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之后,为什么我感觉再无百家争鸣?再无圣人出世?

朱八戒CC


确实如此,你的感觉是对的!

先秦时代是华夏民族从奴隶制转向封建时代的过度阶段,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大大解放人们的思想,当时人们对新的社会形态感到兴奋,更看到即将到来的美好前景,激发了人们热情和智慧,人们正能量情绪高涨,但凡有点能力和思想的人就想展示一番,同时对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一观念发挥到极致,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

先秦时代主要指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你可发现很多有趣现象:

A国与国之间很多战争,就凭说客摆平。

B,那时国与国之间政治联姻非常频繁。

C,国与国发生战争后很少杀俘虜,且主将可以回国。

D,一个有才智的人可以在各国当官执政,不担心损害本国利益而为出身国。

E,战争既残酷也友好,还出现宋襄公仁义之战!

F、那时虽乱但也序,野蛮中有更多的文明。

先秦之后,通过商殃的变法,延续后秦法律越来越严,以战功获爵位或免徭役,战争越来越残酷,对未来的期待放在战场上取得战功,诸侯国在被灭过程中,丧失对人之间友善的失望,随之取代的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道植入人们心中!

虽然读书有用,知识就是力量,那是后来N多年后的意识,在当时或以后数百年间人们对生的恐惧以及活下来最重要,这是主流思想!恶劣环境,生存无常,人们想的是怎么活下来,竞争越来越残酷,无心搞什么圣人之道!


狐羊树


人类历史有两次思想大爆炸,一次在东方,一次在西方,东方的叫做“百家争鸣”,西方的叫做“文艺复兴”

“百家争鸣”使东方文明领先世界两千年,东方世界享受文明成果的时候,西方世界还在暗黑的中世纪摸索挣扎。

“文艺复兴”的结果是科学代替了神学,解锁了大航海时代,触发了工业革命,确立了西方主导世界的话语权,直到今天。

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神奇之处,是在同一个时间点大面积的爆发,事先毫无征兆,也没有原因。

有人说,这是战国时期兵荒马乱造成的。中国五千年来战火就没停过,东汉末年分三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五胡乱华更是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为什么没有百家突然冒出来争鸣?

有人说,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的。可是历史上也有不尊儒的时候,割据小王朝也有尊佛的,也有尊道的,大一统的明帝国朱元璋,打压儒学,禁止祭祀孔子,全国范围焚烧《论语》,也没见有百家出来争争鸣。不过明朝倒是出了一个伪圣人朱熹,一个真圣人王阳明,但是对今天的中国实在影响不大。

还有人说“百家争鸣”在民国时期出现过。那不过是西学东渐影响下的新文化运动,是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是西方先进科技生产力与东方愚昧落后现实的矛盾。绕到最后还是人家西方文艺复兴的成果。

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是可遇不可求的随机事件。一旦出现就足以改变整个人类文明。你想和奥运会、世界杯一样四年来一次,未免太贪心了吧。


诗魔独孤求踹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对,大家有兴趣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首先先秦时期主要就是在秦朝建立以前的那个时期,也就是秦始皇统治统一六国以前的时期,包含了夏、商、周、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吧。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一系列伟大学说和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孔圣人、亚圣孟子、法家创始人韩非子、墨家创始人墨子等等,可以说是大师云集、灿若星河。

那么为什么先秦之后就没有集中出过那么多伟大的先师了,是水平退步了还是思想没落了,我想都不是,我认为主要是这几方面造成的。

  首先还是制度问题,从秦以后我们就改了模式,从分封制改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了。中央集权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思想了,因为思想多了容易出乱子不利于中央统一控制领导。

其次从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别的思想就成了歪理邪说了,以后的文字狱和焚书事件层出不穷。这样也大大的制约了别的思想的出现,甚至说我们是严厉打击别的学说出现的。

最后我们说乱世出英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大家都要不断的利用新的改革和思想来发展自己打击别人也是社会变革的大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也最多商鞅变法、管仲改革、齐威王改革、吴起变法、李悝变法等等几乎大家都在改革。

