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剑仙题材一直是文创大爱)

近现代,道教仙学大师陈撄宁学问渊博,访道于名山大川,据说他曾经得剑仙入世之功夫口诀真传,并在《口诀勾玄录》中谈道:“剑术,也是极端秘密的一种,上等的名剑仙,次等的名剑客。”。

而关于近现代剑仙梁海滨入山修炼之事,也正是因为有陈撄宁大师参与其中,而被世人所了解的。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剑仙者,白光一闪,百步刺人,犹如探囊取物。这里说的梁海滨是民国时修行剑道的奇人,字櫈叟,别号海滨懒禅,广东南海县人。

他结交的很多朋友都是江湖异人,其中有一位叫做通邃道人,学问渊博,天文地理,无不精晓,长于内外丹法,并阴阳数术,与梁海滨堪称莫逆之交,另有圆虚道人,圆虚道人乃梁之同乡,曾在沪悬牌行运气按摩不药疗病之术,颇著神效,梁先生则专学炼剑,三人结为道侣,人虽道不同,但交情深厚。

民国十三年时,梁海滨还在上海,经常跟黄邃之、李圆虚二君一同云游,黄君原籍江西省樟树镇,就是前文所说的通邃道人,与仙学巨子陈撄宁是忘年之交。梁海滨倾心玄门之学,尤其喜欢炼剑,可是如此数年,只达到小乘的境界,因此寻访武当山,寻得一位不出世的名师。

民国十四年的时候,梁海滨从外面返回寓所忽然看见案头有一封书信,拆看看是师父的笔迹,让他不要去黄山了,勿必赶到湖北均州武当山下。于是梁海滨临时改变了计划,由水路直奔汉口。到了离武当山二十里的一处客店,停下歇脚准备明天早晨上山,哪知夜里师傅也来到客店。

他让梁海滨收拾好行李,仅拿绵衣等几件简单物品,乘着竹轿子前往武当山。一路崎岖蜿蜒,经过很多宫殿庙宇,但都无暇观览。最后到了一处地方,树木茂盛,郁郁遮天。太阳已经落下,于是找到几个茅草屋暂时借宿。

天还没亮,打发轿夫回去,背着行李跟在师傅后面徒步前行,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经过多少处险峰沟壑,早已是人迹罕至,荆棘满路,快到傍晚,转过一条荫庇小径,终于到了一处山间,在悬崖绝壁之下的一个石洞,里面宽敞的跟个小房屋,石凳石几参差陈列,应该是古时候隐修之人的一个秘密修炼之所。

师父说:"暂且住在这里,不要恐慌,山里有很多灵草,可以疗伤充饥。"于是带着我去各个地方采摘,无非就是些山果草根,然后储藏在洞里当做粮食。

一切准备妥当后,师父便教授我多般秘诀,又传给我"火观法"来御寒,让我独自在此修炼,临走时又告知我说:"不要害怕,我自当暗中保护你",说完便走了。

于是在这渺无人迹的深山里,我独自一人隐居在寒荒幽绝之室,"耳所闻者,鸟兽声;目所接者,峻险狰狞之山势",引入眼帘的无不让人恍惚惊颤,当此时,万念全灰,横下一心,即此一身,既来之则安之,只有置一切于度外,遵循师傅教训,潜心修炼,与顽石枯木作伴而已。

苦乐本无定相,你的心认为他是苦的那它就是苦的,应该学习适应安然处之,忘记苦楚,那么随处不是快乐之地。于是我以山泉解渴,采野果充饥,整日端坐,服气导引,毫无任何杂念。

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夜,花落花开,都忘了年岁几何,但是始终没有遇到毒蛇猛兽侵扰。

一天大雪,正思忖如何御寒,但是洞内出气,蓬蓬若蒸,丝毫没有寒冷之意,而洞外已经冷得让人受不了了。

又过了好长时间,一天黄昏,我正在打坐,石洞内忽然大放光明,四壁上的石纹都映照得清晰可见,正惊诧的环顾四周之时,师父已经站在我面前,笑着说:"你的剑术已经炼成了,可以下山了。"

于是命令我闭目跪地,过了好长时间,突然向我顶门拍了一下,迅速喊道"起"!

