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大多一代不如一代呢?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從歷史發展規律看這樣才是正常的,否則哪有那麼多的朝代更迭。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個朝代遵循從建立,發展,繁榮,沒落直到滅亡的過程。封建帝制時代,皇權至上,朝代的走向往往都由皇帝個人決定。那麼皇帝的能力素質如何決定呢,主要由他的經歷決定。有句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開國皇帝出身於民間,瞭解百姓疾苦,創業的艱難鍛鍊了能力,磨練了意志,最重要的是知道創業的艱難。後面的皇帝,往往生長於深宮和婦人之手,大多隻會沉溺於酒色,哪知道民為何物?

我們來看看幾個佐證:

1、正面案例一,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西漢王朝第十位皇帝,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巫蠱之禍後,還在襁褓之中的漢宣帝就被扔進了監獄,靠著好心人的輔助在監獄中存活下來,並娶了平民女兒許平君。昌邑王劉賀為霍光等大臣所廢,迎入宮中,受封為陽武侯,隨後即位,時年十八。也就是說,宣帝以草民身份在民間長大,成家。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最為強盛,史稱“孝宣之治”或者“孝宣中興”。在以制定廟號和諡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王朝,劉詢成為擁有正式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2、正面案例二,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紀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平息後,少女紀氏被俘入宮中。偶然機會被明憲宗寵幸,紀氏懷孕。寵冠後宮的萬貴妃知道後,命令一宮女為紀氏墮胎。紀氏的人緣很好,派來的宮人不忍下手,回報萬妃時就謊稱是肚內長了瘤子而不是懷孕,萬貴妃仍不放心,下令將紀氏貶居冷宮。紀氏是在萬貴妃的陰影下,於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萬貴妃得知後又派門監張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每日用米粉哺養。被萬貴妃排擠廢掉的吳皇后也幫助哺養嬰兒。萬貴妃曾數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朱祐樘一直吃百家飯長到六歲。即位後明孝宗提倡直言進諫,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孝宗皇帝的勤政終於得到了回報,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PS: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夫一妻的皇帝。

3、反面案例,南朝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早年因家境過於貧寒,落魄到靠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為生。由於一向貧窮,遭鄉里賤視,當時的人多不能賞識他。後來投軍,逐步升遷,最終統一南方,代晉自立為帝,號稱“南朝第一帝”。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詩句讚道“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裡的寄奴就是指劉裕的小名。就是這樣的蓋世英雄,為了警醒後代子孫,特地留下了一些自己當年使用過的農具和衣物。且看劉裕的子孫是如何對待這些遺物呢?即使有儉素之稱的宋文帝劉義隆(劉裕長子,接班人)在劉裕舊宮見到農具時,已不認識。當侍從大臣告知原委後,“文帝色慚”。但可惜的是,劉義隆為之羞愧的並不是不認識農具,反而是他的父親曾親手從事過耕作這件事,覺得讓後人丟臉了。劉裕的孫子孝武帝劉駿更是對先祖的教誨毫不領情,反而譏諷一番。“田舍公得此,已為過矣。”嘲諷先祖說:老農夫有這些東西,已經過於富裕了。由此可見,有這樣的後代,南宋的短命也就不奇怪了。
由以上幾個案例不難看出,一個皇帝的出身、經歷決定了他的能力、高度、見識,決定了王朝的興衰走向。後面的皇帝從小錦衣玉食,早已脫離民間,高高在上,一代不如一代實屬必然!漢宣帝和明孝宗實屬機緣巧合,而諷刺的是他們的兒子都走向了相反的道路,更能說明問題。


潛水的酸棗



開國皇帝都是舉世無雙的人中龍鳳,各方面綜合素質都非常強,有強健超人的休魄,有頑強抗逆的膽略,有佈局天下的智慧,是從同時代英雄豪傑中激烈鬥爭,優勝劣汰才登上皇帝寶座的。擁有這種才能的開國皇帝都是當世第一,自然無人能比。

而後世皇帝,雖然繼承了第一代皇帝的優秀基因,但畢竟缺乏在亂世中拼殺磨鍊的機會,思想,鬥志,膽略自然有所折扣,皇帝之位是繼承而來的,思想上便會鬆懈,和平年代嘛,飽暖思淫慾,後宮妃嬪眾多,皇帝身體素質便會下降,一代不如一代,同時,相對安逸的環境下,皇帝的上進心也會下降,面對許多國事,沒有先祖縱橫捭闔的能力,政治素質也會不斷下降。



看看中國古代皇帝,第一代皇帝的壽命都比較長,而後世繼任者短壽者很多,更能說明了這個問題。


123貴地瓜


這跟皇帝個人和朝廷內部官員派系以及國家外部環境有關。多數皇帝因為精神以及物質生活好容易沉迷於此在雄心壯志上是不及開國那幾代的,所以精神上就比不過開國這些皇帝。然後又由於越到後期被官員派系牽制的地方就越多越不能有所作為,在權力或者說能力比起開國這些皇帝又有所不能及。再之後又內部貪汙 因天災農民起義,以及外部動亂等問題又要分心處理就顧及不了那麼多顯得自然能力不如前代皇帝。


Yuki131698


第一、開國皇帝無法被超越。

這個很好理解,開國之君歷經戰火,艱難創業,建立一個新的王朝,無論是能力還是功績,都註定很難被後世子孫超越。

第二、王朝覆滅的必然性。

歷史上的王朝都遵循著開創、興盛、衰落、滅亡這一規律。其根本原因在於階級矛盾的不斷激化,統治階層不斷的壓迫被統治階層,最後民心盡失而走向滅亡。這一客觀規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

第三、嫡長繼承製的侷限性。

嫡長繼承製雖然有效的緩解了因為繼承問題而帶來的政治動盪,但其不重能力,只重血統的做法,使得後世之君的能力參差不齊,甚至出現昏庸無能的皇帝。

總得來說,從大勢上來看,造成皇帝一代不如一代這一現象,有王朝滅亡的必然性和嫡長制的客觀性兩方面原因。

至於漢武帝能夠開疆拓土,大破匈奴;唐太宗能逼迫高祖退位並開創貞觀之治;明成祖能從侄兒手中奪取皇位;康熙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甚至一些中興之主等等。無法用這些特例以偏概全,我想這也就是題旨中“大多”的應有之義了。





宋在唐後


創業難守業更難!歷朝歷代都是如此,開國君主必然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或者行事手段,才能一呼百應,聚集人才在身邊為其所用,當政權穩定下來,休養生息積累起國力,繼任者面對的問題和挑戰相對更少,且有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礎,如果攤上繼任者不懂得居安思危,是坐享其成的紈絝子弟,貪圖享樂,荒怠政務,寵信奸佞,導致國家政策偏失,民不聊生,自然就會引起動亂危及政權,最終改朝換代!


瞎亂丟


我覺得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這個帝王之前的已經創好了盛世,既然創好了盛世,那也就是說後面的皇帝是完全鬆懈的,以為盛世會久久的持續下去,可是這是不會的。也就是說,後世的皇帝是不會好好的再去穩固政權的。

另外我認為,也有好的皇帝,比如漢武帝,就是晚年太昏庸了。


愛折騰喵主子的我


在開國皇帝建立國家的初期,面對著未知的困難,皇帝迎難而上,克服困難,始終保持的昂揚的鬥志,而國家一旦建立,後面的皇帝容易躺在功勞譜上,更容易喪失了鬥志,沉緬聲色中,從而一代不如一代!


解南說歷史


天地人,的發展都是一樣的。漲漲跌跌,新朝換舊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