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個省份的名將最多?有何依據?

歷史知事


我們安徽的名將也是挺多的,他們都是彪炳史冊的英雄。安徽一共誕生了128位新中國開國將帥,安徽金寨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也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安徽的大別山區與皖南山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嶽西縣保存有紅二十八軍軍政舊址,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是擊潰日寇的重要陣地。安徽是渡江戰役與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合肥瑤崗是渡江戰役的總指揮部,濉溪縣韓村鎮淮海村擁有一處淮海戰役的總前委舊址。安徽的古代名將有周瑜、呂蒙、周泰、許褚、桓溫、梁紅玉、劉福通、郭子興、徐達、戚繼光、沈有容、年羹堯等,安徽的近代名將有孫立人、戴安瀾、衛立煌、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洪學智、皮定均、徐立清、林維先、曾紹山、滕海清、聶鶴亭、陳先瑞、梁從學、李耀、張賢約、陶勇、楊國夫、徐體山等。






①安徽的古代名將:

(1)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2)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

(3)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鳳台)人。三國時期吳國武將。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從徵劉繇、嚴白虎、王朗等人,數有戰功。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後從徵黃祖,在赤壁之戰抵禦曹操,皆有戰功。



(4)許褚,字仲康,譙國譙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鎮),曹魏名將。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後追隨曹操,自典韋戰死之後,主要負責曹操的護衛工作。官渡之戰時發現欲謀害曹操者,將刺客全部殺掉。渭南之戰時在身披重甲的情況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漿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


(5)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晉名將,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

(6)梁紅玉,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奔馳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



(7)劉福通(1321-1366),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者,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


(8)郭子興(1302年-1355年),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元末群雄之一,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領袖,是後來使明太祖朱元璋後來能崛起的關鍵人物。他擊退了南下的元軍。

(9)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10)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11)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號寧海,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1])人,明代名將。少年時便立志從戎報國,萬曆七年(1579)中應天武試第四名,後北上投軍,先後在薊遼、閩浙、登萊等邊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屢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為都督同知。


(12)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安徽鳳陽府懷遠(今安徽省懷遠縣)人,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朝名將。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安徽近代名將:

(1)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省舒城縣三河(今屬安徽合肥肥西縣)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時任新一軍軍長,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



(2)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國軍名將,黃埔系骨幹之一。1926年黃埔軍校三期畢業。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於戴部)、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戴安瀾曾血戰古北口,後立下臺兒莊戰役部分戰功,因崑崙關一役獲得蔣中正"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之讚譽。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後被譽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3)衛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省合肥縣(現屬包河區)人,中華民國高級將領,國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中的“虎將”在中原大戰中擊敗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圍,在鄂豫皖“圍剿”、鎮壓“閩變”分路暨主功、擊潰日寇收復鄭州、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含強渡怒江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史迪威在回憶錄中稱其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美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為“常勝將軍”。



(4)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縣(今安徽巢湖市),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軍閥。有“倒戈將軍”、“布衣將軍”之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灤州起義。1921年7月後任陝西督軍。1926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3月與閻錫山組成討蔣聯軍,中原大戰失敗後隱居山西汾陽峪,後隱居泰山。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5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還是國民政府青天白日勳章、美國總統二戰銀質自由勳章、國民政府首批抗戰勝利勳章三大抗戰勳章獲得者。



(5)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警魄,後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幹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時任第五軍軍長,在上海抵抗侵華日軍;1945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1949年,致電陶峙嶽將軍和新疆主席包爾漢,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6)李克農(1899.9.15~1962.2.9),漢族,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紅軍工作部部長;參加長征後,任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抗戰時,在國民黨統治區協助周恩來、葉劍英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社會部部長、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委員兼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外交部副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情報部部長。1953年起,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7)洪學智(1913—2006),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政委、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副師長、軍區副司令、軍區司令、縱隊司令、軍長、兵團副司令等職,參加了長征、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參與指揮了解放海南島戰役、萬山群島戰役、抗美援朝等。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

