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谁可以讲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洪浩江苏南通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出现及各学派间争芳斗艳的局面。虽然那段历史叫百家争鸣,但实际学派数量远超百家,有人说是189家,这个数字还有待考证。

说到百家争鸣就不得说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国富兵强,招贤纳士,经济发展迅速,在科技和医学上也有很大进步,在文化上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在这个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派系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墨家:墨翟。法家:韩非。兵家:孙武。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勤。杂家:吕不韦。农家:许行。方技家:扁鹊。

造成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中国大案纪事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历史的波澜壮阔


那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惊才艳艳,群英荟萃的大时代。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断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么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格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

  •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模家等。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自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状《志林·论养士)。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搅如恐不及。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家的墨翟,宋钘,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诸家的著作。

每每想到那个时代的诸子,就是一阵颤栗。

有“万世师表”的孔子

有“紫气东来”的老子

有“浩然正气”的孟子

有“兼爱非攻”的墨子

有“君舟民水”的荀子

有“天地不仁”的庄子

有“白马非马”的公孙子

有“知己知彼”的孙子

有“鬼神莫辩”的鬼谷子

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韩非子

……

更不用提

“商鞅虽死,其法不变。”的商鞅,

“权术令天下”的申不害,

“贵势”的慎到,

“围魏救赵”的孙膑,

“大破秦军”的吴起,

“六国大相”的苏秦,

“一怒而天下惧”的公孙衍和张仪,

“兼儒墨,并名法”的吕不韦

……

那是人类时代的轴心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盛世。群英荟萃。

百家争鸣,争出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根脉,争出了中国人的基本气质。


木落生花




一、原因: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二、意义: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惪州元良1978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有哪些学派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仁者爱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以法治国

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诡诙思辨

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天人合一

7.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捭阖斡旋

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包罗万有

9.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以农为本

10,小说家 敷演大道


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理论的核心是“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

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宣扬“仁政”,认为“民贵君轻”,主张“法先王”。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


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他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度,要求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主张“非攻”,要求有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他提出“兼爱”的理论,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当然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一书提出了祸福相依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他著有《庄子》一书。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他还认为要想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还说人生只是一场大梦。


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法”是根本,“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势”是君王的地位和权力,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曾为秦所用,他的学说也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主要是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儒家参与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是孟子和荀子;道家参与争鸣的,不是老庄派,而是田骈、慎到、尹文、宋钘这样的黄老道家;墨家参与争鸣的,主要是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等;名家主要是惠施、公孙龙和恒团;法家主要是韩非子、李斯等人;阴阳家主要是邹衍等人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所谓诸子百家,或者叫百家争鸣。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时期。司马迁《史记》引述了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学说、儒家学派、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历史冷知识钩沉


我们大多数人脑海中都有所谓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只要你是初中学历及以上。在这一时期,其实还是有周天子的,只是太子已经有气无力,借助于当时的礼乐制度才算是保护着自己,毕竟只是一层窗户纸,终究会被捅破的。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便是家常便饭,在春秋时期,各大大小小诸侯国还能够名义上和和气气,能动嘴绝不会动手;那么把镜头推进到战国时期,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然后再加上一些变故,往往他们表示能动手绝不会浪费口舌,强者为王,都想取周天子而代之。

在这大动荡 大变革的时期,不得不说让人们思想发生转变的百家争鸣,可谓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思想家们到处去游说,只是为了让诸侯国们用自己的思想来拯救世人,不得不说法家思想才是当时的王者,与此同时,这也是中华大地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天天子了


您应该是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百家争鸣现象吧。

春秋战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概念,百家争鸣则属于是思想哲学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的开端--邹鲁儒墨显学之争,到儒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儒家向法家转化的魏国西河之学;以属楚文化的陈、宋为中心的老庄学派属道家右翼;稷下黄老之学是道家左翼;兼容并包的稷下之学,使百家争鸣达到高潮,其中有田齐法、阴阳、兵、名等家,并在争鸣中相互影响;咸阳之学--《吕氏春秋》,反映百家趋于融合;秦帝国建立,标志百家争鸣结束。也包括五大地区文化:鲁文化(或邹鲁文化)、楚文化、晋文化、齐文化、秦文化。

何谓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为社会转折时期,经历剧烈社会变革,“官学”变为私学,“士”(知识分子)很活跃,对天文、地理、数学等各种学术问题争论不休,对政治制度各有主张。形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诸子”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集团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汉书》说:“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数叫“诸子百家”。主要有老子、孔子、墨子、杨朱、许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惠施、公孙龙、田骈、慎到、宋鈃、尹文、关尹、邹衍、张仪、苏秦、吕不韦、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对“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的子书都有记载,西汉初期史学家司马谈认为,指“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汉末刘歆和东汉班固则认为是:“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有时略去“小说家”。

“诸子百家”关系错综复杂。在一过程中,有儒墨、儒法、儒道之争,等等。一家之中,内部也有派别争论。但诸子从各自立场提出救世主张。如《淮南子》说,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家特色。如《尸子》说:“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吕氏春秋》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诸子虽各有特点,往往各执一端,有其片面性。荀子批评其自以为是很形象:囿于自己的主张,惟恐别人说自己不好,对他人的学说,却惟恐有人说好。

意识形态领域,虽纷纭淆乱,但各有中心问题。在春秋末期,主要是儒、墨显学的之争。在战国早、中期,则出现儒、墨(翟)、杨(朱)三家鼎立局面。战国中期,齐稷下学宫黄老之学有颇大发展,战国中期庄子发展老子学说,使道家有较大起色。而早期法家李悝、吴起、商鞅等,主要在政治经济领域从事变法,其与儒家的争论,理论并不完整,地位也不重要。故孟子主要论辩的对手是杨、墨两家。战国后期,韩非总结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才使法家的理论趋于完善。儒法之争家从韩非始成气候。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使“诸子百家”融合一起。这是政治上由诸侯割据走上全国统一趋势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百家争鸣”随秦统一六国,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建立,也就相应结束。总之,“百家争鸣”,相互诘难又相互影响。这才是对“百家争鸣”的全面理解。