于是将应该有的手续,逐一宣示完毕,喟然叹曰:"你的剑术虽然练成,然而仍属于是道的末流小术,只有修成大道,才能历劫存在,否则一切均是白费,我只怕你道心不坚固啊!"

梁海滨决意留下,不愿下山想继续学道师父说:仙有仙骨,亦有仙缘,骨非药所能换,缘亦非情好所能结。一定要积累功德,而后才能位列仙籍之中,如果生有仙骨,真灵自然而然会感通,仙缘才能凑合。你于俗世尚有一番事业,功德未立,就志在清虚,定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无奈梁海滨跟师傅下了山,不出半天已经到了山下前日所住的小店,因为师父传授给他辟谷导引之术,已经十几天没有进食了。他向店主询问现在是哪年哪月,算了算已经过了二十个月了,可是感觉只在山中住了几日,真是恍如隔世。

慨然叹息,如果凡人能够屏息心念于一处,那么长时与短时,又有什么分别呢?

佛说万劫一刹那,刹那即万劫,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他感悟到时间悠久其实是人的"妄念迁流",才生此种种现象,足以说明大千世界,其实是凡夫执著心念所形成的。

在山下跟师父作别,师父让我北上,并嘱咐我如果再食人间烟火先从核桃开始,我打算长久辟谷绝食,师父不允许,怕是惑乱视听,并嘱咐我未来可能发生事乱,一定不要恐惧,勤修功德勇猛精进,过后就平安无事了。

那时候烽火连齐赵,满天兵气,我借住在相国寺,暂时隐居,很少与人交际,从不过问俗事,即便以前的至交好友也都因为乱世物是人非,难得相见。

随后想起师父还有一件重要的俗愿未了,便去了青岛重新安葬了师父先人的遗骨,后又回到家中里料理一番,然后又云游四方去了,有人说到了终南山,但此后再也没有任何消息。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有传闻说当时正值国难当头,梁海滨抱着一颗报国之心,欲学成剑术抵御外敌,保护国民,但最终没有付诸实行,想是修炼后有所领悟,自此隐遁,世人不知其踪,而梁海滨之踪也成为修行界第一谜案。

本文选取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申报》所载《海滨懒禅小传》为底稿。以我所见进行增补。可以把它看成励志故事,海滨懒禅为修剑仙,年近九旬入武当苦修。也可以把它看成神怪故事,只当是娱乐了。

同时,这个故事也是“一真俱真,一假俱假”的故事。梁海滨所牵扯到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不乏泰山北斗。这些人物道听途说也好,亲身经历也好,都是叙述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相对而言,要了解一个比较真实的梁海滨,当以致柔拳社陈微明及其门下弟子的叙述为主,他们毕竟是真正靠近梁海滨的人。他们讲的故事也更精彩。

海滨懒禅小传

圆虚道人撰

海滨懒禅。花坞人也①。少倜傥多奇气。好读书。能文章。字仿曩龙颜。画山水脱古人窠臼②。历名山大川。足迹半天下。所写皆天下奇景也。早岁落第。滞迹京华。纳粟为工部郎。当光绪初年。天下大定。朝士大夫。以文学相尚。吴县潘尚书文勤。常熟翁相国文恭。先侍郎文诚公(撰文者的父亲)。皆相友善。与扬州太守沈笔香有通家谊③。日以诗酒自娱。或鼓弦琴。冷然不知世间有尘俗事。尝匹马仗剑走关。外相形势。将以天下为己任。故其绘事。不仿古人。而得山川峭拔之气。其品格亦复似之。庚子外夷内侵。琴书荡然。无有存者。会辽东大府。延为幕宾。知洮南府事。寻任边务督办。南压倭侵。北平俄扰。叙功转道阶。冰天雪窖中。驰骤八年矣。辛亥大局岌岌。辞官迎封君避居靑岛。父卒。逢德日之战。不能归葬。而宦囊所入。又付淸波。年逾知命。虽屡遭顚踬。而峭拔之气。无少馁。泰然处之。裕如也。国变先避地申江。遇晋阳先生者。奇士也。而有仙术。海滨酒后。吐胸中不平之气。有渐离击筑之悲。晋阳观其意诚。授以吐纳之术。赠之以剑曰。呼吸之三尺六长之器。可成黍米。藏于体中。可削不平之气也。飘然而去。莫知其方。迨上仙之游戏人间。而以异技授之欤。不然。何其遇之巧耶。习剑八年化为盈寸。晶莹似水。洁白如雪。雕镂之精。莫与伦比。非凡品也。谓假使在山深林密之中。而嘘吸之。可化为气而神行矣。昔有人相海滨头上有仙骨。善观气者云。顶上有剑气。迨剑气合一之征欤④。乙丑之岁。年六十五。因大江以北。无可栖止欲诣罗浮。道阻不克往。居沪滨者数阅月师来。语之曰。授汝之剑。乃眞武所炼五行五剑之一。金剑也。汝宜往眞武成道处。潜心修炼。可成正果。他日鸿钧老祖。达摩祖师。为汝伐毛洗髓。无异登仙。可操左券。以行囊羞涩。不能成行。而师屡催迫。谓应早日成功。以襄世运。待用孔亟。不容或缓。有陈葆眞炼师者。为其筹策。得三百贯。遂于中秋后翩然就道。世人不知者。以为入山不知所终。而懒禅云。吾入山不敢懒。不三年。复游戏人间矣。书此以瞻其后。

