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谋反原因以及杨仪受此事件的结局和反应

导语:魏延谋反是蜀国后诸葛亮时代的一大冤案,这件事也引起了史学家的巨大争论,甚至对后面蜀汉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这件事情离开历史舞台的人不仅仅是魏延,还有另外一个主人公杨仪;按理来说作为建功者杨仪应该是被大赏特商的,为什么杨仪也会死呢?

魏延谋反原因以及杨仪受此事件的结局和反应

新版三国里的魏延--王新军饰

魏延谋反始末

魏延谋反的故事各位肯定是耳熟能详的,因为三国演义对这段的描写也是十分精彩的。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想去夺兵符,姜维就问魏延说:"你敢说三声谁敢杀我吗?"魏延说这有什么不敢的,然后就喊了一声"谁敢杀我",然后马岱就说"我敢杀你",然后魏延就身首异处。当然这是小说,别当真。

历史上的魏延谋反大概是这样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去世前召集姜维,杨仪等人和他们说:"我不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先把军队撤回成都吧。让魏延断去后,姜维作第二道防线;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们不要管他,自己走自己的。"说完后诸葛亮就去世了。周围杨仪等人一琢磨觉得魏延肯定不会听他们的,就让费祎去给魏延说明诸葛亮的遗命。

魏延谋反原因以及杨仪受此事件的结局和反应

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

魏延谋反原因以及杨仪受此事件的结局和反应

诸葛亮像

果然魏延听到命令就不对劲了,魏延说:"为什么要这样啊?丞相虽然死了我魏延还在啊,我还可以带着大军继续北伐嘛。丞相的灵柩让你们这些文官带回成都就行了啊,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死耽误天下人的事呢?何况他杨仪算老几啊,为什么要我给他断后?"然后就继续部署北伐的工作,部署完了后让费祎签字。

费祎看情况觉得不对,就对魏延说:"费将军,杨仪是个书生,书生怎么会打仗呢?怎么着吧,我回去给杨仪做做功课,让杨仪听将军您的,你看怎么样?"魏延听完觉得可以,就让费祎回去了。费祎出了魏延的大营掉头就跑;后面魏延反应过来好像不能放走费祎,但是想追也没人了。

后来探子来报说杨仪撤退了。魏延一生气就抢先在杨仪之前撤退并且走一路拆一路,把杨仪的退路拆了;杨仪没办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边撤边进行基建。然后杨仪就上书朝廷说魏延谋反,魏延也上书朝廷杨仪谋反。一天时间里两封书报都到了刘禅面前。

刘禅就蒙了,他就问蒋琬和董允这什么情况?到底是谁谋反。他们就说:"陛下,臣看来杨仪是肯定不会谋反的,至于魏延,就不知道了。"然后刘禅就让蒋琬带禁卫军去阻击魏延;这时候王平提前走到魏延阵前说:"丞相才去世没多久你们就闹成这样,像什么话啊?"魏延士兵一听到是自己的问题就一哄而散。

魏延只好带着几个人跑到汉中去,然后被马岱杀了,首级被送给杨仪。杨仪就踩魏延的头,而且边踩边骂,最后灭了魏延一家三族。

这是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大概的故事,但是这里面不乏一些让人思考的问题。

魏延是否存在谋反

这个事件被称为魏延谋反。虽然是这么称,但是本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原则,我们先问问是不是:魏延到底是不是谋反呢?答案是不是

为什么结论不是谋反呢?有这样的一些理由,魏延当时没有实力称王称帝,他如果要谋反就只有往北走投降曹魏。但是投降曹魏的话应该是往北走而不是往南。如果他真的想谋反的话当他听到自己要断后的命令他应该很兴奋地说"好好,我断后;你们快走快走,我来断后。"然后投降曹魏。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往南走。

