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本寨村坐落在風光秀麗之地,周圍土地肥沃、河流涓涓不息。與此世外桃源之相格格不入的是,本寨全村都是由冰冷的石頭砌成,除了來往村民的生活氣息,處處透露出濃重的森嚴肅穆之感,走進本寨村,一路疑點甚多:

1、道路兩側的屋舍外牆並不是常規的直角構成,而是改為圓形弧度,每一棟房屋的弧度均不是固定值,似乎是根據某個奇特原因特別定製設計;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2、石牆本來就堅固,尤其是在明代時期。但奇怪之處是,石牆上分佈著相當數量的洞,這些洞大小不一、形狀各不同,並且我們嘗試從洞外往裡看,房屋裡還有隔板遮擋;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3、不止是洞,還有豎條或橫條的縫隙,小的僅兩指寬,大的約摸30釐米到50釐米不等。縫隙並不只是在牆上直接鑿出,不同的房屋,鑿出的角度朝向各有不同;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4、除了屋舍牆體的疑點,牆頭的設計也甚是奇怪。同一面牆的石頭堆砌朝向不同,從村中心擴散至外圍,牆頭的石頭堆砌密度、高度的遞增十分明顯。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揭秘本寨村

本寨村全村屋舍均以石頭精心修砌,用石頭為主要原材料的原因並不是純粹供村民百年安心居住這麼簡單。

安順千年來地理位置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洪武年間,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為了震懾元朝餘黨梁王,收復西南地區國土,調派了30萬徵南大軍,安順作為大本營之一,邊地屯軍就此開始。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30萬大軍秉持“閒時為農、戰時為兵”的原則,無論是在建立各個村寨選址的地理位置方面,還是每個村寨內部各個房屋、碉樓的建造,都必須要做到兩點:

(1)保證軍民可以自給自足,在此長久繁衍生息;

(2)保證戰爭時能隨時進入攻防狀態,守衛領土。

本寨村作為安順軍屯的經典代表地,屋舍建築取用石頭是為了更好保證屋舍的防禦性,這體現在本寨建築的各個方面。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本寨村中許多門楣屋樑、前屋後院設計等等都帶有濃郁的徽派建築風格,用石頭取代木材作為建築材料是因地制宜所需,建築所體現的這種現象,也是屯堡漢文化的體現之一。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每家每戶屋牆上的不同形狀的洞,竟然決定著村民的生死存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