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医药:新药“总是”处于研发状态,利润盈利成荆棘塞途


和黄医药:新药“总是”处于研发状态,利润盈利成荆棘塞途

中访网财经(朱婷婷)2020年3月3日,和黄医药发布2019年年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公司年收入2.049亿美元,同比下降4.3%,归母净亏损1.06亿美元,现金持有量为2.17亿美元。

和黄医药:新药“总是”处于研发状态,利润盈利成荆棘塞途

据悉,和黄医药是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共有8个抗癌类候选药物在开发中,并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商业网络。

根据财报,和黄医药即将提交另外两项新药上市申请(NDA)。其中,索凡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VEGFR/FGFR/CSF-1R多靶点抑制剂。

2019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受理索凡替尼用于治疗晚期非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新药上市申请,并将其纳入优先审评。

此外,公司计划在“未来几个月”提交沃利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NDA),适应症为c-MET 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2019年 4月15日,和黄医药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申请主板上市。

和黄医药:新药“总是”处于研发状态,利润盈利成荆棘塞途

根据招股书:一、控股股东为长和实业,持有60.2%已发行股份,而长和实业是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进行合并重组再分拆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自李氏家族,现任董事长为李嘉诚的大公子李泽钜;二、和黄医药其实已经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在英国伦敦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是一个真正的股市“老司机”了。

和黄医药借着港交所开放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的东风,提交了上市申请并且已过聆讯。在此之前,和黄医药2017年、2018年归母净收益-2674及-7481万美元,也就是说在申请上市之际,和黄医药还处在巨额亏损状态,如今2019财报公布,和黄医药这个亏损幅度还在加大,三年累积亏损共计2.0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长和曾于2019年7月,以约21.8亿港元出售和黄中国医药科技9%股权,股权降至51.15%,仍为长和附属公司。而于去年10月,再出售和黄中国医药科技约1.3%股权,但未有披露作价,完成交易后,其于和黄中国医药科技持股降至49.9%,转为联营公司,不再把其业务综合入帐至长和的财务报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聊一下和黄医药的公司架构。

根据公司主要业务方向,分为研发创新平台和商业平台。

和黄医药:新药“总是”处于研发状态,利润盈利成荆棘塞途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其研发创新平台主要包括间接持有和记黄埔医药99.8%的股份;而在商业平台中,处方药业务主要包括上海和黄药业及国控和黄,分别持有其50%和51%的股份,消费保健品业务主要包括白云山和黄及和黄汉优,分别持有其40%和50%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山和黄即与广州白云山的合资公司。

和黄医药除了附属公司和记黄埔医药与药物研发有关系外,其余的皆为医药或保健品销售公司。如果再加上收入结构,与其说和黄医药是搞创新药研发的科技公司,不如说就是一家医药保健品销售公司。

2017年—2019年,和黄医药的营收收入(美元)分别为2.41亿、2.14亿、2.04亿,其中依靠处方药和保健品销售收入的商业平台则几乎贡献了80%的业绩。2018年—2019年的营收缩水一方面由于受两票制等政策影响,其商业平台的处方药业务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近两年来和黄医药研发费用大幅增长。

从数据上来看,2017年,和黄医药的研发投入为7552万美元,2018年则增至1.14亿美元,2019年继续增长为1.38亿美元,总体而言,销售收入不升反降,研发比例逐年上升,因此和黄医药净收益亏损漏洞越来越大。

同时,长远来看,和黄医药的销售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其创新药的发展需求,据报道,公司研发投入的现金流,主要来自于从资本市场上融资获得,包括美国上市时融资以及银行贷款融资循环贷款带来的现金流。

因此,目前和黄医药盈利能力尚弱,但资金压力严重。

一直以来,和黄中国医药选择的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两个方向在生物药领域确实很热门,但研发有难度、投资的周期较长、研发成果出来慢、投资数额较大、回报率漫长。

并且目前仅有几个上市产品再加之现有的商业根本难以支撑其研发投入,整体来看就是企业目前整体发展的战略方向、产品业务结构都有问题。

在2019公司财报发布同时,和黄医药同时发布了多项项目进展与展望,看起来希望满满,信心十足。

和黄医药:新药“总是”处于研发状态,利润盈利成荆棘塞途

研发可以这样做,但产品结构需要想办法优化,上市的产品要多,不能一味指望商业平台,商业平台的利润薄。 和黄中国医药的商业平台确实能为企业造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形成不了多大的利润。

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到2022年增至326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8.3%。Frost&Sullivan预计2016-2021年中国生物药将保持16.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达到3269亿元的市场规模。

生物药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考验企业的是能拿出多少产品来。和黄中国医药需要衡量其在研产品何时能够上市,如果四五年以后上市,那对于现在的经营而言有多大意义?除非是近一两年内将要上市并且规模还比较大,才会使企业竞争力增强,市场盈利空间有所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