(8)皮定均(1914.8.30—1976.7.7),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安徽省金寨縣代家嶺人。在軍旅生涯中,歷任紅軍連指導員、營教導員、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副科長、步兵學校營長、教導師第2團團長、八路軍第129師特務團團長、軍分區司令員、支隊司令員、縱隊旅長、縱隊副司令員、野戰軍副軍長、野戰軍軍長等職。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長征、中原突圍、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



(9)徐立清(1910.4.5-1983.1.6),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中將、中國政治工作領導人[1][2],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軍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總衛生部政委,八路軍師政治部組織股股長、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縱隊政委、旅政委,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縱隊政委,軍政委、兵團副政委等職。參加了鄂豫皖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轉戰河西走廊、冀南區反“掃蕩”、爺台山反擊戰、延安保衛戰和解放西北等戰役戰鬥。




(10)林維先(1912—1985),又名林新,安徽省金寨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1)曾紹山(1914-1995),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2)滕海清(1909年3月3日-1997年10月27日),安徽省金寨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3)聶鶴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6年被補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4)陳先瑞(1914年-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他四次轉戰陝南,為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後,歷任陝西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成都軍區政治委員,蘭州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5)梁從學(1903—1973年),安徽省六安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1949年4月,梁從學任皖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渡江戰役前夕,梁從學兼任華東軍區支前司令部交通部長,主要負責修復交通,保證前方作戰物資和兵員運輸的工作。1955年,梁從學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6)李耀(1911-2003),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10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班長、排長、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營長兼政治委員、大隊政治委員、兵站醫院政治委員、科長等職,參加了香火嶺、郭家河、瓦屋基、鎮安、袁家溝口、獨樹鎮、四坡村、西峰鎮等戰役戰鬥,參加了鄂豫皖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征。




(17)張賢約(1911—2002),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野戰軍第6軍政治委員兼迪化(今烏魯木齊)軍區政治委員。完成了剿匪、改造起義部隊、守衛邊防和參加新解放區建設任務。1951年後,任西北軍區空軍副司令,西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總後勤部汽車拖拉機管理部部長,總後勤部副部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8)陶勇(1913—1967),原名張道庸。安徽省霍邱縣(今六安市葉集區)人,歷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楊國夫(1905—1982)安徽省霍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同年9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被授予二級八一勳章。


(20)徐體山(1914—1968),安徽省霍邱縣人,開國少將。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參謀長、副軍長,閩北指揮部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舒州翰墨俠客行


名將的標準是什麼?沒法討論,還不如以新中國開國將帥的省籍為例來說明,哪個省的元帥將軍最多。新中國共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1360名少將。

開國將帥分佈最多的省份前6分別是:

江西(325人)

江西省籍的開國將帥最多,325人。其中有3位上將和38位中將,以及284位少將。

上將:肖華、陳奇涵、賴傳珠

中將:梁興初、吳克華、王恩茂.....

江西籍開國將軍主要分佈在贛西南地區的蓮花、永新、吉水、吉安、泰和、興國、寧都、于都、瑞金一帶,其中的興國(54人)、吉安(46人)、永新(41人)三縣均為中國十大將軍縣之一。

湖北(235人)

湖北籍的開國將帥235人,其中元帥1人,大將2人,上將14人,中將32人,少將187人。

元帥;林彪。

大將:徐海東、王樹聲。

上將:韓先楚、王平、郭天民、周純全、陳再道、王宏坤、劉震、陳錫聯、陳士榘、王新亭、黃永勝、賀炳炎、謝富治、王建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王必成、王近山、秦基偉、聶鳳智、詹才芳、胡奇才.....

湖北籍將帥主要分佈在黃岡地區的大悟、紅安、麻城、黃陂一帶。其中紅安縣和大悟縣都是中國十大將軍縣之一。

湖南(202人)

湖北籍的開國將帥202人,其中元帥3人,大將6人,上將19人,中將73人,少將101人。

元帥:彭德懷、賀龍、羅榮桓

大將: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

上將:李志民、宋任窮 、唐亮 、王震 、楊勇 、宋時輪、楊得志、李聚奎、彭紹輝、肖克.....

