機消滅劉備。首先會派周瑜出兵南郡,攻打曹仁。雖然周瑜軍威大盛,但是曹仁也是一代名將,即便不是周瑜對手,也不遑多讓。估計雙方會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糾纏,在雙方兩敗俱傷時,讓劉備坐收漁翁之利,佔據了南郡。而周瑜損兵折將之餘,也被曹仁所傷,雖然氣憤難平,但無奈病體沉重,只好暫回柴桑養傷。而同時劉備提出與孫權聯合攻打益州。孫權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同意了劉備方面的建議。至此,孫劉瓜分荊州已成。

三、再說說劉備

1、實力攀升。在赤壁之戰中,劉備是唯一獲利的一方,本身實力不僅沒有折損,反而趁機收攏了不少劉表舊部,尤其是跟隨劉琮投降曹操的那部分人。再加上原有的人馬,劉備可以說是兵強馬壯,但就整體實力來說,雖然有諸葛亮等人的輔佐,比之孫權還是弱上不只一籌,而且根基比較淺薄。因此,在佔領了南郡之後,劉備再次採納諸葛亮的建議,與孫權重修舊好,瓜分了荊州。

2、出兵南陽,聲援漢室:此時漢獻帝已經與曹魏決裂,雙方正在大戰。而劉備採納龐統的建議,出少量兵馬,打著澆滅曹賊,興復漢室的旗號,襲擾曹魏,在政治上佔領制高點。當然,劉備不會全力出擊,一則和孫權貌合神離,二則也是和孫權一樣,在坐山觀虎鬥。三則,此時一旦北方被平定,由於和孫權在實力上的差距,天下必然被孫權所得,劉備也會處於危險之中。

3、穩固荊州,西取益州。和孫權聯合取益州,也是權宜之計。畢竟在荊州的問題上,孫權做了讓步。但由於孫權方面,周瑜有傷在身,其他將領又不具備和諸葛亮抗衡的能力,而將部隊交給劉備,孫權又不可能同意。所以,最終以劉備再次割讓荊州的一部分為代價,單獨出兵,佔領了益州。這樣,天下三分,鼎足之勢已成。而三方的實力對比,則是孫權最強,劉備次之,曹魏最弱。

四、孫劉聯合滅曹,天下歸劉。

漢獻帝被殺後,曹植又聯合曹彰,消滅了曹丕,建都許昌。但此時的魏國實力大損。劉備出兵漢中,關羽出兵樊城,孫權出兵合肥。面對三路大軍,魏國基本沒有抵抗之力,很快滅國。之後,孫劉為爭天下,再次決裂。劉備以漢室帝胄的身份,在政治上佔據了上風。同時又有諸葛亮治理後方,龐統法正參贊軍機,關張等人領兵出征。經過多場大戰,最終消滅東吳,一統天下!

至此,漢室天下,重歸正統!

既然是演義之中的演繹,就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吧!


不羈之舟


如果華容道關羽沒有放走曹操,三國會怎麼樣呢?在三國曆史上,曹操赤壁兵敗之後,並沒有遇到關羽,用關羽的話說就是曹操跑的太快了,我都沒碰到他的衣角。

但是曹操如果真被關羽抓到了,會怎麼樣?首先,曹操那真就是沒命了。那曹操統治的北方能怎麼樣呢?會變成第二個袁紹,徹底崩潰嗎?答案是不會,因為曹操的繼位人曹丕會理所當然的繼承曹操的基業,為什麼不會是曹植、曹彰呢?曹丕是曹操長子,實力最強,根基深厚,而且已經得到曹氏宗族和曹操多位謀臣、武將的支持,如荀彧、崔琰、曹仁、曹真、夏侯惇等,勢必會穩住北方的大局。因此,即使曹操死了,北方大局還是不會變。

那麼南方會怎麼樣呢?孫權、劉備會怎麼樣呢?先談談荊州吧,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後,孫權、劉備開始爭奪荊州,周瑜更是被諸葛亮氣死,荊州大部分歸屬劉備,但在正史上,恰恰是周瑜建議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孫劉聯合繼續抗曹,既然北方大局未發生改變,孫權還是會把荊州讓給劉備讓他發展壯大的。再說說孫權吧,會乘勢北上,打敗北方的曹丕嘛?歷史上,孫權數次攻打壽春、合肥,想要打通北上通道,但都沒有成功。我們再從中國歷史上看看,中國一統基本都是從北方統治南方,只有一次是明朝朱元璋時期從南方出發統一北方,可見從南統北是多麼的難啊,而且孫權的後方還有山越,士族的掣肘、威脅呢。

所以即使關羽真的抓到了曹操,三國還是三國,只是曹操換成了曹丕,孫劉還是孫劉。


歷史裡的女人


我們參考《三國志》、《山陽公載記》等資料中,並沒有關羽放走曹操這段歷史。我們先從《三國演義》中假設,關羽華容道上沒有放走曹操,歷史會怎樣。

公元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於赤壁之戰中倉皇潰逃,敗走華容道。當時,曹操剛說完:我要是諸葛亮和周瑜就一定會在華容道設伏,從此看來,諸葛亮和周瑜也不過如此之後。走了沒多久,就遇到了關羽。

如果關羽當時殺了曹操,我個人認為,第一個要被滅的一定是蜀國。首先,曹魏得知曹操死在關羽手裡,一定會發兵攻打蜀國,從當時曹魏和蜀國經濟和軍事實力來看,在加上哀兵必勝的信念。蜀國必敗無疑。(這也是孫權和劉備不想殺曹操相互驅趕的原因吧)。

此後曹魏一定會選擇一位領導人繼續領導曹魏政權,修養生息,幾年之後。在行滅吳之事。

這樣來看只會更早的結束三國,從而一統天下。(此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


左史右經


兩龍相爭,諸雄並立,東吳吞劉備。

歷史上沒有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一事,我們假設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戰敗身亡,那麼後續天下形勢會如何演變?

北方失去曹操的威壓,親漢室勢力重新抬頭,與曹魏集團對立爭權,北地大亂,兵烽四起,手握重兵的將領紛紛成軍閥割據之勢,諸雄並立。

東吳集團攜赤壁戰勝之威,孫權、周瑜率軍跨越長江天塹,北伐中原,開始統一天下之戰,同時,分兵攻略荊州,遏制劉備集團發展。

劉備集團兩線出擊,一面迅速南略荊楚,佔領穩定根據地;一面矯詔勤王,令關羽率江夏精兵北向宛洛,直撲許昌,以求迅速挾制漢室以大義名分號令天下,才能長期對抗相對強大的東吳集團。但孤軍深入許昌,此計過於兇險,劉備集團軍微勢故,北向難有發展。待東吳集團坐大後,劉備集團免不了被東吳吞併的下場。

這也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借諸葛亮之口分析華容道關羽放走曹操的本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