1932年版《张三丰武术汇宗》第九章,章节名剑仙纪闻,共四节,之后四周,每周刊载一篇。本篇名梁海滨,传为民国时期剑仙。梁海滨,别名梁懒禅,平江不肖生亦撰短篇《梁懒禅》纪其事。观两篇内文,皆言听闻太极名家陈微明述其事,而所载内容又各自不同,有趣之极。


梁海滨

《张三丰武术汇宗》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杂书言剑仙之事甚多,所云白光一道,百步刺人,若囊中探物者。初以为小说家之躗言也。去年秋,学太极拳于蕲水陈微明先生,得闻剑仙确有其事。先生在北平,尝见二人,皆朴鲁类乡愚。盖有道者决不愿以术眩人,栖隐岩阿,与天为徒而已。

一昨于朋辈座上,某名士谈及剑仙,谓闻诸朱古薇侍郎言:「海上七浦路有圆应道人者,所交多异人。有友曰梁海滨,粤人。治玄门之学,炼剑数年,只得小乘;因求师于武当山。四五日后,方自山麓至师所。石室俨然,巉岩插天,洵仙境也。师知其来意,便令跏趺服气,及炼剑之法。十四日后,忽见白光一道,自室中飞出,其师已立其前,曰:汝剑已成,可下山矣!然此乃术也,非道也。道在丹籍中求之乎。梁坚请学道,不愿下山。师曰:仙有仙骨,亦有仙缘,骨非药所能换,缘亦非情好所能结。必积功累德,而后列名于仙籍。仙骨以生,仙骨既成,真灵自尔感通,仙缘乃凑。汝于世尚有一番事业,功德未立,即能谢绝万缘,志在清虚,必无成也。梁遂辞师下山,凡二日已在山下。盖师授以辟谷、导引之术,十数日未食矣。前年流匪扰广州,时梁适办民团于某村,阖境安谧,未遭蹂躏,皆梁主持之力云。」

《张三丰武术汇宗》第九章 1932年版

练剑要辟谷服台,吸收日月精华,剑仙派传授原则为“古来百艺皆为来学,独我剑术乃是往教”,“只许师寻弟子,不许弟子寻师”,若非缘份深厚,绝难一

见,或相逢不相识。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一派,乃地仙门中之旁支。他们修炼,是要跑到悬崖绝壁,采取灵药,服食辟谷,吐纳呼吸,翕受日精月华。其各种功夫,与金丹法门隐居城市修炼者不同。假使在深山中,遇到毒蛇猛兽,肉体无力抵抗时,就用剑气去降伏。待到二三百年后,道成尸解。肉体既不要保存,剑术遂于无用。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他们若有不甘于小成者,半途上再求进一步的功夫,参透造化阴阳之消息,拿出旋转乾坤之手段,将后天金气变为先天金气。于是又走回金丹大道正路上来了。这种人性情甚为固执而冷僻。若是你的资格不合于他的条件,无论如何,他决不肯相传。”

