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梁衡先生喝彩

著名作家梁衡的作品被读者视为精品和范文,广为传播和推崇。《把栏杆拍遍》《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读柳永》《读韩愈》《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反复阅读,还将其中的经典词句用彩笔勾画,深刻感悟,反复仔细品味。读一本好书,能令人愉悦,内心充盈,魂灵得到提升,远胜赴一次盛宴。梁衡对古树怀有深厚的情感,在《晋祠》中,他用神来之笔,把古树刻画得形象逼真,令人叫绝:“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2019年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办的2018-2019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中,梁衡精美的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受到读者的热情推荐。公众投票结果,以72121票的成绩荣获第一,成为先生写作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打开《树梢上的中国》,梁衡先生写在首页的话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在伐木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图画,而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由此可见,作者智慧的哲理与感悟,充溢的激情和深沉的思考,彰显大散文的气韵。

  《树梢上的中国》详尽记载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22棵古树风采。虽然时间的隧道已穿越千百年,但一棵棵风姿卓绝的老树却在作者的笔端下鲜活生动。有的形如伞冠,有的遮天蔽日,有的耸入云端,有的散发香味,有的果实累累,有的庇佑众生……这些千奇百态的古树,是作者的眼中宝,冷美人,是猿的家。“风尘一生落定时,文章万卷留后人”,梁先生是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和山水间”的作者。
  为了记载这些珍贵的树木,从大兴安岭到巍巍天山,从万里长城到边陲海南,从黄土高坡到江南小镇,从东海之滨到云南腾冲,到处留下梁先生不辞辛苦的足迹。“踏破铁鞋无觅处”,尽管这些古树散落在渺无人迹的长城、雪山、沙漠、戈壁、寺庙、海岛,但梁先生一经获得信息,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立即风尘仆仆奔赴现场,详尽考察、记录、拍摄古树的年轮和现状。其中有榕树、松柏、香樟、水杉、柳、槐、腊梅、枣树、银杏。这些树有的来自远古周朝,也有的种植在近代百年,有的扎根于原始森林,有的是名人亲手所栽。有的树历经炮火洗礼,树身中弹仍顽强挺立;有的惨遭地震雷劈,枯死又复活。这些古树都是活着的化石,每棵树都是历史的里程碑,也是当地的地标。它们见证了朝代更替,环境巨变,岁月沧桑,向人们诉说着不寻常的漫长日月。所以,“树是地球上唯一最长寿的能与人对话的生命”。

  梁先生说:“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境堪比唐诗300首”。这些掷地有声的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爱国、爱树、热爱大地的情怀。
  《树梢上的中国》标志着梁衡先生又一独特的散文创作。他总是喜欢走在文学的边缘去创新、猎奇。用老树作为素材讲故事,题材独有,视角新颖,文化内涵丰蕴。这本书的特点是,每篇文章记载的树,都附有精美的图片,好像这些树就在人眼前,仿佛一位饱经沧桑而慈祥的老人,轻轻摇晃着枝叶,显得那么亲切和蔼,伸手即可触摸。品读这部作品,会被生动的内容和精粹的文字描述吸引,为作者丰富的人文知识折服。在绿色退化、森林锐减、天空雾霾的今天,《树梢上的中国》具有积极广泛的现实意义。爱护树木,珍惜古树,为捍卫古树立法,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神圣职责。
  《树梢上的中国》成功诠释体现了人文森林、人文古树的创作理念,是将文学性和科学知识完美结合的一本独具特色的精品。

□陈新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