湖南籍將帥主要分佈在湖南東部靠湘贛邊界的平江、瀏陽、酸陵、茶陵一帶。

安徽(128人)

安徽籍的開國將帥202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12人、少將114人。

上將:洪學智、李克農

中將:皮定均、徐立清、林維先、曾紹山、滕海清、梁從學、楊國夫、陳先瑞、李耀、張賢約、聶鶴亭、陶勇

從地域上主要分佈在皖西地區的霍邱、六安、金寨縣一帶。其中金寨和六安均為中國十大將軍縣之一。

河南(108人)

河南籍的開國將帥108人,其中上將1人、中將8人、少將99人。

上將:許世友

中將:張震、孔慶德.....

河南籍的開國將軍重要集中在信陽、新縣一帶。

四川(含重慶共99人)。

四川(含重慶)籍的開國將帥99人,其中元帥4人,大將1人,上將3人,中將3人,少將88人。

元帥:朱德、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聶榮臻

大將:羅瑞卿

上將:張愛萍、陳伯鈞、傅鍾


袁衛宇


別的時間段計算太麻煩,近代以來名將最多的省份,毫無疑問是湖南省。

湖南省的名將大概可以分為三撥人,讓我從時間上到著給你數數。

1,共和國開國將軍。

在共和國開國將帥中,有3位元帥,6位大將都是湖南人,如果元帥是金牌大將是銀牌,那麼湖南就是3枚金牌6枚銀牌的冠軍。而四川、重慶都是兩位,湖北、廣東、山西等都是一位。

湖南的三位元帥分別是:彭德懷、賀龍、羅榮桓。

彭德懷是紅5軍的創立者,平江起義的領導者,先後擔任中央紅軍司令、八路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抗美援朝志願軍總司令等。

賀龍是紅6軍的創立者,也是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後來擔任120師師長等職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過傑出貢獻。

羅榮桓是三灣改編的重要角色,後來擔任了第四野戰軍政委,為解放全中國做出傑出貢獻。

湖南的6位大將分別是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許光達都是湖南人,另外四個大將,湖北兩位王樹聲、徐海東,廣東四川各一位張雲逸羅瑞卿。

粟裕,解放軍中的戰神,他指揮的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等都是大兵團殲滅戰的教科書式案例。

徐海東,紅軍中的老虎,最勇敢的紅軍將軍。徐海東程子華葉煥賢帶領紅15軍獨自長征,與陝北劉志丹高崗部匯合,為中央紅軍長征勝利提供了基礎。


2,黃埔和抗日蔣軍。

黃埔軍校中前六期學員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湖南人。黃埔一期的黃埔三傑,全都是湖南人。

黃埔十大名將分別是:林彪、關麟徵、胡璉、徐向前、陳賡、王耀武、宋希濂、鄭洞國、杜聿明、戴安瀾。其中,陳賡、宋希濂、鄭洞國都是湖南人。

3,湘軍。

湘軍作為湖南本地成長起來的軍隊,走上全國,形成“天下督撫半湖湘”的形勢,湖南人可謂人才濟濟。

當時湖南的湘軍將領曾國藩外,還有曾國荃,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等人物,成為晚清歷史顯赫的一頁。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


歷史知事


名將沒有統一標準,所以很難統計,無法比較,不過新中國開國將帥的籍貫倒有精確統計,排名前10位的分別是:江西(325人)、湖北(235人)、湖南(202人)、安徽(128人)、河南(108人)、四川(含重慶共99人)、山東(89人)、福建(83人)、河北(81人)、陝西(64人)。

1,江西省,325人,3上將

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區,江西大地發生了太多革命大事件,周總理在江西領導了南昌起義,毛主席在湘贛邊領導了秋收起義,毛主席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央蘇維埃人民政府,中央紅軍從瑞金開始了萬里長征……