先秦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解放时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任何的新的思想诞生必须需要土壤、环境、社会氛围、制度弹性的共同作用缺一不可。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大家可以一起发表看法。





书一本话一堆


先说结论:先秦之后,再没有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背后有经济、文化、政治原因。本回答逻辑有四,分别为百家争鸣的条件、一烧一黜的后果、阳明心学的“争鸣”、圣人评判的标准。


01 百家争鸣的条件


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是指前770年——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学派知识分子之间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一时期的学术流派数得上名的就有189家。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各种学术思想群芳斗艳的时代。



  • 政治条件

说到春秋战国的起源,还要从夏商周的“分封制”说起。统治者将王公大臣分封到全国各个属地,以作“守国门”之用,但事实上形成了“各方诸侯割据”的局面。他们可以招募自己的官员跟士兵,并且有收税赋的权利。久而久之,诸侯的实力就越来越强大,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 从西周到东周的逐渐过渡中,王权日渐式微。公元前771年, 申侯与犬戎等联合进攻周幽王,幽王被杀, 申侯等拥立新主,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跟西周一样,东周统治者只保留着名义上对全国的权威,各方诸侯进一步坐大,为了争夺政治、经济资源,中原各方诸侯进入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王,是为春秋五霸。在诸侯混战的同时,诸侯国都需要招贤纳士以求扩大自己的实力, 各种思想学派纷纷躬身入局,以求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这自上而下都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 经济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随着铁质农具跟牛耕技术的使用,开拓了大量荒地,商业得到空前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初级形态的人口、田亩、税赋入册“数目字管理”。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 为各个学术流派开展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撑。


  • 文化条件

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各种学术思想出现了“下沉”,即由中央到诸侯国再下沉到民间,即“天子失宫,学在四夷”。学士思想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是自上而下地传递到民间。


这三者综合起来,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02 一烧一黜的后果


那为什么秦朝之后,“百家争鸣”再也没有出现过呢? 两件事的发生,由表及里地扼杀了再次百家争鸣的可能。


  • 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始皇在李斯、王翦等辅佐下,先后灭六国,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秦始皇在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开发北疆西南,修筑长城;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兴修水利,拓展交通, 在武功跟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无愧于“千古一帝”。


但是,在思想层面他又是残酷的, 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的两次大规模“焚书坑儒”,不但烧毁了前秦诸子百家的大量学术著作,而且坑杀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在这恐怖氛围下,儒家尚求自保,何来百家争鸣?


另外一方面,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疆土趋于稳定,那些希翼用平身所学,在乱世中火中取栗的知识分子,再也无用武之地了。


  • 汉武帝独尊儒术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实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政策,确立了儒家的正统跟主导地位, 这种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一元论”“礼治、德治、人治”的法律思想维持了两千多年, 自此之后,新思想、新学术的出现都只不过是在儒家礼教基础上的缝缝补补罢了,百家争鸣更成空谷绝响。


03 阳明心学的“争鸣”


上面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 限制了新思想的迸发。直到初唐、盛唐时期,政治上的开明让各思想学派一度有复活的迹象,但处在一个开平盛世,已经不复往昔的实用价值了,而且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文化上的开放跟包容又重新收紧。



到了明朝时期,王阳明横空出世,他的“阳明心学”,掀起了一股小范围的“内部流派之争”, 虽然这跟百家争鸣盛况不可同日而语,但王阳明心学的学派之争,在中国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却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发扬光大,成了追求进步的思想武器。


说到底,心学依然是儒家的一个分支,源自孟子,后由北宋程颢,南宋陆九渊加强传播,跟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但王阳明在这基础上创立了“阳明心学”。王阳明认为,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是错的,“天理即是人欲”。同时他对程朱的“格物穷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理”在心中,而要寻找“理”,就要“致良知”,在“知”跟“行”的辩证中提出“知行合一”的概念,强调道德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良知跟实践的相统一。


