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髒"——論魯迅《論'他媽的!'》文章中的國罵

自古說話便是一門藝術,好的語言令人如沐春風,反之則會令人無地自容。魯迅先生的見識和閱歷使他深刻的認識到國人的一些語言的問題,比如一針見血的文章《論'他媽的!'》,喜歡魯迅,就是在於他的真知灼見、犀利狠毒。

出口成

時光流逝百年,這片文章依舊令讀者大為讚賞。著名學者錢理群曾經在講座中推薦大家閱讀的就是魯迅這篇名文:"很多人問我,讀魯迅作品該讀什麼。我經常向他們推薦兩篇文章,我說你讀懂這兩篇,大概就懂魯迅了。第一篇便是收在《魯迅全集》第一卷中的《論'他媽的!'》。"很多研究魯迅的學者都是從這篇文章開始喜歡魯迅的,因為只有他敢於把國人羞愧難當的"國罵"提上臺面,公開批評。同時也會為魯迅先生的"博大而精微"拍案叫絕,試問誰沒聽過這一句"他媽的"?影視作品中為了表達憤怒的感情寧願用消音的方式也要罵出這句話,觀眾也是一笑了之,可見這司空見慣的語言在我們看來似乎沒什麼,在魯迅先生眼裡卻有如此深刻的見解。

出口成

《漢語大詞典》收錄國罵詞語,其中"他媽的"可以說是從眾多咒罵語中"脫穎而出",並且被冠上"國罵"的稱號,可見它的普及程度和影響力。魯迅先生在文章中這樣說道:"這話的分佈,大概就是跟著中國人的足跡之所至罷; 使用的遍數,怕也未必比客氣的'您好呀'會更少。……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國罵'了"。國罵如何咒罵一個人的血統? 國罵是改良後的版本,由三字組成,簡單隱晦。魯迅接著分析說:"本可以放筆直乾的,然而終於改頭換面,削去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又改對稱為第三人稱。"為何一定要繞圈子呢?直接罵當事人最有攻擊力,國罵卻要繞遠,它需要第三方介入,需要推理才能產生效果。罵者不直接說對方來路不明,只告知自己與他母親發生性關係,讓對方推測、懷疑自己的血統。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一句罵人的髒話竟然有這樣深刻的內涵,但是國人為什麼要費勁心思的選擇這種隱晦的咒罵方式?在髒話背後"罵娘"到底有著怎樣的社會文化心理?對於國罵,人們深惡痛絕。然而,國罵生命力頑強,甚至與時俱進,有了新寫法:TMD。這是"他媽的"三個字的拼音縮寫,但更隱晦、簡明,更易傳播,同時國人似乎覺得這是更加高大上的一種表達方式,就像自己跟隨潮流、與時俱進一樣,這樣的心態,是魯迅先生抨擊的,也是他害怕的地方。拒絕國罵,必先弄清它為何能大行其道?它又有著怎樣的社會文化心理狀態?   咒罵是受到不當行為攻擊後發洩憤怒進行報復的言語行為,尤其是在矛盾衝突發生時常被使用。但是國罵自古選擇以對方母親為對象,並且期望通過對其母親人身攻擊來打擊對方。 這是典型的社會上的性別歧視的體現,國罵中,絕大多數是女性:奶奶、姥姥、媽媽等。國罵描繪的是男人如何佔有和侮辱女性,反映出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以對方母親為謾罵對象,有歧視女性之嫌,有著當別人長輩的妄想。

"他媽的"之所以可以擔當"國罵"之名,還在於它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據傳,當年蔣介石置全國人民抗日於不顧,一意孤行回老家為他母親上墳,新聞媒體報道此事時用的標題是:

全中國 打日本 風起又云湧

蔣介石 赴奉化 上他媽的墳

"他媽的墳",一語雙關,既是實指蔣介石為他的母親上墳,同時又是罵人話,用以表示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的憤怒之情。還有許多文學作品也有使用這一語言。 (1)《西遊記》中孫悟空說:若是老孫有這樣咒語,就唸上他娘一千遍。

(2) 洪深《五奎橋》中也有:"他孃的! 這是我們的不對麼?"和"咱們是若差使呀! 幾兩銀子的餉,就是他媽賣命錢!"無論是方言的"娘"還是現在普通話中的"媽",都是代表同一個意思。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魯迅先生提出這一"國罵"問題,是希望中國人可以提早醒悟,即使是流傳深廣的語言,也有其錯誤的地方,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深入研究,這樣的語言是否文明?這樣的髒話是否給中國抹黑?我國在飛速發展,我們的教養也要不斷進步,經歷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做出改變,讓出口成"髒"變成"口吐白蓮"。

補:魯迅原文《論"他媽的!"》

出口成

出口成

出口成

出口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