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恆強:1、2月50大城市合計賣地5180億

根據中原地產統計,1-2月份全國50大城市合計賣地5180億,同比上漲4.1%。


土地的買賣並不是短期行為,房企拿地都是通過長期的考察、分析和溝通才能實現,一、二月成交的土地,一般是年前就開始運作的。所以,這段時間土地的交易,大多是在計劃內的。

土地市場熱度回升,一方面證明參與者對市場中長期的基本面持樂觀判斷。而從數據的細節來看,強者恆強的態勢更加明顯了。


強者恆強:1、2月50大城市合計賣地5180億


大城市


在成交總價前10 的城市中,一線城市中,上海漲幅最大達到112%,而北京則上漲14%,增速明顯加快;在二線城市中,溫州、南京增幅較大。而在成交規劃建築面積排行中中佔據榜首的成都,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9%。


其中北京土地市場的表現可謂逆勢而上,一掃之前的沉寂。開年僅兩個月通過招拍掛成交住宅用地16宗,其中不限價地塊高達12宗,土地出讓金額高達671.88億元,平均溢價率達19.48%,均創下歷史新高。


而在另一份報告中,中指研究院指出,2020年1-2月,全國土地成交金額TOP10城市總計成交2567億元,比去年增長0.08%;其中,北京以673億元的成交總價位於榜單首位,上海和杭州分別以619億元和370億元的成交總額佔據榜單第二、三位。

房企拿地的果斷,可見其對於一二線城市的市場的需求還是充滿信心的。一方面在疫情的表現中,大城市顯示了更高的安全性、穩定性。在城市管理水平和社會豐富的資源程度上展示出較強的優勢。另一方面,短期的突發事件,並不能撼動大城市持續的效率優勢,其強大的的虹吸效應仍然會持續下去。

強者恆強:1、2月50大城市合計賣地5180億


大房企


從拿地金額來看,有國資背景的香港置地聯合體以318億元位列第一,同樣有國資背景的綠城中國以268億位列第二,而國企華潤置地以140億元位列第三。拿地總額前二十名裡面,有5家為地方性國企、6家央企。保利發展、中海地產、中交地產、中國鐵建、北京建工等央企均拿地40億元以上。年初的拿地大戲,少數國企、國資唱了主角,而私企明顯成了陪襯。


疫情對房企的衝擊,最直接的表現在資金上。以恆大為首的一些房企迅速打出花樣營銷牌來加速資金回籠,緩減流動性壓力。但是同時間各大國企、央企卻逆勢拿地。國企穩健的運營能力、資金實力在危機到來時顯示了強大的優勢。小企業們的謹慎觀望或忙於保命,正是大房企們擴大優勢的契機。這為他們後續搶佔市場份額、更多的享受日後的政策紅利提供了極佳的基礎。


強者恆強:1、2月50大城市合計賣地5180億


就像筆者一直以來強調的,市場已經進入分化軌道的。疫情是分化過程的的催化劑。在未來,沒有建立自身優勢小城市、小房企生存將越來越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