随着阳明心学在明朝官僚、地主阶级,乃至民夫走卒中的信徒越来越多,对民众思想的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佐证就是《金瓶梅》的诞生。我们做个假设,如果阳明心学能得到大力推广,那么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就是顺理成章了。


但可惜的是,当权者对阳明心学的接受不具有广泛性,使之缺乏直接改造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明朝以诗书立国,法律问题往往要翻译成道德问题,但是阳明心学某种程度上有超越道德的危险性,这也意味着,它可以成为进步思想的精神纲领, 被当权者不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心学发展过程中,追随者因社会地位的不同,感悟层次的不同, 涌现了七大流派,除了正统的南中王门,其中的泰州学派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创始人王艮跟追随者何心隐。这一派属于“平民派”,将心学理论“下沉”到普通民众中, 提出“人人皆可为圣贤”,这种朴素的“天赋人权”雏形自然容易被当局取缔。


这七大流派的内部“小争鸣”,不断地丰富着阳明心学的内涵,也让心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即便如此,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一股足够改造社会的力量。


但让心学真正发挥了进步的作用,真正开花结果的却是我们的邻居日本。在德川幕府两百年里,程朱理学是主流,阳明心学很早就传入日本,在幕府中后期被斥为异端。没想到的是,在后来的抑夷倒幕运动中,一大批心学追随者把心学当作运动的精神纲领。


值得一提的一个人是吉田松阴,他创立学社,培养了大批信奉心学的社会精英。比如西乡隆盛、高杉晋作等等,他们以明治天皇为大旗,以心学为理论武器,维新历经三代, 日本自从走向强国之路。


就这样,日本以心学为有力武器成功了,中国错过了,纵然可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必然。


04 圣人评判的标准


此题说“再无圣人出现”,我不敢苟同。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治国安邦平天下,都是衡量圣人的一部分标准。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一般认为是在道德上有过人之处, 上通天理,下达教化。以这些标准,“立德”“立言”“立功”的王阳明都可算一个,如果把标准放低一些,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宋代大儒程朱, 明朝忠烈杨涟等都可列入其中。


在明天启年间,被阉党陷害的杨涟,临死前曾留下一份血书,读之让人动容。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杨涟血书节选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情况,很难再出现了。 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亦如是。这个时代属于更多的平凡人, 既不乏像钟南山院士那样的“伟大”,更不缺躬身入局的每一个人,做着平凡的事。


而这些平凡的人跟事,拼起来,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君说新语


是的,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焚毁了很多典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思想,这些导致百家思想断层。


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文化繁荣,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一次是民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动荡的大变革中,各种学说文化高度发达,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由此这一时期还被成为“诸子百家”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对后世2000多年产生深远影响。而民国时期,则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关键时期,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文化碰撞,形成一度繁荣的文化盛况。但与先秦的“诸子百家”相比,还是要逊色很多。

目前文史学界,对诸子百家主要学派的论断,有六家、十家、十二家之说。十二家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大秦统一,变法改革

秦统一后,帝制变革的影响迅速触及所有人群,墨家的消亡、法家的勃兴、儒家的困厄、道家的蛰伏、农家的逍遥、杂家的彷徨,不过十余年,韩非子所谓的显学大宗都已销声匿迹。钱穆说,学术俯仰于权力。此言虽然令人绝望,但在很多时代确是如此,毕竟四体不勤的学者,是无法与明火执仗的威权相抗争的。而如何应对历史局势的迅速更易,这是周秦之际所有学派团体共同的课题。

在秦制的暴力之下,这些学说存亡的关键是能否演化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凡是在这一轮没能活下来的,日后的影响也就式微了。而能在适应中反客为主,对客体加以改造,则是儒家的本事,不管是行政上的外儒内法还是脑子里的外儒内道,它总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秦朝有志于消灭所有思想和思想家。

焚书坑儒

焚书是一种国家在统一思想的尝试。原因是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出现文化超越国家统治,形成动乱。秦朝覆灭以后,汉进行了短暂的妥协。随后继承秦国的制度,同时将教育收归国家。对于诸子百家的核心五经等经典做传承。同时也打开了社会阶级流动的窗口。缓和了社会矛盾,直到这个时候诸子百家文化传承的基础归国家所有。

