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滄桑高家堰


悠悠滄桑高家堰

高家堰——一條源於20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壩。從淮陰故城碼頭到洪澤的周橋蜿蜒長達14 0華里,底寬50-150m,頂寬10-30m,堤高8-9m,看上去酷似一座水上長城。那雄偉的三河閘 就象長城的關口,那蜿蜒的堤壩就似牆身,那古水志條石和河營堡亭以及85米高的微波鐵塔就象長城的峰火臺。

  追溯起高家堰的歷史,是多麼令人尋思和讚歎啊!它“歷經興廢,決而復修,毀而復建” 史 不絕書。它不是一條普通的擋水堰堤,而是一條獨擋60多億立方米水庫的蛟龍;它不是一條簡單的土堤,而是肩負著淮、揚、泰、鹽、連五市3000多萬畝土地的旱澇和2000多萬人口生 命安全的重任;它更不是一般性的泥石堆砌,而每一泥丸石粉都飽含著歷代帝王賢臣的決策和智慧,更飽含著中國炎黃子孫淮揚人民的汗水和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

  我並不想把我的深沉思緒和飛揚的感情播撒在洪澤湖的水浪上,我只想在這條堤壩上去尋找它的根由、尋找它的價值、尋找它的偉岸、尋找它的情思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高氏部落的蘆葦堰

  早年,這裡是來自桐柏山的古老的淮河穿過的地方。也是淮夷人高氏部落的聚居地,當年大禹治水曾在這裡留下過足跡。那個時候的淮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因此居住在這裡 的高氏部落人便在此地開墾、繁衍。時至戰國末年,災荒不斷,瀑雨連漣,迫使淮河漫溢,河堤沖決。這時如不堵擋,河旁的整個村莊將被淹沒。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高氏部落叫 高祺的首領,手舉黃旗搖晃呼叫所有氏族老少一齊砍伐蘆葦水蒲進行擋浪堵決。蘆蒲對當時高氏族來講是個很有價值的水生植物,也是他們的重要產業之一。年年歲歲,他們用以充飢 、繕房、編鞋、織蓆、燒鍋、扎火炬。高氏人一聽說要砍伐蘆蒲,開始有的人 還猶豫不決。可是面對著無情的大水,也就什麼也不顧了。於是,全氏族一百多人一齊動手把一大片蘆葦水蒲砍倒,捆紮起來、肩扛擔挑地運往河堤決口處擋浪、打堰。經過幾 天的日夜奮戰,他們終於堵住了決口,普遍在堤上加高一尺,氏族人看著氾濫的淮水順軌而 下,個個心裡發出勝利的喜悅。由此高家的蘆葦壩也得名了,這就是現在高家堰的乳名。

  歷代賢臣築高堰

  [陳登捍淮築堰屯糧田]東漢末年,戰爭瀕瀕,谷麥昂貴。國家為了強兵足食,開展了 大規模的屯田工作。淮陰地處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譽。為了屯田的需要,當時的廣陵郡太守陳登,經過一番考察以後,他認為這一帶土肥水美,只要築好堤壩,即 可旱澇保收。於是他便申奏皇上修築高家堰。皇帝得到奏報後,便恩准他調集1萬民力,大戰一個春冬,終於完成了從武家墩到西順河鎮三十里長的堤堰。並取名叫捍淮堰,史學家認 為這段大堤的基礎,就是漢代的“捍淮堰”。這橫行百里水壩格局進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澤湖高家堰大堤的基礎。否則,難於流灌如此大面積的良田。後來,曹魏太尉司馬懿為消滅孫吳 ,進而統一全國,派鄧艾在堤內屯田蓄糧,這對洪澤湖堤的固築和淮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潘季訓創建石工堤]宋朝以後,黃河在河南決口奪泗奪淮。淮河決溢,水位驟降。又往往“河躡淮後”,經由洪澤湖又從決口流溢出去“為虎作倀”,造成水災連年,大災不斷的局面;又因黃河挾沙,淮河尾閭不斷淤墊造成湖底日升,湖水日漲,湖堤日高,使洪澤湖 終於形成了一個“懸湖”。最高水位比下游地平線高出十幾米。“堰堤大有建瓴之勢,城郡更出釜底之形”。所以官民盛傳“倒了高家堰,淮揚不見面”,足可見高家堰的地理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如何解決如此水患的問題當時朝野眾說紛紜,有人主張疏竣河道,分流殺勢; 有人主張毀掉高家堰後另開洪道;還有人主張開挖入海尾閭,使黃淮合流呈多支分流 入海。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次出任河漕總督的潘季訓上任伊始,四處查勘,他在總結前人治河經驗後提出“高堰,淮揚之門戶,乃黃淮之關鍵也。欲導河以入海,必籍淮以刷沙。淮水南決則濁流停滯,清口(淮陰碼頭)亦堙,河必決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鳳、 泗皆為巨浸。是淮病而黃病,黃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勢也”。他還提出高堰為兩河關鍵,不止為淮河堤防也。只有增築高堰不使淮水東潰,人工蓄積的淮水方能“盡出清口”,清口及 下游不淤,運道才能通暢。繼而他又提出增築直立條石護坡,變一般性防堵為高標準的展築。此案提出後,得到皇上獲准。於是他便組織數萬民力從盱眙、徐州先後運來60萬立方米石 塊和木頭,一直從石工頭修築到高良澗,其工程之巨,實屬空前。有時砌築甚至要在水中施工(俗稱水摸砌)這樣的工程浩大且實施更難。但就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官民聯心, 共築高堰石堤。在增築高堰石堤中,河督潘季訓身先士卒深入險工段“衝冒風雪,暴露堰上,與徭夫同辛苦”,至次年春季大風雨時,“則又與百姓執事,往來泥淖中,飛濤撲面石乞石乞不少休”。終於築成了高 1.23丈,長60裡的土堤石工牆。

