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第26章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即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又稱叔氏。漢族,春秋時吳地常熟人。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絃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讚。孔子曾雲:“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為“南方夫子”。後人配祀孔廟,稱“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唐以後多次追封。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後裔世襲。今虞山鎮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東嶺有言子墓,學前街有言子專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是孔子晚年的學生。

子游回到南方後,終生傳播孔子學說,他曾在今天的上海辦學,後來為了紀念子游,該地更名為“奉賢”,敬奉賢人之意,即今天的上海市奉賢區。


事:侍奉。甲骨文中,“事”就像一個人手持獵具在打獵,事與史同源,在甲骨文原本一字,到西周時,事開始從史中分離出來。

君:君王,尊者,也可以理解為領導。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數:讀第四聲,太頻繁,太親密的意思。


斯:析也,從其,從斤。原意為“砍伐”。如《詩經》中有:“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後假借為“這個”,“此”等意,本文中的“斯”是虛詞,無意。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辱:自取其辱之意。


疏:疏是會意字,在篆文中由㐬(tū)和疋(shū)組成,疋也表聲。疏本意指清除阻塞,使暢通。如《孟子》:“禹疏九河”。後引申為分散,又引申指稀,再引申指關係遠。人與事的關係遠就是生疏、不熟悉,人與人之間關係遠就是疏遠,距離大就是不細密於是引申為粗疏。疏還指對古書的舊注作進一步解釋。


全文理解為:侍奉君王,領導,進諫太頻繁,管得太寬,離自取其辱的時候就不遠了。和朋友交往時,過分親密,什麼都想知道,過分責備,那麼,離疏遠你的時候就不遠了。


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尊重別人的隱私,尊嚴和選擇,錢穆對本文的解釋:事君交友,見有過,勸諫逼促,或過於煩瑣,必受辱,或見疏。或求親暱於君友,以逼促煩瑣求之,亦必受辱,或見疏。若依教說義,於君友前數說己勞己長,或數說君友之短及其不是,亦將受辱覓疏。李柄南(1889—1986,慈善家,文學家,佛教徒)的解釋:君臣朋友,皆以道義結合,必須以禮節之。事君三諫不從則去,不去則必召禍。不但諫不過三,平常亦須見之以時,不可繁瑣,否則必然召辱。交友不同於侍君,來往繁瑣,不至於辱,但必趨於疏離,朱熹也認為人應該“事君三諫不從則去”。


總之,對待上司,越權,管的太多,掌握不好分寸,絕對是不可行的,應該是既不越權亦不失職。恭而有禮,進退有度。否則會招來羞辱。朋友之間交流,往來,多言數窮。點到為止 否則會遭到疏遠.”


岳飛之死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武術家(心意拳創始人)、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岳飛年少時曾拜師周同(也作周侗),學習武術,和林沖,盧俊義師出同門,後其外公姚大翁又聘請著名搶手陳廣教授其槍法,不到20歲的岳飛就已經是文武全才,寫詩,書法,騎馬射箭,無一不精,還能左右開弓,為鄉里人所驚歎。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第一次離開部隊是因為父親去世,回家守孝,第二次攻打太原時,宋軍潰散,第三次因為上書皇帝,以越職言事之罪被開除)。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也許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他曾親手殺死不聽指揮的親舅舅),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還鎮壓過在洞庭湖一帶的鐘相,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岳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那麼,如此優秀的岳飛卻被自己人殺死,為什麼?這和“事君數”有關係。

1,岳飛出身貧寒,但性格張揚。

在宋朝的四名大將裡,岳飛可謂是年紀最輕,資歷最小,並且,家裡最貧寒的將領。

出身於農民家庭,不像其他人那樣身世顯赫家財萬貫。

在一系列的戰役當中,岳飛的表現可謂是有勇有謀,每次都身先士卒,嚴謹治理整個軍隊,且洞察力極強。所以,常常以少勝多戰勝了強大的敵人。

因此,他的名聲越來越大,使得其他三位將領都趕不上他。所以,這三個人自然就起了嫉妒之心,想要報復嶽將軍。並且,在這期間,嶽將軍寫了很多書信給這三位將領,以此來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情,本想聯絡聯絡感情,但這些書信都沒有得到回應。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2,岳飛涉世未深,不懂人情世故。

在一次戰役之後,岳飛繳獲了大批的戰船裝備,還有很多俘虜、金錢,他把這些東西都贈送給了另外兩個將領。其中一位將領比較坦蕩,所以,十分的高興,欣然的接受了這些禮物。但是,另一位叫張俊的將領,卻認為岳飛是在向自己炫耀這場戰役的戰果,反而更加討厭嶽將軍。既然財政上軍事上都沒有條件可以讓岳飛直搗黃龍,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談,這也是他和秦檜結怨的原因之一。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3,岳飛愛國心切,越職論事。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軍掠徽宗、欽宗,北宋滅。開封失陷後,趙構在磁州(今

河北磁縣)守臣宗澤等人的扶持下,於相州正式開設大元帥府,打出了抗金旗號。岳飛投奔大元帥府招募的勤王之師,第三次從軍。此時,岳母姚氏在岳飛背上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從此,岳飛再沒有機會回到家鄉。當聽說朝廷放棄京師南逃,岳飛不顧自己職卑位低,上書高宗《南京上皇帝書》,是岳飛首次對投降政策提出批評。結果岳飛被以小臣越職言事的罪名革職並開除軍籍,岳飛第三次被迫離開軍隊。岳飛和宋高宗趙構的矛盾由此開始。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4,岳飛高調宣揚迎回徽欽二帝,沒考慮到高宗感受。