从此诸子百家才从历史上谢幕,从此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消亡。但是民间依旧有存在,而且很多学着也有研究。但是从汉开始走向没落。

独尊儒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总结

纵其根本,诸子百家思想都是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大一统”思想,都不是只为某一国,某一家,而是为了当时所谓的“天下”。皆是治世之道,为人颂扬。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公园前5世纪是世界文艺哲学思想大爆发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再进步的重要里程。

从古老东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庄子的百家争鸣。再到同时期的欧洲,古希腊人文自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出现,文艺哲学思想浪潮可谓此起彼伏!

为何会巨人同时期出现?那个时代急需文艺思想巨人。在战火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精神世界的美好向往一直没有停顿,已经厌倦了互相攻伐,残暴不仁,争权夺利的大环境。急需高超智慧的哲学思想大家来拯救千疮百孔的大时代,或言传身教,或著书立说,或各国游说。可谓是那个时期的真切召唤!

到大统一时期就急需一种思想意念来凝聚国民,多种思想只会互相矛盾,彼此争斗,自然会江河日下!!!



古今事件集成


其实在先秦以后,历史发展的结局就是百家争鸣不再,尤其在西汉初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治国理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们且来分析。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背景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旦出现乱世,必会出现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流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影响世人,进而服务统治阶级。而春秋战国正好处于这种背景之下。

其一、周平王东迁洛阳,王室衰微,同时群雄并起,天下周礼崩坏,一些没落的奴隶贵族知识分子从宗法羁绊中独立出来,带着自己的学说周游列国,希望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他们由于出身不同,对社会的见识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这些涌现出来的不同流派经常相互争辩,彼此诘难,相互进步,至战国末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而且这些学派代表者不同的阶层利益,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那时名气比较大的入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兵家等。

其二、那时正值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时期,各个诸侯列强为了壮大自己的国力,纷纷虚心接纳适合本阶级(层)或本集团利益和要求的学者和思想家,例如秦孝公,他继位之初秦国的国力较弱,人民生活贫苦,为了改变现状,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纳士,商鞅看到机会带着他的法家思想来到秦国,向秦孝公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上升很快,军队战斗力大增,到战国末年,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而统治阶层也在各种流派中搜寻自己的千里马。

在那个动荡不安,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给了各种流派纷纷表达思想的土壤,而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给了他们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百花齐放开始呈枯萎之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朝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六国后裔人心涣散,为了能更好的巩固朝政, 安定天下,防止地方各自为政,遂取消西周以来的分封制,采取郡县制,将地方治权收归中央,另外在思想上采取压制手段,崇尚法家治国,大力打压其他思想流派,比如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造成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战国以来形成的璀璨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西汉初年,道家思想流行,然昙花一现

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以后,当时的国力比较弱小,而且持续几年的战争,国家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凋敝,据说刘邦出宫巡视连一色的马匹都凑不齐,可想那时经济多么糟糕,鉴于此,刘邦统治集团采纳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抑商,到了文帝、景帝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百花齐放局面不再

到了汉武帝时期,各个封国逐渐做大,已有尾大不掉之势,继续采取黄老之说,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应当时形势,为了维护中央大一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的学说迎合了武帝的需要,巩固了汉朝大一统,自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治国思想,长达两千多年,直至清朝灭亡。

结尾

至汉武帝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就已不再,至于题者问的圣人不再,应是指孔子,老子这样的大思想家的确不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需要,大力压制新思想流派的产生,禁锢人们的思想自由,到了隋唐以后,科举制的产生,造成知识分子只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思想僵化严重,难再产生千古流芳的大思想家。


一切都付笑谈中


百家争鸣是春秋末期的一次思想大碰撞,是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与政治制度落后的矛盾,而变现出来的,对新格局和新架构的探索。

因此,百家争鸣不是凭空出世,历史环境是其诞生的母胎。当社会被一种主流思想统治,表现出思想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后,思想火花产生的条件就消失了,这就是百家争鸣成为绝唱的原因。