有如此雄厚的革命基礎,江西出將帥順理成章,江西籍的開國將帥共有326人,其中上將3名,分別是陳奇涵(江西興國)、肖華(江西興國)、賴傳珠(江西贛縣);中將23名,其中不乏梁興初、吳克華這樣的著名猛將;少將284名,不乏謝振華、曾克林、丁盛這樣的名將。江西省的興國、吉安、永新都是中國十大將軍縣。

2,湖北省,235人,1元帥2大將

湖北的革命歷史更加悠久,近代最早的革命辛亥革命就在湖北武昌爆發,我黨也是在湖北漢口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湖北黃安、麻城爆發的“黃麻起義”,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誕生了著名的紅四方面軍……

有著如此悠久的革命淵源,湖北除了很多開國將帥,而且大多都是著名猛將,個個都是大名鼎鼎,戰功赫赫。湖北籍的開國將帥共有235人,其中元帥1名,林彪;大將2名,分別是徐海東、王樹聲;上將14名,分別是韓先楚、陳錫聯、陳再道、陳士榘、王新亭、王宏坤、王平、王建安、劉震、郭天民、周純全、黃永勝、賀炳炎、謝富治;中將31名,其中不乏王必成、王近山、聶鳳智、秦基偉、李天煥等著名猛將;少將187名,其中不乏劉華清這些後來擔任高級領導職務的名將。湖北省的紅安和大悟都是中國十大將軍縣。

3,湖南省,202人,3元帥6大將

湖南在近代對中國影響極大,毛主席在湖南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彭德懷等在湖南領導了平江起義,賀龍,任弼時等在湖南創建了湘鄂贛、湘鄂川黔蘇區等革命根據地,並且誕生了除毛主席這一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

1614名開國將帥中,湖南籍有202人,而且級別極高,其中元帥3名,分別是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大將6名,分別是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上將19名,其中不乏蕭克、王震、楊勇、楊得志、宋任窮等名將;中將45名,其中不乏張震、唐天際等名將;少將129名,其中不乏段蘇權、鍾偉等名將。湖南省的平江和瀏陽都是中國十大將軍縣。

4,安徽省,128人,2上將

安徽也是著名革命老區,土地革命,這裡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活躍的重要地區;抗日戰爭,這裡是新四軍活動的重要地區;解放戰爭,這裡是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主戰場。

開國將帥中,安徽籍將軍一共有128名,其中上將2名,分別是洪學智、李克農;中將12名,其中不乏皮定均、徐立清、陶勇等著名猛將;少將114名。安徽省的金寨、六安都是中國十大將軍縣。

5,河南省,108人,1上將

河南處於中原地帶,與山西、山東、湖北、安徽等省的交界處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很多熱血青年參加革命,走出了一批開國將帥。

開國將帥中,河南籍將軍一共有108名,其中上將1名,許世友;中將9名,其中不乏鄭維山、錢鈞等名將;少將99名。河南省的新縣是中國十大將軍縣。

6,四川省(含重慶),99人,4元帥1大將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在歷史上一直比較封閉,但近代以來,很多四川人走出四川參加革命,湧現出一大批優秀軍事家和開國將帥。

開國將帥中,四川籍將帥有99人,差一個就破百,其中元帥4名,分別是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大將1名,羅瑞卿;上將3名,分別是張愛萍、陳伯鈞、傅鍾;中將3名,分別是畢佔雲、吳瑞林、賀誠;少將88名。

7,山東省,89人,3中將

山東籍的3名中將分別是孔慶德、劉興元、孫繼先,另外有86名少將。

8,福建省,83人,3上將

福建籍的3名上將分別是楊成武、葉飛、劉亞樓;9名中將不乏郭化若、羅元發、傅連暲等名將,另有少將72名。

9,河北省,81人,2中將

福建籍的2名中將分別是孫毅、韓振紀;另有79名少將。

10,陝西省,64人,3上將

陝西籍的3名上將分別是李達、張宗遜、閻紅彥;另有5名中將、56名少將。

從上述數據統計可以發現一個顯著現象,南方的開國將帥人數遠遠多於北方;但若放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中考察,北方出現的名將人數必定遠遠多於南方,這跟自中國古代南北朝以後,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南移有著直接關係。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江西省,325人,3上將