岳飛第三次離開軍隊的回鄉途中,偶然看到一張河北招撫使張所招募兵士的榜文,便改改道投軍。愛惜人才的張所並不因岳飛負“罪”而避嫌,破例以“國士”的禮節,親自接見岳飛。深感其非“行伍中人”,立即將他從“白身”破格提拔為“準備將”,不久又升為統制,撥歸都統制王彥部下。

後張所被朝中主和派罷官,王彥仍按照張所原先部署,統領統制官岳飛、張翼、白化民等十一名裨將及士卒共七千人,西渡黃河抗金。不久收復衛州新鄉。此役,岳飛一馬當先,先聲奪下金軍軍旗,活捉千戶阿里索,又擊垮了萬戶王索的反撲,戰績突出。

王彥固守山區,岳飛不滿,帶領部署,擅自離開王彥,單獨行動。但給養不足,勢單力薄,很難堅持。次年春天,岳飛率部南渡黃河,投奔東京留守宗澤。

到達之前,已有人向宗澤告發岳飛違反軍紀,擅離主帥,依法當斬。宗澤認為將才難得,留岳飛立功贖罪。不久,金軍進攻汜水關(今河南汜水),宗澤任命岳飛為“踏白使”(突擊隊長)。岳飛不負所望,率領五百騎兵一戰汜水關,二戰竹蘆渡,克敵凱旋,宗澤恢復了岳飛統制官的職務。從此岳飛打出“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的口號進行抗金活動。事實上,金國人一直在考慮是否把宋徽宗放回宋朝,以此來消弱趙構的力量。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5,岳家軍太強大,威脅到了朝廷。

當時,岳飛幾乎掌握了天下大半的兵馬,戰鬥力極強,這讓朝廷裡的士大夫們做何感想?還有,岳飛的性格也是比較驕傲的人,在1134年,三十二歲的岳飛被封為清遠軍節度使時,他就很驕傲的說像這麼年輕能做到節度使的只有太祖和我之類的話,這話傳到趙構耳朵裡後,趙構開始害怕。

南宋朝廷一心想和金國議和,要求岳飛撤兵時,連續用了十二道金牌(宋代凡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用金牌,由內侍省派人遞送),可見,調動岳飛軍隊已經有相當的難度了。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6,岳飛管得太寬,激怒了趙構。

宋自建國始,直接領兵將帥不得參與軍政大計,以防止他們利用機會發動政變。但在公元1137年的某天,嶽將軍和皇帝閒聊時,這兩個人聊的十分投機,可能是因為聊的太高興了,嶽將軍突然提出希望皇帝早點解決皇位繼承人的這個問題。這句話說出來,氣氛立馬變得尷尬起來。皇帝說:“你雖然是出於忠心才說的這些話,但是,你手握重權,這種事情你不應該參合。”嶽將軍聽了這句話,立馬知道了皇帝的意思,霎時間臉色變成灰色。他知道自己犯了錯事,這些話觸碰到了皇帝最敏感的底線(他親生兒子已經夭折)。

但是在後來,嶽將軍在一次奏摺中再次談及到了這個問題。第一次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但是,從這次提醒皇帝要儘快的選出皇帝繼承人就可以看出當初嶽將軍不是無意說出那句話的。

賴輝東《論語史鑑》4.26 岳飛之死……


7,趙構懷疑岳飛結黨營私。

趙構就從宋太祖的後代中選出了兩個子孫過繼到自己的名下,但是,一直都沒有選擇繼承人。岳飛三番兩次進諫指定繼承人,趙構懷疑岳飛是想明確該拉攏哪個人,所以趙構忌憚岳飛。最後岳飛被處死於風波亭(南宋時最高審判機關,杭州大理寺獄中的亭名)。現杭州西湖湖畔有嶽武穆祠,岳飛墓,墓前原有五個銅鑄跪像,分別是:秦檜,秦檜夫人王氏,羅汝輯,万俟卨(音莫其謝),張俊。現僅剩四個,羅汝輯的跪像已被移走。

岳飛在打仗時是一把好手,懂謀略,有勇氣還知道聚人心。但是,在政治上他卻是無知的,多次觸碰到了皇帝的底線。皇帝是權利的正中心,一旦得罪了結果肯定不好。所以說,到最後岳飛是否謀反這件事情並不重要。他得罪了皇帝,皇帝讓他死,他不得不死。這些罪名都是莫須有的,最重要的是他得罪了很多人,這些人都不想讓他好。岳飛的性格說好聽點是剛正,說不好聽就是倔,其實倔也不是什麼毛病,有時候人倔還能辦成大事,能堅持,但是,放在岳飛身上就成了問題。

一代名將就這樣死去了,但是,他的功績卻流傳千古。甚至,在中國每年都有紀念他的各種活動,而那些皇帝還有那些奸臣都沒有這樣的待遇。他雖然沒有得到皇帝和姦臣的認可,但是,他卻得到了後人的高度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