春秋末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 首先回到历史背景,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既是一次学术争鸣,更是一次思想争鸣,一次关于社会发展该向哪里去?国家秩序该如何建?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等一系列哲学思想的大碰撞。

思想的孕育,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若非社会环境的挤压,断然不会出现思想家集体爆发的空间。

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的历史环境就是,西周建立的礼制社会秩序崩塌了,它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相适应,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百家争鸣,就是思想家们为病态的社会,开具个人诊断书的一次思想大讨论。

西周建立后,大思想家周公,鉴于商朝灭亡的教训,建立了一整套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制度,其中尤以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最深远。在这套法律制度中,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被人为划分成了若干个阶层,形成自上而下的,由法律保障的稳定结构,这套体系统称为“周礼”。

周礼就是中国的第一套完整法典,并且逐步发展成一种思想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实并非独创,而是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周的物质文明增长迅速,但是周礼却遭到了严重挑战,周公设计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上下尊卑失常,国家统治机器失灵,社会动荡频发。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不再是西周建立之初的友好兄弟,相互之间不断爆发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大量死于战争或饥荒。

由此,社会进入一个对周礼深刻反思的阶段,人们都希望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这就是思想界活跃起来的根源。

  • 再谈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为何发生在春秋末期?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周礼中找答案。前面我们讲过,周礼就是西周社会的法律,到了春秋末期,它的三个最重要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出现了大问题。

宗法制将人群按婚姻和血缘关系,划分成了等级,规定了大宗无可挑战的尊崇地位,小宗只能逐代降格,沦为社会的下一个阶层,成为拱卫大宗统治的政治力量。

这种制度有一个先天缺陷,即随着年代的发展,大宗与庞大的小宗之间,血缘关系越来越淡,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拱卫关系,就演变成了赤裸裸的抵抗!由此,分封制名存实亡,分封变成了分家。

举个例子,春秋第一个小霸郑庄公,其祖父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被分封在郑地为侯。郑桓公在位期间,努力辅佐周宣王和周幽王,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也还算尽责,帮周幽王东迁雒邑。不过也表现出“不听话”的一面,他不断东扩,兼并了东虢、郐国、鄢国等八个小诸侯。

到了郑庄公即位,他与周桓王的血缘关系已经较远,也越来越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公开发兵攻打自己主人周桓王。事实上,春秋末期没有哪个诸侯国还老老实实地认为,自己是替周天子打理封地,而是理直气壮地将诸侯国的产权人,篡改成了自己的私产。

诸侯国与周王室如此,诸侯国之间更是如此,以前是兄弟,若干代之后就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周王室的衰弱,导致王室几乎靠施舍生活,内部仅剩的一点地产,还被贵族大肆兼并,井田制也彻底破产。

也就是说,春秋末年遭遇的是,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到社会秩序,全方位的崩塌,它带来了人与人、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挑战和重建。这种历史环境,几千年唯一一次。

百家争鸣到底争什么?政治利益浇灌血色玫瑰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百家争鸣首先争的就是对社会问题的诊断,以及如何重建秩序,恢复社会生产。

各派思想家对此都抛出了各自的观点,举几个例子: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崩塌的原因,就是人们缺少爱,所以要以“仁爱”为核心,重新恢复周礼,通过礼仪教化,让人们自觉回到西周初年的理想国。

墨家认为:社会秩序崩塌的原因,也是因为缺少爱,不过他们不认为是仁爱,而是“兼爱”。“仁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有差别的爱,社会等级就是这么来的。墨家认为“仁爱”才是社会的病源!“兼爱”就是无差别的爱,社会应该回到没有等级的,三皇五帝时期。

道家认为:社会秩序崩塌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这帮儒家、墨家,成天想着做这个干那个,违背了天道自然,结果越忙活越坏。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人为干预,社会应该回到更遥远的上古时代,那里没有政府,没有组织,更没有军队,小国寡民,各过各的。

法家认为:你们都错啦,社会崩塌的原因就是周礼过时啦,什么回到过去,那都是落后思想。皇道丧失,帝道沦丧,王道暗淡,现在该建立霸道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和王权独裁社会!