五、剑仙非议

现在常听人议,彼等为何不替国家出力?这都是门外语,决不可拿看小说的限光去猜想。究竟他们要费二十年光阴,牺牲一切,专练此术,作什么用处呢? 前道协会长、道学大师陈樱宁先生学问渊博,访道于名山大川,他曾经得剑仙入世之功夫口诀真传。他在《口诀勾玄录》中谈道:“剑术,也是极端秘密的一钟。上等的名剑仙,此等的名剑客。他们的戒律不许管国家大事。”

撄师深谙剑仙功夫与剑客梁海滨交往甚深,梁之事迹撄师多有记载。撄师曾经写过《赠剑客梁海滨》诗一首:廿载羁留自在身,缘承师旨阐灵文,微篇一卷劳三顾,旷代知音独遇君。

剑仙派又称剑仙门。剑仙,就是外有利剑之物象,内有刚气之比喻。人体内部有刚气。人的气至柔,所以也至刚,就像水一样,水最软,也最硬,气比水还软,所以比水还刚。

剑仙派修炼的就是刚气,所以以剑气成门,成剑仙门。与之对应的就是修柔气的门派,叫太极门。

二、剑仙派修为

初修三品,剑气成形;中修三品,剑气成用;高修三品,真一剑身。然后,返无成道,神气合一,剑真成圣。

剑仙派的修炼,由武出道,最后还是成道,也就是说炼剑最终还是悟道,只是因缘机巧,由此悟道的一种法门途径。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分为四大派别:华山派、泰山派、峨眉派、昆仑派;清季中叶以后,剑门分化,逐渐形成南剑门和北剑门两大宗门。北剑门是修炼的腹中剑,气是从嘴里出来;南剑门是修炼的掌中剑,气是从掌中出来,但皆为一气之用。

三、历史传承探秘

剑仙之说由来已久,《列子》一书曾稍露端倪,惜世上慧眼无多。

《道藏》及各种道书汗牛充栋,但对剑仙一脉总是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所谓理可明宣,术宜秘传也。

剑仙最早的文献踪迹见于《轩辕金鼎文》中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鼎湖之畔炼丹剑的记载。

而剑仙的真正形成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燕赵之地青年好剑术搏击,形成了多种剑法,是故诗云:燕赵多侠士之说,但自秦灭六国后剑术不兴,遂分为晋地剑仙,燕地剑仙,川地剑仙。

越女应算是剑仙早期的代表人物,而正史记载的最早剑仙是吕洞宾,《宋史 陈抟传》记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陈斋中,人皆异之。

道教典籍中,说起剑仙,最为我们熟知的便是历史上吕祖御剑飞升之事,《钟吕传道集》记载吕祖剑术得自火龙真人的天遁剑法,分为法剑与道剑,后吕祖又创出智慧三剑。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纯阳吕祖诗云: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天地山河共结冰,星夺日月任停轮,须知本性绵多劫,空向人间历万春,昨夜钟离传一谱,六天宫殿欲成尘。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吕祖宝剑不离身)

法剑乃有形之器,有为之物,托古剑之气而炼神化精,仗剑而行能驱妖除邪卫道。道剑乃无形之器,无为之物,是智慧之剑,是心剑,与天合一,奉德之情,应机而现。

修行界“四大谜案”之首,曾与陈樱宁交往,民国真剑仙梁海滨之踪


元明以后,剑仙传说不多,到武当山张三丰真人时方剑术扬名于天下,《武当剑谱》记述“三丰祖师,籍辽东,姓张,名全一,又名君宝,时人引起形状邋遢,号为邋遢张。赵宋时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乃以剑飞击之,盗尽歼,故以剑术扬名于世”。

三丰祖师留下的武当一派剑术,到今天还有很多传人习练。

清代后,野史传说雍正帝死于剑仙吕四娘之手,至乾嘉年间,全真高道刘一明认为剑仙一道是“屋上腾身走,暗中取人首,只说是法成驾斗牛,谁知不能够长久,劝人把剑仙侠客一笔勾”,可见他对剑仙之术有不同看法,但却侧面印证了当时修行剑仙确有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