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文·段宏剛

老虎在中國文化語境裡,地位很高,被看作是神獸,擁有“百獸之王”的美譽,是勇猛、威嚴、權利、力量的象徵。由老虎演變而來的“虎文化”,常常作為文藝表達的主要題材,深受各個階層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在中國畫裡,畫家通過含道應物的方式,給老虎賦予了許多寓意,讓老虎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一方面通過老虎來傳達個人的思想情趣,另一方面以虎育人,向觀者傳達某種價值理念,有效促進了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實用性。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猛虎

刻畫老虎形象時,畫家往往根據自己的審美認知和藝術情懷,採取不同的造型和構圖,在老虎周圍點綴一些松枝明月,高山流水,花草昆蟲等,以此來柔化老虎的剛烈和兇猛,體現老虎柔情的一面,達到某種平衡關係,就像“猛虎細嗅薔薇”,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二元辯證的世界,萬物在不同處境下都會流露出兩面性,和諧共生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在這樣的藝術觀照下,繪畫中的老虎,既是現實世界裡那種具有王者風範的老虎,也是畫家眼裡能寄託個性情懷,代表共性情感的老虎。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華巖·虎圖

長嘯于山林的老虎,如同理想破滅的孤獨俠客,悲壯而憂傷。

飲水河邊的老虎,如同一個樂觀派,發現生命的滋潤來自不斷的開拓進取。

靜臥沉思的老虎,如同一位智者,看透了生命的輪迴。

母子相視含情脈脈的老虎,用動物的天性詮釋了母愛的無價。

上山虎在人們心目中,象徵著步步登高,高升運通的理想。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華巖·虎圖局部

歷史上,在花鳥畫領域有所建樹的大部分畫家,都可以畫出惟妙惟肖的虎畫,從吳道子、李公麟、石恪、包鼎、趙謙、戴進,一直到近現代的張大千、張善子等國畫大家,都是畫虎高手。

清代著名畫家華巖(1682年——1756年)同樣是一名畫虎行家,他生活在康熙、乾隆年間,是“揚州畫派”重要成員,跟“揚州八怪”金農、鄭板橋、黃慎、高翔等人,以標新立異的探索精神,共同繁榮了揚州畫派,極大豐富了水墨寫意畫的技法,對後世畫家影響很大。

揚州畫派中的畫家,大多是性格耿直率真的文人,以賣畫為生,生活比較清苦,都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雖然他們在世時已經改朝換代了,但他們在骨子裡,仍然把自己看作是明朝人,因此,就產生了憤世嫉俗的個性,常常藉助繪畫來諷刺社會,抒情感懷。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華巖

華巖傳世的虎畫不算多,畫風卻很獨特,他通常把老虎形象當作抒發真性情的媒介。

他有一幅虎畫,讓觀者看後忍俊不禁,老虎明明是威猛霸氣的百獸之王,卻讓他畫成了一隻無精打采的“病貓”模樣,這不是糊弄欣賞者嗎?

更意想不到的是,這幅畫被當作傳世名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裡,享受到了如此高的待遇,第一眼看到這幅畫的觀者,除過納悶還是納悶。

畫面中,老虎整體造型瘦骨嶙峋,站在稀疏的荊棘叢裡,脊背向上拱起,耷拉著尾巴,低垂著腦袋,怯生生地望著前方,伸出左前爪在撓著嘴唇,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完全喪失了虎王的威嚴,好像周邊有令它感到十分不安的東西,由於過度害怕,它才變成了這副病貓的樣子。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華巖·虎圖

究竟是什麼讓虎王如此狼狽不堪?

通過欣賞畫面的其它位置,以及啟動想象力,完全能找到答案,答案就是畫面右邊的酸棗刺,以及酸棗刺頂端的胡蜂。

再聯想一下就能明白,虎王路過時,也許是誤闖入了胡蜂的領地,被胡蜂群起而攻之,虎王縱使威猛霸氣,面對一群胡蜂的輪番攻擊,肯定也不是對手,被蟄得無力招架,只能像一隻喪家犬一樣狼狽逃竄。

虎王在逃跑到安全距離時,仍然有胡蜂追擊過來,酸棗刺上有一隻追蹤者,或許畫面之外還有其它追蹤者,虎王撓自己被蜇傷的嘴唇時,無意間看到了追蹤者,瞬間怒目圓睜,虎虎生威,卻無可奈何,可惜虎王沒有翅膀,逃不過胡蜂的追擊,只能喪失虎王的威嚴,變成可憐楚楚的病貓。

老虎被他畫成瘦骨嶙峋的“病貓”,成為傳世名畫,寓意在虎眼上

華巖·山水畫

可以看到,虎王的身體雖然收縮起來,一副病懨懨的樣子,但它的眼神依然犀利而堅韌,從精神層面,並沒有丟棄王者的威嚴和風範,它不過是懂得隱忍罷了。大丈夫能屈能伸,遭受一時的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堅韌不拔、頑強不屈,這是中華民族性格基因裡,最亮麗的一道風景,一直激勵著我們砥礪前行。華巖在這幅虎畫裡,把這些完美地陳述出來了。

正因為這幅虎畫貼合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觀念,表達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因此,才會被當作傳世名畫珍藏起來,供歷代人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