这些观点之间,有些差别看着很微小,但是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却非常深刻,所揭示的社会本质往往背道而驰,因而相互之间水火不容,乃至于互为寇雠!

  • 除了思想意识形态之争,百家争鸣其实还是利益之争。

百家争鸣所产生的成果,最终的服务对象必然是统治阶级,所以,演变为利益之争是必然的归宿!

儒家思想有一句名言,读书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百家思想的本质,围绕统治者,提出社会改革方案,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

思想与政治的联姻,就是百家争鸣的政治基础。翻开史书,我们发现,学术之争不是轻松的口舌之辩,伴随的往往是利益倾轧,和血淋淋的杀戮!历史上最残忍,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惨死,就是百家争鸣开放出来的一朵血色玫瑰!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

百家争鸣产生,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和利益助推因素外,还有几个很重要的条件:

  • 1.士族阶级群体的大发展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百家争鸣的“主演”,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士族阶级。士族阶级其实就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产物,他们的先祖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只不过,按照周公设计制度,他们因为小宗身份,逐步沦落为贵族的最底层——士族。

士族有两个特性,一是有空政治头衔却没有政治待遇;二是这个群体数量越来越大。第一种特性注定了他们“夹心饼”的生存状态,既没有平民劳作的愿望和能力,又很难回到政治的核心地位。

随着数量的膨胀,这个群体必然会爆发出一种自我价值体现的能量。孔子就为这个群体提出了很明确的人生目标:读书做官。不过,孔子的做官,跟帝制时代的做官不一样,帝制时代做官是谋求职业,孔子的做官是谋求失去的贵族身份。

这因为士族阶级的尴尬地位,和不同于贵族阶级的能动性,他们才具备了在动荡时期,展现个人才智的机会。没有这个特殊的群体存在,百家争鸣无从谈起。

  • 2.社会生产力的充足发展

为何在夏商时期,没有百家争鸣?很简单,百家争鸣解决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冲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百家争鸣的基本条件。夏商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达不到物质文明发达的条件。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人类,到原始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再发展到国家意识形态的诞生,每一步都是基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思想意识形态是物质文明的沉淀和思考,正是西周建立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对旧体制的冲击。

  • 3.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空间

在百家争鸣之前,还没有一个思想执牛耳,占据思想领域垄断地位。周礼在彼时仅仅是作为法律和制度存在,它演变为一种文化和思想精髓,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儒家思想的提炼,才完成了角色转换。

也就是说,在百家争鸣之前,中国的思想界接近于一张白纸,人们可以自由地接纳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洗礼。这种意识领域的自由空间,是百家争鸣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先秦之后百家争鸣的土壤哪里去了?

那么,先秦之后百家争鸣为何永远地消失了?我们所景仰的各派圣人先哲,也不再涌现?

其实,先秦之后,局部时间段也有过思想学术之争,只是很短暂,没有形成潮流,比如西汉初年。为何百家争鸣成了封存的历史呢?没有诞生的条件了。

  • 1.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失去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自由空间

秦朝二世而亡后,西汉帝国经历了初年的黄老治国后,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以后,儒家思想独占意识领域两千年。

当一种思想独霸空间时,所有人自幼就接受一种思想的教育,新思想就缺少了生存的土壤。另外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中国的帝制结构,形成了儒家士族与皇权的伴生结构,这种结构不可能给其它思想创造生长的空间。

  • 2.社会全方位受到挑战的动荡期不再出现

春秋战国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遭受全面冲击的时期,恐怕只有晚清。晚清开放的世界格局,让西方思想大量涌入,中国人失去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机会。