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區,江西大地發生了太多革命大事件,周總理在江西領導了南昌起義,毛主席在湘贛邊領導了秋收起義,毛主席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央蘇維埃人民政府,中央紅軍從瑞金開始了萬里長征……

有如此雄厚的革命基礎,江西出將帥順理成章,江西籍的開國將帥共有326人,其中上將3名,分別是陳奇涵(江西興國)、肖華(江西興國)、賴傳珠(江西贛縣);中將23名,其中不乏梁興初、吳克華這樣的著名猛將;少將284名,不乏謝振華、曾克林、丁盛這樣的名將。江西省的興國、吉安、永新都是中國十大將軍縣。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自由好奇人


中國古代130位名將,按籍貫分類,近六成都出自四個省份:河南、陝西、山西、山東,四省名將最多,總數達74人,是全部130位名將的一半還多,不愧是中原四大文化大省,名將輩出!河南多智將,山東多著兵書的軍事家,陝西多猛將,山西多忠將。如果選出代表的話,河南為岳飛,陝西為白起,山東為孫武,山西為關羽。

河南:張良、范蠡、鄧禹、馮異、岑彭、賈復、吳漢、王霸、臧宮、祭遵、虞詡、鄧艾、司馬懿、王濬、周訪、謝玄、於謹、長孫晟、韓擒虎、賀若弼、馬燧、岳飛、張輔,23人;

陝西:白起、王翦、耿弇、耿恭、馬援、班超、杜預、韋叡、韋孝寬、楊素、史萬歲、李靖、唐休璟、張仁亶,李嗣業、郭子儀、王忠嗣、李定國、韓世忠,19人;

山東:孫武、陳湯、孫臏、田單、吳起、田穰苴、李典、諸葛亮、羊祜、王猛、王鎮惡,崔浩、李勣、劉鄩、彭越、戚繼光,16人;

山西:廉頗、霍去病、衛青、馮奉世、張遼、徐晃、關羽、馬隆、王僧辯、斛律光、尉遲敬德、薛仁貴、裴行儉、狄青、孟珙、李繼隆,16人;

河北:樂毅、趙奢、寇恂、張郃、張飛、蘇定方、王晙、郭元振、劉詞、曹彬、潘美、張弘範,12人;

甘肅:李廣、趙充國、皇甫規、張奐、段熲、皇甫嵩、李孝恭、李抱真、李晟,李愬、吳玠,11人;

安徽:姜尚、管仲、周瑜,呂蒙、徐達、常遇春、傅友德、藍玉、年羹堯,9人;

江蘇:韓信、周亞夫、陸抗、陸遜、檀道濟、吳明徹、李文忠,7人;

內蒙古:宇文憲、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大石、伯顏,5人;

黑龍江:完顏宗弼、完顏婁室、阿桂、多爾袞,4人;

遼寧:慕容恪、李光弼,2人;

浙江:朱儁、王陽明,2人;

湖南:曾國藩、左宗棠,2人;

福建:俞大猷,1人;

江西:陶侃,1人;

寧夏:渾瑊,1人。


大碗講堂


毛澤東是大元帥,不參與排名,其他十位元帥代表將軍的最高水準,十大元帥分屬六個省地。

湖南三位:彭德懷、賀龍、羅榮桓。

重慶兩位:劉伯承、聶榮臻。

四川兩位:朱德、陳毅。

湖北一位:林彪。

廣東一位:葉劍英。

山西一位:徐向前。


18580155


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代名人輩出,讓我們這些山西老西兒倍感榮耀,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山西名將。

