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史〔19〕:吳三桂囚禁木懿


納西族史〔19〕:吳三桂囚禁木懿

圖為麗江小長城


第六章 清代麗江的改土歸流和納西族社會的發展

明末清初,雲南境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義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旋即清軍入關,李自成敗退出京,清軍入京,建立大清國。次年,李自成死於湖北。順治三年(1646年),大西農民義軍領袖張獻忠戰死四川。此時,雲南滇南土司沙定州與明世襲鎮守雲南黔國公沐天波混戰,全省一片混亂。順治四年(1647年),大西義軍餘部在李定國等人帶領下進入雲南,“扶明抗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入滇,佔領了昆明,並很快打敗大西軍。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於昆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叛亂,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最終平定了叛亂。隨即清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促進雲南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

在這近40年的動盪中,麗江木氏土司迅速走向衰落,雍正元年(1723年),麗江比較和緩地進行了“改土歸流”,改流後清王朝實施的一些治邊策略促進了納西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改土歸流後,木氏“閉門天子”的壁壘被衝破,推動了納西族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以及納西族地區的發展。同時,位於藏族土司和彝族奴隸主統治勢力範圍接壤地區的納西族,因失去木氏土司武力保護,有相當多的人口為當地其他民族所同化。民族矛盾和民族壓迫等社會問題,直到1950年後才逐步消除。


第一節 吳三桂囚禁木懿

順治四年(1647年),雲南社會動亂,麗江木氏土司受到很大的衝擊,“搜掠歷代所賜金銀牒物並敕誥,俱被馨盡,地方焚掠一空”[1]。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入滇,“收雲南入版圖,建置各如舊,尋裁通安、寶山、蘭州、巨津四州、臨西一縣歸麗江府”[2]。麗江土知府木懿“爭先投誠”。次年,批准“仍襲土知府之職,管理原地方”[3]。

吳三桂來到雲南後,圖謀不軌,曾向洪承疇問“自固之策”,洪答:“不可使滇一日無事而已”,吳對此心領神會[4]。

麗江地處滇西北,與藏族地區接壤,自明代以來,常有兵革,吳三桂常以該地為砝碼,來作為“不可使滇一日無事”的策略組成部分。

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北勝(今永勝)開茶馬互市。

當時“北勝邊外達賴喇嘛幹都臺吉,以雲南平定,遣使鄧幾墨勒根齎方物及西番蒙古譯文四通入三桂,求於北勝州互市茶馬。三桂以聞,部議:‘北勝州無開市之例,但滇省初闢,時事不同,請敕該蕃酌議。’三桂奏曰:‘馬市原在陝西、西寧,從無雲南北勝州開市之例,但北勝乃雲南北徼,其外接壤西番,又其外卻為蒙古,所產馬匹,與西寧邊外相等……今既願通市,臣愚以為允開之例。’上可其奏”。

茶馬互市有利於當地民族經濟文化交往。但吳三桂卻為購馬備戰而主張開市,並常藉此製造緊張氛圍。

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吳三桂奏:“蒙古幹都臺吉聚兵麗江、北勝,請移兵捍禦”,五月又奏:“蒙古幹都臺吉遣人至北勝州,乞赴滇省通省”。當時“六月,蒙古據麗江中甸地,西番二寶法王哈馬臨清塔丁等來奔,令居南關外古城”。九月,吳三桂藉此巡邊,疏稱:

蒙古移兵奪的,離麗江、北勝不遠,另自中甸出麗江,或由永寧走北勝,逼我門戶,一舉足而入裡簾。我兵既少,萬難捍禦,若待蒙番壓境,方議發兵,相去一千四五百里,安能救危疆於一旦乎?萬一事出意外,敵人闌入邊境,不惟省城動搖。

木懿被吳三桂囚禁的事,《木氏宦譜》記為康熙八年(1669年),並述其被囚原因說:

吳逆到滇,心懷不軌,欲結吐蕃以為外援,見麗所轄地方防禦嚴密,公(指木懿)素秉正直,每被逆鱗,吳逆懷恨,突於康熙丁未年(1667年)行諭,著備土兵一千名,公推故不從。是以將元朝所賜歷代掌管鎮邊金印之一顆,三臺銀印一顆,一併嚴追去訖。次年,又將原管江外照可、你那、香羅、鼠羅、忠甸五大地方,割送吐蕃,以為和好之計,而錢糧累公賠納。至康熙八年內,始蒙撫部院李具題豁免。彼時滇省大小土司,盡授偽職,爭換札付,以媚吳逆。獨公堅持清白,行札屢次嚴追,寧死推託不繳,留與子孫,以彰忠義。吳逆尤加懷恨,令公結連吐蕃,以為內應。而公固守,始終不移,吳逆只得押令公御事,以應襲木靖委署府事,管理地方,遂誣公以私通吐蕃,拿赴雲南省城囚禁七年,幾為傾陷。[5]

吳三桂利用滇西北地區一些民族矛盾為其服務,當時人就看得十分清楚。劉健說:

雲南自土酋平後,內地寧謐,諸番部落治兵構怨,不過自相仇殺,初無有犯中國心,邊將生事挑釁,番人遊騎間至邊外,亦未嘗大舉深入也。趙某輩阿三桂意,妄報邊警(言“西番人入寇”北勝)。三桂挾封疆以自重,張皇邊事,自負“萬里長城”,鎮將欺督撫,三桂欺朝廷,懷藏弓烹狗之慮,深市權固位之念,重勞王師,傷財所不顧矣。[6]

倪蛻說:

是時,兵權悉在吳逆,包藏禍心,養寇自重,詭言蒙番入犯,調兵北勝。將此案俟之來年,及來年叛作,而剿之說遂寢。[7]

而“蒙番”對吳三桂的用心也逐漸看破了。康熙十一年(1672年),吳三桂將金沙江以內喇普等地方割送給“蒙番”,以塔城關為界。以其“所有額徵秋糧二百石、編銀六十六兩四錢三分,仍令麗江土官賠納”[8]。吳三桂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求援於蒙古,不許”。“乞蒙兵侵犯秦、蜀邊境,冀以分我兵力,蒙古知其詐,留其使於番中。”[9]


吳三桂叛亂後,麗江木氏土司曾積極協助清政府平叛。土司木堯還派頭人,前去四川聯絡清軍將領,並積極籌措糧草,修築丘塘關防線。康煕二十年(1681年),木堯奉大將軍固子命令,“調集夷民萬餘,謹守堵剿”叛軍殘部逃竄,他與傈僳族民眾一起,在瀾滄江邊殲滅叛兵胡國柱等部萬餘人,當時戰鬥十分激烈,胡國柱“計窮自盡,所獲軍輜器械無數,並獲毖象二隻”[10]。

納西族史〔19〕:吳三桂囚禁木懿


參考文獻及註釋:

[1]《木氏宦譜》,雲南省圖書館藏抄本。

[2](道光)《雲南志抄·建置志》。

[3]《木氏宦譜》,雲南省圖書館藏抄本

[4](清)劉健:《庭聞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版。

[5]文中所提到“蒙撫部李具題豁免”一事,據倪蛻《滇雲歷年傳·雲南事略》稱: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巡撫李天浴題請豁免中甸等處無徵米麥,從之。麗江土府,元明時俱資以障蔽番,後日漸強盛,於金沙江外則中甸、裡塘、巴塘等處,江內則啦普、處舊,阿墩子等處,直至江卡拉、三巴、東卡皆其自用兵所闢,蒙番畏而尊之曰:‘薩當汗。’地既廣遠,因額米麥、地畝銀兩外,認納條編銀五百三十一錢。康熙四年,蒙番同犯,侵據中甸等處,吳三桂歸罪木懿,羈管省城。所有中甸等處額徵米一百四石六鬥八升零,令懿子木靖賠補,至是巡撫始請豁免”。

[6](清)劉健:《庭聞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年版。

[7](清)倪蛻:《雲南事略》,雲南大學歷史系民族歷史研究室,1979年。

[8]同上。

[9]同上。

[10]《木氏宦譜》,雲南省圖書館藏抄本。

納西族史〔19〕:吳三桂囚禁木懿


執行主編 和志菊

文章來源 郭大烈、和志武著《納西族史》2015年版

圖片來源 網 絡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納西族史〔19〕:吳三桂囚禁木懿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納西族史〔19〕:吳三桂囚禁木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