  [靳輔護堤又進層]在清朝最初的四十年中,黃河年年決口,造成洪澤湖淤高湖底,破潰堰堤,漫流裡下河的嚴重局面。先民在治水實踐及與洪水反覆較量中卻必須守住這條生命 線,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康熙十六年,靳輔蒞任河督時偕同治水專家陳潢,對黃、淮、運形勢進行調查分析,上書雲:“決口既深闊異常,徒圖下埽填土,則隨下隨淌。以有限之全線,委無窮之巨壑。是復蹈前人之轍也”。竊思決口不患其寬也,而患其深。然決口雖深, 而決口上下五、六十丈之外,未嘗加深。其法當避就淺,於決口上下退離五、六十丈,為偃月形,扼決口兩端而築之。計所築之堤,其長必數倍於決口,然較其淺深,必減七、八倍不 止。況湖底平坦,則椿、埽易施,湖面寬緩,則衝淌無患。又云“高堰石工又有年久風浪撞激,灰縫剝落,樁朽歪斜,脹裂傾圮者……,唯有借舊石工留寬兩丈暫為外障以防風浪撞激 ,又於後身開槽釘柱砌石,俟新工築定根基,再折舊工,選用其舊工底石。以糯汁、石灰作為膠砌材料,並將石塊之間全部用鐵鋦銜接,以增強石工堤的穩固性。同時在堤壩外又加修 坦坡,防止外水浸入減少抗力。”這是一項成功的創舉,即使今天,在建築高堤上修築坦坡仍不失其意義。

  [皇家祈禱佑堤壩]其年為了順呼天意,皇家政府一方面繼續加固堤堰,一方面又在堰堤上建造了具有封建傳奇色彩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個減水壩,五壩分別相應於 道家的水、火、金、木、土五行(五行可以互相制約,以維持大自然的平衡),企圖以此信條來防洪固堤。與此同時還在大堤上建造10餘處寺廟和“十一座石頭堡”,以便觀察水勢祈 禱神靈。康熙年間,還花費數十萬兩黃金,召集皇家一流鑄造師,澆鑄了“九牛二虎一隻雞 ”,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安置,企盼金雞報曉,警示堤防;借用“九牛二虎”之力來維土製水,鎮奠淮揚。於是每年六月在水神節到來之前,百里開外的官吏鄉民都前來拜祀。可是歲 月流逝,昔日的“二虎一雞”已不知去向。栩栩如生的鐵牛尚在,遺憾的是牛角已折,它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兩千多年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

  乾隆執政後,他更為重視高家堰大堤的保護,每年下撥上百萬兩帑金作為護堤之用,還派汛兵3000駐紮大堤之外,保護堤防。他六下江南,曾三次駐蹕巡堤。一次南巡時 ,龍舟馬隊行至“五里牌”(距蔣壩五里路)時,突然聽見有轟鳴之聲。連忙詢問“前方何 來轟鳴流水聲”,眾官員答道:前方便是“臥虎閘”,其實那是堤防潰決處的過水聲。在古代,官員們幹得好“頂子”紅,官運亨通;幹得不好則“脖子紅”滿門抄斬。萬不得已時只有穿上“以身殉職袍”——身著大紅袍,坐在載滿石塊的船上,在悲壯的祭祀活動之後,汛官隨著沉船堵在決口處,然後由兩側的埽工進堵合攏。後來,乾隆得知事情真相時,不禁 掉下一行龍珠,對天發出“雖然清口籌疏論,南望夏秋心總懸”的感嘆,其詩如下:

一律瓦工運口連,崇墉憑閱實牢堅。

藏功即在迥巡後,防患要於未事前。

平日原常見諸出,汛時雲每到堤邊。

雖然清口籌疏論,南望夏秋心總懸。

磚工不若石工堅,改築曾教庚子年。

牆厚加高一律鞏,衛民代賑兩謀全。

亦云救弊補偏耳,恆念有孚勿問焉。

固堰可重堤不可,當年聖訓實昭然。

乾隆皇帝御筆所書,其字瀟灑、遒勁。

此詩也表達了一代帝王關心民間疾苦和河道整治的心情和謀略。

  侯二拼命堵水門

  在高家堰的長堤上十堡和十一堡之間,有個婦孺皆知的“侯二門”。過去這裡經常決口,官家也當為“慎防”之地。明時,為了加強防範,官府給地方黎民劃定看管堤段,因此這段險地就近分給了侯二夫婦。分工後,侯二夫婦深感責任重大,日夜不停的輪流看守。 這年秋水時至,險情又出。這天,夫人送來飯食,侯二正在用餐,突然發現水中有處翻泡打 漩。侯二連忙撂下手裡的飯碗,叫老婆鳴鑼報警。自己猛的跳入水中挖泥堵洞。侯二的老婆一邊鳴鑼報警,一邊挖泥餅遞給侯二。就這樣, 他們夫婦一連幹了好長時間。可是漩渦越來越大,侯二情急之下立即用身體擋攔漩洞口,可 是區區一人之身焉能擋住滾滾的洪水猛勢呢?侯二大喊一聲“快叫人來”,就被捲入洞中。夫人林氏一看,也奮不顧身的跳入洞口……,當官吏和周圍的群眾聞訊趕來時,侯二夫婦已被捲入洞中。此時此刻人們亦深感 悲慟,一邊喊著:侯二“你回來吧”,一邊搶堵洞口。這喊聲震撼著大地,這喊聲迴旋在滾滾的淮水浪濤中。後來,堤洞堵住了,而侯二夫婦卻只有英名留在人間。從此“ 侯二門”的名字也就永遠銘記在人們的腦海裡。

  吳棠見碣保堰堤

  咸豐十一年,歷任清河知縣的吳棠,又奉署理之命,兼江寧布政使,駐節清江浦。同治初年,他上 書皇上,“要建造清江城”。復旨後他便下令把靠近碼頭的一段堰堤上的磚石拆除運來造城。旨令下達後,各堡召集民力,彙集到碼頭鎮的堰堤段,“在堤為毀,在城為成”進行拆 除。那時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下,誰敢違抗呢?於是民工們便連天帶夜的拆運,經過數十天的苦幹,眼看就要拆到大堤險段的石工頭,便嚇壞了堰堤周圍的百姓。人們竊竊私語 ,違抗又怕“犯上”,任其自然又怕大禍臨頭。石工頭是當年淮河掉頭向西拐彎處,這裡曾多次 被水沖決。當年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詔諭有司,百 姓有關水利的條令 要隨即陳奏。並派遣劉基,國子生等遍詣天下督修水利。1387年,淮水 氾濫,人畜遭淹,死殞無數。就連泗洲城的明祖陵也岌岌可危,朱元璋旨意劉基前往巡視。誓保明祖陵和淮揚人民的生命安全。劉基博學多識,精通堪輿,明代皇宮都城的建築無一不 凝聚著劉基的智慧,他曾申奏“嘗以一歲開一支河及塘堰數萬,以利農桑”此奏得到恩准。

  劉基來到淮陰的高家堰,觀後嘆曰“此乃慎防之地”,尤其看到石工頭的灣口處,他揮筆寫 下“慎防”一貼並命人懸掛此處。因此明以後到乾隆時幾百年間,高家堰大堤先後修築170 餘年,石工頭一直是重點地段。所以,此日就在人們愁眉不展的時候,突然有個百歲 老人來到人群中間,開口說道:“眾鄉親不要太急,我等有一妙計,只要諸位齊心協力,必可 保住大堤。”他捋著鬍子繼續說道:“劉基享有半仙之譽,人鬼不可侵犯。石工頭原等是劉基嚀 奉為慎防之地。我們只要尋找一碣貼,就可叫吳棠停拆。”於是,他叫來石工,偽仿劉基手 跡,在一石碣上刻上文字。連夜將此碣埋入石工頭堤堆裡。正好第二天,拆堤的民工挖到這塊石碣,立即秉報監司,監司一看,上面鐫刻的是“劉基造、吳棠拆、拆到此處拆不得”的 字樣。隨即秉告吳棠,吳棠一聽此話,驚慌失措道:“此乃天意,不可違犯”。於是立即下令停工,並叫把已拆的堤堆夯實。從此,石工頭的慎防之處就保存了下來。

  滄桑鉅變,時過境遷。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條雄冠天下的長堤巨堰巍然屹立。古往今來它伴 隨著歷代帝王賢臣和中華兒女的智慧和汗水。世世代代,它吸引了多少人去追塑和探求。解 放以後,毛澤東同志也很關心高堰大堤的修固,並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便洩 洪保堤。建國初這裡發大水,周恩來同志乘坐飛機來到洪澤湖上空察看大堤,並致電省市政府“一定要修築好洪澤湖大堤,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解放以來的半多個多世紀。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這條人工巨堤不斷得到加固修築,使其更為完美。如今,當你漫步在堰 堤上時候,面對白浪滔滔的湖水,你將頓生思古之幽情。深覺這條108道灣、蜿蜒曲折、巨龍般的堤堰,萬頃湖水全賴它一堤攔阻。沒有它,就沒有古為今用的洪澤湖。你若站在堤上 遠眺的話,那煙波浩淼的洪澤湖風光,那古老的節次鱗比的淮安城,那翠綠如竹的樹木、莊稼,將盡收眼底,使你心曠神怡。高家堰大堤已於2002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已向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將來它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遊覽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