磁县董海龙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膑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他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 [3]  的形势相适应。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农家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以上众多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深远影响的流派。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学术史上,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人士子,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或互相争鸣,既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后人应该更好的保护与继承。


小生麒麟


中国古代朝代繁多,更迭频繁。记住朝代顺序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常识。

古代朝代顺序

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

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

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

宋~南宋~元~明~清

记忆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东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两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

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所辖诸侯国争做霸主,架空周王。出现了五个大的霸主,号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大的诸侯国就剩下20多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是最大的七个,史称战国七雄。

上面说的有点太正式了。东周列国历时近六百年,实在太乱了。反正就是不断的打仗。咋说呢,如果我不在家,我在打仗,如果我不在战场,那我在去战场的路上,如果这两个我都不在,那么我不在人世了。

我们把东周比作一个班,周王就是班主任,班上学生一百多,就是一百多个诸侯国。可是这个班主任太怂了,谁也管不了。胆子大的,拉帮结伙,打架闹事,各种手段。打着打着,就有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啥是诸侯国,我再啰嗦一下。西周时政治上实行的是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就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授土(土地成方块,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如“井”字,故称井田制),授民,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各诸侯国与周王是君臣和宗藩关系,周王是天下共主。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国内政。各诸侯国要向周王纳贡,朝觐述职,跟随周王出兵打仗。这时候周天子能够号令诸侯。可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义务。诸侯国不服周天子管理,都想说了算,还不就乱了起来。

春秋战国虽然乱,但这却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争霸战争,各诸侯国都要发展,都想强大,都需要人才。原来学校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学在官府。这时各国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在思想上知识分子不同学派涌现,各家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墨、道、法、兵、农、阴阳、纵横等多家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儒家:代表人物为春秋时孔子和战国时的孟子、荀子。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强调仁,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家:代表人物春秋时期老子和战国时期庄子。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清净无为,以柔克刚。

墨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即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反对战争。主张节约。

法家:代表人物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李斯、商鞅。主张依法治国。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窗外有雪花


古之圣人以天文定天道,以天道定天伦,以天伦定人伦,以人伦定人文。从天文到人文,是我华夏文明的主要内涵。

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到大禹,完成了华夏文明的奠基过程,所积累下来的成果称为华夏文化。三皇之道,凡是有巢氏到大禹的后代子孙,受华夏文化、三皇之道滋养而成长的称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后裔”。

大禹之后,夏商各五百年左右,社会秩序稳定。后来商朝出现了大规模的华夏对蛮夷的战争,巨大的战争消耗动摇了商朝的统治基础,周取而代之。周武王伐纣胜利后三年就驾崩了,他的继任者周公完善并巩固了封建宗法制。周八百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陕西歧山周公庙的周公像

黄帝之后,老子是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者。后世说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那是不对的,正如把孔子说成是儒家的创始人一样,也是不对的。儒为周朝之学,周公是孔子的精神导师。

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时,儒家出世,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到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朝秦暮楚,合纵连横”。这时,法家出世。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故老子贵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荀子贵礼,韩非子贵法。

道儒法三家,是华夏文化的主干。道应天,儒应人,法应变,三家同源一体,缺一不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能够合于天伦,极于人伦,通于权变。道儒法三家,也构成了我们中国人思维里的深层意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的遵循它们:道家的好处,是让我们做一个纯真素朴,明白四达之人;儒家的好处,是让我们做一个极于人伦、止于至善之人;法家的好处,是让我们做一个通权达变、无所不能之人。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应该遵循的“道“。

治理国家,素朴用道,教化用儒,已乱用法。道儒法三家,是人类从素朴天真到礼乐教化,再到法令惩戒的三个阶段。把三家发挥到极致的是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用的是道家,“其次伐交”用的是儒家,“其下攻城” 用的是法家。

在道儒法三家中,我们分别挑选有代表性的、有经典著作流传下来的三个人称为三家九圣,或九大圣人一一介绍。他们包括:道家三圣黄帝、老子、庄子,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法家三圣管子、商鞅、韩非。

孔子:《论语》《易传》《春秋》《诗经》《尚书》。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大多都是由孔子塑造的。孔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孔子之后,儒分为八,不过孟子荀子之后,大儒就少了。很多人,把贱儒们的帐都算孔子头上,这显然不对。孔子的道,讲的是大道,是经世济国、开万世太平的大道。后来那些愚不可及的腐儒贱儒,并非孔子之道。体现孔子最高思想的书,是《易传》。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从上层少数人掌握文化知识,到普通百姓能接受教育的转变是难之又难。孔子的有教无类,让我们的文化完成了这一转变。也使得后世的科举制度成为可能,改变了中国单纯由贵族垄断统治的历史状况,让普通人民有了进入上层建筑,参与社会管理,贡献智慧力量的机会。同时,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普通百姓有了文化传承的可能,并逐步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才保障了中国文明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政权更迭之后,依旧长盛不衰,繁荣永续。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韩非

韩非:《韩非子》。韩非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且归本于‘黄老之学’, 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他升华了荀子的思想,主张以循名责实来控制百姓。他研究的是帝王之术,他对道德经的理解,比后世绝大多数人都深刻通透。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韩非子的思想,功不可没。

有了三家九圣,才有了华夏文明的今天。否则,如果没有三家九圣我华夏早就象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一样,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