除了晚清,先秦之后都是在帝制条件下的朝代更迭,每一个王朝大多换汤不换药,核心的统治结构变化不大。也就是说,从统治思想和基本政治制度层面,没有遭受重建的挑战。

这种稳定性,肯定不利于思想的活跃。

  • 3.没有代替士族阶级的新生力量诞生

百家争鸣中的士族阶级,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一个群体,他历经几百年发展,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站在历史巅峰的机会。这个群体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成为社会主流群体,所经历奇幻历史进程,是永远无法复制的。

此后两千多年,士族阶级成为皇权唯一的拱卫力量,无可替代。一个占据社会主流的群体,不可能自觉革命,从思想领域自我觉醒。社会又没给新生力量产生和生产的空间,失去了主力群体,百家争鸣就是空谈。

结束语

总之,百家争鸣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而是思想之争,政治利益之争。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是社会面临剧变的自我觉醒和革命。

春秋末年之后,百家争鸣失去了必要的综合条件和历史机遇,思想发展归于平静,中国如此,世界也是如此。我们最好祈求新的百家争鸣永远不要再来,因为那意味着又是一次人类的动荡和灾难!


寻根拜祖


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希望我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首先,从时间上看,先秦时期是概指秦朝建立以前的所有时间,即,大概在公元前221年以前,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仅在中国,其实在整个世界,都有一个阶段,即公元前四、五世纪,诞生了很多先哲圣人。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耆那教的大雄,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他们的出现基本框定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格局。直到今天,世界人在骨子里还是没有逃开由他们划定的圈子。


纠其缘由,我们简单的可以说那是一个思想爆炸的时代。仔细分析,就要提及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文化的萌芽,人们开始逻辑的思考,并探索宇宙、世界、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们要为自己找到一个世界观,并建立与之和平相处的理论。


我们现在把眼光放回到中国。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其实,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有了像周文王这样的圣人,写出了周易。

周朝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个朝代,在漫长的800年中,人们逐渐完善自我的秩序和礼仪制度。特定的分封制度环境为各种管理体系以及思想理论灿烂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产生了像老子与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当然还有墨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思想的诞生。


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大家们所提出的思想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整个人类与社会之间的思想范畴,甚至一度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这个混杂的现象到了战国时期,尤为严重。


这一切,作为封建帝国创始人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全部看在眼里。作为维护集权统治的帝国而言,他不需要这样的乱象,所以他选择了最适合制度发展与社会管理而且又具备完整体系的儒家思想,从而结束百家争鸣。

纵观人类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社会左右思想。人类的需求,已经由原始的探寻世界观,而变成在稳定中谋求幸福。后来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不是没有圣贤之人,只是无需圣贤之人,诸如像朱熹、王阳明等,也只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个哲人,而不是圣人。


我想,圣人都是后人称颂的,在他们的年代,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生活的困惑与迷茫,但他们拨开迷雾,为我们带来了思想的光辉。


维摩居主人


这要谈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春秋战国时,各国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针,以法家为盛。

各国纷纷启用法家人物变法改革。

汉朝建立后,原战国各学派思想逐渐恢复,尤以儒家及道家两派为盛。汉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尊重道家思想,惟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权威空前强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标准。

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日益需要完整及深厚的哲学思想来维护政权的权威。由于当时的学者还是各尊各道,无统一的思想。

汉武帝即位后,权臣卫绾、田蚡和窦婴等主张尊崇儒术,贬抑法家,同主张道家无为思想的窦太后展开政治斗争,建元二年(前139年),窦太后一度得胜。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支持儒家的官员重新得势。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征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长安策问。

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班固于《汉书》《武帝纪》赞曰:“孝武之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艺。”,

《汉书》中武帝未置可否,不过武帝颇好方术, 但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的情况有很大的改善,在全国的思想及仕进上慢慢开始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

此后,汉武帝大量任用儒生为官,同时张汤和杜周等人主张以《春秋》决狱,逐渐使通晓儒家经典成为为官为吏的必要条件之一,儒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但是,汉武帝尊崇的儒术同孔子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区别,该时期的儒术成为了以原儒家思想为主体,大量吸纳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后来的史学家称之为独尊儒术。

所以,此后中国文化思想不再真正意义的多元化,只崇尚儒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