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戶人家的妾和兒女是怎麼居住的?都有獨立的院子嗎?

用戶2894987750511


古代大戶人家的妾和兒女的關係問題,就涉及到古代的婚姻家庭制度,滿洲人與中原漢族的婚姻家庭制度不同。

中原漢族實行封建宗法社會,只有正妻才是主人,後娶的妾,是屬於丫鬟行列,依舊是下人,只是比下人的某些待遇好點,可以有自己的屋子,一般不是什麼獨立院子。只是院子裡的一兩間房,也是方便男主人洩慾。每月的工資要比丫鬟多一些。大戶人家丫鬟多,所以妾也就不用去幹粗活。但妾生的孩子是不能跟妾生活,生的孩子是主人行列,他們只能管正妻叫媽,管自己的親媽只能叫姨娘。

還有比妾更低的,就是通房丫鬟。他們就是能跟男主人睡覺的丫鬟,還沒有妾那些待遇,平時還要幹活,屬於不脫產的陪睡。

當然,有很少的情況,正妻死後,妾也有轉正的,那地位就大變了。

滿洲人正妻叫正福晉,再娶的還是旗人女子,是側福晉,依然屬於福晉行列,屬於主子。生的孩子也可以跟自己生活。

雖說旗民不通婚,但漢人會想辦法,就說這妾屬於丫鬟行列,不算通婚。於是大戶滿洲人也有娶漢女為妾的,但待遇就跟漢族大戶的妾一樣,屬於丫鬟下人行列,但高於一般丫鬟。生的孩子一般是不能自己養的。


滿族文化網


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官邸和大戶人家宅子基本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一般成“口”字型,裡面主要由正房、東西廂房、倒座房、耳房、後覃房合圍起來,大的四合院還有像樣的庭院、石刻花紋的影壁、抄手遊廊、垂花門等,位置朝向為坐北朝南。

正房是四合院中地位最高的房間,高度、深度、面積等都比別的房子大,房間數一般為奇數,三間、五間、七間等,最中間供奉祖宗牌位,按長幼尊卑和左尊的習俗,家主也居住在正房,正房東邊居住輩分最長者,如官宦人家的老太爺、老太君,西邊居住老爺、太太。這也是嫡妻被稱為正房的原因,再兩側,居住妾,所以小妾也叫側室。

廂房,也分東西廂房,東側住子輩的年長者,西側住次子。廂房的規格比正房要小的多

耳房,耳房根據四合院的大衣,設定2間或4健,正房和廂房都有可以有耳房。從從屬關係上來判斷,耳房帝位不高,一般為孫輩居住

後覃房,一般居住女眷或女僕,與倒座房相對,相對隱蔽

倒座房,倒座房是四合院最南端的房子,因於正房相對,坐南朝北,所以叫倒座房,地位也最低,一般是僕人居住,還臨近廁所。

以上說的只是一般的一進的小四合院,如果宅子規模比較大,如四進、五進的大院子,家中人口又少,少爺、小姐等是可以有自己的院子的。




用戶缺失


說到居住問題就不得不談一談我們所熟知的四合院,四合院的歷史由來已久,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各朝各代都在沿用。從元朝時期開始成熟,直到清末都是民居的主體。

四合院的主體

通常來說,四合院為一戶一宅,主人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家庭成員決定宅子大小。小者如一進院,房間坐落在院子四周,對於小戶人家來說,人口不多的,還能做到一人一間房,多了的,恐怕房間都要擠著睡。不過這種人家,通常即便有小妾也不會多,對小妾做到一間房還是可以的,院子就不要考慮了。整個家庭一個院子。

三進三出的院子才算是完整的一個四合院。也算大戶人家通常所用。當然,超級土豪不算在其中。前排倒座房,屬於最南端的房子,通常是下人居住和客房。中間由廂房、正房、耳房。遊廊組成。通常來說,長子住東廂房,次子住西廂房。第三進則是的後罩房,後罩房是女眷居住的地方,主人家的妻妾與女兒住在此處。

妾與兒女的居住,是否有獨立院落?

先說說兒女的居住,正如前文所說,長子住東廂房,次子住西廂房。女兒住後院。但是也會出現妾生子因其母地位不高,家庭很大,導致妾生子不受重視的情況,這樣將只能與其母相住,沒有獨立廂房。

總體來說妾在古代地位很低。主人家一頂小轎即可將妾迎娶進門。與正室不同的是,妾通常還有服侍主人的責任,不過也不排除那些逆襲上位當主母的。通常來說,妾擁有一間獨立的廂房不成問題。至於獨立院落,這取決於妾室在主人家的地位,以及主人家房子的大小。並不是每個三進的四合院都擁有獨立的院落。只有對於那些超大型的四、五進四合院,獨立院落才不叫個事。


文史侃大山


在古代妾的地位也只是比普通(注意我說的是普通)丫鬟高一點點,妾生的兒女是大家庭中的公子和小姐,如果那個家庭等級制度特別森嚴例如說賈府,皇宮(皇宮的話就是不怎麼受寵的妃子),那麼妾基本來說是不能見兒女的,所以妾是不會也不允許出現在重要場合(特殊情況除外),也就沒有服侍兒女的說法(妾一般服侍老夫人多一點),以上純粹是個人見解,如有錯誤望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