再说在那个时代,谋反是件很严肃的事情,现实情况往往是九死一生。人民在受到巨大的压迫下由一个人带头,大家下定决心和带头的这个人一起颠覆旧政权,是一件只要开始就没有回头路的事情。整个团队应该是同仇敌忾的,为什么魏延的军队被王平吼了两句就一哄而散?而且后面的历史也没有记载这些士兵的下场,估计就是不了了之;在中国传统社会这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可以从杨仪的话来佐证。在杨仪传记载说杨仪在杀掉魏延之后,本来以为立了一件大功,觉得朝廷应该怎么样一下自己。结果并没有,接替诸葛亮职务的是蒋琬,朝廷只是给了杨仪一个闲职。杨仪就整天在那里发牢骚,而且所有人都不敢理他,只有费祎去和他单独说说话。然后有次杨仪对费祎发牢骚时说:"早知道这样我当初还不如跟着魏延算了。"他是第一个说魏延谋反的人,他既然后面说这样的话就说明他自己心里也是清楚魏延肯定不想谋反。那现在知道了,魏延并不是想谋反,那么他又为什么要抢先南下呢?

魏延"谋反"原因

那么现在既然能得出结论魏延并不是谋反,他又为什么要带着军队往南走呢?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有一个结论。陈寿的《三国志魏延传》就说的很清楚"原延意(陈寿自己也是猜的)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就是说他只是想杀杨仪,并不想谋反。为什么要杀杨仪呢?因为魏延觉得杨仪死了后自己就会是蜀国的最高军事将领,这样他就可以带兵继续北伐了。所以陈寿才有评价说"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也确实符合魏延这个武夫的形象。

魏延谋反原因以及杨仪受此事件的结局和反应

杨仪像

这里就提到了第二个主人公:杨仪。杨仪出名的原因也是因为他把魏延杀了。杨仪是诸葛亮帐下的参军,个人能力很强,他在做规划和统筹粮草的时候工作效率很高,常常很快就把工作做好,所以诸葛亮特别赏识杨仪。但是杨仪和魏延却是死对头,因为魏延本事大功劳大所以魏延自视甚高,自命不凡。所以官场的人对魏延都是客客气气的,只有杨仪,杨仪不愿意让着魏延。然后这两人就势同水火,动不动就吵起来。诸葛亮没办法,他十分欣赏这两位的才华可他们偏偏又有仇,所以诸葛亮只能长恨二人之不平。

所以魏延听到自己要给杨仪断后心里就有不服,想着诸葛亮死了应该是自己统帅大军去北伐而不是给一个书生断后;所以他才那么激动地抢先南下去阻截杨仪,然后去告杨仪谋反。杨仪看情况不对也只能告魏延谋反。然后朝中的大臣为了稳定局势也只能先认定魏延谋反。因为文官没什么谋反的能力,要造反的也只能是武将;因此在那个情况下杀了魏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代猛将魏延因此身死族灭。

杨仪的结局

作为除掉魏延的第一功臣,杨仪觉得自己回到成都后应该会得到什么,然而并没有。接替诸葛亮职务的是蒋琬,但是杨仪不服,因为杨仪觉得自己的履历,能力什么的都在蒋琬之上。诸葛亮也知道杨仪这个人性格不好,特别小气(从他后面杀了魏延一家三族就能看出了);把蜀汉的军政大权给杨仪诸葛亮不放心。因此诸葛亮让蒋琬接替自己的职务。然后杨仪也确实像诸葛亮想的那样一直对于自己没有加官进爵这件事有很大的抱怨,而且那种不爽就是写在脸上的,所有人都不敢得罪他,都不敢靠近他。只有费祎会跑去安慰他一下;然后杨仪也是人来疯,看到费祎来了就变本加厉地抱怨,甚至还说"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跟着魏延算了"。然后费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朝廷,蜀汉朝廷就罢了杨仪的官,贬为庶民然后流放。然后杨仪到了流放的地方还不安分,继续在抱怨;蜀汉朝廷就把杨仪抓了起来,关监狱。杨仪自杀。

总结:魏延"谋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他和杨仪的私人恩怨以及他自己的自视甚高,自命不凡。虽然他是坚定的抗曹分子,但是他不能审时度势,而且一意孤行。最后身死族灭。这是魏延的悲剧,是杨仪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是蜀汉的悲剧。

魏延谋反原因以及杨仪受此事件的结局和反应

三国演义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