霍去病,山西臨汾人,大將軍衛青的外甥, 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英年早逝。

西漢大將衛青,山西臨汾人,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門神尉遲恭, 字敬德,山西朔州人,恰巧另一位門神是山東名將秦叔寶, 面如黑炭,擅使鐵鞭,騎烏騅馬,據西遊記一書,尉遲恭與秦瓊因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成為兩位道教傳統門神,尉遲恭年少時曾為鐵匠,後世鐵匠常奉之為職業守護神。

張遼,字文遠,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曹操麾下名將, 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張遼為歷代推崇,併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武財神關羽, 字雲長,山西運城解州人,三國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溫酒斬華雄,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劉備麾下五虎上將之一,後大意失荊州,身首異處,死後獲封武財神、武聖,清代光緒皇帝時封號最長——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這最後一個名將確實做到了人見人愛。

近代的名將:

徐向前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字子敬,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徐向前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

2、趙爾陸

趙爾陸(1905.06.04—1967.02.02),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山西省崞縣(今原平市)解村鄉北三泉村人。

在軍旅生涯中,歷任紅軍連黨代表、團輜重隊隊長、教導隊黨代表、支隊黨代表、支隊長、團長、軍需處處長、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冀晉軍區司令員,冀晉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華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暨華中軍區第二參謀長、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參謀長等職。

3、董其武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山西河津人。在革命生涯中,歷任國民軍排長、連長、營長、旅部副官長。

國民革命軍偵察隊隊長、先遣總隊支隊長,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幹部政治訓練所隊長、第73師436團團長、第35軍218旅旅長、第65軍101師師長,陸軍暫編第4軍、騎兵第4軍、陸軍第35軍和暫編第3軍軍長。

4、常乾坤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創建者之一。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5、史進前

史進前(1917—2008),男,原名薄禎祥,字恆溫,山西定襄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副主任,離休幹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旗開得勝H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是沒有正確答案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給名將定一個標準,是打勝仗多的人是名將,還是名氣大的人是名將,亦或是官大的人是名將?

這個標準很難確定,從來沒有哪個朝廷會給自己的將軍們一個官方的名將頭銜,最多是官員們定一個級別標準,給武將定好大小品級,高品級的武將不一定是民間所說的名將,低品級的武將不一定就是草包,一個人要混上高品級的武將,背景和人際關係處理比會打仗常常更加重要。

一個將軍是否能打勝仗,很難說只是一個將軍的個人能力決定,國力和軍隊戰鬥力的作用不差於武將的個人能力,有的人具備成為名將的能力卻做不上名將,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另外,歷史上是指什麼時期?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都有那個時代的名將,籍貫各不相同,如果從黃帝時代算起,一直到我們生活的今天,恐怕難以統計。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元代以前沒有省這種行政級別,只有州郡縣,更早的則是某國某地,在古代戰爭中,武將報名號只會說自己出身的州縣或者具體家鄉名稱,比如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等,把元代以前某個人說成某個省未必有些尷尬。

如果非要用省份來區別古人,還是從元代以後開始比較準確,元代的省只是省份的雛形,很多省份混合在一起,和今天差別很大。只有到了清代,才有了今天各省的模樣,中國各省的名稱和版圖基本確定下來。

清代以後的歷史只是中國歷史的一小部分,這期間出生的人物只是中國名人的一小部分,沒有什麼代表性。所以用地區來計算歷史上名將的多少比某省更加符合實際。

而中國發源於北方的中原地區,在唐代以前,南方大多數地區都沒有得到什麼開發,北方誕生的人才比南方要多的多。南宋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南方,這時候中國南方名將和文人才多了起來。

我認為我們要統計哪裡的名將人數多少,最好是分成時代和地區,這樣才能有比較的可能性。

在戰國以前,主要在河南、山東的中原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個朝代所需的人才都來自這個地區,這個時候北方的中原是全國名將最多的地區,比如婦好、孫子、田穰苴等。


秦朝崛起後,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區名將迭出,比如白起、司馬錯、蒙恬等。

到了西漢,社會上有一句話叫做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這時候還是太行山以西名將多比如衛青、李廣、霍去病等。

到了東漢皇帝劉秀從中原之地的河南起兵打天下,中原地區出身武將在朝廷中佔的比例最高。

魏晉南北朝時代,草原上來的遊牧民族佔據了北方,各民族的武將頭領很多都算的上名將,他們可以算是出身長城以北的草原。

唐朝起家於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太原,依靠陝西關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拿下了江山,這時候出身山西、陝西的名將是朝廷軍隊裡的主力軍。

宋朝,趙宋起家東漢的根據地中原,名將也大多自於中原的河南,比如岳飛。

元朝來自草原,名將大多是從草原上的牧民轉變而來。

明朝起家南方,朱元璋手下的那群軍隊老兄弟主要是兩淮和江南。

清朝來自於關外的東北,八旗的將領是清軍的骨幹,東北三省出的清朝名將最多。清末,清朝軍隊實力衰落,湖南的湘軍和安徽的淮軍是國家的主力軍隊,兩省出身的將軍在清軍中地位非常重要。

民國時期,北洋軍閥以北方各省的將軍為多,比如河南的袁世凱、直隸的馮國璋、奉天的張作霖,我黨最早在四川、湖南和江西這三個地方革命,這三個省出身的革命將領最多。


小小嬴政


今日不說哪個省名將最多,不然又有各地網友爭論不休。我們且說一下從古至今盛產將軍的山東省!

我們都知道,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下面我們就說說現代,近代,古代的一些山東名將!

如有異議煩請斧正!謝謝!

現在的山東籍將軍有上將19人,中將78人,少將84人。 近代北有吳佩孚,孫傳芳,韓復渠(屬於河北人)國民黨有張自忠,趙登禹,宋哲元,王耀武,李仙洲、李玉堂、于學忠,共產黨的山東將軍並不多,也都不太著名。


抗日戰爭中最出名的山東籍貫將軍有張自忠 (二戰中國戰區戰死的最高軍銜的將軍,同時也是整個二戰同盟國中戰死級別最高的將軍,蔣介石為其舉行了國葬,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趙登禹,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趙登禹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讚他們在執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任務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佈命令,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1945年後,北平市政府將北溝沿改名為趙登禹路。

劉震東 1893年出生,山東濟寧人,1938年2月23日在茴縣犧牲。

王耀武 1904年出生, 山東泰安,陸軍中將,是抗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國軍三王之首,張靈浦將軍當年是怹手下的團長。


抗日還有一些比較出名的山東籍貫將領,多戰死。

開國的山東將軍並不多有三位中將,86位少將。

孔慶德開國中將軍銜。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0年參加長征,抗戰時期歷任營長、團長、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參加了陽明堡、百團大戰等戰鬥戰役。

劉興元,中將軍銜,畢業於抗日紅軍大學。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事戰鬥,一生戎馬,戰功赫赫。1955年,獲得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孫繼先,山東曹縣人,中將軍銜。在湘江突圍時,孫繼先率部與敵人展開肉搏,最後大刀都捲刃了,刺刀也斷了,他硬是赤手空拳殺出一條血路。孫繼先將軍的功夫,在開國將帥排名,在徐海東、錢鈞以後,許世友之前,位居第三 。 歷史上有 孫武(兵聖)

吳起(亞聖)

(後面排名不分先後)

李忠(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諸葛亮(鞠躬盡瘁)

秦瓊(唐開國元勳,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蒙恬(筆祖,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

戚繼光(抗倭民族英雄)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孫臏(不要想王者榮耀)

王彥章(夏魯奇評價為“無足可畏”。)

羅世信(隋唐演義中羅成原型)

田忌(田忌賽馬都知道吧)

黃巢(食人魔)

匡章(不為熟知的名將)

彭越(死的很慘)

高長恭(四大美男之一)

王猛(“功蓋諸葛第一人”。在“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 這是一個被埋沒的名將,文武全才)

李績(開疆闢土,三朝元老,入凌煙閣)

還有很多不為熟知的名將,就不一一解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查一查。喜歡我的文章心裡道聲好,不喜歡就先保留意見吧,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